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瀚苧,宋德風
(東北電力大學 藝術學院,吉林 吉林 132012)
在中國古代,禮儀被分成5種:祭祀之事被稱作吉禮,喪葬之事被稱作兇禮,軍旅之事被稱作軍禮,賓客之事被稱作賓禮,冠婚之事被稱作嘉禮,統(tǒng)稱為五禮?;槎Y就是人生五禮中的一種,隨著朝代的更替,婚禮的形式與禮儀既有承襲古人傳統(tǒng)的部分,也有每個朝代獨有的變化[1]。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最開放包容的朝代,善于傳承和發(fā)展前朝的文化成果,也樂于接受外來的文化并與之交流,形成了多元化的服飾景象。在婚禮文化中,婚服的色彩與款式會隨著歷史與文明的發(fā)展而變遷,婚服是婚禮的“門面”,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
中國歷代都制定了相應的服飾制度,對服飾的顏色、面料以及配飾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以此劃分不同人的身份和階級。從古至今,婚姻都被認為是終身大事,自然也明文規(guī)定了專屬的禮儀服飾。從《武德令》《舊唐書·輿服志》《唐六典》[2]等文獻記載來看,唐代貴族女性服飾的等級大致可分為皇后、皇太子妃、內外命婦等。以下將對不同等級的女性服飾進行整理與分析。
唐代皇后的禮服在初唐時基本沿用隋制,分為袆衣、鞠衣、青服及朱服四等。武德七年,唐高祖頒布的《武德令》將皇后服定為三等,即袆衣、鞠衣、鈿釵禮衣。袆衣是皇后禮服中的最高形式,于皇后受冊、助祭、朝會等大事所穿著。袆衣由幾個部分組成:大花釵十二株、小花釵十二株,底色為深青色,紋樣是十二行的翔翟,中單是由素紗制成,黼紋領,衣服邊緣皆用朱色。蔽膝與衣服同為深青色,大帶也為深青色,其上有三行翟紋,青衣,革帶,鞋襪為青色,鞋為舄,舄加以金飾,配飾為白玉雙珮,玄組雙大綬,章采尺寸與乘輿同。
皇太子妃所穿的禮服同樣有三等,分別為褕翟、鞠衣和鈿釵禮衣?;侍渝幕榉檠埖?,相較于皇后的袆衣形式簡單。首飾花九樹,小花如大花之數(shù),衣服底色為青色,紋樣是九行搖翟,素紗中單,黼紋領,衣服邊緣與皇后相同,皆為朱色。蔽膝,隨裳色,紅黑色的邊緣,有兩行搖翟紋。大帶,隨衣色,朱里,紕其外,上以朱錦,下以綠錦,紐約用青組;以青衣,革帶,鞋為舄,青襪,舄加金飾;瑜玉佩,紅朱雙大綬,章采尺寸與皇太子同。
唐朝命婦的禮服分為翟衣、鈿釵禮衣、禮衣、公服、花釵禮服、大袖連裳6種,皆是不同等級、不同場合所穿著的禮服。內命婦指皇帝的妃、嬪、世婦、女御及未婚的公主等;外命婦則是因夫或子獲封號的女性和已婚的公主、長公主等。內外命婦服花釵翟衣,施兩博鬢,寶鈿飾。一品九樹,二品八樹,三品七樹,四品六樹,五品五樹,寶鈿視花樹之數(shù)。翟衣,青色羅材質,繡紋為翟,一品翟九等,二品翟八等,三品翟七等,四品翟六等,五品翟五等。素紗中單,黼領,羅縠褾襈,蔽膝隨裳色,以緅為領緣,加以文繡,兩行搖翟紋。一品以下同。連裳,青質,以青衣,革帶,青襪,舄,佩,綬,內命婦受冊、從蠶、朝會可穿此服;其外命婦嫁及受冊、從蠶、大朝會亦準此。六尚、寶林、御女、采女及女官等所著禮衣通用雜色,制度與上相同,但沒有首飾佩綬。七品以上有大事則服之,尋常供奉則穿著公服。公服,即去掉中單、蔽膝、大帶。九品以上大事及尋常供奉穿著公服。
