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永峰 (江蘇省平潮高級中學)
處在青春期的中學生,朝氣蓬勃,充滿活力,不滿足于把理想信念說在嘴上、寫在紙上,他們更希望在實踐活動中去體驗生活與理想信念間的共振,他們更渴望在實踐活動中去真實地感受和求證。
針對中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學校在開展“只爭朝夕,不負韶華”主題教育時,依照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活動育人”的方針,遵循“知情行意”的教育規(guī)律,用心挖掘相關理想信念教育資源,豐富優(yōu)化活動環(huán)境,創(chuàng)新活動開展形式,努力提升理想信念教育實效。
高中生生活在學校、家庭以及社會三位一體的綜合環(huán)境中,因而其實踐活動往往也集中于以上三種環(huán)境之中。要培育中學生提升辯證思維能力,堅定科學理想信念,就必須全力對中學生的活動環(huán)境加以優(yōu)化,借助環(huán)境的優(yōu)化,提升他們對理想信念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從而保證理想信念教育的實效。
中學生每天大量的時間是在班級中度過的,班級活動環(huán)境是影響學生理想信念最現實的因素之一,良好的班級精神文化環(huán)境和制度文化環(huán)境是學生形成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基礎。在開展“只爭朝夕,不負韶華”主題教育過程中,筆者組織學生圍繞該主題開展了班級大討論,民主協(xié)商如何對班級環(huán)境進行布置,營造一流的精神文化環(huán)境。在班級全體師生口頭與書面討論的基礎上,我們實施了多方面的班級環(huán)境改造,以下僅舉兩例:
1.班級圖騰墻繪
通過班級大討論,全體師生最終將“竹”與“蓮”作為本班的圖騰,并專門邀請墻繪師將它們分別繪制在教室的南北墻上?!爸瘛焙汀吧彙鄙{柔美,形象清雅,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緊密相承,被古今國人賦予過豐富的精神內涵,尤其是著名的“竹子定律”和“蓮花定律”,十分契合“只爭朝夕,不負韶華”教育主題,既美化了班級活動環(huán)境,又時刻提醒著班級全體成員。
2.班級前后黑板
教室后面的黑板報是教室環(huán)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班級理想信念教育一大陣地。教室前面的黑板是教室里學生關注率最高的地方,可以辟出一小塊地方用來做理想信念教育。比如用它來開展“每日名言推薦”活動,每名學生每天輪流推薦符合“只爭朝夕,不負韶華”主題的名言名句,并于周末時全班評選“每周金句”,以作鼓勵。
家庭是學生成長的第一環(huán)境,是影響學生理想信念的重要場所。筆者主動聯(lián)系學生家長,及時與家長溝通,提醒家長做好榜樣,引導父母適當賦予子女一定的家庭責任,有意識地帶領子女走入社會,參與社會活動,并在活動中以正確的理想信念對子女加以引導,鼓勵子女將個人的成長進步和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相結合,從而充分發(fā)揮家庭理想信念教育的補充作用。
以“只爭朝夕,不負韶華”主題教育為例,筆者主動邀請在“時間管理”教育方面成效突出的家長在家長會上或班級群里介紹交流經驗,引導家長開展線上線下的子女品格培養(yǎng)大討論。筆者在班上組織了“我的時間我作主”故事大賽,讓每個家庭都有機會展示,借助家庭的力量激勵學生,促其成長。通過把家長請進活動中來,把活動創(chuàng)設在家庭背景之下,使思想主題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機融合,互相借力,相得益彰。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尤其是網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學生日?;顒拥纳鐣h(huán)境也在不斷變化,學生的理想信念每天都在接受各種各樣的社會思潮的影響。教育工作者必須充分重視社會活動環(huán)境對學生的影響,首先加強自身學習,不斷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拉近師生距離,及時有效地開展教育,爭奪網絡上的教育空間,不斷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積極引導學生全面、客觀、冷靜地看待社會問題,使他們能夠克服并抵制社會環(huán)境中不良因素的影響,堅定他們對崇高理想信念的追求。
在開展“只爭朝夕,不負韶華”主題教育時,筆者在班內組織開展了圍繞“理想”的三代人對比研究活動,要求學生自己設計調查表格,搜集圖片物品等資料,用小視頻記錄研究過程中的精彩瞬間,從身邊的細節(jié)入手,具體感悟歷史變遷,深刻認識家庭衍變背后的時代發(fā)展。筆者組織部分精通網絡技術的學生,將全體學生的研究成果匯總,舉辦了“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的線上主題展覽。
