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健森
(睢寧縣水產技術指導站,江蘇 徐州 221200)
黃顙魚是鲇形目鲿科,俗稱為黃辣丁等,為我國一類十分常見的淡水魚品種,同時也為一類有很強適溫性的魚類,然而,由于黃顙魚沒有魚鱗,易受水體影響,因此,需要科學配置飼料、水質及肥料等,并應將池塘的消毒、魚苗放養(yǎng)、肥料投施、飼料投喂及病害防治等有關工作做好。只有這樣,方可提升黃顙魚高效健康養(yǎng)殖效率。在對池塘進行選擇時,需要確保面積在0.33~0.67 hm2,其有1.5~2.0 m的水深,并且要對排水系統(tǒng)加以完善,確保有好的水質,沒有臭味,也無異色存在。
黃顙魚也叫黃辣丁、黃姑子,分類學上它屬于鲇形目、鲿科、黃顙魚屬。廣泛分布于黑龍江、黃河、長江、珠江等水域,通常在靜水和江河緩流處進行活動,營底棲生活,白天在湖水底層棲息,夜間會游至水上層覓食。這種魚是溫水性魚類,最佳的生存溫度是0~38℃,最理想的生長溫度是25~28℃,最適合其生長的pH值是7.0~8.4,一旦pH超過8.4就會影響到生長。沒有較好的耐低氧能力,水中溶解氧大于3 mg/L時正常生長,小于2 mg/L時有浮頭產生,小于1 mg/L時會出現(xiàn)窒息死亡。
黃顙魚屬中和黃顙魚相似的常見種類有瓦氏黃顙魚(也是江黃顙魚,一般個體約50 g)、細黃顙魚、光澤黃顙魚、長須黃顙魚?,F(xiàn)如今,人工養(yǎng)殖多數(shù)都是黃顙魚(通常成魚個體在25 g以下),僅有甚少的一部分是江黃顙魚。
商品黃顙魚養(yǎng)殖的池塘對面積沒有較為嚴格的要求,大小均可,但水深應保持在1.5 m以上,池底污泥不宜過厚,宜選用泥質、砂質底。池塘需要方便的排水和注水以及充足的水,每5~8畝最好配備一臺2.2 kW的增氧機及一臺自動投餌機,在魚苗正式放入池塘以前,需要使用生石灰為池塘消毒,單個養(yǎng)殖池用于清池的生石灰用量為每畝75~90 kg(1 m水深),通過這樣的方式將野雜魚類徹底清除,并將病原微生物殺滅。
在選擇養(yǎng)殖魚苗時,需要選擇體質佳,且無毒害的魚苗,之后根據(jù)魚苗的耐受程度、魚苗密度及池塘水溫高低,為魚苗消毒,通常在魚苗放養(yǎng)時,會應用濃度合理的小蘇打及食鹽水混合浸洗魚體,保持5~10 s后,就能夠更好地實現(xiàn)對疾病的預防。使池塘有適合的魚苗密度,通常而言,每667 m2的水面能夠放養(yǎng)7 000~9 000條規(guī)格為50~60 kg的黃顙魚,若規(guī)格過大,則可將放養(yǎng)密度進行適當?shù)亟档汀?/p>
與常規(guī)魚相比,黃顙魚的耐低氧能力欠佳,喜歡清潔的水,所以,黃顙魚養(yǎng)殖的池水透明度需有35~40 cm,為了避免缺氧浮頭,需要將增氧機設置在密度高的養(yǎng)殖池中,并定期注入新水。黃顙魚池塘的水堿性不應過高,且使用的防病的生石灰用量不可超出20 g/m3。春天的池水不宜過深,有益于水溫的提升,放苗時,水深需要保證在80~100 cm,并逐步加深至1.5~2 m。夏季池水要在1.5~2 m之間,池塘淺就會有強光照,滿足不了黃顙魚喜歡弱光覓食的習慣,并且高溫季水質易變壞,需要適時更換池水,一般每個月更換2~3次,每次換水20~30 cm。在不方便換水或外池水質差的地方,應使用光合細菌等微生物制劑來改善和維持水質。天氣突然變換,則需要對夜間巡視進行加強,察看有沒有浮頭的預兆或其他突發(fā)狀況,以便采取措施,避免意外。因秋天溫度不斷降低,水位較深有助于保持溫度和水質的穩(wěn)定。
池塘清塘一周以后,就需要往池塘注入新水,池塘水位需在1.5~2.0 m,邊注水邊用網過濾,能夠避免一些野雜魚等有害生物進入其中。魚苗放養(yǎng)的前一周,要施足基肥,施肥具體要求是:基肥足,春肥補,夏肥控,秋肥勤?;士梢允怯袡C肥,追肥用無機肥,并能為池塘魚苗提供充足的適口飼料。
