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圍繞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等多個視角進行深入研究,為開展國際傳播工作提供學理支撐?!弊鳛橹醒胫饕侣剢挝缓椭攸c外宣媒體,中國新聞社積極發(fā)揮在長期新聞實踐中積累的高端智庫思想資源優(yōu)勢,集全社之力,于2020年12月31日推出大型學理型融媒體報道專欄“東西問”。專欄突出學理性,強調針對性,理性探討東西方交流過程中的重大、突發(fā)、熱點、敏感問題,致力于中西文明交流互鑒與中華文明有效傳播。經過近兩年探索,“東西問”專欄累計播發(fā)中文稿件逾900篇,以“六度”為主要特點強化學理支撐,擴展了國際傳播視域下新聞評論的內涵與外延。
自誕生之日起,“東西問”即明確將學理性作為專欄內核,在選題挖掘、議題設置、行文思路等各階段均強調“學理意識”。用理論支撐評論、用評論表達理論,是“東西問”的鮮明特點。“東西問”的作者群體既包括中新社資深編輯記者,也有多領域中外專家學者,成文過程多經過記者與學者間的智慧碰撞、學理探討。中國記協(xié)發(fā)表的《中國新聞事業(yè)發(fā)展報告》(2022年發(fā)布)提及“東西問”時,稱其“整合專家、智庫資源,緊扣國際輿論熱點,搭建中西文明對話平臺”。[1]中新社充分挖掘利用中外智庫資源,依托專家學者“最強大腦”,一年多來訪談中外學者、國際人士、各界精英達800余位,集眾智、凝學理,在彌補一線編輯記者學理短板、提升媒體人學術素養(yǎng)的同時,將學術界、知識界的一手資源通過新聞轉化展示給海內外受眾,放大了學術研究成果的大眾影響力。
立足學理深度,使“東西問”經得起時間檢驗。時效性強決定了新聞產品本身是“快消品”,作為“衍生品”的新聞評論概莫能外。在媒介技術迅速迭代演進的今天,“東西問”在創(chuàng)新融媒體傳播手段的同時,始終堅持“內容為王”理念,通過深入挖掘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本質背后的理論,令新聞評論更具學理支撐。以開欄文章《中國領導人為什么在元旦而不是春節(jié)發(fā)表新年賀詞?》為例,編輯擇取熱點話題,記者訪談三位知名文化學者,從“元旦”這一來源于中國寓意“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古老詞匯說起,指出“采用國際通行的公元紀年,是近代中國開始‘睜眼看世界’,100多年來以開放心態(tài)逐步融入世界的注腳”。文章既追溯了元旦與春節(jié)的歷史脈絡,也講清了中國領導人在元旦發(fā)表新年賀詞的歷史傳統(tǒng),更表達出“重要的是我們在過節(jié)的過程中,加深了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同時又能開放包容地對待外來文化”的深刻立意,從而超越了時間的界限,能使人常讀常新。
拓展選題廣度,使“東西問”可讀性更強。在分眾化、碎片化傳播已成趨勢,不少受眾困于“信息繭房”而難以接受“圈外”信息的當下,“東西問”通過探究冷門知識點、創(chuàng)新話語表達形式、融媒體包裝傳播等方式方法,促使看似小眾的學理性內容得以破圈。以《美國最高法院門楣為何有孔子像?》一文為例,編輯發(fā)現(xiàn)“建成于1935年的美國最高法院大樓的門楣上,雕塑著孔子像”這一新聞線索后,第一時間與美國分社記者聯(lián)動,通過查閱大量中英雙語文獻、實地拍攝視頻及圖片、訪談美國漢學家求證等工作,令這一鮮為人知卻寓意深遠的新聞點走入中外受眾的視野。再如《誰把“良心”寫入〈世界人權宣言〉?》一文,記者充分調動長期關注涉人權報道的知識儲備,在張彭春130周年誕辰當日發(fā)表評論文章,通過講述主張將“良心”(conscience)寫入《世界人權宣言》的中國代表張彭春生前身后的故事,進而表達出“事實上,將‘良心’等普遍性人權理念寫入《宣言》的,是張彭春背后傳承數千年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讓西方人理解東方人權思想的,不是conscience一個單詞,而是16至19世紀中國和歐洲之間長達300年的文明交往與互鑒”的深刻立意。文章播發(fā)后被大量轉載,網絡綜合閱讀量超200萬,讓海內外更多讀者了解到中國對世界人權事業(yè)發(fā)展作出的重大貢獻。
在世紀疫情疊加百年變局的時代背景下,輿論斗爭不可避免成為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中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國際輿論場波詭云譎,實踐證明,越是面對復雜多變的輿論環(huán)境,越是需要講究輿論斗爭的策略和藝術。
“東西問”直面涉疆涉藏、民族宗教、民主人權等敏感議題,從“實”“史”“勢”等角度切入,針對性、說服力更強,往往能在短兵相接的國際輿論場上收獲奇效、脫穎而出。
一是講清事實。新聞報道的本質是記錄并傳播事實,新聞評論的基點亦應是客觀事實。一些西方媒體為抹黑、污名化、妖魔化中國,在設置新聞議程時常以偏概全、斷章取義,甚至無中生有、顛倒是非,在回應這些報道時,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事實說話。例如,在西方一些媒體借“丁真現(xiàn)象”炒作所謂“漢藏隔膜”等話題時,“東西問”播發(fā)《“丁真”的身后,藏族元素真的缺席了嗎?》,記者訪談包括藏族學者在內的四位專家,指出這些媒體“談論藏族就一定要談論藏傳佛教,本身就是一種無知和偏見,是用藏族社會的局部取代整體的概念偏差”。文中的典故、案例、數據都是客觀存在的,記者只是通過“告知信息”的方式,將西方媒體濾鏡下選擇性隱去的真實信息以新聞評論的形式發(fā)表出來,即被境內外媒體轉載700余篇(次),網絡綜合閱讀量超700萬,成為出色的外宣產品。
