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佳佳
(江蘇省南通市如皋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實驗幼兒園 江蘇如皋 226500)
作為民間藝術資源的一種形式,木偶具有個性鮮明的造型和稚氣夸張的動作,受到了幼兒們的廣泛喜愛。與此同時,木偶還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木偶融入到幼兒教學實踐當中來,不僅能夠有效地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理解、動手操作能力,同時還能夠使其掌握木偶的核心內容,認識傳統(tǒng)文化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而通過木偶制作教學與繪本故事的有機融合,能夠創(chuàng)設豐富多樣的木偶表演情景劇,同時也能夠借助多彩的繪本內容釋放幼兒的天性,使得廣泛的繪本資源成為幼兒木偶制作和木偶實踐活動的源頭,在不斷激發(fā)幼兒動手操作的探究欲望以及想象力的同時,利用木偶的制作活動和繪本的閱讀活動,最大限度地為幼兒提供更加廣闊的探究空間,既要讓幼兒的創(chuàng)意得到肯定與發(fā)展,還要為幼兒創(chuàng)設一個以合作學習為基礎的教學平臺,在促進幼兒多元成長的同時,也推動學前教育的多元化和可持續(xù)化發(fā)展。
繪本作為幼兒學習的主要資源之一,其豐富的故事情節(jié)、鮮明的色彩、高級的紙質感能夠有效地吸引幼兒的目光,同時繪本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生動,是勾起幼兒主動性的重要因素。為此,教師可以借助繪本素材開展木偶制作活動,以此激發(fā)幼兒參與的積極性。
幼兒正處于一個語言成長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要想切實地提高幼兒的語言能力,需要教師從肢體和外部形象以及符號三個方面來進行知識的輸入,形成一個立體的教學框架,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幼兒更好地理解和表達語言。而繪本內容符合幼兒的認知和興趣特點,并且與幼兒的生活學習思維能力相契合,再加上簡單易懂的文字和圖片,極大程度上吸引了幼兒的關注,并有效地提高了幼兒的閱讀理解與語言表達能力。但僅僅依靠繪本教學的引導,是難以發(fā)揮繪本多樣意義的,通過繪本與木偶制作活動的結合,能夠讓幼兒根據(jù)繪本內容來進行木偶制作或者是木偶情境劇的研究,讓幼兒在木偶制作和實踐的過程當中產生與繪本內容的良好互動。在激發(fā)起了幼兒繪本閱讀興趣的同時,也通過木偶制作和欣賞木偶情境劇為幼兒所閱讀的繪本內容提供了一個實踐的平臺,使幼兒在木偶的制作實踐當中分析和鞏固繪本內容,更好地發(fā)揮繪本對促進幼兒多元成長的重要意義。
利用繪本素材進行木偶制作活動,不僅需要幼兒了解和掌握繪本當中的故事情節(jié),同時還要學會利用豐富的材料去制作木偶,表現(xiàn)繪本和內容當中的主旨與情緒。這樣一來能夠讓幼兒在木偶制作的實踐過程當中深刻地體會繪本內容,并且掌握繪本當中特有的語言和故事內涵。例如,在繪本閱讀的過程當中,教師可以讓幼兒根據(jù)繪本內容來進行木偶的制作,或者是根據(jù)繪本內容開設木偶情境劇,讓幼兒在繪本閱讀實踐當中形成一定的畫面感,同時還要思考自己所要制作的木偶角色形象。這樣一來能夠讓幼兒反復地思考繪本核心內涵,并利用繪本的核心促進幼兒的成長,同時還能夠在木偶的制作實踐當中切實地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和思維的想象能力,以此來立足繪本和木偶制作,促進幼兒的多元成長[1]。
“紙上得來終覺淺,得知此事要躬行”。當幼兒教師掌握繪本素養(yǎng)對木偶制作活動產生的積極意義之后,應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實踐,檢驗其有效性,并針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與改進,從而完善繪本素材開展幼兒木偶制作活動的有效性,提高幼兒教師的教育能力。
(1)尋找合適的繪本,挖掘木偶制作教學資源
