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健
(天津交通職業(yè)學院,天津 300110)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指出:“所有課堂都有育人功能,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當做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事,其他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要把做人做事的道理、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把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融入各類課程教學之中[1]”。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也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yǎng)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fā)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2]”。旨在強調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三者融為一體,發(fā)揮課堂主渠道作用。近年來,教研組依據(jù)課程思政相關政策,通過深入挖掘基礎課程知識技能點與思政要素有效融合,創(chuàng)建了“1核3段2層”計算機基礎課課程思政育人機制,探索了公共基礎計算機課課程思政“393”教學模式,拓寬了課程多維考核評價方式。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是高職院校非計算機專業(yè)學生開設的一門必修公共基礎課程,根據(jù)專業(yè)不同在第一或第二學期開設。課程思政建設目標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2],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作用,將價值觀引導于傳授必備的計算機應用知識及掌握計算機軟件操作能力培養(yǎng)之中。教學理念的理論依托與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中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思想及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課程育人思想相統(tǒng)一,課程思政的理念依據(jù)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為導向,構建以課程思政育人為核心,抓住課前新聞播報、課中“案、訓、報”九環(huán)節(jié)、課后素質拓展三階段”的“1核3段2層”計算機課程思政育人機制,準確把握思政元素融入計算機教育教學的“雙層”切入點即計算機教學內容與思政教育內容有機對接,采取線上線下混合式的授課方式和學習方式即“線上的基礎+線下的拓展”相結合,利用數(shù)字化學習平臺和云課堂智慧職教平臺,激發(fā)學生產(chǎn)生強大的學習動力。
教研組從調研對象中抽取了旅游管理專業(yè)一年級學生數(shù)據(jù),數(shù)據(jù)顯示“大部分學生具有計算機基礎操作能力,對于計算機新知識、新操作保持了較高的熱情,善于動手操作,求知欲比較強;善于使用手機查詢信息,獲取信息的能力較強;但會出現(xiàn)自信心不足、學習自控能力不足,表現(xiàn)出一定的畏難情緒”;針對調研數(shù)據(jù)教研組制定了教學實施策略,教學中教師依據(jù)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去設計教學,采取以問題為導向的模塊化教學、開展以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教學活動,如小組式探究、分工協(xié)作;并把整個教學過程設計成為學生的學習過程,使學生不斷地接觸各種關于信息的問題,不斷地對信息價值進行判斷,在一系列推斷、檢驗師生有效互動與交流中獲得問題解決辦法。通過“新聞播報”“案例教學”“技能訓練”“拓展學習”“成果匯報”“素質活動”“實踐展示”七個途徑,采取“面對面、鍵對鍵、點對點”多維互動形式,拓寬課程多維考核評價形式,思政元素融入考核方案,培養(yǎng)學生在提升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的同時,深刻認識到新中國來之不易,深切領會到堅定不移跟黨走的道理,堅定理想信念,并轉化為“發(fā)奮讀書、增強本領、報效祖國”的自覺行動。
實施中以問題為導向,抓住“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實施了“393”“教”與“學”實踐活動,即第一個“3”為課前知識儲備環(huán)節(jié),通過新聞播報、教師下發(fā)任務清單、學生分組搜集素材三項任務實施,引導學生關注行業(yè)最新發(fā)展的新業(yè)態(tài)、新模式;并重溫歷史、睹物追思、傳承革命精神。第二個“9”為課中環(huán)節(jié),課中第一個“3”環(huán)節(jié)為案例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課程導入、案例教學、重難點講解三項任務實施,依托教師提供的“腳手架”,強化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引導學生以“奮斗”作為擔當,用“勤奮”書寫時代答卷。