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已經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辨能力是重中之重。在語文課內和課外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有目的地開展各類教學活動,將思辨式閱讀貫穿其中,借此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思辨能力。
【關鍵詞】思辨閱讀;閱讀思維辨析力;思維判斷力;思維推理力
作者簡介:嚴鑫(1985—),女,江蘇省無錫市天一第二實驗小學。
閱讀是人們接受信息、學習知識、開闊眼界的主要途徑。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yè)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彪S著社會的發(fā)展,信息量的增加,閱讀內容和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如主題閱讀、整本書閱讀、繪本閱讀等。多讀書固然重要,但會讀書才是關鍵。何謂會讀書呢?會讀書是指閱讀主體進行思維參與式的閱讀,只有經過思維加工并進行批判性接收,閱讀主體才能將知識內化吸收,成為自身知識體系的一部分。思辨式閱讀才是真正有效、深層次的閱讀方式,也是一種運用邏輯推理實現(xiàn)思維層次提升的閱讀方式。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閱讀能力呢?
一、問題導學,提高閱讀思維辨析力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闭Z文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應著重通過閱讀活動的差異比較來提升學生的閱讀思維辨析力。
1.以問題引發(fā)思維碰撞
思辨能力可以反映一個學生認知水平的高低?,F(xiàn)如今的課堂中,“教師講授,學生傾聽”的現(xiàn)象在逐步改善,但是學生在課堂上仍然習慣于被動地思考“老師要我回答什么”,缺乏主動探究、積極思辨的意識。
《狐假虎威》是一篇低年級課文,學生們耳熟能詳。學完課文后,教師提出問題:“你們認為這是一只怎樣的狐貍?”因為狐貍自古以來給人們留下了狡猾的印象,所以很多學生都說這是一只狡猾的狐貍。此時,一個與眾不同的回答出現(xiàn)了:“老師,我覺得這只狐貍很聰明,他運用自己聰明的大腦,讓自己脫離虎口,否則他是會被吃掉的?!奔毾胫螅處熣J為學生的這種想法也沒有錯,在危險面前,動物的第一反應是自救,能夠從森林之王老虎手里逃脫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這怎么不是一只聰明的狐貍呢?
由此可見,在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思辨能力時,對于學生較為獨特的回答,教師不應該急于下結論,而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多聆聽學生的思考過程。遇到思辨性較強的問題,教師也可以適時引導學生緊扣文本去尋找答案,教授學生不同的思考方向,讓課堂彰顯生命力。
2.以問題促學生發(fā)散思維
思辨式閱讀不應該是對文章進行毫無理由的質疑,而是要先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是什么,理解文本所蘊含的文化內涵。
比如,在教學《父親、樹林和鳥》這篇課文時,課后練習題有一道判斷題:“父親曾經是獵人?!苯處熖岢鲆蓡枺骸罢n文里說父親曾經不是獵人了嗎?”學生們紛紛搖頭?!澳敲?,課文里說父親曾經是獵人了嗎?”學生們還是搖頭?!案赣H那么了解鳥,會不會曾經是獵人,后來因為喜愛鳥而不當獵人了呢?”學生們思考后,認為也有這種可能,并展開了討論。面對教師一系列問題的引導,學生們的思考不局限在某一種思路中,而是不斷地延伸發(fā)展。
對文章開展思辨式閱讀,其實是學生和文章、學生和文章作者進行對話和互動的過程,對話過程是平等的,同時也具有思辨性、創(chuàng)新性等特征,能夠發(fā)散學生的思維。
二、設疑問難,增強閱讀思維判斷力
“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苯處熆梢砸詥栴}為導向,根據(jù)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思維層次,有目的地設置疑問,制造困難,一則促使學生積極參與,二則了解學生學情,三則強化學生的思維能力。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
1.思辨標題
俗話說:“題好文一半。”標題是文章的眼睛,它是整篇課文的精華,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很多語文教師在教授一篇課文時,會讓學生分享讀了文章標題之后產生的疑問。其實,這也是讓學生進行思辨的過程。
