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繼剛
“中國不缺一個華為品牌的汽車,中國缺一個真正擁有核心技術、真正值得信賴、真正能持續(xù)支持中國汽車產業(yè)的零部件供應商。”這是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2022(第24屆)重慶國際汽車展覽會現場,為華為與長安汽車、寧德時代聯(lián)袂打造的阿維塔品牌純電動豪華汽車站臺時的表態(tài)。
據不完全統(tǒng)計,最近這兩年,華為已在多個場合重申“不造車”這個觀點。在華為官方的表態(tài)中,最早關于“不造車”的描述,出現在華為創(chuàng)始人任正非簽發(fā)的華為董事常委會決議〔2018〕139號文件,原話是這么說的:“華為不造車,但我們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020年10月26日,在華為EMT決議〔2020〕007號文件中,增加了“成為智能網聯(lián)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的描述。至此,華為與智能汽車的關系正式明晰。
同時,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華為的一個業(yè)務集團)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華為公司面向智能汽車領域的端到端業(yè)務責任主體) CEO余承東則不停地為AITO問界M5、問界M7車型鼓與呼。作為華為與賽力斯合作的結晶,AITO問界系列成為余承東眼中新能源汽車“最靚的仔”。他曾經驕傲地說自己“用問界M5淘汰了家里的寶馬,又用問界M7淘汰了保時捷,而問界M7最大的缺點就是太便宜”。對于外界認為問界M5與問界M7車型不好看的質疑,余承東則直接回懟:“我想說,他的品位還是low。”為什么余承東對AITO問界有如此高的自信?一組數據或許能說明問題:AITO問界車型上市170天就完成超3萬臺交付,克服缺芯、疫情、高溫、限電等因素影響,8月份單月交付破萬臺,成為國內成長最快的智能電動汽車品牌。
一邊是多次重申“不造車”,一邊是不停地為合作品牌站臺,這樣的操作,外界直呼看不懂。多年前,對于華為造不造手機,業(yè)內有過同樣的疑問,華為內部甚至傳出“華為永遠都不做手機,誰再說就讓誰下崗”的消息,但后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2019年華為手機全球出貨量2.4億部(Counterpoint Research數據),市場占比17.6%,而彼時的蘋果iPhone出貨量1.98億部,市場占比14.5%,華為一躍成為僅次于三星(全球出貨量3億部)的全球第二大手機廠商。有了手機市場的前車之鑒,汽車市場把華為“不造車”的承諾早就當成了耳旁風。事實上,華為造車與否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華為已成為新能源汽車市場各方不可小覷的參與者。從功能手機到智能手機市場的故事,正在汽車市場重現。
華為戀上汽車,并非只有一種模式。目前看,華為有3種路徑選擇。
路徑一:Huawei Inside模式(以下簡稱HI)。是否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沒錯,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當年PC時代的Intel inside。整個PC時代,由Windows+Intel組成的Win-tel組合,幾乎成為個人電腦的代名詞,尤其是后來人人皆知的那句“Intel inside”更是彰顯了Intel的江湖地位。后來的智能手機時代,Intel inside變成了iOS inside與Android inside(谷歌陣營的操作系統(tǒng))。而HI模式的本質是:車企負責原有的機械模塊與整車生產,華為負責參與其中的智能網聯(lián)解決方案,與車企聯(lián)合開發(fā),避免與主機廠直接競爭,而是通過多年積累的ICT技術優(yōu)勢,幫助傳統(tǒng)車企在智能網聯(lián)領域提升競爭優(yōu)勢。
