王桂林
(甘肅省通渭縣襄南學校,甘肅 通渭)
小學是培養(yǎng)小學生漢語水平、學科素養(yǎng)、文學修養(yǎng)的基礎階段。閱讀是小學語文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通過大量閱讀,可以豐富知識體系,增長見識,開闊視野,打開思維。其中,有教育意義的文章可以提升小學生思想境界,提高小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朗讀是鍛煉小學生閱讀能力最直接的途徑,也是開啟閱讀的第一步,在閱讀教學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引導作用。
語文課堂由于其課程性質(zhì)會顯得沉悶,若教師整堂課都以知識灌輸?shù)男问竭M行教學,很容易導致學生無精打采、昏昏欲睡、思想跑偏以及注意力不集中,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是通過朗讀可以喚醒學生的學習精神,把學生思維帶到課文中去,將學生的注意力拉回課堂上。
溝通是每個人都要具備的能力,是人際交往必備的技能。小學生尚未形成成熟的心智,也沒有形成較高的情商,并且由于性格因素的影響,溝通能力有所欠缺。小學是培養(yǎng)學生溝通能力的基礎階段,朗讀是鍛煉口才的重要途徑。小學生通過朗讀鍛煉,可以讓語言表達更加清晰、流暢、富含情感,并且從中樹立自信心。
閱讀是理解課文最直接的途徑。很多時候,學生在看完課文之后,對內(nèi)容的理解不夠明確,因為文字是靜態(tài)的,視覺與文字之間很難產(chǎn)生共鳴。小學生還未形成強大的共情能力,因此需要朗讀課文,讓帶有情緒的聲音賦予文字生命力,通過聲音與文字產(chǎn)生共鳴,從而增強對文章的理解。尤其對于古詩詞來說,更需要通過朗讀加深理解。
很多小學生日常與老師交流時,聲音細小,扭扭捏捏,很容易害羞,課堂上也從不主動舉手回答問題,更沒有上臺演講、展示自己的勇氣。一方面是由小學生內(nèi)向、自卑、怯懦的性格導致的,另一方面是因為缺乏相關的鍛煉與實踐。朗讀可以幫助學生從敢于出聲說話、敢于表達開始,逐漸打開性格,幫助學生形成強大的心理素質(zhì)。
小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會遇到各種阻礙,如文字儲備量不夠,容易卡頓在不認識的字上;理解能力低下,導致斷句出現(xiàn)問題;共情能力差,造成情感不符的朗讀。以上很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都會帶來朗讀隱患。因此,教師要舍得花費時間成本,為學生創(chuàng)造好的朗讀環(huán)境,耐心指導學生正確的朗讀方式,幫助學生攻破朗讀障礙,提高朗讀能力。
朗讀訓練是一項有層次的、長期性的工作。造成朗讀問題的原因有很多,教師需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針對性訓練。對于農(nóng)村、偏遠縣城或者口音比較重的城市,朗讀訓練的首要任務就是解決學生的普通話問題。對于普通話比較準確的地區(qū)來說,要著重訓練學生的停頓與重音。當朗讀的基本要領都掌握后,再重點訓練學生的情感。
節(jié)奏在朗讀過程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無論是朗讀還是說話,都是有節(jié)奏的。文章中所表達的情感與內(nèi)涵,都可以通過朗讀的快慢、起伏、強弱來表達。根據(jù)文章的不同情境,節(jié)奏可以分為輕快、低沉、緊張、舒緩、凝重等。以《觀潮》一文的閱讀為例,前兩段用來交代時間、背景、起因,所以節(jié)奏要勻速、平緩。從第三段正式進入描寫浪潮變化開始,節(jié)奏要發(fā)生變化。從“午后一點左右”一直到“人群又沸騰起來”,這段描寫的是江面的初始變化,節(jié)奏要稍微加快一點,突出作者內(nèi)心隱隱的激動與興奮。從“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到“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這段是江面變化的高潮部分,節(jié)奏要更快一點,突出作者心里的激動、震撼。最后結尾部分,江面逐漸恢復平靜,朗讀節(jié)奏也要順勢逐漸平緩下來。針對不同階段江面的變化情況進行不同節(jié)奏的朗讀,可以讓學生的心理變化跟著作者的情緒走,增強文章的體驗感,加深對文章情感的理解。
