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銳
(雷州市博物館,廣東 雷州 524200)
解放海南島戰(zhàn)役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以弱勝強、以劣勢裝備戰(zhàn)勝優(yōu)勢裝備之敵的典型戰(zhàn)例,創(chuàng)造了解放軍作戰(zhàn)史上木船打敗敵兵艦的奇跡,是解放戰(zhàn)爭史上一段鮮活而光輝的歷史。雷州半島人民積極支前,將忍饑挨餓節(jié)省出來的糧食獻給子弟兵,用肩膀支撐起戰(zhàn)役的勝利,船工與解放軍戰(zhàn)士的鮮血染紅了插上天涯海角的五星紅旗。市民群眾與人民軍隊并肩戰(zhàn)斗,譜寫了一曲軍民團結、奮勇拼搏的英雄贊歌。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海南島前線四十軍指揮部舊址存在的意義是為了將紅色基因更好地傳承給廣大市民群眾,它是中國共產黨黨史的重要印證。從現實的角度來說,解放海南島前線四十軍指揮部舊址不是簡單的物質文化資源,而是一種紅色基因的傳承和表達。解放海南島前線四十軍指揮部舊址已經成為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陣地,通過活化解放海南島前線四十軍指揮部舊址的教育功能,提升人們不怕犧牲、前仆后繼、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將理想信念的火種、紅色基因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革命文物與革命遺址是紅色基因最基本的載體。2016年3月,國務院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要注重革命文物的維修保護,注重保護修復館藏革命文物;2018年10月8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提出要保護好革命文物,傳承好紅色基因①。
為了更好地凸顯解放海南島前線四十軍指揮部舊址在傳承紅色基因過程中的貢獻,真實地反映解放海南島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傳承其中滲透的紅色基因,需要通過活化解放海南島前線四十軍指揮部舊址的展現功能,通過活化指揮部舊址的實踐,深入挖掘指揮部舊址的歷史價值,以豐富黨史的內容與深化黨史的內涵。
解放海南島前線四十軍指揮部舊址傳承紅色基因的活化探索與實踐,始終要堅持一個基本原則——盡可能地還原出當時解放海南島的歷史情景。越是真實的歷史場景越能激發(fā)觀展者的共情,最大限度地發(fā)揮革命舊址的教育功能。在這場戰(zhàn)役中,既有指揮者卓越的指揮能力的彰顯,亦有戰(zhàn)士們英勇無畏精神的顯示,還有雷州政府和人民全力支持解放軍并肩戰(zhàn)斗的英雄事跡。在上級政府部門的支持下,雷州打造了一個全新反映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海南島前線四十軍指揮部舊址展覽,全面而系統(tǒng)地反映了解放海南島戰(zhàn)役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十軍等部隊正確貫徹執(zhí)行毛澤東主席的戰(zhàn)略決策,在韓先楚軍長等的指揮下,在各地黨組織的全力配合下,在雷州半島人民的大力支援下,不怕犧牲、前仆后繼、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揭開了天南重地歷史上最具劃時代意義的宏偉篇章。
因此,為了更好地反映博物館在傳承紅色基因中的貢獻與努力,真實地反映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傳承其中的紅色基因,史料自然是博物館必不可少的元素。對于博物館傳承紅色基因來說,始終要堅持一個基本原則,即重點展現出當地博物館紅色歷史的情景,凸顯出中共中央偉大的決策,最大限度地還原當地最真實的歷史②。博物館在傳承紅色基因的過程中,為了更加有效地收集史料,結合舊址藏品征集工作的實際情況,可以向社會各界公開征集藏品,為傳承紅色基因奠定良好的基礎。
