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江
(梅河口市雙興鎮(zhèn)綜合服務中心 135000)
近年來番茄細菌性病害發(fā)生普遍,特別是管理粗放的簡易設施內危害逐年加重。隨著番茄栽培面積擴大,栽培年限增長,番茄病害的發(fā)病率越來越高,尤其以細菌性病害為主,影響產量。
作為番茄毀滅性病害,番茄潰瘍病在各地區(qū)發(fā)生比較普遍。病害傳播快、危害嚴重,很難控制。
幼苗如果發(fā)病都先自葉緣開始,由植株下部開始逐漸向上部擴展,萎蔫,葉緣與葉脈間逐漸變黃、變褐,有的近葉柄與胚軸處現(xiàn)潰瘍凹陷條紋斑,使幼苗枯死發(fā)育不良,枯死病葉不脫落。
成株階段病害多發(fā)生在莖葉區(qū)域靠近韌皮及髓部位,迅速蔓延擴散。初發(fā)病時下部葉片卷曲枯萎,呈現(xiàn)缺水狀態(tài),部分小葉有凋零枯萎現(xiàn)象,外觀上莖節(jié)部位褐色或黑色,后期發(fā)病植株產生長條狀壞死病斑。
如對莖稈進行縱向解剖,可看到莖內髓部最初現(xiàn)黑灰色海綿狀菌落,菌落長度1節(jié)至數(shù)節(jié),以后腐爛為形態(tài)各異的空稈,最終裂開凹陷,莖稈變粗、變壯。
高溫、大霧、重露和多雨對病害有利,特別在暴風雨過后病害顯著加重。播植下的幼苗,早期多雨,后期遇到高溫高濕天氣,使得病原能迅速傳播,即使是在很短的幾天內也能引起植株的枯死。保護地采取噴灌,還會引起果實發(fā)病的加劇。
葉、莖、果實都可染病,下部成熟葉片先患病。發(fā)病初期水漬狀黑綠色暗沉斑,后期發(fā)病時病斑擴大形成圓形及不規(guī)則黑褐斑點,外圍黃色斑圈,內圈微薄有油脂態(tài)光澤。莖稈患病表現(xiàn)水漬狀黑綠暗沉斑及淡黃色不規(guī)則斑,中央部位隆凸并裂開形成瘡痂。
果實受害多發(fā)于幼果及青果期,病發(fā)初期四周現(xiàn)凸起白色圓斑,后期下凹形成黑褐色或暗沉隆起圓環(huán)斑并形成瘡痂狀,為本病的顯著特點。
細菌性斑點病(又稱斑疹?。┲饕:麑?、葉片、莖稈和花葉等部位,尤以葉緣和未熟果實受害最重,先在基部成熟葉片發(fā)生,后向上部葉片逐步蔓延。
發(fā)病初期葉片產生黑褐色、黑色各種形狀病斑,病斑四周有黃色斑圈。葉片下部及莖稈上部病態(tài)類似葉片病態(tài),還可產生黑褐色暗沉病斑,但在病斑周圍并無黃色斑圈出現(xiàn),病斑連接一起構成大范圍斑塊群,如發(fā)病較重則全莖變黑。
幼果染病有隆起小斑,果實接近成熟,斑周圍組織仍保持原有綠色,受害果實不糜爛,莖葉維管束發(fā)達,木質部不發(fā)黑。
細菌性青枯病為番茄主要病害。青枯病起病急驟,蔓延迅速,嚴重時可使植株成片枯死,導致嚴重減產甚至絕收。
此病在番茄苗期可侵染幼苗,幼苗無任何癥狀,直到番茄坐果初期,病株頂部、下部和中部葉片陸續(xù)發(fā)生枯萎,有的單側葉先枯萎或全株同時枯萎,中午明顯,傍晚后可恢復正常。病株枯萎致死時間極短,死后植株尚呈綠色,只有葉片顏色略淺,故稱為青枯病。病株莖中、下部常有不定根增生或不定芽萌發(fā),病莖橫切,可見病莖維管束變褐色,用手擠壓或潤濕后,出現(xiàn)白色菌液外溢。
高溫高濕容易引發(fā)青枯病。連陰雨天后天氣晴朗,容易造成病害流行。病原菌適宜微酸性土壤中存活。土溫25℃,病菌活動最旺盛,易在田間達到發(fā)病高峰期。中耕傷根、低洼積水、控水過多、干濕不均勻等都會加劇病害。
病發(fā)初期植株莖稈及部分葉片先褪綠,重者病莖上出現(xiàn)黑斑,其下的莖稈出現(xiàn)壞死現(xiàn)象,對莖部進行縱向解剖,可見中央部位發(fā)黑壞死,維管束呈黑褐色。
當空氣濕度較大時,菌膿液從莖口開裂處和不穩(wěn)定根部流出,這可以用來分辨潰瘍病。發(fā)病莖部壞死的部位無腐爛的氣味,莖部外部長出許多不定根。如果莖稈基部染病,常造成全株枯死。
上述病害誘發(fā)病菌繁衍條件基本一致,適宜其發(fā)生溫度在24~34℃。病菌以種子表面及種子內部或與病殘體相伴的土壤中越冬,生存時間可長達1~3年。
種子和幼苗攜帶病菌為遠程散播的主要途徑,病菌多由根部及莖葉裂口侵入,部分在維管束內傳播,阻塞導管,造成葉片死亡,也有莖葉表面出現(xiàn)病斑。
氣候潮濕而溫暖的區(qū)域,如果平常降水多,長期陰霾天氣,暴雨天氣等等,雨后排水不利田塊,易造成鉆蛀性病蟲害發(fā)生。
暴雨天氣則會誘發(fā)果實裂口,田塊管理混亂,空氣不流通,植物莖稈易碎等,都會造成病害程度加重。此外,部分溫室大棚引入噴灌技術操作不當,果實也易染病害。
