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野
(中鐵二十局集團房地產開發(fā)有限公司,重慶 401336)
近年來,隨著社會迅速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大量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yè)廢水被排放,導致中國大部分城市河道斷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1]。曝氣技術作為一種原位水體修復技術,利用其可對失去自凈能力的黑臭水體進行曝氣充氧,恢復生態(tài)系統和水體的自凈功能[2],是水體修復的常用技術手段。近年來,微納曝氣技術已成為社會熱點話題之一。作為新一代曝氣技術,與傳統普通曝氣技術相比,利用其不僅能產生停留時間更長[3-4]、擁有羥基自由基[5]的微納米氣泡,而且在增強傳質[6]等方面,均優(yōu)于傳統普通曝氣技術。微納米曝氣技術與傳統曝氣技術比較如表1 所示。
表1 微納米曝氣技術與傳統曝氣技術比較
微曝氣技術作為一種新興的水體曝氣技術,原理是利用其產生的氣泡可以增加污染水體中溶解氧的含量,從而刺激污染水體中微生物的生物活性,進而提高污染水體中有機污染物去除效果[7-8]。微納米氣泡的直徑通常在幾納米到幾微米之間[9],由發(fā)生裝置、連接管和氣頭[10]產生。
為了全面掌握微納米曝氣技術的研究進展,本文對中文和英文文獻進行檢索分析,其中英文文獻選自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數據庫,中文文獻選自中國知網(CNKⅠ)數據庫,檢索范圍限制為核心期刊。剔除無關論文,最終篩選出170 篇英文文獻和62篇中文文獻,并通過文獻管理中心進行導出。
2012—2021 年期間,微納米曝氣技術研究的中文、英文論文的年度發(fā)文量如圖1 所示(其中2021 年文獻量較少的原因是檢索時間到2021 年6 月截止)。根據文獻的年發(fā)文量可知,微納米曝氣技術的相關研究文獻量每年總體呈遞增趨勢,表明生物滯留技術逐漸受到研究者的關注。目前,該項技術在國外應用比較廣泛,國內的研究還比較少,值得引起人們的重視。
圖1 2012—2021 年關于微納米曝氣技術研究的CNKⅠ和WOS 文獻年度發(fā)文量
研究發(fā)現,微納米氣泡的比表面積通常與其氣泡直徑呈負相關[11],比表面積a與粒徑d的關系為a=6/d,根據公式推理可得,在一定體積下,直徑為10 μm 的氣泡的比表面積理論上是直徑為1 mm 的氣泡的100 倍。它的接觸面積增加了100 倍,所以相應的反應速率也增加了100 倍,從而加速了污染物的降解速率。
氣泡上升速度(即在水中停留時間)是影響氣泡在水污染治理過程中效能的一個關鍵參數[12],而氣泡上升速度與其粒徑的平方成正比[13]。該結論適用于直徑小于2 mm 的氣泡,對于粒徑超出2 mm 的氣泡,其上升速度并不會受其直徑的影響。對于宏觀氣泡而言,其粒徑大小范圍通常在幾毫米到幾厘米之間,浮力相對較大,氣泡上升到液面會出現破裂現象,導致水力停留時間極短。而微納米氣泡的直徑為在幾納米到幾微米之間,由于其體積小,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從而表現出上升緩慢的特性[14]。
許多研究發(fā)現[14]微納米氣泡在水中上升時體積會逐漸減小,此過程會導致氣泡表面電荷密度快速增大,當氣泡收縮破裂時,氣泡表面高質量濃度正負離子積累的能量瞬間釋放,導致出現局部高溫高壓的極端情況,促使水分解生成羥基自由基(·OH)。TAKAHASHⅠ等[4]研究發(fā)現,超聲空化產生的微米氣泡破裂時可以釋放羥基,而且通過水動力學方式產生直徑小于50 μm的氣泡,在破裂時也會產生羥基。羥基(·OH)的氧化還原電位為2.8 V,比臭氧和過氧化氫都高,可加速臭氧微米氣泡的氧化還原作用,在有機污染物去除領域中有巨大的應用潛力[15]。