到目前為止,北汽極狐、長安阿維塔、廣汽埃安都是HI模式的代表。對此,上汽董事長陳虹曾用“靈魂論”說出了車企的擔憂:“華為自動駕駛技術,為我們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如此一來,它成了靈魂,上汽成了軀體。上汽要把靈魂掌握在自己手中?!被蛟S正是出于這樣的擔心,市場先是傳出廣汽埃安與華為合作不暢,后來極狐的對外宣傳也少了一些Huawei Inside元素,而長安與華為合作的阿維塔還在上市后的銷量驗證階段。HI模式未來前景如何,還有待觀察。
路徑二:華為智選模式。與HI模式不同,華為智選模式可以理解為“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包含全新一代“計算+通信”的CCA 架構和五大智能系統(tǒng),即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電動、智能網聯(lián)和智能車云。從前期的產品選型到架構設計、關鍵技術研發(fā)、品控管理到終端銷售,華為統(tǒng)統(tǒng)負責,而車企的主要任務就是將汽車生產出來。目前智選模式的代表,就是華為與賽力斯合作的AITO問界M5、問界M7系列,也就是余承東在多個場合夸下??诘能囆汀O啾菻uawei Inside模式,華為智選模式的關鍵在于,華為不再是造車的配角,而是一躍成為主角,車企反而成了配角。
事實上,這種模式最接近谷歌的安卓模式,甚至更進一步—不僅提供包括操作系統(tǒng)在內的軟硬件一體化,還連帶鴻蒙Harmony應用生態(tài)與周邊設備,組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華為智能汽車—這或許就是華為智選的真正內涵所在吧。網傳有些問界M5車主摳掉賽力斯尾標換成HUAWEI或Harmony,在一定層面上反映了部分車主的心態(tài)。對他們而言,買單的原因是華為而非賽力斯。想想看,其他車企聽聞這個消息,到底是該歡呼雀躍,還是該暗自神傷?真的愿意做汽車界的“富士康”嗎?當然,千萬別覺得這事簡單,要做智能汽車界的“富士康”談何容易?這需要的不僅僅是良品率和低成本,還有基于智能制造和產業(yè)鏈上下游的資源整合與平臺運營能力。而且,“代工之王”富士康早已布局電動汽車行業(yè),其于2021年10月18日發(fā)布了Model C與Model E兩款純電動SUV,還有一款名為Model T的純電動大巴。富士康還作為電子供應商,為特斯拉、寶馬、奔馳等車企提供包括儀表盤顯示器、印刷電路板以及一系列機械及塑料部件。想做智能汽車時代的“富士康”,一點都不容易,所以,那些嘲笑賽力斯的,可以洗洗睡了。
路徑三:智能網聯(lián)汽車標準化零部件模式。這是最接近于傳統(tǒng)Tier1(一級汽車供應商)的方式,類似于博世(BOSCH,全球第一大汽車技術供應商,業(yè)務涵蓋汽油系統(tǒng)、柴油系統(tǒng)、汽車底盤控制系統(tǒng)、汽車電子驅動、傳動與控制技術等)的角色。只不過,華為的定位是“智能網聯(lián)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這就和博世等傳統(tǒng)Tier1區(qū)分開來,華為可以為車企提供包括智能網聯(lián)汽車的增量零部件或系統(tǒng),比如激光雷達、AR-HUD(Augmented Reality- Head Up Display,增強現實的抬頭顯示功能)、車聯(lián)網模塊等,而不參與整車設計環(huán)節(jié),只作為零部件供應商角色存在。
