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昊,李超群,2,郭玉嬌,楊燕玲,2,張 凱,孫魯寧,2**,王永慶,2**
1 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南京 210029;2 南京醫(yī)科大學,南京 211166
伊布替尼(ibrutinib)是全球首個口服、高效、高選擇性、不可逆小分子布魯頓氏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劑,國內(nèi)伊布替尼批準用于治療B 細胞惡性腫瘤(BCM)的適應癥,包括慢性淋巴細胞白血?。–LL)、小淋巴細胞淋巴瘤(SLL)、套細胞淋巴瘤(MCL)、華氏巨球蛋白血癥(WM)。
CLL/SLL 是同一疾病的不同表現(xiàn),是主要發(fā)生在中老年人群的一種具有特定免疫表型特征的成熟B 淋巴細胞克隆增殖性腫瘤,以淋巴細胞在外周血、骨髓、脾臟和淋巴結聚集為特征。國內(nèi)CLL/SLL的發(fā)病率占新診斷白血病的3.5%[1,2]。MCL 是一種侵襲性、表型明顯、成熟的B 細胞腫瘤,長期存活率較低,國內(nèi)MCL 占所有惡性淋巴瘤的3.1%,占B 細胞淋巴瘤的4.6%[3]。WM 是一種惰性且罕見的B 細胞淋巴漿細胞淋巴瘤,在美國男性和女性的發(fā)病率分別為3.4‰和1.7‰,歐洲男性和女性的發(fā)病率分別為7.3‰和4.2‰[4]。伊布替尼治療BCM 具有良好的療效,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wǎng)絡(NCCN)指南推薦伊布替尼用于CLL/SLL、WM 的一、二線治療及MCL的二線治療。伊布替尼已成為單一治療或與其他藥物聯(lián)合治療BCM 的標準治療方案,基于此,現(xiàn)就國內(nèi)外發(fā)表的伊布替尼臨床研究文獻,運用薈萃分析方法研究其療效及不良事件,為臨床用藥提供參考。
檢索中國知網(wǎng)、維普、萬方、PubMed、Cochrane Library、Medline 及Clinicaltrials.gov 數(shù)據(jù)庫,從建庫至2021 年10 月前發(fā)表的論文。中文檢索詞包括“伊布替尼”“伊魯替尼”,英文檢索詞包括“Ibrutinib”“B-cell Malignancies”“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Small Lymphoblasti c Leukemia”“Mantle Cell Lymphoma”“Waldenstr?m’s Macroglobulinemia”“Adeverse Events”等,同時進行主題詞和自由詞檢索。
納入標準:①研究對象為BCM,包括CLL、SLL、WM、MCL;②伊布替尼單藥或與其它藥物聯(lián)合治療患者的研究;③報告療效終點、不良事件的研究,包括總生存期(OS)、無進展生存期(PFS)、總緩解率(ORR)、主要應答率(MRR)、不良事件(AE)、血液學AE、3 級及以上AE 等;④研究類型為前瞻性和回顧性的研究(包括隨機對照試驗、隊列研究、單臂研究等)。
排除標準:①動物及體外實驗、基礎研究;②會議摘要、綜述、評論、病例報告;③來自多個人群或疾病隊列的匯總報告結果;④未使用伊布替尼;⑤無法提取有效數(shù)據(jù)的文獻。
兩位研究人員獨立對文獻的標題和摘要進行初篩,并將符合條件的文獻進行全文分析,以確認是否將其納入本研究中。任何意見分歧由第三位人員聯(lián)合討論解決。從原研究中提取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研究者信息、研究時間、研究類型、研究對象、研究結果等。
應用非隨機干預性研究偏倚評估工具(ROBINS-I)對文獻進行評估[5]。根據(jù)評估量表中信號問題回答“是”“可能是”“可能不是”“否”和“沒有信息”,對每個領域相關偏倚風險進行判斷,評估記錄為低、中、高偏倚風險或不清楚。