所謂的挖掘木偶制作教學資源,就是要整合一切達成木偶制作目標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根據(jù)這一點,教師可以從繪本的主題內容出發(fā),拓寬教學資源的范圍,同時還要加強自身對繪本內容的篩選。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為幼兒提供一個具有欣賞價值且多元化的藝術制作形式,同時還能夠把握繪本的核心內涵,讓幼兒在美的感受當中去思考木偶制作的核心形象。
在此過程中,幼兒教師可以利用一些繪本生動的插圖來進行引導,讓幼兒分析繪本當中的插圖內容,并根據(jù)原有的內容揮動想象能力的翅膀,通過這樣的方式,從繪本教育實踐當中挖掘木偶制作的教學資源。例如,教師可以選擇《拔蘿卜》的繪本,此繪本符合了幼兒的認知特點,并且也能夠引導幼兒從圖片內容當中挖掘本角色的人物形象與動作特色,并使幼兒了解“人多力量大”的道理。在此之后,教師需要通過有效指導來掌握基礎的木偶制作方法。例如,教師可以通過繪本圖片當中的一些細節(jié)引導幼兒對其進行觀察,讓幼兒能夠對繪本圖片當中的外部形象進行分析,并結合自己的想法來進行木偶的制作。以此來利用木偶體現(xiàn)繪本的核心內涵,使傳統(tǒng)的民族文化得以傳承,也不斷地提高幼兒自身的藝術核心素養(yǎng),有效地推動繪本素材與木偶制作活動的有效結合,從而更好地推動幼兒動手實踐能力的不斷提高。
(2)梳理實踐的過程,做好木偶制作教學嘗試
對于幼兒來說,他們的自制能力以及動手實踐能力還是存在著一些局限性的,例如,在教學實踐當中,幼兒常常會被其他事物所吸引,導致學習的效率并不盡如人意。與此同時,幼兒的精細化操作和動手操作能力還有待提高,所以要想加強繪本素材整合下的木偶制作活動實踐,教師首先要與幼兒共同梳理整個實踐的過程,讓幼兒了解木偶制作的基本方法,并且能夠根據(jù)整個實踐過程來進行有序的動手實踐[2]。
例如,在教學實踐當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源為幼兒豐富一些有關于木偶的資源視頻,借助更加生動的視頻和木偶資源來進行多種方式的引導與整合,然后通過播放有關于木偶制作的視頻,與幼兒一同梳理整個木偶制作的過程,并將木偶制作過程進行細化,既能夠保證整個課程教學的有效性,還能夠不斷地提高幼兒的動手制作能力,并使其在按照整個教學計劃或者是木偶制作標準來進行實踐,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與此同時,幼兒教師也要讓幼兒對木偶進行形象設計,以保證木偶的生動性。例如,繪本故事中對某個小動物的描寫主要集中在表情動作中,那么幼兒要根據(jù)所描繪的動作、表情設計木偶的整體形象,或使其看起來像是在哈哈大笑,或看起來眉頭緊皺,或看起來在悲傷痛苦。當幼兒能夠對木偶的整體形象進行把控之后,再加上制作過程的梳理與實踐,必定能夠呈現(xiàn)出一個相對成功的木偶制作項目。
(1)整合木偶制作內容
從繪本角度進行木偶制作實踐之后,教師要立足于木偶制作的教育本體,從木偶制作的角度來實現(xiàn)有效引導,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整合木偶制作的內容。教師不僅要提前設計好木偶制作內容的整合方式,還要將其進行設計,使幼兒能夠在教師的講解中理解,從而為木偶制作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在教學實踐當中,首先要創(chuàng)設一個具有豐富工具的教學區(qū)域,此時教師可以通過區(qū)域建設來豐富木偶制作活動,并在此區(qū)域當中及時地投放一些有關于木偶制作的教學材料,例如顏色染料、木棒、提線布質材料、紙質材料、彩筆、膠水等。通過整合木偶制作的實踐工具來創(chuàng)設一個具有開放性和幼兒自主性的教學區(qū)域。在此之后,教師要整合木偶制作實踐活動的目標來進行有效的引導,例如,通過木偶的制作,不斷地提高幼兒的動手實踐能力,并且引導幼兒自身審美感受能力和藝術創(chuàng)造能力的養(yǎng)成。根據(jù)這一明確的教學目標,開展更科學和更具體的教學引導。最后,幼兒教師要結合孩子們的身心特點和教育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木偶制作資源的整合,促進木偶制作活動的有效開展。例如,教師可以根據(jù)幼兒的興趣點來進行引導,部分幼兒對《西游記》當中的美猴王十分感興趣,此時教師就可以將提線木偶與傳統(tǒng)的美猴王進行融合,讓幼兒大膽地運用豐富的材料進行作畫,并引導幼兒與其他同伴進行經(jīng)驗的分享,在教師的引導或者是視頻的指引之下來進行木偶的制作活動。通過這樣的方式實現(xiàn)木偶教育資源的整合,也將木偶文化融入到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當中,在繼承的脈絡當中進一步弘揚木偶文化的藝術價值,并賦予木偶文化新的生命力,從而促進幼兒藝術欣賞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的提高。