要充分利用紅色資源,將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得更好。革命博物館是承載紅色革命文化資源的重要場地,集中展示和弘揚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承載著中國革命不同時期的歷史觀念,傳播紅色文化和宣傳革命精神。
解放海南島前線四十軍指揮部舊址分為七個板塊:序言、“百戰(zhàn)雄師 虎踞雷城”“戰(zhàn)前態(tài)勢 周密部署”“海上亮劍 勇奪瓊崖”“解放海南 功在??怠薄安恍嘭S碑 光華璀璨”“百年征程 風華正茂”。其中以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板塊為主,序言、第二、第七等板塊為輔。遵照戰(zhàn)前、戰(zhàn)中、戰(zhàn)后的時間線索來布展,采用時間與空間相結合的模式,以講好四十軍指揮部的故事,全面展示四十軍將領們在黨中央的部署與指導下,如何在艱難的條件下實施解放海南島的戰(zhàn)役,同時展板也反映雷州半島尤其是海康人民在整個戰(zhàn)役中協(xié)助人民子弟兵,舍小家為大家,譜寫了軍民魚水情、解放全中國的宏偉壯麗篇章。整個展廳以翔實的圖文版面介紹為主,通過大量文物、照片、文獻資料和生動的場景復原、多媒體科技手段等全方位展示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十軍解放海南島戰(zhàn)役,促使觀眾在回顧歷史的過程中,感受和平來之不易,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珍惜今日,勇創(chuàng)未來。
我國積極鼓勵和支持紅色文化遺址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的培養(yǎng)實踐活動。2020年,教育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fā)了《教育部國家文物局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以“如何將豐富的博物館資源有效轉化為中小學教育教學資源,讓更多的孩子有機會與文化瑰寶面對面”為核心,從四大方面提出了促進校館合作的具體路徑,推動了博物館教育資源與學校教育需求的有機銜接。解放海南島前線四十軍指揮部舊址的公共文化服務和學校教育相結合,充分發(fā)揮博物館社會教育的公共職能,讓更多青少年可以接受更多的黨史黨性教育,深化對黨的性質宗旨的認識,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鮮明本色。
解放海南島前線四十軍指揮部舊址作為一個黨史教育基地,自然在強化黨史教育方面下功夫,講求黨性教育。因此,博物館在傳承紅色基因活動方面,配合學校教育設計,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黨史教育課程與實踐活動,建立校館合作的長效與創(chuàng)新機制,促使更多的青少年加深對黨的性質宗旨的認識,不斷砥礪初心、使命,引導廣大青少年增強歷史自覺、厚植歷史情懷。
陳列展覽是解放海南島前線四十軍指揮部舊址還原當時歷史現場的重要窗口,也是解放海南島前線四十軍指揮部舊址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功能的基本途徑,引導青少年積極參與紅色主題陳列展覽是解放海南島前線四十軍指揮部舊址傳承紅色基因活動的重要方式。
解放海南島前線四十軍指揮部舊址充分利用紅色革命資源,舉辦了若干紅色主題展覽,號召更多的青少年積極參與,如廣州起義紀念館舉辦的“廣州起義基本陳列”、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舉辦的“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歷史陳列”等,讓青少年身臨其境,迅速建立情感聯系,達到教育目的。