比如,在教《父愛之舟》這篇課文時,教師問:“讀了這篇文章的標題,你們有什么問題想問嗎?”有學生問:“這里是把父愛比作小舟嗎?為什么要把父愛比作小舟呢?”“作者的父親會怎樣表達他的愛呢?”這樣的提問為課文設置了懸念,能激發(fā)起學生的探究欲。教師可以順勢引導學生認真仔細地閱讀課文,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除了能深入理解課文,還能拓展思維的寬度和廣度,在無形中培養(yǎng)閱讀思辨力。
2.思辨人設
文學作品中有各種各樣的人物,這些文學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中,有正面人物也有反面人物,這些人物都有不一樣的特質,對于善惡,讀者各有自己的評判標準。
在一則課外閱讀的寓言故事中,有一個農夫撿到了一塊玉石,因為玉石夜里會發(fā)光,他很害怕,于是去請教鄰居,鄰居騙他說這是一個怪物,會給全家?guī)頌碾y,于是這個農夫把玉石扔掉了。而他的鄰居將玉石撿來獻給了國王,國王請了工匠來識別,工匠說這是一塊舉世難得的美玉。國王大喜,送給鄰居一千兩黃金。
在這個故事中,學生們只關注到了鄰居的壞心眼,認為他是個壞人。在學生的思維中,撿到玉石的農夫是一個思想純潔的善良之人,而壞人應該受到譴責。教師適時提問:“農夫為何會被鄰人所騙?”有的學生認為他有眼不識美玉,有的學生認為他太容易相信別人。教師繼續(xù)引導,讓學生談談平時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和農夫一樣的人。最后經過討論和總結,學生們認為,在快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定義一個人的品質,應該從多角度進行思辨和求證。
3.質疑矛盾處
課文中,往往會出現(xiàn)一些矛盾的描寫,但卻是精彩之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著重對矛盾之處提出質疑,以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課文。
比如,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文時,教師適時提問:“文章標題是圓明園的毀滅,作者為什么花那么多的筆墨寫圓明園的輝煌呢?平時老師不都是強調重點內容要花大量的筆墨描寫,詳略得當才是好文章嗎?”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時,教師提問:“讀了題目就能夠知道這是兩個意思完全相反的詞,讀了課文就會知道這是母親和父親對作者詩歌截然不同的評價。那么,為什么同一首詩,會出現(xiàn)完全相反的評價呢?”教師提出的疑問,能讓學生主動探究課文,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主旨。
引導學生從矛盾處入手,仔細推敲,從矛盾中感悟,抽絲剝繭,就會發(fā)現(xiàn),這一切并不矛盾,而是文章的精髓部分,也是文章最精彩之處。當學生們讀懂了一個個矛盾之處,也就讀懂了文章,學會了質疑的技巧。
三、延伸拓展,鍛煉閱讀思維推理力
延伸拓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以文本為載體,以發(fā)展思維能力、提高語文素養(yǎng)為目標,進行知識遷移延伸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其目的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課堂教學內容,訓練思維,促進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教師要如何利用好教材中有限的課文,促進學生思辨閱讀能力的發(fā)展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把書讀厚”的方式,來獲得閱讀思維推理力的提升。
1.詞語替換
詞語替換是拓展文章內容、實現(xiàn)詞語積累的一種方式,其作用是通過將文章中出現(xiàn)的具有新鮮感的詞語替換成同類型的其他詞語,讓學生辨析替換詞語后的文章在語義、意境、內涵等方面是否發(fā)生了變化。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比較二者的區(qū)別,分析自身的想法,以此了解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情況,促使學生更準確地掌握文章,提高語用能力。
比如,在教學《葡萄溝》這篇課文時,文中寫道:“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掛在綠葉底下,有紅的、白的、紫的、暗紅的、淡綠的,五光十色,美麗極了。”教師讓學生思考,五光十色還能用哪個詞語來替換?學生回答,可以是五顏六色、五彩斑斕、五彩繽紛……教師又適時追問:“那么哪一個詞語放在文中最合適呢?”學生們思考后,認為還是五光十色最合適。有學生說:“因為葡萄水分很足,在陽光的照耀下就像發(fā)著光一樣,所以用五光十色更恰當?!?/p>