活動是一種育人形式,不應該成為一種育人的形式主義。沒有充實的內容,活動只能徒有其表,是一副空架子,對理想信念教育毫無幫助,甚至還會起反作用。“以尊重差異為前提,以提供多樣化教育資源和自主選擇為手段,以促進個體生命的自由而充分的發(fā)展為目的。”要豐富“只爭朝夕,不負韶華”主題教育內容,要通過這次主題教育活動來強化理想信念教育,首先要對活動主題有足夠深入地研究,對活動主題有足夠深刻地認識。筆者組織本次主題活動時,根據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個性特征,從歷史和現實,宏觀和微觀等角度入手創(chuàng)設情境,設計多種形式的活動,充實創(chuàng)新活動內容,以達到強化理想信念教育實效。
“‘我們對時間的理解,是以百年、千年為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爭朝夕,不負韶華’,這首先要從中華民族大歷史的角度來理解?!比魏蚊褡宥茧x不開歷史這本厚重的教科書,都需要歷史這面反思的鏡子。教師要精心挑選相關歷史書籍和文章,與學生共讀共論;組織學生觀看相關歷史紀錄片,與學生共賞共思;帶領學生追溯歷史,在時間的長河中,尤其是近代中國曲折的河道里,體會過去的屈辱,領悟今日學子的重大使命,增強學生的責任感,逐步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帶領學生重溫歷史,國家的滄桑巨變,今昔的強烈對比,會使他們感恩先輩,珍惜今日的生活,增強民族自尊心,激發(fā)民族自豪感。
在歷史內容的選擇上,要提前考慮主題教育活動的形式,重視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的實際感受,真正發(fā)揮出歷史厚重感的教育價值,從而切實達到提升教育活動效果的目的。在活動中,學生圍繞“青春擔當”主題詞,收集古今中外不同歷史時代的相關文藝作品,從作品產生的歷史背景、作者個人的經歷、作品在歷史上的具體影響等多個角度了解作品,融主題教育于學生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之中。學生運用歷史的眼光,豐富對同一主題詞的認識,在厚重感中學會全面思辨地看問題。
主題教育的活動形式往往關系到教育效果的好差,要找到好的活動形式就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組織主題教育活動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多關注多思考學生的生活實際、思想實際、學習實際等方面特別突出的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真問題?;顒有问降膭?chuàng)新常常是因為所要解決的問題與以往不同,活動環(huán)節(jié)上遇到了新的亟待突破的瓶頸,迎難而上和對癥下藥,才有可能創(chuàng)新活動形式,才能始終緊扣活動的教育目標,而不至于為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最終背離教育的初衷。
在開展“只爭朝夕,不負韶華”主題教育過程中,教師認真研究高中生的思想特點,把教育活動與學生關注的時事熱點緊密結合起來,組織學生開展以“我的中國夢”為主題的多場線上線下討論,采用拍攝小視頻、創(chuàng)作九格漫畫、脫口秀表演等多種形式,調動學生參與,鼓勵學生研究,促使他們不斷提高深刻地解讀和闡釋“中國夢”內涵的能力,從而扎扎實實地認識和理解“中國夢”的實質。“中國夢”是民族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個人夢,激發(fā)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自覺地把個人夢想與國家夢想聯(lián)系起來,將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偉大的使命感和崇高的主人翁意識,催發(fā)學生“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堅定他們“不負韶華”的決心。
主題思想教育活動要達到把寫在紙上和說在嘴上的轉化為日常生活中的自覺踐行,就應該在“兒童的社會興趣和行動意志”上多下功夫。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尤其是生活在學生身邊的榜樣,能帶給學生更多的真實感和說服力,避免出現遠離現實的唱高調式的宣講,真正把空洞無力的說教變成學生目光可及心靈可感的鮮活實例,真正讓學生在教育活動的過程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切身感悟。