這三條路徑,華為到底會選哪一條?按照華為之前的邏輯,賽馬不相馬,最終還是要尊重市場與客戶的選擇。從瓦格尼亞人在剛果河捕魚的故事中,華為曾總結出“不在非戰(zhàn)略機會點上,消耗戰(zhàn)略競爭力量”的戰(zhàn)略準則,基于這一點,華為絕不會多點開花,一旦對市場趨勢與戰(zhàn)略重點做出判斷,華為將義無反顧地聚焦于某個路徑,而且會坦然接受“被打臉”—這應該理解為一家企業(yè)的戰(zhàn)略理性。而近期華為內部論壇上一篇題為《整個公司的經營方針要從追求規(guī)模轉向追求利潤和現金流》的文章中,任正非也提到華為汽車戰(zhàn)略接下來的生存法則:“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不能鋪開一個完整戰(zhàn)線,要減少科研預算,加強商業(yè)閉環(huán),研發(fā)要走模塊化的道路,聚焦在幾個關鍵部件作出競爭力,剩余部分可以與別人連接?!边@樣看來,華為的汽車路線已然做出了選擇。
時間切回到今年7月7日,余承東在武漢出席第14屆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做了題為《共創(chuàng)汽車智能化轉型之路》的演講。在演講中,余承東特別提到華為與賽力斯合作的增程模式汽車問界M5與問界M7。在余承東看來,“充電樁的完善與普及還需要時間,增程模式是目前最適合的新能源汽車模式”。沒想到,這個關于增程模式是否為過時技術的問題,引發(fā)了汽車圈的“論戰(zhàn)”(采用增程模式的另一個主角是理想汽車)。
時任長城汽車旗下魏牌汽車CEO李瑞峰(現任長城汽車首席增長官CGO并兼任魏牌汽車CEO)在社交媒體上發(fā)文稱:“打鐵還需自身硬,增程式混動技術落后是行業(yè)共識,再大的嘴,也不能大放厥詞?!敝?,大眾中國CEO馮思翰(Stephan Wollenstein )重申:“從客戶價值的角度看,增程式混合動力是一項過渡技術,大眾集團不會追求這一點。”大眾和長城,一個是燃油車時代全球車企的帶頭大哥,一個是近年來快速崛起的中國本土汽車品牌,誰也沒有想到,他們用這樣的方式“問候”了華為和增程模式。
其實,關于增程模式的論戰(zhàn)背后,隱含著一個更大的路線之爭:混合動力VS純電動。什么是混合動力(Hybrid Vehicle)?言外之意是“車輛的驅動系統(tǒng)由兩個或多個能同時運轉的單個驅動系統(tǒng)聯(lián)合組成的車輛”,一般包括油電混動(HEV)、輕混(MHEV)、插電混合(PHEV)以及增程式混動(REEV)。純電動模式相對簡單,沒有那么多江湖門派,只不過在補能方式上,以特斯拉為代表的新能源車企選擇了快充模式,蔚來則在大力推廣換電模式,孰是孰非,依然是亂花漸欲迷人眼。從銷量上看,根據乘聯(lián)會公布的數據,2022年8月,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月銷量(零售)為52.9萬輛,其中純電動汽車銷量為39.7萬輛,占比高達75%,依然是絕對的主力。另一方面,銷量占比為25%的混合動力汽車,依然保持158.3%的同比增速。這說明,包括混動與純電動在內的新能源汽車依然處于高速增長期。普漲之下,盡最大努力做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蛋糕,才是當下車企們最重要的事,至于哪個技術先進,目前不是主要矛盾。所以,回到之前的問題,增程技術到底是過渡還是過時,或者正逢其時都不重要,用戶買單才重要。哪怕某項技術并非長期趨勢,也并不代表此時此刻就要退出江湖。能否解決用戶問題、能否滿足用戶剛需、能否創(chuàng)造用戶體驗,才是評價產品和技術的關鍵。
這不,在9月6日開始的華為秋季新品發(fā)布會上,余承東滿面春風地宣布了問界M5的純電動版車型問界M5 EV,其售價在28.68萬—31.98萬元,進入特斯拉Model Y的同一價格區(qū)間。你看,之前不是在說“增程模式是目前最適合的新能源汽車模式”嗎?這么快就出了純電動版本?