唐代女性服飾風格多樣且具有創(chuàng)新性,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又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別具一番風味,從形制上看,可分為深衣制和襦裙制兩種。深衣制是把衣、裳連在一起的長衫,雖然分開剪裁,但是上下縫合。深衣制在禮法森嚴的中國古代社會產生了持續(xù)性影響,一般在重要場合人們都會穿著深衣。雖然唐代服飾風格多變,但在形制上并未做多少改變,唐代女性在出席正式場合時還是會穿著禮制深衣。襦裙制是由短上衣和裙子組成的一套裝束,合稱襦裙,是典型的“上衣下裳”制,這是唐代女子日常服飾中最主要的形式,上身衫、襦或外加半臂,下身為緊身長裙,還配披帛。唐代不同時期的女性服飾會發(fā)生變化,例如束身長裙變成闊大拖沓的長裙,上身襦的領口也有不同變化,其中,袒胸大袖襦裙在唐代十分流行,這種以露為美的服飾可以充分展現(xiàn)女性婀娜多姿的曲線,表現(xiàn)她們當時思想上的大膽和開放。
唐代女性婚服非常精致且具有鮮明的等級制度,參考《舊唐書》[3]《新唐書》[4]《武德令》等以及當代對唐代服飾的研究,大體得知唐代女性婚服主要可分為袆衣和禮衣兩種。
袆衣是皇后在冊封、助祭、朝會等大事時所穿著的禮服。唐朝以前,皇后的禮服皆為深衣制,而唐朝也延續(xù)了前朝的服制?,F(xiàn)存最早的袆衣形象是宋代諸后的畫像,人們只能以后代的畫像以及唐代的文獻作為參考,大致推測出唐代皇后冊封時所著袆衣的大體模樣。袆衣是由廣袖深衣、素紗中單、蔽膝以及大帶組成。由宋明時期的皇后畫像以及文獻記載可知,外衣為交領右衽,領稍高,衣裳相連,底色為深青色[5]。衣服上的紋樣根據記載為十二行素質翔翟,即十二行白腹錦雞,中單由素紗制成,領部繡有黼紋。這種領部繡紋的風尚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先秦時期人們便對衣領邊緣非常重視,起初是因為衣領是最為醒目卻又最容易磨損的部位,因此加以緣邊,后來領邊繡紋逐漸成為裝飾的重點[6]。衣裳邊緣皆為朱色,腰間圍著蔽膝,蔽膝源于上古遮羞的實用長巾,后來逐漸成為禮服的一部分。蔽膝隨外衣,同為深青色,邊緣為紅黑色,有三行翟紋,大帶也為深青色。帶鞓、鞋襪為青色,舄為帝后禮服鞋,帝王赤舄,后妃青舄,舄加金飾?;屎笈寰R與皇帝相同,根據帝王服制,“白玉雙佩,玄組雙大綬,六彩:玄、黃、赤、白、縹、綠、純玄質,長二丈四尺,五百首,廣一尺”[3]。
除了皇后所著的袆衣外,其余禮衣為褕翟、鞠衣、鈿釵、花釵等,均按照禮制制定,具有鮮明的階級符號特征。
禮衣與袆衣在服式上是相同的,但服裝所用面料、花紋、顏色和配飾等會根據穿著者的不同等級而改變?!短屏洹穂2]曾記載,不論是何種形式的禮衣均為衣裳連屬制,也就是上文提及的深衣制,但從研究中國唐代服飾的論文和書籍中可以了解到,禮衣在唐代各個時期都發(fā)生變化,并未一味地遵循服飾制度,如敦煌壁畫中郡君太夫人所穿的花釵翟衣無蔽膝,敦煌壁畫《婚禮圖》中所描繪的女性婚服大多為襦裙制[7-11]??紤]到唐代是一個多元化的朝代,或許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是深衣制與襦裙制并存[12],體現(xiàn)出唐代社會風氣開放,服飾文化創(chuàng)新,不拘泥于傳統(tǒng)禮教。
在中國的傳統(tǒng)婚禮中,人們對婚服的顏色有著特殊的要求,各個朝代都有各自的規(guī)定和禁忌。周代尚玄纁,有“紅男綠女”之稱;明代開創(chuàng)了以緋紅為嫁娶衣的經典婚嫁形式,并一直延續(xù)至今。每個朝代的婚服色彩變化都與當時的政治、思想、經濟、文化等有密切的聯(lián)系,是不同的時代標志。
唐朝染制衣料的染料大多來自草本植物。唐代宮廷服飾主要為青、絳、黃、白、黑、紫六色,但實際染出的色彩極為豐富。他們會用茜草、紅花、蘇方木染制紅色,染包頭青色時,會用栗殼或蓮子煎煮一日一夜,進而染出灰黑泛藍的顏色,也可稱其為深青色,染黃用梔子、染黑用橡子等。
提及唐代女性婚服,大多數(shù)人會想到“紅男綠女”,即新郎穿著絳色長袍迎親,新娘頭戴珠釵,身穿青色禮服。《新唐書》中記載:“庶人女嫁有花釵,以金銀琉璃涂飾之。連裳,青質,青衣,革帶,襪、履同裳色?!盵4]
