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茂澤,王曉磊
(西北大學 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西安 710127)
王曉磊,男,陜西咸陽人,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中國史專業(yè)碩士生,主要從事近代中國儒學史研究。
中國近代政黨是西方民主政治傳入中國并中國化的產物,以道德為核心的中華文化傳統對中國近代政黨的建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黨德”便是近代中西政治文化融合、會通的歷史產物。我國近代“黨德”的首倡者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其黨建思想中,“黨德”觀占有重要地位。學界關于孫中山“黨德”觀的相關研究成果,多局限于孫中山1912—1913年間有關“黨德”的言論,尚未能總體考察孫中山在不同革命時期“黨德觀”的思想內容及其歷史變化;學者們注重闡述其政治倫理意義,而從黨建實踐角度總結和提煉孫中山立黨的思想內容和歷史意義的研究還較少。本文即從黨建角度,將孫中山在興中會(1)孫中山曾以“革命黨”稱呼“興中會”,可見他早年理解的“黨”,還有政治派別或政治團體的含義。因此,本文將興中會時期也納入孫中山“黨德”觀的考察范圍。、同盟會、國民黨、中華革命黨、中國國民黨各個時期的政黨觀念聯系起來,對其“黨德”觀進行總體研究,概括其思想內容、理論特點和歷史意義。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辛亥革命爆發(fā)110周年,在這一歷史交匯處探討孫中山黨建思想中的“黨德”觀,對于我們總結近代黨建歷史經驗、汲取歷史教訓具有重要意義。
政黨是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的基礎,他的政黨建設以及在此基礎上的“黨德”觀可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民國建立前的革命會黨時期,即1894年孫中山創(chuàng)立興中會至1912年孫中山將同盟會改組為公開政黨這段時期;第二階段,民國初年,即1912—1913年的政黨時期;第三階段,1914—1925年的革命政黨時期,即“二次革命”失敗后,孫中山繼續(xù)探索建設近代政黨,先后組建、改組了中華革命黨和中國國民黨。從孫中山整個政黨活動歷程看,其所領導的政黨在不同時期都有不同的組織原則,體現出不同的政黨組織特點,他的“黨德”觀的內容也因之略有不同。
孫中山在海外學習、生活多年,熟悉西方政黨活動。他早期創(chuàng)立興中會、同盟會,支持改組國民黨,都重視以民主原則進行黨的建設。如《興中會章程》《中國同盟會總章》《國民黨黨綱》等都強調了自由、民主、平等原則,規(guī)定了其成員享有選舉與被選舉權、監(jiān)督權等民主權利。但因集中統一領導的力度不夠,對成員缺乏必要的組織和紀律約束,使得早期革命會黨顯得組織松散、成員言行比較隨意。孫中山早期領導革命黨,主要從事海外籌餉,聯絡會黨、綠林、新軍或由革命黨人自身發(fā)動起義。由于革命活動需要秘密進行,起義力量主要依賴會黨[1],因此受會黨組織方式的影響,孫中山早期黨建思想尚不成熟。在早期政黨活動中,孫中山主要依靠其個人的領導魅力,以及他對成員道德品質的要求,以保障革命活動的正常進行。
武昌起義爆發(fā)后,“集會結社,猶如瘋狂,而政黨之名,如春草怒生,為數幾至近百”[2],但因中國缺乏政黨政治傳統,反有朋黨文化遺風,時人批評當時政黨,“既無政治上、道德上的結合,其所謂政黨,非真如歐美各國之政黨以福國利民為主旨者。蓋不過一二野心家,借政黨名目,以為爭權奪利之具也?!盵3]洎民國成立,為適應新的政治環(huán)境,同盟會于1912年3月改組為公開政黨,并于同年8月與其他四黨合并為國民黨。由于革命斗爭不徹底,革命勢力與保守勢力的斗爭依舊存在。這種矛盾在民國政制下,演化為以國民黨為主的制袁方和以統一黨為主的擁袁方的斗爭,各黨以“蹙滅他黨為惟一之能事,狠鷙卑劣之手段無所不至”[4]。這便是孫中山明確提出“黨德”問題的歷史背景。