(2)開展豐富實踐課程
要想以繪本素材為基礎創(chuàng)設更加豐富的木偶實踐活動,教師要依托繪本主題來開展豐富的木偶制作課程,通過豐富的實踐課程和濃郁的繪本與木偶文化讓幼兒始終保持較高的木偶制作和繪本閱讀興趣。同時也能夠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繪本閱讀和木偶制作的氛圍,并使幼兒在良好氛圍的影響之下健康全面地成長。與此同時,實踐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教師既可以為幼兒舉辦“主題式”木偶制作活動,讓幼兒在各種情景中制作相關的角色的木偶作品,還可以組織“學習制作木偶”的活動,向幼兒傳遞更多的木偶制作方式,提高幼兒的實踐能力[3]。
例如,教師可以結合一些傳統(tǒng)節(jié)日來進行制作的實踐活動,并將其與繪本進行結合,實現(xiàn)一個更立體且更具有趣味性的教育體系。例如,在中秋節(jié)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幼兒去收集一些有關于中秋節(jié)的繪本,并且在課上講述自己對中秋節(jié)的認識,以此來加強幼兒對中秋節(jié)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內涵的把握,也能夠在一些傳統(tǒng)神話故事當中激發(fā)起幼兒的木偶制作興趣。在此之后,教師要讓幼兒根據(jù)自己所閱讀的繪本圖片進行思維的拓展,并開展“中秋木偶情景劇”的教育實踐活動。通過主題的互動來激發(fā)幼兒對木偶制作的興趣,同時也賦予自己的木偶更美好的愿望,表達幼兒自己的情感。通過這樣的主題形式來創(chuàng)設一個更具有趣味性和實踐性的木偶制作氛圍,讓幼兒能夠在實踐當中感受木偶,也能夠在繪本的閱讀當中激發(fā)想象,促進幼兒的多維度成長。
(3)做好親子互動實踐
教師應在學前教育當中及時地與幼兒家長進行溝通與合作,從而體現(xiàn)教學的立體性,同時也能夠創(chuàng)設一個家園一致的教育氛圍,因此在以繪本素材為基礎的木偶制作實踐當中,教師也需要通過家園攜手激活木偶作品,從而更好地在家園互助和互動中推動木偶制作活動的實踐開展。同時,親子互動實踐能夠拉近孩子與家長之間的關系,并且讓家長在參與時對幼兒園產生更加強烈的信任感。但是需要注意,幼兒親子互動實踐需要建立在幼兒能力基礎之上,既要基于家長、教師的發(fā)揮空間,又要提高幼兒的動手制作能力,拓寬幼兒的實踐能力。
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家長開放日的活動來引導幼兒家長參與到學校的教育實踐當中,并將幼兒自己制作的木偶作品展示給家長欣賞,以此來提高幼兒制作的積極性,同時也能夠讓幼兒家長明確地了解幼兒的動手能力、審美水平。在此之后,幼兒教師還可以與家長一同與孩子們共同開展木偶作品的制作活動。例如,讓幼兒家長與孩子一同利用生活當中的一些廢舊物品來進行創(chuàng)意的木偶實踐活動,如紙球、牙簽、木頭、紐扣、鐵絲、吸管、塑料袋等,借助各種廢舊的材料進行木偶的制作和裝飾,將其變成一件件可愛的小木偶。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增進親子之間的情感,同時也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新意識,保障木偶制作活動的有效開展[4]。
從上述論點當中不難看出,利用繪本素材來做好木偶制作活動的鋪墊,同時又通過木偶制作活動來復習和鞏固繪本內容,既能夠實現(xiàn)閱讀與操作的融合,也能夠實現(xiàn)知識輸入與知識輸出的融合。在教學實踐當中,教師要分別把握教學的角度,從繪本和木偶制作兩個角度出發(fā)來實現(xiàn)有效的教學,也讓幼兒能夠在繪本的閱讀和木偶的實踐當中多元地成長,在創(chuàng)設各種幼兒喜聞樂見的教學活動的同時,讓木偶文化熠熠生輝,讓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不斷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