栽培番茄前,需要選擇沒有病害的優(yōu)質土壤來培育高質量無病健壯苗,盡可能選地勢高起地段栽植。因細菌性病害有潛伏期,所以在發(fā)病嚴重的地塊噴灑溴甲烷和石灰氮高溫悶棚防治。也可每隔667平方米噴4克多敵克松可濕性粉劑深耕翻土。
選用無病種子培育健壯幼苗。播種前進行浸種和催芽處理,番茄種子先用55℃溫水浸種30~50分鐘,也可用70℃干熱殺菌70小時,番茄種子可用次氯酸鈉浸種約30分鐘,可用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濕性粉劑200毫克/千克液浸種約2小時,用水沖洗干凈后進行浸種及催芽處理。
與非茄科作物輪作三年或更長時間。施入經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完全腐熟的有機肥,有條件可采取配方施肥以免氮肥過多。
前期預防是控制細菌性病害的最好方法,可在緩苗后施入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加入金雷多米爾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間隔5~7天一次,2~3次為一療程。
對大棚內溫度和濕度進行科學調控,采取開設較大通風口和覆蓋遮陽網的辦法來降低大棚內白天溫度和擴大晝夜溫差。及時進行調節(jié),避免植株徒長,摘除下部老黃病葉,適當噴葉面肥等措施增強植株的抗病性。把病殘體帶出田外,集中燒毀,也可深埋。
整枝打杈時間選擇在晴朗天氣,這樣利于傷口迅速風干,不會讓細菌有侵染可能。整枝時可適時噴1次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濕性粉劑4000倍液防治,并在葉背和傷口處噴1次。
春秋兩季,雨水與寒潮相伴而生,要做好防范棚內漏風漏水地方,關好通風口,雨后要及時換氣散濕。因為雨水中帶有病害細菌,如果流入大棚內可引起細菌性病害蔓延。雨后可噴施20%噻菌銅懸浮劑600倍液、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噴施20%葉枯唑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防治。
細菌性潰瘍?。好?67平方米使用石灰50~75千克消毒病穴,調整土壤pH值,測土配方施肥,適當稀植,單蔓整枝等措施,每667平方米栽植2500~3000株,使作物通氣透光。
發(fā)病前期尤其在暴風雨過后,適時噴施3000~4000倍液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或噴施1500~2000倍液水合霉素可溶性粉劑進行防治。番茄栽植后根據情況每7~10天噴1次農藥。
第1穗果在膨大前期,已進入發(fā)病高峰期,這時要注意適時噴施農藥預防,可使用80%水合霉素可溶性粉劑1500倍液,或50%氯溴異氰尿酸可溶性粉劑1500倍液防治,嚴禁噴灑整株。
可進行灌根處理,每株灌0.3升藥,視病情隔5~7天灌根1次。主要采取灌根防治,噴農藥僅起到輔助防治作用。
細菌性瘡痂病、斑點病:有一定潛伏性,發(fā)病初期對經常發(fā)生的田塊噴1次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用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霧進行防治。
細菌性青枯?。阂赃x擇應用抗病品種,加強栽培管理為基礎,藥劑防治為補充的綜合防治措施。
發(fā)病初期可噴施71%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濕性粉劑4000倍液噴霧,或用52%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進行灌根防治,間隔7~10天灌根1次,連續(xù)灌根3次。
發(fā)生病死株時,要及時摘除,病株的種植穴處使用生石灰撒布消毒,其它健株噴藥預防,防止蔓延。
藥劑可選用可殺得,新植霉素和農用硫酸鏈霉素,中心發(fā)病區(qū)域,可采用以上藥劑灌根進行封鎖。
細菌性髓部壞死病:發(fā)病初期,防治番茄細菌性髓部壞死病常使用的產品有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另外也可使用金雷多米爾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或使用可殺得可濕性粉劑500~800倍進行噴霧防治,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