革命活動是孫中山“黨德”觀的政治基礎。他反思革命屢次失敗的原因,尤其是革命組織因素,可謂孫中山“黨德”觀產生的直接動因;而他對近代中國國家形式的思考和向往,也是引領其“黨德”觀發(fā)展演變的重要因素。民國建立后,革命黨與袁世凱的斗爭逐步激化,及至“宋案”發(fā)生,“二次革命”失敗,民國初年的民權建設基本流產,促使孫中山的思想發(fā)生了重大改變。長期的革命實踐經歷,使他認識到僅僅照抄西方政治理論用以指導中國革命實踐,難以適應中國的實際情況。因此,孫中山開始從以儒家“民本”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政治理論中尋求近代國家建設的資源。
在后來的革命實踐中,孫中山對以后的革命對象、革命的艱巨性,也逐步產生了更清晰的認識,他的立黨思想也隨之發(fā)生轉變。在籌組新黨時,孫中山明確意識到,他應該組建一個以他個人為絕對權威,有嚴密組織、富有戰(zhàn)斗力的革命政黨,這樣的政黨還可以作為“未來國家之雛形”[5]184,為建立近代新國家探索組織經驗,以“解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權威轉換和政治造型問題”[6]。為此,孫中山于1914年另組了中華革命黨,并于1919年將其改組為中國國民黨。在黨建思想上,孫中山這一轉變標志著其民主革命指導原則從“民主”到“民本”的轉換。轉換的結果,是孫中山“以黨建國”思想的產生,“黨國”體制的出現。從孫中山建黨思想的演變角度看,這一轉換也可謂是孫中山儒家“先知先覺”德治思想的反映,以及過去會黨式領導風格的遺存。這時,傳統儒家德治色彩十分濃郁,賢能政治的人才觀念十分明顯,而“黨德”正是這一近代德治追求和黨國體制的思想基礎,標志著孫中山“黨德”觀趨于成熟。
從孫中山革命歷程和政黨建設過程看,可將其“黨德”觀概括為革命黨道德、政黨道德、革命政黨道德三方面的思想內容。
在革命黨時期,孫中山的“黨德”觀還處于萌芽和形成階段。為了解決革命黨的組織結合問題,確立革命目標,其“黨德”觀的主要思想內容有二:(1)確立革命目標;(2)對會員道德品質提出明確要求。這時的黨德,黨組織意義小,革命道德意義大,可以視為革命者都應具備的一種革命道德。興中會與同盟會都貫徹了自由、平等的組織原則,但這與殘酷的革命斗爭并不適應。既然革命組織渙散無力,就需要從個人思想道德入手,加強道德建設,以提高革命組織的行動力。為此,孫中山除依靠他個人的強力領導外,還在革命活動中采用類似于會黨的盟誓,作為“團結內部和約束成員去完成某項事業(yè)的紐帶”[7]。
這一時期孫中山“黨德”觀的主要內容有三:第一,用入會誓詞統一會員思想和行動。在吸納會員時,孫中山要求會員宣誓:“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chuàng)立合眾政府,倘有貳心,神明鑒察”[8]20,用組織任務和目標的心理認同,加強會員的團結。第二,要求會員“心地光明,確具忠義,有心愛戴中國”[8]22,且超越個人利害得失,“不以名位為吾黨進退之征”[9]。第三,以“天下為公”作為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則,提出革命黨人要“上匡國家以臻隆治,下維黎庶以絕苛殘,必使吾中國四百兆生民各得其志,方為滿志”[8]22,時刻以國家隆治、民眾福祉的遠大目標自勵。
政黨時期,是孫中山“黨德”觀的進一步發(fā)展時期。為了解決民國初年的黨爭問題,孫中山提出了“黨德”概念,明確了“黨德”的規(guī)范內容。在他看來,黨德表現為“立黨之德”和“黨員之德”兩個層次?!傲Ⅻh之德”是政黨組織的根本道德原則,“黨員之德”則是這一原則在黨員身上、在黨員政黨活動中的具體落實。所謂“立黨之德”,指孫中山提出規(guī)范各政黨活動的具體道德要求。孫中山明確提出:“今后之興衰強弱,其樞紐全在代表國民之政黨……政黨自身之道德,尤當首先注重,以堅社會之信仰心?!盵5]1在孫中山看來,政黨道德,簡稱“黨德”,乃是鞏固“社會之信仰心”的組織基礎和精神支撐。具體應該如何建立“黨德”?孫中山從三個方面提出了要求:
第一,從政黨的性質和作用入手,提出“政黨者,所以鞏固國家,即所以代表人民心理,能使國家鞏固,社會安寧,始能達政黨之用意?!盵9]469代表人民心理,即代表民意,這是孫中山所認為的政黨的基本性質。如何鞏固國家?孫中山認為:“夫國者人之積也,人者心之器也……是故政治之隆污,系乎人心之振靡?!盵10]158因此,孫中山重視國家的精神文化建設,強調以政黨為載體,以先知覺后知,加強國民教育,強化國民的國家意識,從精神上提升國家軟實力。社會安寧,即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諧。這是孫中山認為政黨應具有的國家、社會功能,并將之簡明概括為“為國家造幸福,人民謀樂利”[5]36。孫中山強調,革命黨人有提攜國民進步的道德責任和歷史使命,應在政治活動中發(fā)揮“帥以正”的引領作用;應努力追求以黨德改善國民道德,進而促進社會革新。這些內容表明,孫中山領導的政黨,在根本宗旨上與謀一己私利的朋黨已經有了質的區(qū)別。孫中山的“黨德”觀不僅為近代政黨發(fā)展指明了歷史的大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看作是新文化運動的政治思想前奏。
第二,孫中山強調議會政治建立后,各政黨競爭要遵守相應的道德。他要求政黨競爭,“須依一定之法則,不用奸謀詭計”[5]37,“嚴守文明,不為無規(guī)則之爭”[5]45。政黨競爭應是“文明”競爭,應該遵守一定的“法則”。這是孫中山“黨德”觀具有近代色彩的體現。此“法則”實即道德和法律,其中道德是標桿,法律是底線。孫中山所謂“黨德”,既指黨組織本身的道德建設,也指對黨員的道德要求。他強調“黨德”必須由黨員來踐行和遵守,黨員要“以正道公理謀國家人民之福利,不用不正當行為”[5]37。其中,對“正道公理”的認識、掌握是基礎,“謀國家人民福利”是目的。
革命政黨時期,孫中山的“黨德”觀得以定型。這一時期,孫中山的“黨德”更多地針對黨員的道德觀念,要求黨員“人格高尚,行為正大”[11]283。黨員道德的主要內容包括“服從”“犧牲”“立志”“知難行易”等,以解決革命政黨組織無力、黨員渙散等問題。
“服從”即“主義是從”,指對“三民主義”的信仰和貫徹,進言之則是服從“把個人做主義”的孫中山本人。孫中山認為“政黨以主義而成立,黨中主義,無論是總理與黨員,均須絕對服從?!盵11]服從主義,是對理念的認識、遵循和服從,何以演變?yōu)榉默F實的個人?這是由于孫中山一直有革命“先知”的意識擔當,并將自己當作“三民主義”的“人格化身”,因此自然便強調“黨員應絕對服從自己的領袖和他的領導”[12]。
所謂“犧牲”,即“能夠為主義去犧牲”[13]281。在這方面,孫中山要求黨員“第一要犧牲自由,第二要貢獻能力”[14]。他還提出革命黨人的道德標準,即“真革命黨,是為國犧牲的,是來成仁取義的,是舍性命來救國的”[15],“要不顧身不顧家之志愿而后可”[16]。所謂“立志”,其意指“為黨員者須一意辦黨,不可貪圖做官;并當犧牲一己之自由,以謀公眾之自由”[13]269。
“知難行易”,即“行之非艱,而知之惟艱”,是中國古代“知之非艱,行之惟艱”的反命題。此說主要不是認識論命題,而是倫理學命題,是其“黨德”實踐觀念;它針對革命黨人在民國建立后“多以思想錯誤而懈志”[10]158,理想信念喪失而發(fā),凸顯了近代國民革命覺悟之艱難程度。
孫中山的“黨德”觀強調道德在黨建中的積極作用。孫中山在自己革命人生的每個時期都關注“黨德”,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黨德”概念,思考和解決近代政黨道德問題,并結合革命形勢的變化,持續(xù)闡發(fā)了“黨德”的具體內容,形成了前無古人的“黨德”觀,有力推動了中國古代政治組織理論的近代化。雖然孫中山的“黨德”觀在不同階段面對不同問題有不同的具體內容,但從總體上看,它又有一以貫之的中心思想,即都堅持了“謀國利民?!钡牧Ⅻh原則,都堅持了“天下為公”的崇高、遠大政治理念,正如有學者言:“‘天下為公’是孫中山終生為之奮斗的最高理想?!盵17]這可以視為孫中山推動傳統政治道德近代化的理論表現。同時,孫中山將政黨建設視為國家近代化的抓手,沒有局限于就政黨論政黨,就黨德談黨德。這種大局觀充分體現了他作為“偉大革命先行者”的博大胸懷。孫中山重視黨員道德建設,發(fā)現黨員道德建設有推動國民“心性建設”和國家近代化轉型的積極作用,適應了中國近代社會轉型的歷史要求,應該予以歷史的肯定。