中國古代婚禮極為注重天人合一,將“五色”“五行”以及“五德”聯(lián)系起來。在五行中,“青”代表木,在五德中代表仁,方位在東方,象征著和平與繁榮[13]。
對于“青色究竟是何種顏色”這個問題,一直存在爭議。史料中曾記載,女性婚服為青綠色,因為“綠”同“祿”,有祝福之意。研究《全唐詩》的學者提到,與“衣”“衫”“服”組合成詞的“青”應是藍色或黑色,敦煌壁畫中的“青”包括藍色和綠色兩種色系,而在唐代,古人因擔心“深青亂紫”,將官服服色中的青改成了碧色,即“紫、緋、綠、碧”,因此,可認為青色并不只是一種顏色,還包含綠、黑、藍及紫色[12]。
從唐代婚服制度來看,深色尊于淺色,皇后禮服由深青織成,皇太子妃衣著由青色織成,一品至五品內外命婦著青色羅,五品以下及平民女子的禮服為青質。
從色彩的角度來看,紅與綠的搭配是一種極為濃郁、強烈的配色,體現(xiàn)出唐代的大膽與張揚,而女性的婚服為了與新郎服相呼應,會在邊緣飾以紅色花邊等裝飾。
唐代女性除了注重服裝上的搭配,對妝飾也較為關注。唐代妝飾包括發(fā)式、配飾以及面妝,與前朝相比,不僅增加了形式,還增加了化妝品樣式,出現(xiàn)了白粉、花黃、眉炭和花鈿。
初唐女子的發(fā)式大多承襲隋朝時期,發(fā)式較為低平,發(fā)縷層疊盤繞于頭頂,或許與隋文帝崇尚節(jié)儉有關。但不久便有略高的發(fā)髻出現(xiàn),例如翻荷髻、坐愁髻、半翻髻、反綰髻等。到了盛唐時期,女性開始嘗試多種發(fā)式,出現(xiàn)了倭墮髻、愁來髻、義髻、回鶻髻等,而中唐、晚唐時期戰(zhàn)爭頻繁,女性發(fā)式的變化主要集中在鬢發(fā),創(chuàng)造出墮馬髻、歸順髻、慵來髻、拔叢髻及朝天髻等奇特的新樣式??偠灾拼缘陌l(fā)式種類極為豐富,多達30余種[14]。
唐代婚禮禮制規(guī)定的首飾為花釵和鈿釵,不僅起到裝飾作用,更是新娘地位的象征?;ㄢO由花樹、寶鈿、博鬢、鈿釵等組成,這些首飾的數(shù)量是根據佩戴者等級規(guī)定的,如一品命婦可佩戴花釵九樹,二品命婦則是八樹,以此類推,可分別插戴于發(fā)髻中或事先安置在頭冠上,使用時可直接佩戴在頭上。鈿釵是綴有珠寶玉石的發(fā)釵,佩戴時省略了煩瑣的花樹,以寶鈿、鈿頭釵子的數(shù)量來區(qū)分等級。
唐代女性婚禮的妝容與其服裝配飾風格一致,極為華麗、鮮亮,獨樹一幟。
唐代女性化妝大致分為8個步驟:一敷鉛粉,二抹胭脂,三畫黛眉,四染額黃、貼花鈿,五鈿面靨,六描斜紅,七涂唇脂,八戴發(fā)飾,手法十分繁復,妝容精致夸張。在這8個步驟中,黛眉以及花鈿是唐代妝容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據史料記載,唐玄宗曾令畫工畫《十眉圖》,可見畫眉對唐代女性的整體妝容來說極為重要。
花鈿是眉額中間的一種裝飾,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事先制成花樣,化妝時用呵膠貼上去;另一種則是直接用顏料畫于眉額之間。唐代花鈿是用金箔片、珍珠、茶油花餅、云母、魚鱗等制成,形狀多變,常見的有圓點或水滴形,但不同時期也有特殊的流行樣式,可謂是千變萬化。
中國的傳統(tǒng)禮教對女性有著嚴苛的要求,“三從四德”“三綱五常”限制著女子的行動和思想,社會對女性的看法也束縛了她們的自由,但唐代國風開放,女性的地位有所提高,在服飾上也有所體現(xiàn),她們不再將自己包裹起來,而是大膽嘗試一些露膚的服飾,對外來文化也大方接受,形成了唐代獨有的服飾風格。
唐代女性的婚服處在中國古代女性婚服中一個最華麗、最具特色的時期,相較于前朝的婚服,唐代的婚服作出了很多創(chuàng)新及改變,婚禮作為人生五禮的一種,其禮服必然受到了大眾的重視。唐代女性婚服就像是大唐審美文化的縮影,這對人們了解唐代傳統(tǒng)服飾文化和唐代社會風貌都有極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