課中第二個“3”環(huán)節(jié)為技能訓練環(huán)節(jié),通過合作探究、教師針對性指導、各小組完成設計作品三項任務實施,使學生積極地參與探究,提升實操水平,培育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傳承愛崗敬業(yè)的民族自強精神。課中第三個“3”環(huán)節(jié)為課中成果匯報環(huán)節(jié),通過學生各組作品展示、依據(jù)評價標準的師生互評、課堂小結(含下課前師生共擔“一課一語”)三項任務實施,使學生增強了有效地管理學習行為,具體實踐使得問題創(chuàng)新性得到解決,從而完成模塊學習任務并將成果分享,增強學生學習內驅力,引導學生真正理解勤勉努力才能創(chuàng)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第三個“3”為課后拓展提升環(huán)節(jié),通過拓展學習、實踐展示、素質活動三項任務通過“道、拍、演”方式實施,其中“道”:即講黨史人物、黨史故事,厚植愛黨、愛國的情感;“拍”:即記錄黨史輝煌,加深對黨的歷史認識;“演”即展現(xiàn)各個時期英雄人物,領會堅定不移跟黨走的道理。探索了職業(yè)“技能+素養(yǎng)”雙融實踐育人的突破;拓寬了計算機課程多維考核評價方式。
圖1 計算機課程思政“393”教學模式整體架構
聚焦“立德樹人”,創(chuàng)新計算機基礎課程育人的載體和方法,深入挖掘課程知識技能點的思政內涵及映射點,充分發(fā)揮“課上+課下、線上+線下”橫縱貫通空間銜接教育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將課程學習與素質養(yǎng)成有效融合,計算機教學模塊對應的思政元素融入見表1。
表1 計算機教學模塊與思政元素融入對應表
依據(jù)教學任務,下達任務清單,明確任務目標,進行任務分析、任務分解,提出有效的學習步驟,使學生利用所學的演示文稿綜合知識訓練解決實際模塊任務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并融入專題思政要素。
1.教學實施
(1)確定教學任務
以《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項目5演示文稿制作應用為例。教學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于傳授必備的演示文稿應用知識及掌握演示文稿軟件操作能力培養(yǎng)之中,以“追尋紅色足跡之旅 弘揚紅色文化民族精神”為主題,結合旅游管理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中的職業(yè)崗位,進行“紅色”旅游線路的策劃設計及“紅色地”的講解。
(2)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訓練知識目標
掌握演示文稿中圖、文插入與處理。
掌握演示文稿中主題、背景的設置。
掌握藝術字聲音、視頻、圖形等內容的插入與處理。
掌握演示文稿中插入主題及動畫、切換的設置。
掌握演示文稿中幻燈片放映、超鏈接設置與處理。
2)能力目標
通過運用演示文稿的美化設置與處理功能進行“紅色”旅游線路的策劃設計。
3)素質目標
通過課前的“新聞播報”,把行業(yè)最新發(fā)展動態(tài)融入課堂,引導學生了解行業(yè)發(fā)展新業(yè)態(tài)、新模式。通過下課前的“一課一語”及寓意解釋引導學生真正理解勞動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道理。
通過“紅色”旅游線路的策劃,使學生尋找歷史留下的印記,激蕩愛國情懷,更加堅定理想信念,傳承紅色基因。
通過技能訓練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意識,提升實操能力和水平,培育執(zhí)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4],傳承愛崗敬業(yè)、民族自強精神。
4)教學重、難點
依據(jù)“追尋紅色足跡之旅 弘揚紅色文化民族精神”主題內容,運用演示文稿中幻燈片的內容設計及制作同一對象的多動畫設計、音頻和視頻的添加等幻燈片的綜合應用完成“紅色”旅游線路的策劃設計及“紅色地”的講解模塊任務。
(3)教學實施
教學中采取了啟發(fā)式講授法、示范式教學法、互動式教學法,學生采取合作式探究學習方式,小組合作交流且分工協(xié)作,依據(jù)評價標準(含作品主題設計思想、使用的技術美化、講解水平)完成小組成品設計,小組代表進行成果匯報,并將作品上傳平臺,各組互評。
2.教學效果
地桃花(Urena lobata L.)為錦葵科(Malvaceae)梵天花屬(Urena L.)植物[10],是一種多年生亞灌木狀的直立草本,具有祛風利濕、活血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我國長江以南地區(qū)均有地桃花分布。目前,對其化學成分分析和藥用價值等研究較多[11-14]。在野外調查中發(fā)現(xiàn),地桃花和紫莖澤蘭可以共生,并表現(xiàn)出一定的競爭優(yōu)勢,但地桃花提取物除草活性方面的研究鮮見報道。為全面了解地桃花提取物的除草活性,本研究在室內測定了地桃花提取物對10種植物幼苗生長的抑制作用,為這一植物源除草劑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提供依據(jù)。
(1)多維考核評價
考核評價綜合成績既考核學生的“線下學習情況+線下軟件測試+線上視頻學習+線上作業(yè)”情況,又考核學生“線下軟件考試系統(tǒng)綜合考核+線上客觀選擇題考試”及素質拓展活動情況。
考核評價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貫穿于“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并依據(jù)考核標準采取多元多維度評價方式。
