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茂峰
(泉州市培元中學,福建 泉州 362000)
20 世紀初,美國著名教育學者杜威(John Dewey)提出了批判性思維理論。他認為批判性思維是反省性思維,是能基于事實基礎進行思考的方式,能通過辯證性思維方式看待問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是個體對于任何信念或假設及其所依據的基礎和進一步推導出的結論進行的積極的、持久和周密的思考。羅伯特·恩尼斯(Robert Ennis)指出,批判性思維是個體按照自己積累的經驗,為確定自身的正確性而開展的思考活動。由此可見,為了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教學中必須讓學生有效地分析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做獨立的思考,進而形成自身的見解,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倡導指向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英語學習活動觀,要求教師設計具有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特點的英語學習活動,使學生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chuàng)新,獲取、闡釋和評判語篇意義,表達個人觀點、意圖,發(fā)展多元思維和批判思維……新課標反復強調了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及學生運用能力與思維能力。閱讀是我們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我們從文本的語言材料中接受、提取信息,與自身已有的知識相結合,并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于生產、生活、工作中。對于閱讀材料的信息提取程度,思辨的深度、再加工創(chuàng)造的能力就決定了我們閱讀的價值與意義。這就決定了要取得閱讀價值與意義的最大化,批判性閱讀是必由之路。
批判性閱讀作為一種策略性閱讀,主要包括:預覽、評注、概述、分析、提問、預測和評價等閱讀策略。批判性閱讀是一種深層次的閱讀,它要求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利用預測、分析、質疑、推斷、總結、評判等批判性思維的方法,達到對閱讀材料的深刻理解,批判性閱讀是一種分析性閱讀,是一種積極的人性化的閱讀。[1]批判性閱讀同時也是一種任務型閱讀,它可以通過設置批判性的任務引領讀者對文本進行深層次的思辨性閱讀。
高中總復習課中,常常出現對于課文文本不知道復習什么、怎么復習的困惑。要么是因為師生對于文本已經沒有新鮮感,一帶而過走過場式的炒冷飯;要么是丟開文本情節(jié)、觀點,挖地三尺式的詞匯、語法課。確實,高中總復習中要將在一年前、兩年前已經吃透、嚼爛了的文章,再來一遍,尤其在學生的認知水平、英語知識與能力水平已經“看不上”這樣的文章的時候,既要上得不反胃,還要上得有創(chuàng)新、有思辨,是不容易的。本文以北師大版高中英語新教材必修模塊3 第8 單元第1 課Adventure Holidays 為例,闡述作者對于高中英語批判性讀寫結合復習課的探索與實踐。
Adventure Holidays 一文是高一下學期初的學習內容。此課收錄的是一個名叫Adventure 2000 的旅行社的一則廣告。廣告為一條徒步到珠峰的冒險之旅。廣告一開始為讀者假設了一個壯觀(amazing Mount Qomolangma is on the horizon)、愜意(smell great,a hot cup of tea,fantastic...)、輕松(relax and watch...)、愉悅(talk with other people...)的遠足冒險之旅。隨后具體介紹了這一產品中旅行社將提供的人力、服務、路線、交通方式、可選項目、日期及費用等具體信息。以高一新授課時學生已有的知識與能力,此文雖說不會給學生帶來太大的閱讀困難,但是基本上也只能是“接受性”的閱讀,很難做到批判性閱讀。所以,放在高三總復習時,進行批判性閱讀并結合延伸寫作,有其必要性與合理性,有利于學生更深層次地閱讀并發(fā)展多維思維能力。由于這是總復習課,學生的認知與能力及其對文本內容已有的認識已經不是新授課時的水平,這節(jié)課可以直接跳過預覽、評注這兩個引入階段,略過或課前布置概述、分析這兩個對文本進行基礎認識的步驟,同時做到對文本內容的復習與回顧;然后再由教師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概述與分析,之后把重點放在對文本內容的提問、預測與評價上。
問題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思維工具,教師應當通過提問的設計關注學生的思維活動內容和層次。[2]批判性閱讀視角下的問題設計可以分為三個類型:展示型問題、參閱型問題和評估型問題。
展示型問題一般用于本文閱讀的初始階段,提問的內容涉及文本中的詞句、細節(jié)理解或篇章結構,學生憑借表層理解、短時記憶或快速查找文本便能回答。[1]
課前,教師布置學生進行復習,回答以下四個問題:
1.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2.Who are this passage intended for?
3.What is the author’s purpose of writing the passage?
4.Does the adventure appeal to you? Why or why not?