《教育部國家文物局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中指出:“擴大博物館教育資源的覆蓋面。要開發(fā)一批立德啟智、特色鮮明的博物館研學精品線路和課程,構建博物館研學資源網絡,發(fā)揮實踐育人作用?!薄兑庖姟愤€充分肯定了博物館在豐富學校課后服務內容的地位與重要性。
解放海南島前線四十軍指揮部舊址在中小學精心組織開展傳承紅色基因活動,通過講故事、唱歌曲、朗讀詩歌、看影片、談感想等活動,引導青少年不忘歷史、傳承紅色文化,緬懷先烈,向往未來,銘記革命先烈光榮傳統(tǒng)。與此同時,中小學也通過國旗下講話和微信平臺發(fā)出傳承紅色基因的倡議書,號召更多的青少年積極開展“緬懷革命先烈、感恩幸福生活”等主題班會,通過開展手抄報活動、主題板報評比活動、征文活動等,學習和了解更多的紅色基因。
解放海南島前線四十軍指揮部舊址不能坐等觀眾、游客上門參觀,需要主動走到市民群眾之中,將市民群眾愛看的一些小型紅色文化展覽向各地進行展出,向各地的市民群眾普及解放海南島前線四十軍指揮部舊址的紅色文化、教育知識、歷史知識。解放海南島前線四十軍指揮部舊址通過讓歷史文物展覽“走出去”,促使展覽和更多的市民群眾見面,幫助更多的市民群眾接受更好的知識,發(fā)揮解放海南島前線四十軍指揮部舊址傳承紅色基因的宣傳教育職能③。
解放海南島前線四十軍指揮部舊址的重要工作內容是傳承紅色基因,如何創(chuàng)新傳承紅色基因的功能,是解放海南島前線四十軍指揮部舊址宣傳教育工作的實質目的。
首先,重視傳承紅色基因活動講解的質量,陳列講解是將解放海南島前線四十軍指揮部舊址和觀眾聯系在一起的橋梁,也是解放海南島前線四十軍指揮部舊址傳承紅色基因教育職能中最直接的溝通方式。所以,講解人員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工作素養(yǎng),不斷積累自身的知識儲備量,為更多的青少年群體的黨史教育服務,通過精彩的講解讓觀眾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能享受到精神層面的熏陶。如在布展中,了解到第四十軍戰(zhàn)士們大部分是北方人,他們從東北白山黑水南下,席卷萬里江山,在海南島戰(zhàn)役開始前,不少人是第一次見到大海。開始海練時,“80%以上的人都暈船、嘔吐,有的人吐得胃內無物,吐膽汁、吐血,出海歸來,就像患了一場大病,臉色蒼白,吃不下飯”,但革命大無畏精神鼓勵著他們——“勇敢靠覺悟,技術靠苦練”“我們決不向大海低頭”“誓把‘旱虎’變‘蛟龍’”④。在海里,學游泳、練搖櫓、學掌舵;在陸地上,打秋千、走浪橋。為了鍛煉不暈船,許多戰(zhàn)士伸開雙手,原地旋轉,或者兩人手拉手打轉轉,轉得頭昏目眩,昏倒了,爬起來再轉。最終,“旱虎”終成“蛟龍”。戰(zhàn)役中,第四十軍所轄第118師為進攻??诘闹髁Γ?52團第1營由中央軍委授予“渡海先鋒營”的稱號。
其次,強化志愿團隊,加強聯動機制。解放海南島前線四十軍指揮部舊址可以舉辦精品展覽,組織一些寓教于樂的活動,通過和其他企業(yè)進行合作,到學校、社區(qū)、老年院等地方進行紅色基因的宣傳教育,讓更多的人了解解放海南島的歷史。解放海南島前線四十軍指揮部舊址在服務社會的同時還需要借助社會大眾的支持,通過招聘志愿者,獲得更多的群眾支持,舉辦解放海南島前線四十軍指揮部舊址紅色基因傳承活動,營造一種輕松、歡愉的紅色文化活動參觀氛圍。
在互聯網信息技術不斷發(fā)展的背景之下,廣大市民群眾可以通過網絡媒體渠道獲得更多的解放海南島的歷史信息。就解放海南島前線四十軍指揮部舊址本身來說,通過互聯網等媒體渠道來進行紅色基因傳承,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網絡媒體具有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寬泛的特點,因此網絡媒體的宣傳效果比較好。
