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隱逸思想源流考
    ——兼論以曾鞏為代表的宋代文人對陶淵明的接受與超越

    2022-11-23 13:20:44蔡龍威李晶晶
    現(xiàn)代交際 2022年2期
    關(guān)鍵詞:小隱曾鞏陶淵明

    □蔡龍威 李晶晶

    (東華理工大學(xué) 江西 南昌 330013)

    我國古代隱逸思想源于先秦。先秦兩漢時期,很多文人士大夫秉持“不事王侯,高尚其事”[1]的出處理念,為了獨立的人格操守和文化理想而隱于山林澤野。這種山谷之士高尚其事、離世異俗的行為模式被后世隱士尊稱為“小隱”,而其“就藪澤……無為而已矣”的行為處事方式亦被后世冠之為“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質(zhì)也”[2]。因此,從本質(zhì)上看,當(dāng)時的隱逸思想和行為是一種源于本心的對原野田園的質(zhì)樸純真追求,這些“隱于野”的“小隱”者大多會明顯表現(xiàn)出共有的精神向度:自甘清貧淡泊,秉守自我本真,與世無求無爭,進而通過高蹈脫俗、閑云野鶴般的清幽生活來逃避繁雜世事和功名利祿對淡泊心志的侵襲。其對精神世界超然無我境界的向往,對比大多數(shù)人對塵俗功名的眷戀,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追求。

    到了魏晉時期,為了解決現(xiàn)實生存與精神超越之間看似水火不容的矛盾沖突,一些文人士子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對古代文人出處具有深遠影響的“大隱”思想行為模式,既身居廟堂之高而不廢享有功名利祿之便,又心存山野之荒而不廢神與物游之精神自由。這樣一來,出處仕隱之間的極大張力就日漸得以消解,并代之以相互轉(zhuǎn)換的無限潛能。此時期的士人們在“窮”“達”“義”“道”的關(guān)系上,更加圓融地信守君子雖“窮”卻不能失去“義”,既“達”亦能守“道”的節(jié)操信念,并身體力行地完美詮釋了如何在“兼濟與獨善”之間的自由轉(zhuǎn)換。由此看來,出仕與歸隱間的張力就得到了極大的紓解,二者之間非此即彼的“二律背反”的矛盾對立關(guān)系便得以調(diào)和。然而,這個意義上的“大隱”思想行為模式究其實質(zhì)還是眷戀功名富貴的“偽隱”。在這些隱者的內(nèi)心深處,“隱”不過就是掩飾其俗世欲望的借口和托辭而已。

    時間延至唐代,在多元兼容的時代氛圍的涵養(yǎng)和孕育下,偉大詩人白居易承繼以往,推陳出新,在出處思想行為問題上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有名的“中隱”模式,并用以進一步解決仕與隱之間不可調(diào)和的內(nèi)在矛盾。他既關(guān)注隱逸狀態(tài)中的個體于心性逍遙無礙境界下的超越體驗,又著重強調(diào)于悠游心態(tài)間對仕途官位與利祿榮華的執(zhí)著追求,這就是他著名“中隱說”的內(nèi)在思維邏輯,即士人在出處操守上最理想化的狀態(tài)應(yīng)該是在“吏”中之“隱”:既為官,又有閑;既有閑,又有錢。在這樣的一種理想為官狀態(tài)下能夠規(guī)避諸如“小隱”的冷清落寞和物質(zhì)貧乏,又能遠離“大隱”的凡塵喧囂與干擾,進而取二者之優(yōu)而“中隱”在司官。