上述案例中,教師運用替換字詞的方式能很好地促使學生帶著思辨性思維去分析文章,有助于學生更深入地思考文章內容、詞語詞義等,準確、清晰而生動地表達自己的看法,繼而提高思維的深刻性。
2.閱讀推測
課外閱讀是閱讀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必須力爭“讓每一個學生在書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補充,也是課內閱讀的延伸。教師推薦學生閱讀的書目應該與教材課文具有一定的聯(lián)系,這樣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對課文進行理解和內化。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內容非常全面,其中有一個單元的課文是推測課文,這里的推測,不是憑空猜測,而是緊扣情節(jié)來推測,這是邊讀邊思考的一種閱讀方式。學完課文,教師讓學生用習得的推測方法去讀《小狐貍的窗戶》這個故事。當學生讀到獵人準備拿小狐貍當誘餌,引出狐貍的爸爸媽媽,并且一舉捉住三只狐貍這一情節(jié)時,有一個學生表示:“老師,不對,小狐貍肯定沒有媽媽。”教師又驚又喜,喜的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在不停地思考,驚的是學生所提的問題,教師連忙問其原因。學生回答:“因為我在別的書上看到過,小狐貍是不會單獨行動的,一般都會有媽媽陪著,這只小狐貍單獨行動,說明它沒有媽媽。”教師表揚了學生善于思考的態(tài)度,也表揚了他閱讀面廣,繼而帶著學生們繼續(xù)閱讀故事。最后,故事的結局是小狐貍的媽媽已經去世了。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會伴隨閱讀量的增長而得到發(fā)展,教師可借助課外閱讀活動,開展推測閱讀來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3.結尾續(xù)寫
在教學《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這篇文章時,教師問:“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還具有哪些神奇的作用?”學生們的興趣一下子就被激發(fā)出來,有的說會被兔子拿去當跳繩,有的說會被獅子拿去當發(fā)圈,有的說會被松鼠拿去當秋千……面對學生們腦洞大開的回答,教師讓他們發(fā)散思維,進行故事內容的續(xù)寫。這一方式讓學生沉浸其中,自由發(fā)揮想象力。
類似的閱讀拓展訓練能夠啟迪學生對課文內容做出合情合理的想象,既能拓寬學生的視野,指引學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也有助于升華情感,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以及語文綜合能力。
結語
小學階段是學生思維能力的萌芽階段,也是培養(yǎng)他們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最佳時期。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學生學習潛能和思維能力的開發(fā)者。教師啟發(fā)引導得好,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才能發(fā)展得更好。小學語文教師應從思辨性閱讀入手,優(yōu)化閱讀教學模式,破解閱讀效率低下的難題,打破學生的閱讀思維定式,打開閱讀教學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王芳.利用文體特征提升思辨能力:以《日月潭的傳說》的教學為例[J].內蒙古教育,2017(20):110-111.
[2]支冬芬.課堂有效拓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7(09):28.
[3]關嬌嬌.開展比較閱讀,促進語文思維發(fā)展與提升[J].課外語文,2018(12):122.
[4]夏淑平.論開展學生課外閱讀研究的重要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5(10):121.
[5]楊娟.立足文本有效拓展 提高閱讀教學實效[J].中學教學參考,2010(31):12.
[6]楊瓊.簡析語文課堂的有效拓展遷移[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教育研究),2012(05):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