教師在組織學生圍繞“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的主題收集身邊的先進人物事例,潛移默化中建立學生積極向上的公民觀,增強他們對理想信念的信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遵循時代發(fā)展的客觀現實,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鼓勵每一名學生尋找自己可知可感的真正崇拜的精神偶像,啟發(fā)學生不要一味地看榜樣的結局,更要探尋偶像的發(fā)展軌跡,從而找到切實可資借鑒的成才之道。在組織學生開展“我身邊的‘大人物’”的活動中,引導學生發(fā)現身邊人的優(yōu)點,為每一名學生創(chuàng)造成為“偶像”的機會,相互學習,相互競爭,傳遞正能量。
“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決定教育。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fā)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崩硐胄拍罱逃幕顒涌臻g除了班會課、學科教學課堂等,還應該挖掘學校生活的其他領域,例如興趣小組活動、社團活動、文藝演出、運動會、各類主題日和紀念日、重大節(jié)慶日等,甚至是日常的班級生活中,如打掃衛(wèi)生、收交作業(yè)、班務管理等。把活動化整為零,改變德育活動中追求表面轟轟烈烈,不注重育人實效,不關心育人長效的弊端,真正把理想信念教育常態(tài)化落到實處,滲透到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只爭朝夕,不負韶華”主題教育為例,每天晨讀課前5分鐘都要開展“晨讀前宣誓”活動,每天一名學生輪流擔任領誓人,根據設定好的主題準備“宣誓”的口號以及個人3分鐘主題演講。又如,班級每周都會圍繞主題教育設立一個“本周班級德育微主題”,并由一名學生小組擔任微主題主持人,負責記錄和評價班級一周微主題的實施情況。
網絡生活的娛樂時尚化、身份虛擬化、互動交流匿名化等特點,迎合了不少青少年追求新鮮、尋求刺激的心理。隨著新媒體的迅速發(fā)展,網絡生活在中學生日常生活的占比正在不斷增加。網絡活動空間是虛擬的,但它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發(fā)揮的作用卻是實實在在的?!霸谶@種環(huán)境下,媒體是用來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合作學習和交流的工具,不再是幫助老師傳授知識的方法和手段。”在新的形勢下,教育工作者應該主動學習研究網絡新媒體技術,積極搶占網絡活動空間,不斷在網絡空間中開辟拓展新的主題思想教育疆場,讓QQ、微信、抖音、B站等媒體平臺成為中學德育的新舞臺。在開展“只爭朝夕,不負韶華”主題教育活動之初,教師就將網絡空間作為活動育人場域的一個組成部分,所有的活動設計都認真考慮是否可以借助網絡空間提高教育效果。凡是適合在網絡上展示的活動成果,都設計好流程,指導學生通過網絡發(fā)布,進一步增強他們的價值體驗。筆者緊緊抓住學生對網絡生活的重視心理,把主題教育設計成更利于也更易于學生在網絡空間里張揚個性展示自我的系列活動,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在網絡的聚光燈下體驗自我價值實現的成就感,充分調動學生的活動積極性,從而真正實現讓學生在活動中完成自我教育。
通過積極組織各類社會活動,把理想信念教育與社會生活有機融合,改變空洞的說教,讓德育真正落地,思想真正入心。通過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切身感受國家發(fā)展的速度和成果,感受中華民族崛起的腳步,了解社會的現實需要。尤其是帶領學生深入基層一線,接觸不同行業(yè)多種階層的實際生活,讓他們在親身實踐中,感悟勞動的艱辛,創(chuàng)造價值的偉大與幸福感,感受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在“只爭朝夕,不負韶華”主題教育活動中,教師通過開展研學活動,組織學生到滬蘇通大橋實地考察,參觀大橋指揮部,與大橋建設者座談,了解大國工匠們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體會廣大一線勞動者為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生活奉獻犧牲的高貴精神。依據學校地處農村的現實情況,組織學生開展“新農村新農業(yè)新農人”的實地調研活動,用自己的腳步丈量鄉(xiāng)村振興之路,用自己的眼睛觀察鄉(xiāng)村振興的變遷,用自己的筆記錄鄉(xiāng)村振興的成就,引導學生形成把學習和勞動實踐結合起來思考的思維方式,激勵他們樹立為夢想奮斗的信念。
活動育人將抽象的德育思想潤物無聲地浸入學生的心靈,是一種深受老師學生歡迎的德育方式。活動育人的形式得到不斷創(chuàng)新,它的內容得到不斷地豐富,它的環(huán)境得到不斷優(yōu)化,它的空間得到不斷拓展,但它為理想信念教育服務的目標不會變,它始終堅持學生立場的原則不能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