    宋初始創(chuàng)之君的喜怒好尚往往會成為宋室子孫尊崇的遺訓(xùn)而延續(xù)下來,優(yōu)待文士而下潦武將之策略即為確證。此端一開,帝王子孫相承遺訓(xùn),文人士子地位大為提升,文壇才俊輩出,成為歷史佳話。與此同時,宋代的“二府三司”制政體在吸取前朝歷代政治制度優(yōu)缺點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強化了對權(quán)力的高度集中,比如突出體現(xiàn)在有針對性地調(diào)整科舉考試的內(nèi)容,并將是否能夠很好地闡發(fā)與運用儒家經(jīng)典典籍作為考試和錄用的不二標(biāo)準(zhǔn)。如此一來,文人士子在科舉考試中若有自由表達思想主張之沖動時就會有所顧忌和牽絆。在這種思想控制較為嚴厲的時代制度背景下,如何在嚴酷的輿論意識形態(tài)環(huán)境中實現(xiàn)士大夫關(guān)注現(xiàn)實民生、兼濟社稷天下理想,同時又能夠給予自我心靈以一個自由遨游的純凈精神空間,就成為擺在當(dāng)時文士面前一道無法回避的重要考題。沿著這個維度進行下去,當(dāng)時儒者文士的關(guān)注點就超越了外在繁雜俗陳,開始了對獨立精神境界和高潔人格操守的孜孜以求,試圖達到莊子所謂“神與物游”的自由之境。這一時期的士大夫文人自然而然地將生存與隱逸聯(lián)結(jié)了起來,陶淵明亦因其“古今隱逸詩人之宗”[3]的地位而進入時代文人的視野,成為時人多角度品評與師法的重要對象。作為宋代道學(xué)士大夫代表人物之一的曾鞏亦是如此。其在兼濟天下宏愿屢受挫折之際,不由想起陶淵明,借由陶淵明的隱逸情懷表達自己的歸隱山林之念。不同的是,如果說陶淵明的隱逸為言行如一的真隱,即“小隱”的話,那么曾鞏出于自身目的對陶淵明隱逸思想的選擇性接受則帶有明確目的性,即在表達隱逸情懷的同時,內(nèi)心深處念念不忘的其實仍是對功名的追求,他的隱逸取向可稱為言行有異的“中隱”。

    一、陶潛詩——言行合一的“小隱”詩

    一貫以“性本愛丘山”形象示人的大詩人陶淵明,其內(nèi)心深處亦有報效社稷、建功立勛的宏圖志向,否則陶淵明也不會在后來的官宦生涯中有屢退屢仕的糾結(jié)境況。陶淵明的仕途之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因其常存于心的忠君報國使命感和責(zé)任感的驅(qū)使,而“疇昔苦長饑,投耒去學(xué)仕”的困苦生活,并不是其不得不仕的根本緣由與動因,因為對于物質(zhì)的貧乏、生活的困苦,陶淵明不但絲毫無所畏懼,而且善于積極樂觀地將之形諸歌詠,著名的《歸園田居》其三即為例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這首詩表現(xiàn)了一位從宦海仕途回歸到躬耕隴畝的詩人真切細膩的感受:晨起辛勤勞作,夜晚披星而歸,農(nóng)耕生活看似艱辛,但是只要能夠順?biāo)煺嫘谋拘?,勞苦的鄉(xiāng)野生活亦可富有詩意。從這個角度看,陶淵明的仕宦動機是其內(nèi)心對黎民蒼生的掛念使然,是一名儒家知識分子的本能與擔(dān)當(dāng)。

    與此同時,儒家思想也對道德主體于功名之外的精神追求予以充分肯定,正所謂“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4]。這個意義上的精神旨歸為陶淵明在厭倦喧囂仕途之際提供了另外一種可能。陶淵明的退隱山林是出于對自我本真內(nèi)心需求的遵從。在這個前提下,詩人追尋能夠使心靈得以詩意棲居的努力就顯得尤為難能可貴。他用此方式作為打破世俗喧囂和是非榮辱的強有力武器,始終以超然純凈的心態(tài)審視自我,終于成為棄絕功名的隱士。表里如一的陶淵明雖然棄官后并未中斷與顏延之等文人的世事往來,但其對官場傾軋和榮華富貴之爭始終持冷落態(tài)度,不然怎能說出“寧固窮以濟意,不委曲而累己”[5]的棄隔凡塵的決絕斷語?從這一點上來說,言行合一的陶淵明為后世諸多隱逸文人提供了堪稱范例的行為樣板模式。因而,從出處仕隱的維度上看,他應(yīng)該算得上是我國歷史上首位,亦是唯一一位身體力行“小隱”出處理念的“真隱”詩人。