□ “東西問”App“文明根性”系列策劃專題截圖
二是以史鑒今。以古為鑒,可以知興替?!皷|西問”擅長“向歷史借智慧”。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竄訪臺灣之際,“東西問”連發(fā)兩篇短評。《佩洛西竄訪臺灣,三個“無法改變”》一文,從臺灣問題的歷史經緯入手,由古及今,引用大量史實做論據,指出竄訪無法改變三個基本事實:臺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事實無法改變,兩岸統(tǒng)一的歷史大勢無法改變,中國人民的堅定意志無法改變。國家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會中國文明和中國道路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國家戰(zhàn)略研究院資深研究員謝茂松教授撰寫專家署名評論文章《佩洛西竄訪臺灣,如何理解這兩個“本質”問題?》,引用《周易》展開論述指出:“從佩洛西竄臺和中方采取的應對措施,能讀出兩個‘本質’:美國霸權不講道理、不講信用的本質;中華民族數千年來一直秉持正義的本質?!眱善恼虏グl(fā)后被境內外媒體轉載近300篇(次),網絡閱讀量近800萬。
三是借勢而為。隨著近年來英美民主實踐暴露出諸多問題,人權丑聞接連被揭,相關話題逐漸成為國際傳播事業(yè)中一塊新的主戰(zhàn)場。2021年8月,在阿富汗局勢成為全球輿論焦點之際,中新社研判認為,該變局雖屬國際問題,但其背后暗含文明的深層問題,不同國家有各自的文明基因,進而決定其發(fā)展道路和民主模式,非西方國家通過“直接植入”的方式很難“成為西方”?!皷|西問”隨即推出系列稿件,短評《復制粘貼的“民主”為何在阿富汗“水土不服”?》在“學習強國”App上獲“國際問題研究”頻道頭條展示,另有省級衛(wèi)視以此文章為題跟進作出評述。
一個國家形象的認知判斷,是由一個國家的民眾對國家的認知和國際上其他國家對該國的認知共同構成的,隨著信息的輸入與輸出變化,這個認知綜合判斷也會發(fā)生變化。[2]中國最受國際民眾認可的屬性包括“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歷史悠久、充滿魅力的東方大國”“全球發(fā)展的貢獻者”等。[3]文明既是中國國家形象建構中的核心要素,也是闡釋一系列當代中國觀念的原點,建立文明研究話語體系將是當前及未來一個階段國際傳播的重中之重。
“東西問”倡導“文明互鑒,理性對話”,強調以中西比較的視角發(fā)現(xiàn)問題,以文明特質的思維分析問題,以理性辯證的邏輯解答問題。近兩年來,“東西問”始終將闡釋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明根性作為報道的重要課題。例如,為迎接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勝利召開,中新社提前策劃,緊扣百年黨史重大主題,邀請包括哲學史大家樓宇烈先生在內的八位知名專家學者,圍繞實事求是、以民為本、天人合一、天下大同四個關鍵詞形成系列評論稿和理論稿,從中華文明的視角闡述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在主題報道中另辟蹊徑,凸顯人文情懷的溫度,引發(fā)媒體界、學術界關注,“學習強國”App與“今日頭條”App均在首頁做重點推薦,境內外涉及相關稿件的報道篇均近200篇(次),網絡綜合閱讀量逾千萬。
作為主打學理性、強調文明視野的專欄,“東西問”并未將追求“學理”作為唯一目標,也并非僅停留在文明層面“高談闊論”,而是始終力求學理性的通俗化表達,用接地氣的語言展示文明的不同側面,講述文明之間的可感故事及其背后蘊含的共通價值與道理。
2022年北京冬奧會適逢中國農歷春節(jié),“東西問”從臘月二十七開始,連續(xù)一周推出7篇“年味中國”系列評論。從《西方為何沒有春聯(lián)?》到《冬奧遇上春節(jié),如何激發(fā)“文明火花”?》再到《中西方“廟會”有何異同?》,由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元素談起,將春節(jié)的文化魅力、中國人的浪漫情懷、冬奧會的國際舞臺有機地融合起來,既凸顯出北京冬奧的“文化味”,也放大了中國春節(jié)的“國際范”,被境內外媒體轉載逾1850篇(次),為實現(xiàn)“有溫度”的國際傳播新聞評論作出了積極探索。
適逢新時代,中新社“東西問”正繼續(xù)努力在中西方之間打造“文明互鑒,理性對話”的平臺,著力提高國際傳播影響力、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中國話語說服力、國際輿論引導力,積極營造于我有利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為更好開展國際傳播工作提供學理支撐,為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上下求索。
【注釋】
[1]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中國新聞事業(yè)發(fā)展報告(2022年發(fā)布)[R].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2][3]許建華,歐陽宏生.國家形象建構的認知實踐與理論創(chuàng)新[J].新聞戰(zhàn)線,2022,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