清爽的池塘水是高密度養(yǎng)殖魚苗的先決條件,通常環(huán)境優(yōu)良的池塘均是在大潮水期間大排水和大換水,通常每個月會有2次大換水。后期由于魚的產量不斷增加,要更換底層水,而沒有換水條件的池塘如果要保持水質,那么就要投入優(yōu)質的光合細菌。
魚持續(xù)生長,其攝食量也會持續(xù)增加,池塘底部的水質就會出現(xiàn)相應的惡化,從而使池塘中很容易滋生細菌,所以,要想使水質更加清澈,可定期應用一定的改良劑,如用復合過硫酸氫鉀片等處理水質,此外,也可適當應用光合細菌分解生物,從而保證池底水質的清澈。
結合放養(yǎng)數(shù)量、水質狀況及季節(jié)的不同等,進行靈活掌握,保證投喂均勻、充足投食,最好按科學養(yǎng)魚的“四看四定”原則投喂,開始時黃顙魚攝食量較少,3~5天后會產生集群攝食的情況,通常為黃顙魚投食膨化配合飼料,蛋白質39%~42%,每天早晚2次投喂,前期每天投喂量為魚體重的5%~8%,以后是魚體重的4%~5%。并且按照天氣及每天的投喂情況適當進行調整,每餐投喂時先一次性投喂每餐的70%~80%,之后再添加。按照魚規(guī)格調整飼料的粒徑,因黃顙魚攝食時間不長,易受驚嚇,為提升其生長速度,可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谄渫砩蠑z食的特性,晚上可多投喂1次,以此保證黃顙魚健康生長。
想確保池塘中溶氧的安全性,最佳方式就是安裝智能溶氧監(jiān)測儀,若條件允許,在安裝智能溶氧監(jiān)控儀后,按實時曲線及溶解氧消耗規(guī)律,合理應用增氧機,實際應用時,應結合實際狀況進行低氧投放,且也應結合天氣及水質狀況合理調節(jié),這樣方可確保池塘溶氧的安全性。一定要注意的是,前期除了中午12點到下午3點打開增氧機,凌晨3點到早晨8點打開增氧機以外,其他時段均不用打開,而在后期時要增加增氧機打開次數(shù),從而確保池塘溶解氧可以超過5 mg/L。
黃顙魚是一種沒有魚鱗的魚類,抗病害的能力不強,所以,在整個養(yǎng)殖過程中有一項十分關鍵的工作內容就是防治病害。魚苗剛投放時,它們的皮膚和體質比較弱,易受到細菌尤其是寄生蟲的感染,如果有病發(fā)生,通常損失嚴重;之后在個體增大的情況下,體質會提升,發(fā)病率會降低,但依舊不能放松防病工作。
黃顙魚出現(xiàn)疾病的原因主要有魚苗自身帶病且沒有進行嚴格消毒、魚苗體質不佳、水質不佳、飼料霉變、氣候條件等。所以,應該從下面幾方面來預防:(1)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將底池多余泥清除掉,條件允許下冬天可晾曬池塘,使pH值調節(jié)在7.0~8.4。(2)采買高質量魚苗,下塘前需要對魚苗浸泡消毒。(3)定期為水體做消毒處理。(4)投喂要做到定位、定時間、定量及定質。(5)黃顙魚對敵百蟲、高錳酸鉀及硫酸銅等敏感度高,所以,用量要嚴控,避免出現(xiàn)慢性與急性中毒。
如果黃顙魚發(fā)病,應采用積極的方式治療,主要常見病的有效治療方式如下。
其主要是細菌感染所致。病魚體表黏液增加,腹部膨大、體表泛黃、肛門腫脹,頭部、腹鰭及胸鰭充血,鰭條有潰爛;腹腔內淤積很多黃色狀物或血水;腸道內沒有食物且有黃色黏液,肝臟土黃色。通常高溫季易爆發(fā),病魚在水中不斷旋轉,不久便會死亡。
治療方法:150 mL殺菌紅在每畝水深1 m中使用2天;同時,在飼料中加入魚肝寶和魚肝泰3~5天;并在飼料中加入魚康寶和魚用肝泰持續(xù)服用3~5天。
