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凌杰 歐陽莉
仲愷農(nóng)業(yè)工程學院/廣州美術學院
內容提要:周彥生先生是嶺南畫派的十大名家之一,擅長工筆花鳥畫,除了堅持骨法用筆、傳移摹寫、氣韻生動外,在經(jīng)營位置、應物象形上也有極大的創(chuàng)新,在隨類賦彩上更是有明顯的地域風格。周彥生先生獨特的色彩搭配是周家樣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色彩觀。本文試從周彥生先生色彩觀的緣起、理論建構、技法特征、生發(fā)與具體案例等方面,探析畫家在古今中外各種因素影響下如何形成繪畫理念,此理念又如何在理論指導和技法實踐檢驗的過程中形成個人色彩觀。
1994年春,在給于永波先生的一信件內,周彥生先生寫道:“為了讓工筆花鳥畫走向世界,畫藝走向頂峰,我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更艱難的旅程。為了勾出富于剛勁而具有彈性的線條,為了讓花鳥畫具有無窮的不同風致,我曾遍游祖國南北,求教于當今海內名家……為了讓繪畫具有北方的富麗凝重與南方的清秀細膩,我瞻仰了數(shù)千幅古代藝術珍寶。總之,為了發(fā)現(xiàn)美、表現(xiàn)美、展示美,為了讓大自然的美永遠留在人間,我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p>
周彥生先生的勤奮與堅持不懈是有目共睹的,大量的優(yōu)秀作品在近四十年內不斷涌現(xiàn),尺幅不同、技法不同、題材不同,畫面中的巧思更蘊含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和激情。正如先生所說,成功背后所付出的努力是難以言表的。
如果說個人的強烈意愿是周先生繪畫內驅力的話,人生軌跡與地域題材的影響、對中外傳統(tǒng)的借鑒、感悟自然的視點等就是形成周先生色彩觀的重要因素 。
每個畫家都會有自己的設色習慣,這個習慣會受外在的環(huán)境影響。周彥生先生長于中原,植根于古都文化。受其文化氛圍的熏陶,先生為人正氣凜然,畫風蘊含著廟堂之氣,畫中植物均帶有一種雍容華貴、落落大方之意。
周先生學于嶺南,又居于嶺南,嶺南氣候宜人、四季常春、植物繁茂,這給周先生提供了豐富的繪畫素材。周先生描繪了很多嶺南特色植物,如洋紫荊、鳳凰花、紅棉、水杉等。這些植物是古人從未涉獵的。傳統(tǒng)的折枝圖式和色彩已經(jīng)不能表現(xiàn)出嶺南植物的個性。怎樣對色彩進行創(chuàng)新一直是周先生重視的問題。
周先生工作的廣州美術學院里面有竹子、洋紫荊、蒲葵。竹子是傳統(tǒng)的題材,常以疏朗、折枝的構圖方式進行表現(xiàn),如宋代吳炳的《竹雀圖》、文同的《墨竹圖》、徐熙的《雪竹圖》等;也有以背景襯托、大片叢繪的方式進行表現(xiàn)的,如佚名的《竹林撥阮圖》、仇英的《人物故事圖》等。雖然以上作品構圖方式不同,但是設色均以素凈的綠色或墨色為主,格調清雅,呈現(xiàn)出古人恬靜無爭的格物觀。周先生筆下竹子的構圖以叢竹組合為主。與古人表現(xiàn)的修竹不同,周先生的竹子枝繁葉茂,風助竹勢,使其更顯挺拔;竹叢中的小鳥結伴飛翔,生機無限。
又如在周先生屢獲殊榮的洋紫荊題材繪畫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多年的不斷嘗試后,周先生通過色彩的表現(xiàn)豐富內心意象,并對造型細節(jié)進行簡化。在畫面整體的氣氛中,畫家強化了嶺南地域植物生機勃勃的特征,讓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周彥生先生用了一種新的視點對中國畫進行創(chuàng)新,用色彩語言述說動聽的故事。這情感與技法相一致的表現(xiàn)語言,給后學者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遲軻先生曾一針見血地點出:“周彥生吸取了近代西方油畫在色調方面的情感表現(xiàn)方法,增強了他的工筆花鳥畫的意境的感染力?!盵1]不難看出,周彥生先生巧妙融匯了日本畫的裝飾性色彩表現(xiàn)特色。在大的色彩構成上,他將日本畫多以紅、黑、白等幾種基本色構成畫面主調的做法,融入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使畫面的色彩做到最大限度的歸納、概括,以及純度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已將中國畫的“隨類賦彩”上升到“隨意賦彩”的表現(xiàn)高度。
