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鳳國,王梅芳,蘭雪涵,余著成,李黎明,檀婷婷,袁夢琦
(1.北華大學林學院,吉林 吉林 132013;2.長白山特色森林資源保育與高效利用國家林業(yè)局重點實驗室,吉林 吉林 132013;3.江山仙霞嶺自然保護區(qū)管理中心,浙江 江山 324100;4.集賢縣林業(yè)和草原局,黑龍江 雙鴨山 155900)
刺人參(OplopanaxelatusNakai)又名東北刺人參,為五加科(Araliaceae)刺人參屬(OplopanaxMiq.)多年生落葉灌木,是一種珍貴的傳統(tǒng)藥用植物,享有“木本人參”的美稱,其根莖含皂苷、黃酮、蒽醌和揮發(fā)油等多種藥用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和調節(jié)血壓等作用[1].刺人參為我國稀少的藥用植物,對生境要求苛刻,自然分布區(qū)域較小.刺人參主要分布于我國吉林省東南部和遼寧東部山區(qū),俄羅斯、朝鮮也有少量分布[2].目前,刺人參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態(tài)和生態(tài)特征[3]、種子繁殖技術[4]、根莖精油化學成分[5-6]和藥理作用[7]等方面,而對其潛在適生區(qū)預測的研究未見報道.預測刺人參潛在適生區(qū),探究影響其分布的環(huán)境因子,對刺人參的保護與利用具有重要意義.MaxEnt模型是基于最大熵理論,利用物種現有地理分布數據及環(huán)境因子預測物種潛在適生區(qū)的預測模型.該模型預測精度高、運算結果穩(wěn)定,且在樣本容量低的情況下也可以收到良好的預測結果,是目前預測物種潛在分布區(qū)的首選模型[8].基于此,本文以刺人參為研究對象,基于文獻及野外調查獲得的地理分布數據,結合氣候、地形因子,利用MaxEnt生態(tài)位模型對刺人參的潛在適生區(qū)進行預測,分析影響其分布的主要環(huán)境因子,為刺人參引種栽培和保育提供理論依據.
表1 環(huán)境變量
表2 環(huán)境因子多重共線性檢驗Tab.2 Multi-collinearity test among environmental factor
將地理分布數據和環(huán)境因子數據導入MaxEnt軟件,選擇25%為測試集,75%為訓練集.為檢驗模型運算結果的準確性,選擇隨機基數(Random seed)設置,重復運行10次,繪制ROC(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10],其下方面積(AUC值)是模型預測結果準確性的評價指標,當AUC為0.5~1.0時,值越大模型預測結果越準確:當AUC>0.8時,模型預測結果較準確,可應用;當AUC>0.9時,模型預測結果非常準確.
將MaxEnt模型計算結果導入ArcGIS 10.0,利用“自然間斷點分級法”將刺人參的潛在分布區(qū)劃分為 4個等級,依據分布概率P確定其適生區(qū)等級:P<0.06為非適生區(qū);0.06≤P<0.25為低適生區(qū);0.25≤P<0.49為中適生區(qū);P≥0.49為高適生區(qū).
模型運算得到的平均測試集AUC為0.997,遠高于隨機預測分布模擬值0.5,說明MaxEnt模型對刺人參潛在適生區(qū)的預測效果較好(圖1).
基于Jackknife刀切法分析結果(圖2)計算各環(huán)境變量對模型構建的貢獻率,結果見表3.由表3可知:影響刺人參分布的主要因子依次為氣溫年較差、年均降水量、最冷季度降水量及海拔,氣溫年較差(bio7)、年均降水量(bio12)、最冷季度降水量(bio19)、海拔(alt)等因子貢獻率較高,分別為35.1%、23.5%、23.4%和12.9%,累積貢獻率達94.9%.
圖1MaxEnt模型對刺人參預測結果的ROC曲線驗證Fig.1ROC curve verification of prediction for Oplopanax elatus by MaxEnt model圖2刺人參分布預測結果Fig.2Result of prediction distribution of Oplopanax elatus
表3 各環(huán)境變量對刺人參分布影響的貢獻率Tab.3 Contribution rate of each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to Oplopanax elatus distribution
選取上述4個主要環(huán)境變量繪制環(huán)境變量響應曲線,見圖3.由圖3可知:氣溫年較差對刺人參地理分布的影響最大,當氣溫年較差<45 ℃時,刺人參存在概率極小;當氣溫年較差為45~50 ℃時,存在概率迅速增大,約在47 ℃時最高.年均降水量<500 mm或>1 500 mm時,存在概率幾乎為0;在500~1 500 mm時,存在概率隨降水量的增加而急劇增大后降低;年均降水量為881 mm時,刺人參存在概率最大.當最冷季度降水量<10 mm時存在概率較低,隨后迅速增大,在25~38 mm時達到最大,后急劇降低.刺人參存在概率隨海拔的升高而升高,在454~1 284 m時達到最高后遞減,海拔>4 000 m時,存在概率極小.