語調(diào)是指在朗讀過程中聲音的高低升降變化,一般與朗讀的節(jié)奏和語氣聯(lián)系緊密。通常來說,語調(diào)的變化表現(xiàn)在兩方面,一方面在表達不同的句式時使用,另一方面在文章的開頭、升華、結尾處使用,讓文章具有音樂的美感。以《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一文的閱讀為例,在朗讀旁白時,語調(diào)平緩一些,增強敘述性。文中的豆莢是擬人化的狀態(tài),形象上更偏向于小孩子的特點,因此在朗讀豆莢的對話內(nèi)容時,語調(diào)要升一個調(diào),突出豆莢的可愛形象。此外,語調(diào)還要根據(jù)句式來變化。如“整個世界都變黃啦!”一句是表現(xiàn)新奇和驚喜的感嘆句,因此語調(diào)要再升高一點;還有從“我的天,原來是一粒小豌豆”到“他是怎么鉆進這個細縫里去的”,這部分是母親的對話,前幾句是陳述句,語調(diào)可以稍微平緩一些,后一句是疑問句,語調(diào)要適當抬高。語調(diào)的變化可以讓朗讀更具有戲劇感和表達性,從而讓朗讀情境更生動、真實,增加朗讀的趣味性和表演性,增強小學生的語言情感表達力。
語氣涵蓋了朗讀的節(jié)奏和語調(diào)。不同點在于,語氣所包含的內(nèi)容更廣、更深。文章中人物的生活背景、成長環(huán)境、當下處境、性格特點、工作性質(zhì)等都是決定語氣的因素。以《西門豹治鄴》為例,文中,西門豹代表的是懲治惡霸、造福百姓的正直官員,因此扮演西門豹的學生在朗讀時,語氣要威嚴、有震懾力;而文中的老大爺是當?shù)厣钍芷浜Φ陌傩?,因此扮演老大爺?shù)膶W生在朗讀時,語氣中既要包含對西門豹的恭敬,又要表現(xiàn)出對河神娶妻的無奈與憤恨。再例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文,通過敘述少年周恩來的故事,展現(xiàn)周總理立志救國的偉大決心。分角色朗讀時,扮演周恩來的學生語氣一定要堅定、強大,飽含深深的愛國之情。通過分角色朗讀,鍛煉學生對角色語氣的把握,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人物形象,形成人物之間的鮮明對比,從書中人物受到啟發(fā),對自身進行反省與思考。
停頓是朗讀過程中聲音的斷開和連續(xù)。在朗讀時,一字一頓地朗讀,或者不帶換氣地朗讀,都會給聽者帶來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適。并且不準確的停頓容易造成語意偏差。朗讀過程中,要根據(jù)標點符號、內(nèi)容性質(zhì)來進行停頓。以文言文《囊螢夜讀》為例,其中“夏月則練囊盛數(shù)十螢火以照書”一句,句子偏長,且讀起來較為拗口,但是通過正確的停頓,則可以讓句意更加明確,讀起來更加通順。即“夏月,則練囊,盛數(shù)十螢火,以照書”,通過正確的停頓,單從字面就能瞬間明白本句的含義,并且可以清晰地掌握本句中各詞組之間的邏輯關系,從而增強對句意的理解。再例如《鐵杵成針》中“逢老媼方磨鐵杵”一句,在學生的認知里,“磨鐵杵”是一個連貫動作,因此會讀成“逢老媼方,磨鐵杵”,導致對句意的理解出現(xiàn)障礙與偏差。正確的停頓方式為“逢老媼,方磨鐵杵”,“方”字只是動作進行時的表達。通過文言文朗讀停頓的訓練,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還能增強學生文言文閱讀的語感,豐富文言知識的積累,讓今后的文言文閱讀更加準確、流暢。
重音在朗讀過程中起強調(diào)的作用,來突出和表達有重要意義的字詞或語句。重音根據(jù)作用點以及表達對象的不同,分為強調(diào)重音、語法重音、樂律重音以及高級別重音。在不同的語言文字情境下,要結合表達重點使用不同的重音。以古詩《芙蓉樓送辛漸》為例,詩中前兩句通過描寫江雨的連綿蒼茫和楚山的形單影孤,渲染出送別的悲傷與孤寂;后兩句通過自我比喻,表達胸懷的開闊和堅強的性格。在朗讀過程中,要通過對“寒雨”“楚山”“如相問”“在玉壺”的重音把握,正確表達出本詩的意境氛圍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再例如《清平樂·村居》這首詞,描繪出了極具動態(tài)感的生活氣息,其中下半闋的重音落點在于“大兒”“中兒”,用來強調(diào)人物對象,最后一句重音要落在“臥剝蓮蓬”,用來強調(diào)重點動作。古詩詞本就是音律極強的文學體裁,相較于其他文章來說,更需要通過重音來增強句子的韻律感,讀起來朗朗上口,讓詩詞的朗讀更具音樂美和藝術美。
總之,訓練小學生朗讀技能的方式有很多,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情況以及學生需求,通過有效的途徑,培養(yǎng)和鍛煉小學生的朗讀節(jié)奏、語調(diào)、語氣、停頓、重音等技巧,提高小學生的朗讀能力。朗讀能力的有效訓練,于學生自身來說,有助于打開性格,提升口才能力;于教育方面來說,有助于小學生閱讀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從而推動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工作的整體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