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疏桐葉上,月白露初團。
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著實讓人們感受到一場秋雨一場涼,寒露來了!
寒露,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十七個節(jié)氣,秋季的第五個節(jié)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jié),露氣寒冷,將凝結(jié)也。”此時節(jié),荷敗蟬噤,桐殘葉黃,千里霜鋪,鴻雁南歸,呈現(xiàn)出一派深秋景象。
寒露是一個反映氣候變化特征的節(jié)氣,是深秋的節(jié)令,是在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早出現(xiàn)的“寒”字。如果說“白露”是炎熱向涼爽的過渡,“寒露”則是涼爽向寒冷的轉(zhuǎn)折。此節(jié)氣過后,晝漸短、夜?jié)u長,日照減少,熱氣慢慢退去,寒氣漸生,晝夜的溫差較大,晨晚略感寒意。從氣候特點上看,此后的南方秋意漸濃,氣爽風(fēng)涼,少雨干燥;北方廣大地區(qū)已從深秋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
我國古人將寒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此節(jié)氣中鴻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隊列大舉南遷;深秋天寒,雀鳥都不見了,古人看到海邊突然出現(xiàn)很多蛤蜊,并且貝殼的條紋及顏色與雀鳥很相似,所以便以為是雀鳥變成的;此時菊花已普遍開放,可謂是“秋滿籬根始見花,卻從冷淡遇繁華?!?/p>
詩人眼中的寒露是多姿多彩的,唐代戴察《月夜梧桐葉上見寒露》、宋代陳玨《江夜》是凄冷的,唐代張九齡《晨坐齋中偶而成詠》是休閑的,唐代陳季卿《別妻》是相思的,唐代韓翃《魯中送魯使君歸鄭州》是悠然的,宋代陸游《嘉定巳巳立秋得膈上疾近寒露乃小愈》是悠閑的,宋代陳昂《鏡中》是感慨的,宋代王安石的《八月十九日試院夢沖卿》是灑脫的……小編最喜唐代劉滄的《秋日望》,呈現(xiàn)的是絢爛、多彩的美麗時節(jié)。“古木蒼苔墜幾層,行人一望旅情增。太行山下黃河水,銅雀臺西武帝陵。風(fēng)入蒹葭秋色動,雨余楊柳暮煙凝。野花似泣紅妝淚,寒露滿枝枝不勝?!比娗逍卵艥?,優(yōu)美柔和,饒有意味。落葉知秋,微風(fēng)徐來,所有美好不期而至。
寒露過后晝短夜長,自然界中的“陽氣”開始收斂,此時便是人們保養(yǎng)陽氣之時。《素問·四氣調(diào)神大論》中就有“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的論段,順應(yīng)節(jié)氣,分時調(diào)養(yǎng),確保健康。
“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就是一條很好的養(yǎng)身之道。常言道“一場秋雨一場涼”,深秋早晚涼意濃要逐漸增添衣服,適度經(jīng)受些寒冷有利于提高皮膚和鼻黏膜耐寒力,對安度冬季有益。同時,需要保持良好心態(tài),宣泄積郁之情,因勢利導(dǎo),培養(yǎng)樂觀豁達(dá)之心,這也是秋季養(yǎng)生保健不可忽略的一點。