圖3主要環(huán)境因子響應曲線Fig.3Responses curve of main environmental factors
預測的刺人參在我國的潛在適生區(qū)與已知分布區(qū)一致,多集中在吉林省東南部和遼寧東部山區(qū)(沿長白山脈呈帶狀分布),以及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及臺灣省少部分地區(qū),適生區(qū)面積(高適生區(qū)、中適生區(qū)和低適生區(qū))總計約88 732.14 km2.高適生區(qū)西起遼寧省桓仁滿族自治縣、本溪滿族自治縣中部,東至吉林省和龍市南部,北起吉林省靖宇縣西北部,南至遼寧省寬甸滿族自治縣,面積約175 89.84 km2,占適生區(qū)面積的19.82%,主要分布于吉林省白山市的臨江市、渾江區(qū)、江源區(qū)、長白朝鮮族自治縣、靖宇縣和撫松縣,通化市的集安市、通化縣東南部、柳河縣東南部;遼寧省本溪市的桓仁滿族自治縣和本溪滿族自治縣東部,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另外,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龍市和安圖縣、通化市輝南縣,遼寧省撫順市的清原滿族自治縣東南部,以及臺灣省東部也有分布.中適生區(qū)面積約26 758.83 km2,占適宜分布區(qū)面積的30.16%,主要分布于高適生區(qū)周邊鄰域地帶,在黑龍江牡丹江市東寧縣南部,臺灣省中東部地區(qū)也有少量分布.低適生區(qū)面積約44 383.47 km2,占適生區(qū)面積的50.02%,主要分布于中適生區(qū)鄰域附近,在黑龍江省、臺灣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也有零星分布.
1)MaxEnt模型對刺人參潛在適生區(qū)預測的精度高.本文選用MaxEnt模型預測刺人參潛在適生區(qū),經過ROC曲線驗證,其AUC值已達到0.997,說明模型對刺人參潛在適生區(qū)預測的模擬精度高.模型構建原理、樣本容量及物種生態(tài)特征等因素可以影響模型預測精度,選用合適的生態(tài)位模型研究不同物種的潛在適生區(qū),預測結果更準確.一般情況下,樣本容量大,模型預測準確率高,MaxEnt模型在樣本量≥5的情況下可成功預測,且預測結果較為準確[11].
2)影響刺人參潛在適生區(qū)的主要環(huán)境因子為溫度、降水和海拔.根據MaxEnt模型的分析結果可知:氣溫年較差、年均降水量、最冷季度降水量及海拔4個環(huán)境因子是影響刺人參潛在適生區(qū)的主要環(huán)境變量,與閻傳海[12]在《植物地理學》中描述的植物地理分布主要受氣候條件、降水與氣溫影響,是影響木本植物分布的關鍵氣候因子一致.同時,與殷曉潔等[13]得出的年均降水量和最冷月最低溫是我國遼東櫟(Quercusliaotungensis)地理分布的影響最大因子及YIN等[14]認為降水量對水青岡(FaguslongipetiolataSeemen)的分布區(qū)影響最大的結果相近.在地形因子中,海拔貢獻率為12.9%,對刺人參潛在分布區(qū)也有較大影響.本文通過模型預測得到適宜刺人參分布的海拔范圍較大,低海拔地區(qū)存在概率也較高,在454~1 284 m海拔范圍內存在概率最大,柳麗等[15]也曾成功將刺人參引種于海拔低于300 m的吉林市左家地區(qū)獲得成功.作者也曾于2020年4月從吉林省長白縣冷溝子林場引種刺人參到北華大學校園栽培,生長狀況良好.目前未見有關低海拔地區(qū)刺人參天然分布的記載,低海拔地區(qū)是否有刺人參的天然分布,還需要今后加大考察力度進行確定,并在適生低海拔地區(qū)繼續(xù)開展刺人參引種、栽培研究,對這一珍稀瀕危藥用植物進行遷地保護.
3)刺人參潛在適生區(qū)呈帶狀分布,高適生區(qū)主要分布于吉林和遼寧部分地區(qū).刺人參潛在適生區(qū)可劃分為高、中、低適生區(qū),總面積約88 732.14 km2,約占我國國土面積的0.92%,其中,高適生區(qū)分布面積最小,僅占適生分布區(qū)面積的19.82%;中適生區(qū)和低適生區(qū)主要圍繞高適生區(qū)擴展分布.刺人參潛在分布區(qū)主體呈帶狀,主要集中在我國吉林省東南部、遼寧東部山區(qū),沿長白山脈帶狀分布,與現存分布區(qū)高度一致.刺人參天然分布區(qū)狹窄,這與其對生態(tài)環(huán)境要求非常苛刻有關.刺人參喜高濕,耐寒,適宜分布于寒冷、溫差大、云霧多、濕度大,受海洋性季風氣候影響的地區(qū)[16].作者在野外調查中發(fā)現,現存天然刺人參植株較少有成片集中分布,多為零星分布,這可能與人為過度采挖導致其天然資源被嚴重破壞、生境嚴重破碎有關.
刺人參高適生區(qū)集中分布在吉林省白山市的臨江市、渾江區(qū)、江源區(qū)、靖宇縣、撫松縣和長白朝鮮族自治縣,通化市的集安市、通化縣東南部、柳河縣東南部,遼寧省本溪市的桓仁滿族自治縣和本溪滿族自治縣,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這些地區(qū)是進行刺人參引種栽培的優(yōu)選之地.
刺人參功效可與人參媲美,藥用價值高.本文預測得出的刺人參在我國潛在適生區(qū)非常狹小,野外調查發(fā)現,刺人參在所調查地區(qū)的分布點較多,但分布點的個體植株數量較少,有些分布點甚至不超10株,無實生苗更新,其野生種群極易受到生境變化及人為活動影響.今后應加大天然刺人參瀕危機制研究,給出有效的就地、遷地保護策略,更好地保育這一珍稀瀕危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