比如:解放海南島前線四十軍指揮部舊址可以建立官方網站,促使更多的市民群眾了解解放海南島前線四十軍指揮部舊址的相關紅色基因文化活動。借助電視、廣播等相關媒體媒介,將其作為解放海南島前線四十軍指揮部舊址傳承紅色基因的主要渠道,發(fā)布傳承紅色基因活動的信息,從而讓更多的市民群眾打破時空距離上的限制,隨時隨地地了解舊址的活動信息,提升解放海南島前線四十軍指揮部舊址在社會上的形象。
解放海南島前線四十軍指揮部舊址充分利用紅色底蘊的歷史遺跡,舉辦面向廣大市民的“新時代紅色文化講堂”活動,如瞻仰舊址、參觀展覽、重讀黨章、重溫入黨誓詞、參加宣講學習等。在宣講過程中,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十九大精神、中央和黨委市委各個時期安排的重大集中學習專題,采用宣講輔導和互動交流相結合的方式進行⑤。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節(jié)假日在解放海南島前線四十軍指揮部舊址組織紅色文化展演小分隊,深入社區(qū)開展戶外展演,利用演講、快板、朗誦等形式傳承紅色基因活動。
在解放海南島前線四十軍指揮部舊址傳承紅色基因過程中,適當地增加為青少年講解紅色類知識內容,在解放海南島前線四十軍指揮部舊址內部舉辦“小小紅領巾”“黨史講你聽”等教育活動,號召更多的青少年積極參與其中,以解放海南島戰(zhàn)役為歷史背景,深度分析解放海南島戰(zhàn)役的紅色歷史文化,重點建設紅色教育培訓基地,努力講好解放海南島的故事。在參與活動期間,青少年通過上網查資料、翻閱書籍等形式,加深對愛國主義精神的理解,從而成為紅色基因的優(yōu)秀傳承人。一個個感天動地的紅色故事,不僅蘊藏著我們黨“從哪里來”的密碼,還指引著我們黨“走向何方”。講好黨的故事,就像打開一扇窗戶,讓人們了解那段紅色歷史,做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像種下一粒種子,在人們的內心激發(fā)情感認同,賡續(xù)紅色基因、傳承優(yōu)良傳統(tǒng)。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三軍會師紀念館時指出:通過傳統(tǒng)教育帶動旅游業(yè),但不能失去紅色旅游的底色。所以,借助當地的地方紅色基因,解放海南島前線四十軍指揮部舊址打造屬于自己的獨特品牌,塑造屬于自己的紅色文旅產業(yè)品牌。首先,收集和當地居民群眾生活相關的歷史文獻資料、民間故事等,引入解放海南島前線四十軍指揮部舊址的紅色文化之中,延伸紅色文化的旅游空間,為當地的紅色基因賦予新的歷史印記。其次,將地域特色和紅色文化記憶融入海南文化旅游產品之中,讓外來游客在旅游過程中加深對當地文化特色的理解,擴大當地特色旅游的影響力。
綜上所述,解放海南島前線四十軍指揮部舊址是一個集收藏、研究和教育三大功能為一體的文化機構。在解放海南島前線四十軍指揮部舊址傳承紅色基因的過程中,必須考慮如何對靜態(tài)的紅色文化資源進行展示,充分發(fā)揮其紅色文化宣教作用,實現紅色教育功能。另外,解放海南島前線四十軍指揮部舊址是開展紅色教育活動的重要陣地,也是新時代背景下市民群眾追求理想、陶冶情操的理想場所。
注釋
①張金梅.廣州地區(qū)博物館傳承紅色基因的探索與實踐[J].黨史博采:下,2019(4):28-30.
②陳小敏,李玉群,張秀霞.高職院校紅色基因傳承工作模式探索與實踐[J].文教資料,2020(8):92-93,54.
③朱曉莉,李錦.銘記光輝歷史傳承紅色基因——探訪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J].當代礦工,2019(8):58-63.
④中共海南省委黨史研究室(海南省地方志辦公室).解放海南戰(zhàn)役資料選編(一)[M].[內部資料],2014:131.
⑤蔣越鋒.傳承紅色基因把淮海戰(zhàn)役精神發(fā)揚光大——淮海戰(zhàn)役紀念館工作探索與實踐[J].軍事史林,2019(3):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