微泡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表面電荷,通常以ζ電位為特征。TAKAHASHⅠ[16]系統地研究了微米氣泡的界面電荷,發(fā)現氣液界面的氫鍵結構與水的不同,導致界面電荷存在。微納米氣泡的電位主要受酸堿度、鹽離子和表面活性劑的類型和質量濃度的影響。微納米氣泡水溶液的pH 值在2~12 范圍內,所有微納米氣泡都帶負電荷[17],且ζ電位絕對值隨pH 值的增加近似線性增加[18]。相關研究[19]認為,高價離子增加氣泡的ζ電位與吸引力有關,因此三價金屬離子比一價和二價金屬離子更容易產生ζ電位為正的氣泡。FENG 等[20]發(fā)現,添加表面活性劑產生的微氣泡的穩(wěn)定性與表面活性劑、pH、鹽度等因素有關。表面活性劑質量濃度越高,pH 值和鹽度越低,微氣泡的穩(wěn)定性越好。
劉春等[21]研究發(fā)現,在氧傳質系數上,微納米氣泡曝氣技術明顯高于傳統曝氣,同時其提高效果與界面活性劑、空氣流量、鹽度等眾多因素有關。表面活性劑可以改善微納米氣泡的氣含率和氣泡在水中的停留時間,從而加強總體積傳質系數。TERASAKA 等[22]研究了關于不同微納米氣泡產生方式對于溶氧傳質系數的影響,研究結果發(fā)現,在氣液二相流體混合/剪斷方式下產生的微納米氣泡,其溶氧傳質系數最高。
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工藝是目前水處理中常用技術之一[19],該工藝結合了臭氧和活性炭的優(yōu)點,通過吸附和氧化實現對有機物的快速去除[23]。但是,O3/BAC 也存在一些隱患。例如,臭氧工藝中會產生小分子生物有機碳,這些有機碳可能成為消毒副產物的前體,從而對流出物的產生了不可靠的化學安全性。微納米氣泡具有直徑小、比表面積大、停留時間長等特點,從而提高臭氧在水中的傳遞效率,增強其氧化能力[24-25]。史麗芳等[26]將微泡曝氣技術與臭氧/生物活性炭技術相結合,旨在利用O3/BAC 優(yōu)化工藝為水處理提供新的思路。其研究數據表明,在臭氧工藝處理階段通入微納米氣泡,對UV254 的去除率較通入普通氣泡可提高約31%。
黑臭水體治理常用的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學法、微生物修復法等[27]。僅僅使用一種單一的處理手段難以治理黑臭水體。針對實際水體狀況,將各種方法有機結合,才可有效修復黑臭水體。陳麗娜等[28]采用微納米曝氣(MAT)+ 微生物活化(ⅠMA)技術,同時輔以側線生物處理系統治理黑臭水體。微納米曝氣采用的方法是超高壓氣水混合,該方法在超飽和狀態(tài)下會產生大量氣泡,這些氣泡對于去除機物污染和黑臭具有重要作用[29]。該工藝的核心在于通過微納米曝氣技術,大幅增加污染水體中溶解氧的含量,加快了本土好氧微生物菌群的繁殖速度,從而達到微生物快速增長與水中有機污染物的快速降解的目的[30-31]。
近年來,國內外對生態(tài)浮島技術的研究主要傾向于植物的比較選擇、浮島內外部結構設計,以及如何增加水中溶解氧含量等方面,曝氣-生態(tài)浮島聯合技術等相關研究也成為熱點。但傳統的曝氣方式會使水體中的氣泡體積龐大,上浮并迅速擴散到空氣中,從而導致氣泡在水體中停留時間較短,進而降低污染水體中溶解氧的含量。同時,氣泡上浮過快會猛烈攪動水體,不易使水生植物根系和生物填料形成生物膜,導致其去除有機污染物的效果不好[32-33]。針對這一系列問題,潘俊等[34]構建了一種新型微納曝氣-生態(tài)浮島技術。研究表明,通過微納橡膠曝氣管產生的微納米氣泡可明顯提高去除氮磷的效果。
近年來,微納米曝氣技術因其產生的微納米氣泡具有眾多優(yōu)點,例如水中停留時間長、比表面積大、氧傳質效率高等,因而在水環(huán)境治理方面的應用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但目前尚有許多問題有待研究解決。
微納米氣泡產生裝置在結構構造、運行能耗、穩(wěn)定性方面還有待加強。如裝置加工較困難,曝氣頭易堵塞,部分裝置對氣液混合流體速度要求高等問題。探究新型微納米曝氣增氧裝置已逐漸成為微納米曝氣技術的熱點。微納米曝氣-臭氧/生物活性炭、微納米曝氣-微生物活化、微納米曝氣-生態(tài)浮島聯合等技術目前在中國少有研究應用,應根據國外研究成果并結合國內條件,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技術路線并探明對于污染水體的去除機理,進而為國內水處理提供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