采用R 4.1.1 的程序包進行Meta 分析。為確定患者使用伊布替尼后療效及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使用metaprop 函數(shù)的廣義線性混合模型對率進行單臂Meta 分析,Clopper Pearson 區(qū)間法進行區(qū)間估計[6]。通過I2和Cochran’s Q 檢驗值來評估統(tǒng)計異質(zhì)性,I2值>40%或P 值≤0.10 證實存在異質(zhì)性[7]?;谝酝鶈伪鬯C萃分析的I2通常超過90%[8],且最近證據(jù)也表明,與其他固定效應模型相比,隨機效應模型提供了更穩(wěn)健的結果度量[9],因此無論異質(zhì)性如何,本研究的分析均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同時提供固定效應模型結果,匯總結果以森林圖表示,采用Egger’s 檢驗,P <0.05 表明有顯著的發(fā)表偏倚。
最初檢索得到887 篇文獻,其中英文555 篇,中文332 篇。去除重復項剩余358 篇。通過瀏覽題目和摘要后剔除258 篇無關文獻,剩余的97 篇文獻經(jīng)全文閱讀后,最終進行定量合成的文獻數(shù)量為23 篇,包括中文文獻4 篇,英文文獻19 篇。
表2 ROBINS-I 偏倚風險評估
對20 項研究和1656 名患者的匯總分析顯示,患者的OS 率為89.7%(95% CI:82.8%~94.0%,I2=90%,P <0.01),見圖1。
圖1 伊布替尼治療B 細胞惡性腫瘤總生存期森林圖
對23 項研究和1850 名患者的匯總分析顯示,患者的PFS 率為75.9%(95% CI:66.0%~83.5%,I2=92%,P <0.01),見圖2。
圖2 伊布替尼治療B 細胞惡性腫瘤無進展生存期森林圖
對22 項研究和1871 名患者的匯總分析顯示,患者的ORR 為86.3%(95% CI:79.8%~91.0%,I2=93%,P <0.01),見圖3。
圖3 伊布替尼治療B 細胞惡性腫瘤總緩解率森林圖
對6 項研究和320 名患者的匯總分析顯示,患者 的MRR 為77.5%(95% CI:72.6%~81.7%,I2=0%,P=0.85),見圖4。
圖4 伊布替尼治療B 細胞惡性腫瘤主要應答率森林圖
對10 項研究和1090 名患者的匯總分析顯示,患者的AE 發(fā)生率為97.6%(95% CI:90.1%~99.5%,I2=90%,P <0.01),見圖5。
圖5 伊布替尼治療B 細胞惡性腫瘤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森林圖
對7 項研究和675 名患者的匯總分析顯示,患者的血液學AE 發(fā)生率為26.3%(95% CI:14.0%~44.0%,I2=94%,P <0.01),見圖6。
圖6 伊布替尼治療B 細胞惡性腫瘤血液學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森林圖
對9 項研究和535 名患者的匯總分析顯示,患者的3 級及以上AE 發(fā)生率為54.4%(95% CI:31.8%~75.3%,I2=93%,P <0.01),見圖7。
圖7 伊布替尼治療B 細胞惡性腫瘤3 級及以上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森林圖
對臨床診斷為CLL/SLL 的患者主要療效指標(OS、PFS、ORR)再次合并分析(見圖8、9、10),與剔除前合并效應量對比,主要指標未發(fā)生明顯改變,提示Meta 分析結果的穩(wěn)定性較高。
圖8 伊布替尼治療CLL/SLL 患者總生存期森林圖
圖9 伊布替尼治療CLL/SLL 患者無進展生存期森林圖
圖10 伊布替尼治療CLL/SLL 總緩解率森林圖
以不良事件為例,漏斗圖和Egger’s 回歸分析顯示P >0.05,提示不存在明顯發(fā)表偏倚,見圖11。
圖11 不良事件漏斗圖