拓寬考核評價形式,將素質拓展思政要素通過“主題、設計、講解”要求融入考核方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于“技能+信息素養(yǎng)”雙融實踐育人之中。
(2)實施成效
1)使學生們堅定了理想信念,并轉化為“發(fā)奮讀書、增強本領”的自覺行動
今年是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同學們在學習演示文稿應用知識及掌握演示文稿軟件操作能力中,以“追尋紅色足跡之旅 弘揚紅色文化民族精神”為主題,結合本專業(yè)(旅游管理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中的職業(yè)崗位,進行“紅色”旅游線路的策劃設計及“紅色地”的講解。通過小組查找資料、組織素材、小組匯報等學習實踐活動,重溫革命歷史,深刻理解了偉人們?yōu)楦锩冻鲆磺械拇鬅o畏奉獻犧牲的精神,真切感受革命前輩崇高理想和價值追求,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并轉化為發(fā)奮讀書、增強本領的自覺行動。
2)通過“線上+線下”實時檢測系統(tǒng)顯示,學習目標已經(jīng)達成
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方式,線上的評價、筆記、糾錯功能,能及時關注同學們學習情況;“線上互動”環(huán)節(jié)的“問答”功能,引導學生一步步解決問題;線上的視頻學習、作業(yè)和考試完成情況可以及時反饋學生學習效果。線下的實操系統(tǒng)實時檢測并及時反饋學生單元訓練掌握情況。通過對線上及線下知識測試成績的統(tǒng)計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全班同學成績都已達標,學生已基本掌握相關知識點,達到了預期的學習效果。
3)通過任務驅動訓練,促進了學生能力目標的達成
教師下達任務清單,將知識訓練點巧妙的融合在任務中。學生通過設計、制作“紅色”旅游路線,掌握任務中蘊含的知識點,并熟練運用知識訓練點解決任務中的實際問題,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實踐技能。通過對各小組任務匯報進行考核,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已經(jīng)能夠借助幻燈片去展現(xiàn)所選紅色旅游路線內容,能夠熟練運用幻燈片相關技巧完成一份路線策劃,能夠清晰的闡述本組幻燈片選題、制作思路及具體步驟。
1.特色創(chuàng)新
(1)探索了“信息技術+紅色之旅”教學新生態(tài)
教學中將演示文稿知識點的“經(jīng)”與紅色線路設計中“紅色元素”的“緯”形成的網(wǎng)絡進行呈現(xiàn),促使學生演示文稿知識的學習與素質養(yǎng)成有效融合;通過“新聞播報”“案例教學”“技能訓練”“成果展示”“素質拓展活動”等多種途徑,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創(chuàng)設了“信息技術+紅色之旅”教學新生態(tài),使學生真切體會到愛國愛家、民族精神、誠實守信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xiàn),從而轉化為在課堂學習中的積極動力。
(2)拓寬了學生課程學習多維考核評價方式
多維考核評價貫穿于“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延伸到素質拓展活動,關注學生愛國(愛家)、人生勵志、愛崗敬業(yè)、民族精神、誠實守信、遵紀守法等主題活動中的表現(xiàn),學生利用學過的應用軟件設計作品,師生間多維互動。每個學生都有“出彩”展示的機會,在潛移默化的各種素質活動中堅定了學生的理想信念,培養(yǎng)了民族奮斗精神。
2.反思與改進
(1)反思
學生在進行紅色之旅設計時,所運用的演示文稿知識點的綜合應用水平還有待加強。
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紅色之旅設計形式單一,沒有考慮疫情常態(tài)防控。
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紅色地”的講解上,缺乏紅色文化深入。
(2)改進
教師從課前的知識儲備階段,到課中的案例教學、技能訓練及成果匯報三階段,再到課后的拓展提升階段,要持續(xù)關注學生的學習軌跡,教師將演示文稿所涉及到的各知識點設計成“卡片式”,脈絡清晰便于記憶,并鼓勵學生樹立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為持續(xù)抓好疫情常態(tài)防控,依據(jù)“追尋紅色足跡之旅 弘揚紅色文化民族精神”主題內容,紅色之旅設計形式應多樣化,教師可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制作成視頻,沿用“云游”形式;進行“紅色地”的講解上還需深挖紅色文化,可分成“開天辟地、崢嶸歲月、抗戰(zhàn)烽火、建國偉業(yè)、歌唱祖國、走進新時代、偉大復興中國夢”等階段,讓昔日的革命搖籃成為今天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紅色文化民族精神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奮進的持久精神力量[5]。
經(jīng)過四年計算機基礎課程思政“393”教學模式探索與應用實踐,構建的“1核3段2層”計算機基礎課課程思政育人機制,探索了“信息技術+思政要素”教學新生態(tài),實現(xiàn)了“顯性教學與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總結凝練了可推廣的實施路徑做法,并取得了實質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