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老 子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第三章)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第二十二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第六十六章)
(原文據(jù)中華書局2014年版《老子》)
【譯文】
如果社會不過分推崇賢才異能,那么老百姓就不會去爭名逐利;不看重稀貴之物,就不會有偷竊的人;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就不會導(dǎo)致民心迷亂。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則是:使其心無所求,使其腹中有食物不致饑餓,使百姓志向符合自己的能力,使百姓堅韌自己的骨氣。使圣人治下的百姓對于對立的兩個概念達到無知的境界,從而不會有欲念的羈絆。即使百姓知道了也不敢知、不敢要。做到無為而順其自然,那么就不會治理不好國家。(第三章)
彎曲可以保全,受壓反而伸直;低陷得到充盈,凋敝才會更新;單一因而得到,繁多所以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堅守這一原則作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只是看到自己,反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我夸耀,反能得獲功勞;不自大,所以才能長久。唯有不爭的處事態(tài)度,天下才會沒有人能與之抗衡。古時所謂“委曲便會保全”的話,怎么會是空話呢!它實實在在能夠達到。(第二十二章)
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百川河流所匯往的地方,是因為它善于處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夠成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要領(lǐng)導(dǎo)人民,必須要用謙虛的言辭對待人民;要想成為人民的表率,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之后。所以,有道的圣人雖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負擔(dān)沉重;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壓迫。天下的人民都樂意擁戴他而不厭棄他。因為他不與民爭,所以天下沒有人和他爭。(第六十六章)
【簡析】
《道德經(jīng)》的人生智慧與政治智慧具有顯著的反向思維特征,其“自然”的最高目標(biāo)與“無為”的總體原則具體落實下來,即表現(xiàn)為守柔處下、謙卑不爭?!兜赖陆?jīng)》中一共有七章十處談到“不爭”,主張凡事不走極端,留有余地,以免陷于禍亂之地。比如第三章首先指出爭名奪利是導(dǎo)致社會沖突混亂的主要原因,然后提出解決的方法,認為應(yīng)該在保障人們生活安飽的基礎(chǔ)上,倡導(dǎo)“無知”“無欲”來消解人們虛偽的心智與貪欲的擴張。第二十二章則進一步從哲學(xué)的根源上探討事物的兩面性及其處理方法,認為普通人的認識與處理往往都急功近利,只看到世人所謂的正面而看不到反面,只貪圖眼前的喜好從而引發(fā)無數(shù)紛爭,老子則教導(dǎo)我們必須從正面去透視負面的意義,認為對于負面意義的把握反而更能顯現(xiàn)正面的內(nèi)涵。由此總結(jié)出求全之道在于“不爭”,做到不以自我為中心、不自以為是、不自我夸耀、不傲慢自大,沒有對立面,反而天下才會沒有人能與之抗衡。第六十六章則由哲學(xué)層面過渡到政治層面,老子反復(fù)強調(diào)的“不爭”絕非旨在愚民、弱民,而是警誡權(quán)勢在握便肆意妄為的統(tǒng)治者,身處禮崩樂壞、諸侯爭戰(zhàn)不休、大夫爭權(quán)奪利的春秋之世,老子深感那些位高權(quán)重的人見利爭先、為所欲為,對社會造成了很大的損害,人民不堪其累,因此希望喚醒統(tǒng)治者處下退讓來減少殺伐爭戰(zhàn),以此來獲得百姓的愛戴,實現(xiàn)社會的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