該病病原是腸型點狀氣單胞菌。生病的魚在岸邊獨自游動,游得很慢,胃口也不好。癥狀輕的腸壁與食道局部充血發(fā)炎,腸道內無食物且黏液較多。癥狀嚴重的全腸和胃呈現(xiàn)紅色,腸道內有淡黃色黏液,血腫充滿腸管,腹部膨大,肛門紅腫,輕壓腹部會流出黃色黏液。腸炎病是一種繼發(fā)性感染(病原體通常存在于水中,甚至魚的腸道中。只有當水質惡化,魚的抵抗力降低時才會發(fā)生。低溶解氧、高氨氮和飼料霉變可導致黃顙魚抗性下降,并導致該病暴發(fā))疾病,流行高峰為水溫25~30℃。
治療方法:每畝水深1 m,將100~150 mL菌毒雙寶稀釋灑在整個水池中。第二天使用二溴海因0.3 g/m3溶于水后潑灑整池;拌飼內服腸鰓平、高穩(wěn)VC,持續(xù)3~5天,直至全愈。
在春秋季流行,在魚體表面和鰓部寄生,鏡檢能看見如菜碟樣蟲體車輪一樣旋轉運動,感染嚴重時魚會沿著池塘瘋狂游,呈“跑馬”癥狀,在18~28℃水溫中易出現(xiàn)。
治療方法:每畝水深1 m,使用200 mL的車輪凈,持續(xù)灑1~2次;且內服魚蟲速克,持續(xù)3天。
黃顙魚很容易感染此類疾病,發(fā)病后會出現(xiàn)暴發(fā)性死亡,病原是多子小瓜蟲,多子小瓜蟲寄生的位置會有小白點形成,為此,也稱之為白點病,患病嚴重的全身都是小白點,且有一層白薄膜覆蓋在體表。病魚反應遲緩或在水面漂浮,且體色發(fā)黑,游動異常,最后會由于運動失調和呼吸困難死掉。水溫為15~24℃最適合多子小瓜蟲繁殖,pH值為6.5~8,夏季很少。因為水質惡化及養(yǎng)殖密度太高是此病發(fā)生的關鍵原因。
治療方法:用百蟲克0.7 g/m3和高效滅菌碘1.5 g/m3先在全池潑灑,之后仍用百蟲克0.7 g/m3、高效滅菌碘1.5 g/m3,隔一天換1/2的池水,之后用同樣的劑量再治療一遍,這樣可更好地對此病進行治療。
導致黃顙魚得黏孢子蟲病的子孢子有很多種屬,孢子蟲通常會寄生在黃顙魚的皮膚、鰓及內臟器官上,肉眼可看到灰白色點或瘤狀胞囊,病情越嚴重,包囊越大,數(shù)量也很多,對黃顙魚危害更大。
治療方法:此病主要是預防,放苗后等魚能正常吃食時,拌入孢蟲殺1號預防,可有效將此病發(fā)生率降低;發(fā)病后,每畝水深1~2 m使用百蟲克0.7 g/m3,兼服孢蟲殺1號持續(xù)3~5天,效果較為顯著。
水霉菌是病原,溫度為13~23℃時易于繁殖,此病是繼發(fā)性感染,春季多發(fā),魚苗運輸中因機械性損傷且未及時消毒,從而會導致該病發(fā)生。菌絲在體表形成白色棉毛狀故又叫作白毛病。感染的魚因魚體負擔大,游動緩慢,食欲不佳,最后會消瘦死掉,且受傷的魚才會感染這個病,所以,放養(yǎng)魚苗時要將消毒工作認真做好。
治療方法:患病早期用百蟲克0.5 g/m3全池潑灑,且拌飼魚康寶,持續(xù)使用5~7天,以免魚苗感染細菌,此方法治療效果十分良好。
該病具體是因為飼料營養(yǎng)不全所致,發(fā)黃或粉白是常見顏色,膽囊腫大,膽汁發(fā)黑,生長遲緩,病魚會零星出現(xiàn)死亡等。
防治方法:對飼料進行更換,并使用優(yōu)質信譽飼料廠的飼料;若飼料自配,要做好預混料的配合比。
總而言之,魚苗在實際飼養(yǎng)中,需要始終堅持“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通常而言,黃顙魚抗病力很強,養(yǎng)殖過程中,不容易生病,然而,此類魚表面不存在鱗片,僅依靠皮膚黏液保護,若操作不慎則會引發(fā)相應疾病,常見的病害通常有輪蟲病、腸炎病、水霉病等。具體防治中應該強化對水質的管理,定期換水和注入新水,魚苗放入池塘后,要對部分消毒藥物進行定期潑灑,并且要強力消毒飼料臺及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