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馬店市農業(yè)綜合行政執(zhí)法支隊 方靜怡
草莓色、香、味俱佳,營養(yǎng)豐富,深受消費者的喜愛。但是近年設施栽培草莓土傳病害頻發(fā)且呈趨重之勢,為害草莓的病害主要有根腐病、黃萎病、枯萎病等,嚴重影響種植效益。
土傳病害為害草莓的根、莖,作物前期罹害,使得幼苗根腐或莖腐猝倒而死亡;作物后期受害,一般可造成20%~60%的減產,甚至絕收。設施草莓土傳病害頻發(fā)趨重,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保護地栽培一般會多年連續(xù)種植一種農作物,使得某些病原微生物得以連年繁殖,在土壤中不斷積累而形成病土,導致農作物年年發(fā)病。實踐證明,保護地草莓連作2 年以上可造成30%~50%的死苗率。
為追求產量,大量施用化肥且偏施氮肥,刺激土傳病菌中的鐮刀菌、輪枝菌和絲核菌生長繁殖,導致土壤理化性狀變劣,從而加重了土傳病害的發(fā)生。
土傳病害易發(fā)難防,必須采取綜合高效技術措施防治,但不少種植戶往往倚重于化學藥劑且不注意交替施藥。此外,種植戶忽視對線蟲的防治(土壤中的線蟲對植物根系造成的傷口有利于病菌侵染)也是導致防效不佳的主要原因。
根據(jù)草莓的被害癥狀,草莓根腐病一般分為草莓根腐病和草莓白根腐病。根據(jù)發(fā)病季節(jié),草莓根腐病又可分為急性根腐病和慢性根腐?。杭毙愿《喟l(fā)于春夏兩季,可導致植株迅速枯死;慢性根腐病則多于秋冬季發(fā)生,感病植株下部老葉葉緣呈紫紅色或紫褐色,可導致全株萎蔫或枯死。
幼苗受害可導致新葉失綠變黃或彎曲畸形,植株生長勢較弱,葉面粗糙無光,隨病程進展自葉緣逐漸凋萎褐變,導致植株枯死。根部、葉柄和莖的維管束變褐甚至變黑。
該病是為害草莓的主要病害之一,在連作棚室發(fā)病尤重。它主要侵害根部,草莓開花期至收獲期均可受害。受害初期心葉呈黃綠或黃色并卷曲,葉面粗糙無光,后葉緣變褐并萎蔫枯死。病株較矮,老葉往往呈紫紅色并萎蔫,最終可導致整株枯死。
發(fā)病初期,草莓植株下位葉1~2 片凋萎脫落,葉柄變?yōu)樽霞t色,植株發(fā)育不良,隨著病情加重,部分葉片突然失水,綠色未變而萎蔫,葉片下垂似燙傷狀。
1.選用抗病品種(如甜查理、石莓5 號等),培育壯苗。土傳病害自草莓幼苗期即可發(fā)生,所以培育抗逆性強的健壯種苗十分關鍵。
2.實行輪作。最好與其他作物實行3 年以上輪作(有條件的實行水旱輪作效果最好),以阻斷病害循環(huán)。
3.加強管理。一是底肥必須足量優(yōu)質,注意增施有機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改善土壤團粒結構,保證草莓健壯生育。二是高畦栽植,合理密植,保證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三是進行地膜覆蓋,在操作行鋪稻草、麥秸等材料,采取滴灌等灌溉方式以控制棚內濕度。四是勿偏施氮肥,防止發(fā)生徒長而降低草莓的抗逆能力。
利用盛夏高溫悶棚,能夠殺滅各種土傳病害病菌和蟲卵(蛹),且具有清潔棚室和熟化、活化棚室土壤,增加土壤中有機質含量的作用。操作步驟:將棚室清潔后,把小麥、玉米秸稈和稻草等高溫發(fā)酵物切成3~5 cm 長的小段后勻鋪于地面(厚度為7 cm 左右),再撒施適量農家糞肥和石灰,然后進行30 cm 以上的深耕翻并全園大水漫灌,水量要將耕作層澆透,水滲下后覆膜并把棚室密閉,一般地表溫度在70℃以上,20 cm 土壤深處地溫可達45℃。時間宜持續(xù)20~30 d。悶棚結束后,進行土壤翻耕,晾曬10~15 d 即可栽培。
1.采用地菌消(36%三氯異氰尿酸可濕性粉劑)進行土壤消毒。地菌消是一種可以快速殺滅土傳病菌的消毒劑,作用深度為20~40 cm。一般在地溫高于5℃時施用,先將土壤深翻30 cm 左右,將藥劑稀釋成1000 倍液對土壤均勻噴霧,土壤平整后再噴施1 次,施藥后4 d 即可栽植草莓。
2.石灰氮土壤消毒(堿性土壤不宜)。石灰氮是一種藥肥兩用的土壤凈化消毒劑,具有殺菌(蟲)、培肥的雙重功效。高溫時段結合土壤耕翻與底肥一同施入,每667 m2用量75 kg 左右,然后做畦并適量灌水,上覆塑料薄膜密封(薄膜與土壤要保持適當距離,以利于升溫),15 天后揭膜,再等10 d 即可種植草莓。
1.防治根腐病可于發(fā)病初期施用速克靈、甲基托布津、撲海因和克露可濕性粉劑噴霧防治。
2.化學藥劑對黃萎病防效不佳,但自幼苗期開始施用代森錳鋅加樂貝果進行保護有一定效果。
3.防治枯萎病可以施用百菌通、代森錳鋅、特克多、甲基硫菌靈、苯萊特、甲基托布津等殺菌劑。采用拮抗細菌菌劑蘸根對于防治草莓枯萎病也有一定效果。
4.防治青枯病建議在發(fā)病初期施用72%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或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或72.2%普力克水溶性液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