    秉持著“小隱”的精神旨趣,陶淵明對功名利祿和塵世繁雜棄之如敝履,進而以超逸情趣的“小隱”宗者之面貌卓然出現(xiàn)在魏晉時期的思想文化舞臺上。他在留給后人的諸多作品中完美地體現(xiàn)了其所思所想所行始終與本真心靈高度契合的精神旨歸。如世人耳熟能詳?shù)摹稓w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

    陶淵明對自我“性本愛丘山”的表露,對誤落塵網(wǎng)三十年的嘆息,對開荒守拙的向往,均為詩人真性情的體現(xiàn)。詩中,陶淵明對其生存環(huán)境進行了富有詩意的勾勒:在十余畝的房屋處所之地,八九間的茅草陋房,掩映在依依的柳蔭之中,桃李飛花綻放在堂前。遠處望去,納入眼簾的景色也是清幽淡雅的:裊裊升起的炊煙,深巷偶聽的狗吠,桑樹之上的雞鳴,構(gòu)成了這一幅醉人和諧的畫卷。陶淵明對充滿生活意趣的田園生活進行了細致的描摹,同時亦表現(xiàn)了其高蹈脫俗、不戀凡塵的真隱士形象。再如著名的《形影神》[6]:

    天地長不沒,山川無改時。草木得常理,霜露榮悴之。

    謂人最靈智,獨復(fù)不如茲。適見在世中,奄去靡歸期。

    奚覺無一人,親識豈相思。但余平生物,舉目情凄洏。

    我無騰化術(shù),必爾不復(fù)疑。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茍辭。

    此詩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超脫形神而歸于“無我”之境的形上考量。從詩歌風(fēng)格的平淡質(zhì)樸和詩歌思想上的超逸情懷看,真正體現(xiàn)出詩人隱逸精神旨趣的自覺性,達到了“欲隱則隱”[7]之臻境。從這個角度說,陶淵明的隱逸才是真正的隱士應(yīng)有的狀態(tài),他摒棄富貴榮華而求得自身精神上的自由和人格上的高潔,成為歷代文人所標(biāo)舉的“小隱”典范。

    二、曾鞏詩——出處順適的“中隱”詩

    “家世為儒”[8]232的曾鞏是壯懷激烈的儒者詩人。與陶淵明一樣,其身上亦秉承傳統(tǒng)儒家士大夫文人兼濟獨善的二元心理結(jié)構(gòu),故而在兼濟宏愿屢屢受挫之際,自然就會在內(nèi)心深處生發(fā)出獨善自我靈魂的向往,這樣的心理特征為其傾慕并接受陶淵明的隱逸思想提供了前提和基礎(chǔ)。故而,其詩歌作品中時時閃爍著陶淵明般的精神旨趣。如《過彭澤》:

    淵明昔抱道,為貧仕茲邑。幡然復(fù)射去,肯受一官縶?

    予觀長者憂,慷慨在遺集。豈同孤蒙人,剪剪慕原隰。

    遭時乃肥遁,茲理固可執(zhí)。獨有田廬歸,嗟我未能及。

    詩中充盈著對陶淵明的仰慕之情,陶淵明對田園澤野的喜好與對淡泊心境的純真追求令曾鞏無限向往。這種情操和風(fēng)格也正是曾鞏詩歌想著重體現(xiàn)的。這在其《移守江西先寄潘延之推節(jié)》等詩歌作品中體現(xiàn)得較為充分,其歸隱田園、淡泊悠然之情躍然紙上。再如《游鹿門不果》一詩:

    方舟下秋瀨,已遠漢南城。念昔在郡日,苦為塵網(wǎng)嬰。

    低心就薄祿,實負山水情。鹿門最秀發(fā),十里行松檉。

    宿幌白云影,入窗流水聲。龐公昔抱道,遯世此躬耕。

    風(fēng)雨塞天地,伺晨獨先鳴。故巖但聞?wù)f,已覺醒朝酲。

    及茲道途出,謂諧猿鶴迎。顧值深濘阻,獨憐幽思并。

    不踏蘇嶺石,虛作襄陽行。

    詩人于此明確表達了對歸隱山林田園的向往之情。就是這樣一位身具耿直凜然之氣的儒雅學(xué)官卻不被時代同僚所容納,在遭到奸邪小人責(zé)難排擠后的曾鞏作出了著名的《羈游》[8]83一詩:

    粗飯寒齏且自如,欲將吾道付樵漁。羈游事事情懷惡,貧病年年故舊疏。

    自古幸容元亮醉,凡今誰喜子云書。何由得洗塵埃盡,恣買滄洲結(jié)草廬。

    從全詩來看,作者已流露出較為明顯的辭官去就的退隱之念。但與陶淵明的時代不同,曾鞏所處的宋代對文人士子是以禮遇為策的,生存境遇較陶淵明有很大的改善。此外,關(guān)于仕與隱的抉擇矛盾,生活在儒釋道三教融合大背景下的宋代文人也多采取更為融通的方式解決。在這里,仕與隱間的抉擇不再是涇渭分明、非此即彼,二者之間的平衡是可以通過折中融通的方式取得的,而“中隱”的“執(zhí)兩用中”其實就是這一思想行為的精髓。實際上,這是以曾鞏為代表的宋代眾多士大夫文人對“隱逸之宗”陶淵明出處思想的承繼與發(fā)揚:在亦步亦趨地傳承其隱逸情操旨趣的同時,卻隱居官場過一種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游離生活,未能也無意愿真正歸隱到山林澤野。

    對現(xiàn)實凡塵無法忘懷,同時又祈求在精神境界上的超脫狀態(tài),是曾鞏和陶淵明兩人同有的矛盾心態(tài)。不同的是,陶淵明以超然心胸滌蕩功名利祿,而曾鞏秉持源于白居易的“中隱”信條。曾鞏的這種思想其實是對世俗之“大隱”與自我之“小隱”過度極端化傾向的不滿。作為后繼者,其秉持的“中隱”信條可以表述為:鑒于“大隱”的雖富卻勞和“小隱”的雖逸但寒之困境,必然會將隱在官場的“中隱”模式當(dāng)成自己的行事準(zhǔn)則。與之相對,陶潛則是率性而為,憂喜悲歡皆為隨緣隨意,而無刻意抉擇,二者之間在心態(tài)、信念及踐行操守等方面有很大差異。

    故而,曾鞏的多數(shù)詩歌作品中對田園牧歌的詠頌多滯留于表面。對曾鞏來說,隱居之地不一定要在山林澤野,即便是在郡閣書齋之內(nèi)也可以達到歸隱境地,因此判定隱逸與否,并不在于環(huán)境,而在于自己內(nèi)心是否安寧。這樣別具一格的隱逸思想就使得宋代隱士在隱逸情懷上更能隨緣自適。曾鞏的詩歌多從主觀的視角描摹自然山水的外在之美,以及對山林原野的欣然向往,進而沉溺于寧謐氛圍之中。也正是在這里,他與陶淵明有了明顯不同。曾鞏感受的是山水田園之外在秀美,陶淵明則追求更深層次的、對鄉(xiāng)村生活的真切體驗。曾鞏在《菊花》其一詩中就曾借菊花清幽品質(zhì)表達對陶淵明隱逸情懷的敬慕之情,雖有意效法陶淵明的閑情之飲,卻保留著自己的取法和考量標(biāo)準(zhǔn)。在遭遇挫折之時,他表現(xiàn)出的憤懣牢騷的情緒,與陶淵明安之若素的超然恬淡心態(tài)截然不同,因而高下立見。試看《東軒小飲呈坐中》[8]58:

    二年委質(zhì)系官次,一日偷眼看青山。念隨薄祿困垂首,似見故人羞滿顏。

    及門幸得二三友,把酒能共頃刻間。海魚腥咸聊復(fù)進,野果酸澀誰能刪。

    談劇清風(fēng)生塵柄,氣酣落日解帶鐶。瑰材壯志皆可喜,自笑我拙何由攀。

    高情坐使鄙吝去,病體頓覺神明還。簡書皇皇奔走地,管庫碌碌塵埃間。

    功名難合若捕影,日月遽易如循環(huán)。不如飲酒不知厭,欲罷更起相牽扳。

    作品中滿是詩人牢騷與不平之情緒。即使表達隱逸思想,其潛隱于內(nèi)心深處的仍是對個人際遇的慨嘆與感傷,類似的矛盾復(fù)雜情緒在其諸如《遣興》《羈游》等詩作中隨處可感。由此可知,那種棄絕塵世的歸隱想法不過是曾鞏一時的憤語,內(nèi)心深處仍然是希望為朝廷效犬馬之勞。這些帶有隱逸情懷的詩歌作品,雖然在內(nèi)容和情感上多瀟灑超逸和詩酒自娛的表現(xiàn),但潛隱其下的是對仕途榮辱沉浮不絕如縷的擔(dān)憂著意。故而,曾鞏所秉持的理念并予以無限追求的隱逸境界,并非如“小隱”般去官而遁入田園山野,踐行的還是較為折中的“中隱”。曾鞏的詩作底蘊仍然是對儒家人文精神情懷的秉持與堅守,這正是其“醇儒”形象之真諦。因此,他的詩歌更多刻意,而非心性使然。如其《朝退即事呈大尹正仲龍圖》:

    六街塵斷早涼生,細葛含風(fēng)體更清。官府吏閑時樂易,市廛人喜政和平。

    揮金蔌蔌宮槐蕊,鳴玉淙淙御水聲。觀闕漸迎初日上,馬頭還傍綠陰行。

    詩歌在看似“吏閑”的意趣描摹中隱含的是對“政和”的期許和關(guān)注。因曾鞏恒常炙熱的事功兼濟情懷,其詩歌始終流露出一股雄杰傲岸之氣。即便是在醉心于山川風(fēng)月之際,也絕不缺少對凡塵功名的惦念,詩中常會在不經(jīng)意間流露出政治失意的心緒。如著名的《菊花》[8]44一詩:

    東籬菊花今已開,萬物各自相驅(qū)催。卻尋桃杏那復(fù)有,舊樹慘慘空墻隈。

    年光日日已非昔,人世可能無盛衰。朱顏白發(fā)相去幾,勢利聲名相抑排。

    三公未能逃餓死,九鼎竟亦為塵埃。乃知萬事皆自枉,有便只宜持酒杯。

    本詩由歲時的更替變化聯(lián)想到人世的榮辱興衰,進而得出富貴難常、榮名非恒的感悟,詩人抒發(fā)的感喟與其自身漂泊無定、歲月磋砣、功業(yè)難成的境遇聯(lián)系在一起。蕭瑟的秋風(fēng)、紛飛的落葉,無不使得詩人形神落寞,憂從中來。這一切最終歸于尾句“萬事皆自枉”的喟嘆之中,表露出作者落寞、消沉、失意的人生體驗,以及對自我仕途生涯浮沉之牢騷與不平之意,這在詩人的作品中是較為常見的。曾鞏奉行的“中隱”與白居易的“中隱”有著較為顯著的差異:香山居士在面對險惡官場的諸多遭際時,能夠自然回歸到自我精神的小天地中,表現(xiàn)出避禍于官場爭斗的同時,卻念念不忘從中取得治身的本錢。故而,白居易的“中隱”側(cè)重點在于“隱”,而以“吏隱”為特征的曾鞏則將重心放在“吏”上。對曾鞏來說,“隱”是無可奈何的選擇,是相時而動的權(quán)宜之計。