根據(jù)中醫(yī)“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的養(yǎng)生理論,此時應(yīng)養(yǎng)陰防燥、潤肺益胃。于是,民間就有了“寒露吃芝麻”的習(xí)俗。芝麻,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和《本草綱目》等醫(yī)藥學(xué)專著里都享有很高的評價,可廣泛應(yīng)用于食療。在北京,與芝麻有關(guān)的食品都成了寒露前后的熱門貨,如芝麻酥、芝麻綠豆糕、芝麻燒餅等。還有諺語說:“芝麻綠豆糕,吃了不長包?!边@道出芝麻與綠豆都具有排毒的功能。
深秋時節(jié),在飲食上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銀耳、蘿卜、番茄、蓮藕、百合、沙參、秋梨等有滋陰潤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和水果。
主料:羊肉350克,口袋餅200克。
輔料:干紅椒絲5克,香菜段30克,洋蔥絲50克。
調(diào)料:耗油10克,白糖5克,鹽5克,東古醬油10克,雞粉5克,孜然5克,細(xì)辣椒粉7克。
制作步驟
1.選草原羊的羊肉,將羊后腿凈肉切成厚0.3厘米、長6厘米的片備用;
2.起鍋倒入色拉油500克,六成油溫放入羊肉,滑熟控油備用;
3.另起鍋放入洋蔥絲煸炒一下,倒入準(zhǔn)備好的鐵板內(nèi),擺上提前烙好的口袋餅(直徑5厘米)10個;
4.起鍋放入少許色拉油,放入干椒絲、孜然煸香,再放入滑好的羊肉,放入準(zhǔn)備好的調(diào)味料,大火煸香;出鍋前撒上香菜段,淋紅油炒勻,出鍋裝在擺好餅和洋蔥絲的鐵板中即可。
主料:熟牛腩250克,原湯200克。
輔料:魚酸菜200克,土豆條400克,金針菇100克。
調(diào)料:蔥花3克,黃燈籠椒20克,小米辣20克,白米醋30克,鹽5克,雞汁5克,雞粉5克,胡椒粉3克。
制作步驟
1.土豆切長5厘米、寬2厘米的條備用,酸菜切絲、洗凈,攥干水分,用鍋在火上炒干;
2.精選科爾沁牛肉,取肥瘦相間的牛腩切塊放入鍋中,加冷水燒開,焯水后再用高壓鍋煮20分鐘,分份備用;
3.另起鍋放油,放入小米辣、蔥花、酸菜、金針菇炒香,加入老湯燒開,放入牛腩、土豆條;
4.燒開后再放入準(zhǔn)備好的調(diào)味料,倒入高壓鍋煮3分鐘,出鍋裝碗即可。
主料:奶皮子1張(約 200克)
輔料:白糖200克,色拉油500克,雞蛋3個,淀粉400克,色拉油70克。
制作步驟
1.將奶皮子改刀切成長3厘米、寬2厘米的菱形塊;
2.取一碗放入雞蛋打散,加入淀粉、色拉油,攪打均勻成糊,放置10分鐘;
3.起鍋倒入色拉油500克燒熱,將奶皮子裹雞蛋糊放入熱油中,炸至定型且成金黃色,撈出備用;
4.另起鍋放水50克,加入白糖用中火熬開后改小火,熬至金黃色并起泡泡后,放入炸好的奶皮子,翻炒均勻,出鍋即可。
主料:江米2000克,黃米1000克。
輔料:白糖200克,蔓越莓120克,葡萄干100克。
調(diào)料:南瓜泥300克,桂花糖50克。
制作步驟
1.將黃米、江米泡制24小時后,反復(fù)淘洗5遍,瀝水,分別平鋪在白鋼方盤里;
2.江米加入水1200克±100克,黃米加入水750克±50克,放入蒸箱內(nèi)蒸60分鐘;
3.蒸好后的江米放入白糖100克,用搟面杖順一個方向攪拌均勻,平鋪在長方盤內(nèi)(方盤內(nèi)抹上蜂蜜水),均勻鋪滿,撒上葡萄干、蔓越莓輕輕按壓在江米里;
4.再取出蒸好的黃米,放入南瓜泥、白糖100克,攪拌均勻,趁熱平鋪在江米上,表面修理平整,自然晾涼后封上保鮮膜,放入5℃—8℃的保鮮柜中;
5.食用時,在刀具上抹上蜂蜜水(比例為蜂蜜50克、水100克±20克),將做好的涼糕改刀切成長15厘米、寬8厘米的小塊,裝盤裝飾即可,上桌時帶一碟桂花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