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成
永寧鎮(zhèn)是一師阿拉爾市四團建鎮(zhèn)的名字,地處天山腳下。我的家就在天山腳下的永寧鎮(zhèn),兵團老一輩人在開墾初期,就大量種植了耐寒耐旱的沙棗樹、榆樹、柳樹,其中榆樹多種植在連隊房前屋后。
初春時節(jié),我們見到最多的是寂寞了一冬的榆樹,緊隨“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的柳樹步伐,開始在枝頭搖曳出串串新綠。春風里,花一樣的榆錢,攜黃帶綠,一簇簇緊擁著,燦爛陽光下好似鍍上了一層金色,一片片通體透亮,散發(fā)著光澤。那光澤,又如一把調(diào)羹,勾起我對往昔歲月與味覺的雙重回憶。
榆樹喜光,是種耐旱、耐寒、耐貧瘠的樹種,特別適合在我們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生長。
我們小時候,跟著大人去采榆錢。一開始,榆樹鼓出密密、小小的紫色花苞,不易覺察,待猛然發(fā)現(xiàn)的時候,枝上已經(jīng)綴滿榆錢。仔細瞧,那薄薄的,中間稍稍鼓起的一串串榆錢,像極了過去的銅錢。
長大了,查資料,知道了榆錢來歷,又名榆莢,既是花,也是果,因形似古時的銅錢,故名榆錢。《本草綱目》記載:“榆未生葉時,枝條間生榆莢,形狀似錢而小,色白成串,俗呼榆錢?!庇苠X花既可觀賞,又可入饌。由于榆錢與“余錢”諧音,因而深得人們的喜愛。民間也有“一樹榆錢半月糧”之說。饑荒年代,榆錢不光名字吉利,寓意吉祥,還是老百姓的救命糧。
榆錢不同于別的野菜,出自泥土,長在地面,而是高高地開在樹上。那一個個綠色的“銅錢”,因其鮮嫩和略帶一股淡淡的清甜,是春天里不可多得的一道美食。
記得七十年代的春季,我剛上小學,每當榆錢剛剛顯露枝頭,我就和同伴們飛奔到林帶。每人胸前掛一個布兜或書包,像猴子一樣“嗖嗖”爬到樹上,像捋沙棗一樣捋榆錢。盡管出門時母親才千叮嚀萬囑咐,不讓我們生吃榆錢,但那帶著清香的榆錢捋在手里時,哪里還能等到回家煮熟了再吃呢?先往嘴里塞一把再說。嫩生生的榆錢,汁液飽滿,咬一口,清甜美味,滿是春天的味道。我們一邊捋一邊吃,笑聲在林間繚繞,在樹梢蕩漾。等我們的布兜、書包塞得鼓鼓囊囊時,肚子也已圓溜溜的了。
平常里,榆錢的吃法有很多種:生吃、煮粥、煲湯或是做包子餡兒均可。不過,最常見的是蒸著吃。先將榆錢的蒂摘除,清水洗凈,瀝干,然后摻進玉米面或白面,用手捏成大小均勻的團狀,上籠蒸20分鐘左右就可以出鍋。吃的時候,再根據(jù)個人口味,適當加入蒜末、鹽、醋、辣椒油、香油等,那融合了香辣酸甜多種味道和菜面合一的特殊口感很棒。
有一年,母親將雞蛋打入洗凈的榆錢中,放入食鹽,用筷子攪勻,然后倒入油鍋大火翻炒。蛋液炒至凝塊時,一盤香噴噴的榆錢炒蛋就做好了,真是一個創(chuàng)意的吃法。在以前青黃不接的時候,別說吃了,僅僅看一眼那金黃的蛋塊與碧綠菜葉之間的完美結(jié)合,就讓人難以自持。
印象中,榆錢開得最旺的那段日子,母親還給我們攤過榆錢煎餅,烙過榆錢燙面餅。那味道堪稱一絕,至今難忘。
榆錢的生長期極短,十天半月后,那原本青翠的葉片就會發(fā)黃變老。最后,只能是“風吹榆錢落如雨,繞林繞屋來不住”“蝴蝶成團榆莢飛,輕狂恰似五銖衣”。不過,在榆錢飄落的同時,你會發(fā)現(xiàn)榆樹的葉子一片片抽出,一片片茁壯,生機勃勃的榆樹又繁育出另一個春天。
無論走到天山腳下的什么地方,都能在公路邊、田埂旁、農(nóng)家院落,甚至公園也能覓見它的身影。
今非昔比?,F(xiàn)在細糧鮮菜,不乏大魚大肉,變著花樣吃,總感覺吃啥也不香,總是吃不出媽媽做的那個榆錢炒蛋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