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克義 (甘肅省民樂縣思源實驗學校)
突如其來的疫情,使線上教學火熱起來。一時間教學從學校移到家庭,從教室移到客廳,由現場變?yōu)樵贫恕瓕W習的物理時空發(fā)生了位移,學校管理、教育過程、教學活動、學習資源、學習路徑、學習方式等也隨之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
在這場由疫情而牽發(fā)的教育實驗中,理論與實踐自然交織,而它真正的價值,在于如何將經驗銜接,把線上課堂與線下課堂有效融合并作用于學校教育的持續(xù)發(fā)展與改進。
隨著學生到校復課,復課之后的課程和教學也進入籌備、思考、共建的階段,從居家搬到學校,通過學校有計劃地調整課程,實現線上和線下的有效銜接,促進學生的成長,通過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進與創(chuàng)新,使教學方式更加有效,教學方法更加得當。教學中把立德樹人的內容,通過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進入到課堂中,以此來讓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所以一場疫情,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和探索,如何實現從居家學習到復課的平滑對接?
在居家學習期間,學生離開學校,沒有教師的監(jiān)管,又沒有家長輔導,自主學習能力怎么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較弱,很容易導致兩極分化,學生之間學習的差異會越來越大。分析其原因,就自主學習能力而言,在過去的學校教學中,很多教師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注重分數,注重成績,而忽略了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而疫情期間居家學習,自主學習能力的作用與價值凸顯出來,許多教師和學生發(fā)現,云端和現場的差距和期待很遠,云端學習很難與快節(jié)奏的教學相適應。學生的自控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不足被放在了聚光燈下,值得每個教師和學生、家長去思考。眾所周知,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得益于每一位教師在學習過程當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更新教育觀念,想方設法讓學生自覺、自主學習。更有待于學生在積極參與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高。
因此,我們要正確、理性地去面對學生的分化問題,差異問題,去思考,去分析分化背后更深層次的原因,來反思自己的常規(guī)教學。分化、差異,不是在居家學習時才暴露出來的,而是在學校現場教學中就客觀存在的。我們應當正視這種差異的存在,承認其客觀存在的問題。那么,怎么來正視這種差異,絕不是一味地要求老師盡心努力,就能讓所有的學生一樣優(yōu)秀,這是違反個人的成長規(guī)律的。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承認學生的個性和差異,準確把握學情,針對不同情況的學生給予其不同的發(fā)展機會,力爭讓每一位學生學有所獲。從思想觀念上對學生的這種獨特性和差異性給予尊重和正視,欣賞學生的獨特和差異,從教學方面、日常管理方面,和從學生的活動的各個方面,都要提供各種各樣可選擇的方式,讓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機會公平,教育公平。學生分化的問題,在疫情之下暴露的比較充分,它并不是可以消解的,需要我們建立一種對學生、對人的認知。提供多樣化的可選擇的學習機會,是解決學生間差異、分化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
首先,我們要多與學生溝通、交流,認真地去了解每一位學生的身心特點,賞識每一位學生的點點滴滴的進步與成功,讓他們在學習、生活中體驗成功的快樂,找到自己奮斗的目標。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合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幫助他們樹立克服困難,體驗成功的快樂。并尋找發(fā)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及時鼓勵、表揚、肯定,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意志,提高學生的能力。
其次,降低教學起點,放低門檻,堅持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循序漸進的教學理念。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減少坡度,降低要求,合理安排進度。同時關注學生學習成果,有針對性地對每一個學生進行耐心細致地輔導,從而慢慢消除學生間的差異與分化。
最后,作為教師,我們要不斷加強自身的理論修養(yǎng),開闊視野,在教學中從學情出發(fā),調整課堂結構、改進教學方法,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學習新的理念,積累新經驗,增強自身的人格魅力,用自己的教學能力贏得學生的尊重。
教師和家長都要準備,學生居家學習狀況,在學校的生活節(jié)奏,如何實現家校的平滑對接,它不是寫在紙上的一個文件,而是回歸校園的心理準備,是復學前的一種行動。
教學建議就是師生教和學的扶手,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的教學底線要求以及學校的倡導。在今天疫情之下,進一步清晰學校的教學指南或課堂標準,更清楚教學中倡導什么杜絕什么,倡導學科教師整體發(fā)力,所有學科,所有教師遵循學校教學底線要求以及學校的倡導,共建共享,整體發(fā)力建立良好的學習秩序,引導學生步入正軌。
結合課程標準進行一個梳理設計檢核表。哪些內容適合線上,哪些內容適合線下,通過整合調整,設計教學進度,細化教學內容、任務目標和評價方法,促進學生和老師自我反思。通過設計檢核表,減少以考促學,粗線條的教學。
在今天疫情之下,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矛盾比較突出的時候,要有機整合學習資源,通過線上和線下的平滑對接,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同伴之間的互學,讓學生的學習能夠最大限度地獲得提升。
在疫情之下信息技術帶來極大支持,復學之后,要繼續(xù)研究多樣化的教學工具,在不同場景下的線上資源。學生在進步,社會在變化,我們的教學,我們的課程也應該不斷的精進,實現一個迭代更新,才符合信息化的特征。
過去是一個知識的傳遞者,今天是學習資源的供給者,通過學習清單,學習任務單,結合書本內容,拓展內容,提供給孩子。通過設計問題鏈和學習支架,來讓學生的學習活動自主發(fā)生。
以學習者為中心更多的是教師角色的轉變,只有這個關鍵的轉變,才能夠重新定位我們的學和教,教師自身意識到從知識的傳輸者到學習的激發(fā)者,從問題的解惑者變成學習任務驅動的設計者,從學生作業(yè)的判斷者到鼓勵學生暴露自己的迷失或錯誤想法的引導者。
選好一個具有開放性和探索性的主題,學生自主體驗,設計學生展開學習的問題鏈和學習支架,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形成自己的想法,深化自己的認知,提高自己的能力。
規(guī)劃大時間,盡量減少被40分鐘學時分割的小時段,通過調整學校的學習時空,保障復課之后學生的學習。
繼續(xù)組織有效的資源。如國家云平臺,甘肅省基礎教育公共資源服務平臺,復課之后依然需要老師能把好的資源帶給學生。
為家長提供適時的幫助,建立多樣的良性家校關系,讓家長參與到孩子的學習過程中,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成長。
目標設計,選取一周兩節(jié)課或者是一個單元的起始課程,去規(guī)劃提供給學生學習的內容和程序,如說清晰一節(jié)課,一個單元的學習目標,清晰課程標準的目標,每一節(jié)課落到孩子身上的目標,有比較清晰的這種目標設計感。
學習任務的設計,一節(jié)課的學習任務,通過學習單,或者問題鏈把它支撐出來,把它轉化成學生喜歡的任務。
列出學生的困惑點和迷失點。往往備課的時候,會備重點和難點,其實難點就是學生可能理解不到,在這個基礎上再深入,有哪些錯誤的地方,有哪些容易分化的地方,一節(jié)課上列出一個困惑點和迷失點,作為備課的基本程序,從知識傳遞給學生,到研究學生是怎么獲得知識的轉變。把教學內容能夠成幾個層次或幾個活動,通過活動或層次性的問題,去了解學生的差異和學習情況。
選擇目標一致的評價方式,練習作業(yè)、作業(yè)展示,作業(yè)設計,學生交流,評價方式要多樣化。通過備課模式的創(chuàng)新,引導教師慢慢轉變,在教學的任務和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去研究學生獲得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