    三、結(jié)語

    從上述分析讀解中可以明晰地看出,曾鞏對陶淵明的接受是帶有選擇性的,曾鞏眼中的陶淵明并不是真隱者眼中的陶潛形象。在經(jīng)過子固先生過濾篩選后而得到的陶淵明形象,其實更為符合詩人自己的品位和目的,但這卻不是“小隱”者心目中始終認定的陶淵明形象。一方面,因為曾鞏生活在相對承平的時代氛圍中,北宋優(yōu)待文人的政策取向使得子固為官之后無須過多地為生計而操勞憂慮;另一方面,曾鞏家庭教育的熏陶與其醇厚內(nèi)斂的人格修養(yǎng)又使得其絕非汲汲于利祿榮華之徒。這些因素的疊加作用,使其帶有隱逸情懷的諸多詩歌作品中更多地顯示出沖淡閑遠的風(fēng)格。然而,這種表面上充盈著閑適淡雅意趣的詩歌作品,卻是以其眷戀的濃郁士大夫事功理想和情懷作為支撐的。因此,不同于陶淵明隱逸思想的表里如一,在仕與隱看似矛盾的抉擇問題上,以曾鞏為代表的諸多宋代文人則呈現(xiàn)為較為復(fù)雜的心理狀態(tài)。他們在人生仕途失意之時,會努力把主觀與客觀進行明晰的二元分離,與此同時,把作為個體人的主體之心性與天地始元相提并論,并用以對自我主體的自負自豪來超越外在萬物的榮辱與得失,進而使主體自我心靈于現(xiàn)實的坎坷境遇之中而能安之若素。這時候,他們對陶淵明隱逸情懷旨趣的吸收容納,更多地是有所選擇的。這種選利而棄弊的決斷取舍,使得其人生旅途上在遭到苦厄波折之際仍然能夠有一顆較為堅實的心靈作為依托與慰藉,但這也不過是權(quán)宜之計,因為一旦情形變得有利起來,包括曾鞏在內(nèi)的廣大宋代士大夫文人就會以儒學(xué)大旗示人行道而報效國家、安撫黎民。此時,留存于其腦海的自我歸隱念頭則會消失得了無蹤跡,從而在心理與行為上表現(xiàn)出一個儒家士大夫文人應(yīng)有的責(zé)任與擔(dān)當(dāng)。因此,這種有別于陶淵明“小隱”的頗具現(xiàn)實主義意味的“中隱”思想態(tài)度取向造就了包括曾鞏在內(nèi)的多數(shù)宋代士大夫文人別樣的官場戲劇人生。

    猜你喜歡
    小隱曾鞏陶淵明
    你好,陶淵明
    小隱在蒙特利爾
    廣州文藝(2019年3期)2019-04-18 01:34:30
    曾鞏生平
    美文(2018年20期)2018-10-23 05:52:30
    陶淵明:永恒話題與多元解讀
    四月,是你的謊言
    《陶淵明 飲酒》
    中華詩詞(2017年5期)2017-11-08 08:48:02
    曾鞏猜字
    山水世家 小隱生活
    不為五斗米折腰
    朱右《唐宋六家文衡》與曾鞏散文
    琼结县| 白朗县| 永昌县| 达州市| 南充市| 报价| 方正县| 白朗县| 长顺县| 五寨县| 安福县| 岳阳市| 奉化市| 连山| 宝应县| 夏邑县| 万宁市| 基隆市| 靖州| 庆元县| 阿勒泰市| 廊坊市| 海林市| 秦安县| 阜平县| 石阡县| 台南市| 井陉县| 永宁县| 棋牌| 东乌| 崇仁县| 香河县| 手游| 康平县| 龙岩市| 苍梧县| 新昌县| 潢川县| 兴安盟| 贡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