本研究通過Meta 分析、擴大樣本量對伊布替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進行研究,回顧分析2014 年至2021 年期間發(fā)表的文獻,共納入8 個國家的23篇文獻、2013 例患者。
伊布替尼通過有效結合BTK 的活性位點Cys-481 并降低其活化[33],BTK 是Tec 激酶家族成員,在B 細胞的BCR 信號通路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當抑制BTK 時,伊布替尼會抑制或下調(diào)BTK 相關的下游信號分子[34]。多項體內(nèi)實驗證實,伊布替尼參與腫瘤微環(huán)境的調(diào)節(jié),抑制腫瘤微環(huán)境中促進腫瘤細胞活化和增殖的通路[35],從而發(fā)揮抗腫瘤作用。梁輝信等[36]僅報道復發(fā)難治CLL 患者伊布替尼單藥治療的ORR 為80%(95% CI:68%~92%),目前國內(nèi)暫無伊布替尼整體療效的相關報道。通過Meta 分析顯示,中位隨訪時間30.1 個月,以伊布替尼為基礎治療的合 并OS 率 為89.7%,PFS 率 為75.9%,ORR 為86.3%,MRR 為77.5%。OS 是衡量患者生存結局的重要指標,分析結果顯示,伊布替尼可延長患者的PFS,對BCM 患者有較好的應答。
伊布替尼合并AE 發(fā)生率為97.6%,常見AE 包括血液學AE 和非血液學AE,合并血液學AE 發(fā)生率為26.3%,伊布替尼最常見的血液學AE 包括中性粒細胞減少癥、貧血和血小板減少癥[37]?;颊咴诜眠^程中應定期監(jiān)測血常規(guī),根據(jù)血常規(guī)指標進行相應處理,若指標下降,及時升白細胞、升血小板和升血紅蛋白。有研究顯示[38],伊布替尼與BCM 相關的感染合并風險比(RR)為1.34(95% CI:1.06~1.69),其機制[37]為伊布替尼抑制BTK 和其他激酶的靶點(如BMX 和TEC),導致中性粒細胞粘附和遷移減少,中性粒細胞在先天免疫反應中起到關鍵作用,中性粒細胞減少會導致發(fā)熱、感染的發(fā)生。另一項研究顯示[39],伊布替尼與BCM 的出血風險合并RR 為3.08(95% CI:2.07~4.58),其機制為伊布替尼抑制BTK 和其他激酶的靶點(如TEC)引起血小板功能障礙,進而增加出血風險[40],瘀點、挫傷、鼻出血和瘀傷等是在使用伊布替尼患者中最常見的出血不良反應。貧血對腫瘤患者的抗腫瘤治療效果、OS及生活質(zhì)量均有負面影響。還有研究發(fā)現(xiàn)[41],伊布替尼與高血壓和房顫風險增加相關,合并RR 為2.82(95% CI:1.52~5.23)和4.69(95% CI:2.17~7.64)。房顫的發(fā)生與伊布替尼抑制PI3K-Akt 通路相關,高血壓需要治療以減少房顫、心肌梗死或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研究指出[42],臨床藥師參與患者用藥管理,提高患者依從性,監(jiān)護不良反應,減少藥物相互作用可顯著提高生存率和有更好的耐受性。
由于本研究盡可能全面納入符合標準的相關文獻,因此亦存在若干不足之處:①不同疾病分型、不同研究類型、給藥劑量差異、樣本量差異及隨訪時間差異均會增加異質(zhì)性;②無法獲取完整數(shù)據(jù)進行亞組分析;③有些文獻隨訪期較短,未達到OS 和PFS;④部分文獻只記錄發(fā)生例次或者發(fā)生率在10%以上的不良事件,無法統(tǒng)計AE 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伊布替尼療效好且可持續(xù)治療,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期。該藥不良事件發(fā)生率較高,在實際應用中需要定期隨訪,及時干預治療,降低不良事件的發(fā)生。本研究未評估伊布替尼聯(lián)合其它藥物為患者帶來的獲益,這將為后續(xù)研究提供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