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新能源汽車市場瞬息萬變,又遇到芯片供應短缺、上游原材料供應緊張、電池技術不斷創(chuàng)新迭代等現實挑戰(zhàn),各家車企隨時調整自己的業(yè)務方向無可非議。從這一點看,企業(yè)的根本還在于實事求是,在于根據客戶價值的轉向隨機應變。事實一再證明,那種凡事從企業(yè)自我(技術)出發(fā)的做法,最終都會被市場洗禮一番。要相信用戶的選擇,他們的任何一次買單,都是理性的。
回到戰(zhàn)略視角看,華為戀上智能汽車,既是戰(zhàn)略上的主動布局,也是現實中的被動應戰(zhàn)。
為什么說是主動布局?華為于2012年就成立了車聯(lián)網實驗室,2013年發(fā)布了車載模塊新品ME99T,正式進軍車聯(lián)網。2014—2016年,華為與包括一汽、東風、長安等企業(yè)先后簽約,并與BBA(奔馳、寶馬、奧迪)等車企成立5G汽車通信技術聯(lián)盟。由此看來,華為入局汽車行業(yè),是基于ICT技術的“自然而然”,是基于華為“構建萬物互聯(lián)的智能世界”這一使命而推進的戰(zhàn)略舉措。后來,華為加速自動駕駛與智能座艙方面的研發(fā),并于2019年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這也是華為智能汽車戰(zhàn)略的里程碑事件。之后,Huawei Inside與華為智選模式加速推進,在計算平臺、傳感器、執(zhí)行器與應用算法層面加大投入,以智能駕駛、智能網聯(lián)、智能座艙、智能車云與智能電動等五大板塊,構成華為全棧智能網聯(lián)汽車解決方案。十年耕耘無人問,問界一出天下知,華為的戰(zhàn)略耐力由此可見一斑。
為什么說是被動應戰(zhàn)?這與兩個因素有關:一個是美國對華為手機的制裁,一個是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天花板若隱若現。從2018年起,美國開始禁售華為手機,緊接著,美國商務部將華為納入“實體清單”,然后就是芯片與關鍵零部件斷供,直到“孟晚舟事件”。要知道,作為華為C端消費者業(yè)務的領頭羊,手機業(yè)務一直是華為的戰(zhàn)略重點,也是華為從B端(企業(yè)端)向C端(消費端)轉型的戰(zhàn)略引領,芯片斷供、關鍵技術不讓用,手機業(yè)務去向何方?華為后來分拆并賣掉榮耀,是在制裁之下的“求生之舉”。這個時候,新能源汽車的崛起,讓華為看到了另一個希望:當下的智能汽車市場,不就是當年的智能手機市場嗎?若全球汽車市場到了“諾基亞時刻”,豈不是華為消費者業(yè)務的一個天賜良機?也是在2019年,華為在奪得全球手機市場榜眼位置的同時,手機市場開始出現了增速下滑甚至市場萎縮,消費者換機頻率大大降低,而千篇一律的“堆料”,已經不能再像從前一樣喚起人們買單的欲望,智能手機也在面臨存量天花板。華為意識到,智能汽車市場將會是另外一個能支撐未來十年業(yè)務增長的黃金賽道,華為沒理由不成為參與者。由此,華為在智能汽車領域的行動開始加速了。
不管是主動布局,還是被動應戰(zhàn),事實是,包括消費者在內,華為已被各方視為新能源汽車賽道的主要玩家。只不過,華為自己清楚,汽車業(yè)務仍在華為主航道(ICT),華為的重點不是電動化,而是智能網聯(lián)。一方面,華為還是需要直面?zhèn)鹘y(tǒng)車企的疑問,回答上汽董事長陳虹的“靈魂之問”,不然與車企的合作之路依然坎坷;另一方面,各路造車新勢力陸續(xù)進場,除了小鵬、理想、蔚來,還有全能選手特斯拉、領跑者比亞迪、以自動駕駛入局的百度(集度汽車)以及小米、蘋果、谷歌、亞馬遜等對手。確切地說,華為面臨的挑戰(zhàn)才剛剛開始,汽車這條路,并非坦途。
畢竟,相戀容易相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