周先生推崇宋徽宗的絢麗設色方法,認為宋徽宗的繪畫既有理學格物思想,又有典雅艷麗、講究法度的設色技巧,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
周先生同樣推崇任伯年的用色技巧。任伯年處于中西文化碰撞的轉型期,吸收西方繪畫中豐富的色彩表現(xiàn)力,同時也具備極強的用筆技巧,墨色的合理運用使絢麗的色彩蘊含強烈的文人畫特征。
周先生的色彩與東山魁夷的用色特點有異曲同工之妙。兩位畫家的繪畫題材不盡相同:周先生以花鳥入畫,東山魁夷以風景如畫。但他們對色彩的審美觀念有接近之處,都崇尚自然和諧的色彩,強調生命如精靈般在自然中自由穿梭。
宋徽宗色彩的典雅、任伯年用色的瀟灑、東山魁夷用色的細膩,可以從周先生的畫中看到一絲痕跡。周先生的色彩融合了各家所長又極具個人風格。
國家畫院孔紫曾說:“周先生對整個畫面的營造有他自己的處理方式。你看《春暖》,一個粉調子,一個綠調子。這名字起得也特別好,很有詩意?!芟壬^察得細膩,深入生活,懷有人文情懷?!盵2]14
周先生有很強的好奇心,常常會收集各種各樣的小物件,如瓷器、蝴蝶、落葉等。收集蝴蝶和瓷器很容易理解,皆因為其顏色豐富,變化多端。蝴蝶有天然可入畫的顏色,不同種類的蝴蝶有多種花紋,顏色或對比或和諧;瓷器則由于火的作用,能產(chǎn)生豐富的窯變,顏色在碰撞中自然地流淌、融合,有豐富的漸變關系。而落葉很不起眼,為什么也會成為收藏品之一呢?記得周先生有次外出寫生,回來后非常興奮地展示其撿到的葉子,他把葉子珍而重之地用本子一片片地夾著,講述著其中的趣事。原來,葉子中的色彩和紋理同樣非常豐富,隨著時間的變化,顏色也有所不同。對葉子的觀察入微,使周先生的用色更符合物理。
興趣廣泛,觀察事物細致而敏感,將不同的感受融入繪畫,也許正是周先生繪畫的秘訣。
周先生的用色從傳統(tǒng)的隨類賦彩逐漸轉變?yōu)殡S“意”賦彩,根據(jù)“心象”對物體更為主動地進行設色。但“意”的表達也要根據(jù)畫面內容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意”的核心表現(xiàn)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在《清風皓月》(圖1)中,周先生描繪了一個寂靜的夜晚,圓月高掛,一叢葦草聳立在畫面中。色彩只有黑色、白色、黃色和灰色。前景的葦草并沒有很多細節(jié),只有邊緣清晰的剪影般的形狀,猶如融入夜色。葦草只用淡墨進行淺淺的高染,適當分了一下層次。圓月是檸檬黃的,底子有一個淡灰調子。技法和色彩運用都非常節(jié)制,但引發(fā)出的聯(lián)想則是無限的。我們會感受到,那飽滿蓬松的葦草在圓月映襯下,表現(xiàn)出強烈的生命力和神圣感。我們仿佛看到戰(zhàn)士駐守在邊關,月光照射下,戰(zhàn)士渾身都散發(fā)著光芒。當我們進入周先生描繪的景象中,我們會發(fā)覺正身處一個無邊際的蘆葦蕩,背向月亮而行,周圍一片寂靜,驀然回首,高聳而又毛茸茸的蘆葦會讓我們在微涼的夜里感受到親切而溫暖的感覺。[3]
圖1 周彥生 清風皓月187cm×97cm1993
在觀看畫面時,不同的人會產(chǎn)生不同的感受。這是作品意境營造成功之處。周先生不單單描繪自然之色,他將個人情感融入色彩語言,色彩關系異于自然狀態(tài),卻更強調感受。這就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用心象之色表現(xiàn)意境。
周先生有不少作品是以詩意入畫的。雖然畫面少有題詩,但畫中有詩。詩詞是人們耳熟能詳?shù)?,與繪畫有相近的意象。