從孫中山的“黨德”觀的革命實踐效果看,其最終走向了失敗,并留下了深刻的歷史教訓,正如有學者所言:“先前世代遺留下來的全部條件是多么有力地規(guī)定了他(孫中山)的活動所能達到的限度?!盵18]孫中山受中國傳統的德治主義影響,寄希望于黨德修養(yǎng)使執(zhí)政者能具有較高的道德水平,從而促成賢能政治,但這也使其“黨德”觀不可避免地帶有德治主義的局限,即偶然性和不可控性。在孫中山看來,黨德修養(yǎng),應該領袖引領、黨員帶頭。孫中山的“先知先覺”觀念與領袖引領觀念相結合,固然有提倡黨員為國民奉獻犧牲的積極面,但也潛藏有在國民面前高人一等的自大心態(tài),慢慢就割裂、阻斷著國民黨與勞動群眾的血肉聯系。國民黨作為本來要為國家、民眾奮斗的革命黨,在孫中山逝世后完全蛻變?yōu)轵T在勞動群眾頭上的獨裁者、壓迫者,完全違背了孫中山提出“黨德”觀的初衷。就孫中山“黨德”自身的內容言,也存在不少問題。如其革命道德對于政黨建設實踐而言,比較抽象,難以落實為政黨的組織原則和紀律、作風;又如其政黨道德本來即針對民初政黨政治而立,但袁世凱篡權、段祺瑞復辟、北洋軍閥實行軍事統治等等,都逼使政黨政治退出近代中國的歷史舞臺。在軍事實力面前,政黨道德無力而又無奈;又如其黨員道德,注重黨員對領袖的服從和犧牲,固然有強化黨的團結、提高黨戰(zhàn)斗力的積極效用,但同時也難免異化,引起后來國民黨統治時期領袖獨裁、黨員為虎作倀的惡政亂局。
孫中山“黨德”觀及其實踐可謂儒學德治主張的近代嘗試,這成為近代儒學政治實踐不可忽視的亮點,同時也為中國共產黨的建設提供了歷史借鑒:孫中山的“黨德”建設與組織制度建設脫節(jié),是我們應汲取的教訓之一。中國共產黨的黨風建設強調要“堅持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緊密結合”,堅持“民主和法制、紀律不可分”原則,使思想道德作為民主和法制建設的補充而發(fā)揮作用。孫中山“黨德”觀片面要求黨員服從、犧牲,是我們應汲取的教訓之二。我們黨強調要“加強黨的民主集中制和組織性”,要求“各級黨組織必須切實保障黨員的各項權利”,這有利于充分發(fā)揮黨組織和黨員的主體能動作用,更好地發(fā)揮黨組織“為人民謀利益是共產黨人全部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的主旨。孫中山“黨德”觀凸顯“先知先覺”觀念,不自覺地脫離勞動群眾,是我們應汲取的教訓之三。我們黨深刻認識到,“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始終強調要堅持群眾路線,在工作中貫徹“實事求是”原則,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等等。可見,中國共產黨的思想建設、道德建設理論和實踐,是在繼承孫中山“黨德”觀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總體而言,孫中山的“黨德”觀是中國古代天下為公、德治、民本等優(yōu)秀政治思想傳統在近代結合西方政黨政治經驗后的新探索、新發(fā)展,是中國傳統儒家政治道德在政治組織理論上近代化的產物。他的黨組織理論建設思想汲取西方政黨政治經驗,又不照抄照搬,努力追求與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實際及中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相結合,在思路和方法上針對黨組織建設問題,立足革命實踐,而融會中西,貫通古今,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