此四個問題引導學生分別從what(內容)、who(人物)、why(目的)、how(結果)對文本進行了全面而又深入的閱讀,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于此信息類文本的良好的閱讀習慣與策略的養(yǎng)成。
參閱型問題是在學生理解并獲得文本的事實信息后,為進一步理解挖掘文本信息而設計的問題,學生作答時參閱文本內容,同時結合自身的認知和經驗,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比較、推理和總結后得出結論。[1]
在學生回答author’s purpose 時,可以進一步追問/討論三個參閱型問題:
5.How does the author try to achieve his purpose?
6.Are these opinions or facts?
7.What definite facts can we get?
這樣有機的問題整體形成的結構鏈,能夠有效地激活并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發(fā)展。問題5 是對author’s purpose 的思辨,并可以引出本文的核心優(yōu)勢語言——persuasive and inviting expressions and sentences,進而展開對本文中此類語言的提取與分析。例如,文中一開始為潛在的消費者所想象的具有十分吸引力的景象中,所用到的詞語與表達有amazing Mount Qomolangma is on the horizon、smell great...special offers
等。問題6,7 鍛煉學生在閱讀信息類文本時所必須運用到的分辨重要和非重要信息,把事實與觀點區(qū)分開的思辨與評判能力。教師可引導學生歸納觀點(opinions)或事實(facts),前者如we feel that you understand the need of hikers.best routes 等;后者如guides,cooks,...between October and May。所以,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辨析文本中的“重要和非重要信息,把握事實與觀點”,批判性地閱讀文本。
評估型問題一般用于文本處理的最后階段,教師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評價、拓展和運用。[1]此時就自然引出評估型問題:“Does the adventure appeal to you?Why or why not?”學生將對文本內容的推理、評價和作出個人的判斷,是學生運用自我意識,運用分析、質疑、推理、評價等手段,深層理解廣告的信息,不斷地積極構建知識,對文本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的過程。此時,學生要在前一環(huán)節(jié)對語言、觀點與事實的分析的基礎上,調用分析思辨能力,結合自我作為潛在消費者的事實要素,對比文本內容與自我需求,作出個人判斷、形成個人觀點。這就是批判性閱讀的目的——評價。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學生的觀點是個性化的。作為主導的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回答與對本人的了解,引導學生深入辨別與質疑,作一個理性的消費者。如,追問以下三個問題:
8.What is a comfortable hotel?
9.What is the best place for camp?
10.What is your idea of‘altitude of 8848 metres’?
至此,文本的批判性閱讀已經完成。然后,轉入寫作輸出環(huán)節(jié)。
批判性閱讀追求的是開放性、多元化的價值取向。作為以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為目的的一節(jié)課,在之前對文本核心優(yōu)勢語言的處理的基礎之上,教師設計了這樣了一個寫作任務,并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完成:
假設你是李華,喜歡遠足,有一些經驗。你看到了Adventure 2000 的這一則廣告,并產生興趣。因此,你寫信給旅行社詢問更多的信息。(詞數,100詞左右)。
這樣的一個開放式寫作任何設計,充分體現了杜威強調的:“個體對于任何信念或假設及其所依據的基礎和進一步推導出的結論進行的積極、持久和周密的思考?!辈糜诮鉀Q實際的生活問題。
在隨后對學生課堂習作評析中,可以看到學生在思辨的基礎上對廣告中主觀或沒有確定的信息進行評判了(what food,how long in Lhasa,where to start,Class B and C),并針對自我情況提出了個性化的延伸(snacks,trip to Beijing)。由此可見,本課“讀”與“寫”形成了比較理想的有機整體,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思維,達到完成批判性讀寫結合的設計目標,效果良好。
最后,教師給出修改建議(作業(yè)),請學生思考三個問題:
11.Are you really going on this trip?
12.Anything to bargain for?
13.How to make best of your own interest?
以此課后作業(yè)結束本課復習教學,可以再一次提升學生評判思維的深度,增強學生對交際對象情感的認知層級。
高中復習課中運用批判性閱讀并結合讀后寫作訓練,有其便利性和更好的可操作性,但是也容易因為學生已經提升的知識與能力水平,導致“吃不飽”的現象。所以,教師更應該在教學設計與課堂實踐中,墊高起點,增強思維強度,提高思維層次。通過圍繞文本主線的問題設計,努力做到適當刪減“探索”,加強“深思”“鑒賞”,提升“建構”,從多方位、深層次鍛煉、提升學生的邏輯思辨能力和批判性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