周先生融合中外傳統(tǒng)設色思想。他的畫面色彩會比傳統(tǒng)用色更加飽和,重視色彩間的調和與對比關系,使色彩燦爛而不浮躁、和諧而不寡淡,色彩感覺明確而不游移。如《翠紅照影》(圖2)以“春江水暖鴨先知”詩意入畫,粉色的桃花幾乎布滿了整個畫面,滿眼的粉色讓人感到生機勃勃。顏色與自然的顏色一致,種類則比常態(tài)的花卉更多,將粉色的桃花以夸張的敘事方式予以強化。石綠顏色的水草和灰調底子,以面的方式、裝飾性的手法將桃花襯托得更加突出。畫面春意盎然,鴛鴦有藏有露,以黑色、重色設色的一對鴛鴦吸引著觀眾的視線,其他鴛鴦則隱在左下角的那片黑色之中。這樣的安排生動、自然又有趣。[2]15
圖2 周彥生 翠紅照影187cm×97cm1993
周先生筆下的“春暖”與歷代名家的表現(xiàn)方式都不一樣。在《翠紅照影》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這個春天是盛世的春天,所有的植物都生長得很繁盛,生活在其中的鴛鴦幸福、美滿、自由。除了詩意,周先生在畫面中還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歌頌和向往。一切色彩技法與造型表現(xiàn)都合乎邏輯,令人信服,有眼前一亮之感。
花鳥畫重視情意、情趣的表現(xiàn),通過畫中的動物去表達人與自然、生活的感悟。禽鳥和植物相互成就,相互依存。周先生在設色時,思路清晰,觀眾一眼就知道畫眼在哪里。如《顧伴》(圖3)的畫面中,明度最高的白色放在鳥的身上,觀者的關注點很自然地從中心往四周轉移:先看到中間的鳥,再轉向左下角,最后回到層層疊疊的葵葉上。鳥臉上的點點橙色是畫面中純度最高、色調最暖的顏色,和畫面中果子的赭黃色是鄰近顏色。鳥身上還有幾點最重的黑色。我們可以看到,周先生對畫面主角(鳥)的配色,花了很多的心思,把最亮、最黑、最純、最暖的顏色都賦予了兩只小鳥。初看是黑頭、白肚皮的小鳥,其實造型和色彩都很講究。小鳥為什么不畫背部而畫肚子,就是要在明度低的背景中突出主角;黑色和橙色面積雖小,但對比的強烈讓觀者視線更加集中。[2]199
圖3 周彥生 顧伴68cm×68cm1991
細膩和考究的表現(xiàn),源于細致入微的觀察和對生活的體悟。色彩情趣的表達不僅僅體現(xiàn)在色彩明度層次關系的拉開,色彩飽和度與色相的對比,更重要是情感內容與色彩感受的一致性。周先生深悟其理。
先生對花卉有著異于常人的敏感,同時秉承嶺南畫派融匯古今、折中中西的思想。其構圖方式逐漸從傳統(tǒng)的圖式中脫離出來,色彩搭配形式豐富,結合新題材營造出獨特的意境。研習先生的色彩觀,對后學者有很大的啟發(fā),總結有以下三點:
周先生的色彩技法主要是使用傳統(tǒng)的三礬九染方式進行勾填渲染,顏色飽和、對比強烈。將強烈的顏色賦予繁茂的嶺南植物,可謂相得益彰,真有盛世繁英的氣勢。無論鴻儒還是白丁都能感受到其中的熱情,從中獲得激勵。先生幾十年如一日,在畫中歌頌美好生活,用美感染觀眾,讓人們得到心靈的慰藉,有著藝術家的責任感和擔當精神。這也激勵著后學者,在創(chuàng)作藝術作品的時候,應該從人類大愛的角度出發(fā),為社會的美好與正能量發(fā)聲,用恰當?shù)纳嗜ケ憩F(xiàn)盛世的多彩。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有眾多可參考的色彩素材,猶如一個大寶庫等待后學者去發(fā)掘和借鑒。有根之色才是最好的文化傳承,能喚起人們更多的共鳴。色彩的表現(xiàn)也要結合時代的語境與審美習慣,作出適當?shù)母淖儯屝问?、技法、內容三位一體,創(chuàng)作出既有傳統(tǒng)意味又有時代精神的作品。
色彩的創(chuàng)新需要強烈的使命感,周先生的創(chuàng)作正是如此。傳統(tǒng)不能丟,但也不能完全按照傳統(tǒng)的繪畫方法而沒有自己的想法。先生的創(chuàng)作可謂刷新了時代對傳統(tǒng)花鳥畫的認知。其色彩單純而富有變化,飽和而富于靈動。先生勤奮、聰慧,一生都專注于繪畫,將各家之長轉化為自己的養(yǎng)分,營造出豐富多變的色彩世界。用最大的力度打入傳統(tǒng),再用最大的力量打出來,這是后學者最好的楷模。
周先生對色彩的探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過對先生色彩觀的研究,我們能發(fā)現(xiàn)先生對古今中外的繪畫色彩了然于胸。在創(chuàng)作中,他結合對生活的感悟,隨“意”賦彩,用巧思帶領著觀者肆意想象,令人有所感有所思,用美為四季譜寫色彩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