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南
(菏澤學院鄆城分校 山東 菏澤 274700)
柳子戲,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極高的價值,元明時期就開始流傳于我國,到清代乾隆年間興盛,《日下看花記》中曾講述四大徽班進京前柳子戲是“一時稱盛”的劇種,與昆、弋、梆相提并論。柳子戲不僅有北曲的豪放粗獷,還有南戲的委婉細膩,可謂風靡一時。
柳子戲起源于民間,從音樂種類來看,屬于弦索聲腔系統(tǒng),它的唱腔來源于民間的俗曲小調,通俗易懂。明代沈德符在《萬歷野獲編》中寫到:
元人的小令,起源于燕、趙,后來日漸繁盛。到了宣、正乃至成、弘年間,中原才有了《鎖南枝》《傍妝臺》《山坡羊》等唱段,傳唱度極高。一時間自淮南淮北到江南地區(qū)都流行開來,但小令的創(chuàng)作漸漸遠離詞曲,所描述的內容脫離主流,只是略有聲音大小轉折而已。后來,又有《打棗竿》《掛枝兒》兩首小令,其腔調與開始略有相似之處。不分南北地區(qū),不管男女老少,沒有貴賤之分,人人都能學唱,更是人人都喜歡聽。
由此可見,當時那些詞牌、曲牌就像是今天的流行音樂一樣,不僅有不同的旋律和速度,且曲風多變,表現力強,傳唱度高,有的歡快明朗、有的細膩悠長,可以說是風格各異、種類繁多。當時的那些小曲小調傳到今天,都成為寶貴的音樂財富,能夠給人們帶來靈感和啟發(fā)。但是如今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所接觸到的音樂風格多樣,且更新換代的速度快,傳統(tǒng)的小曲小調想要滿足大眾欣賞音樂的需要、迎合大眾的審美,就要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當今的文藝工作者要考慮的不僅是音樂唱腔和舞臺的美感,還要迎合大眾的審美和興趣愛好。
柳子戲的音樂風格豐富多樣,不僅融合了青陽腔、昆腔、亂彈,還有羅羅腔、高腔、皮黃等。柳子戲經過悠久的歷史演變和進化,結合了高腔的高亢質樸、昆腔的細膩溫婉、亂彈的粗獷淳樸、羅羅腔的鏗鏘大氣和假嗓等特點,所以在劇目上也是結合了各大劇種的名曲名段進行改編,如柳子戲劇目《大拉墓》中就有昆腔《步步嬌》片段,而《張飛闖轅門》與《賞軍》又是根據高腔的《花子拾金》等片段改編而來的,可以說柳子戲融合了多種劇目和多種音樂形式。但由于柳子戲的每一部獨立劇目都是由不同的獨立音樂片段組成的,且當時的編曲在改編重組方面水平有限,導致劇情沒有重點,不夠流暢,不能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此可見,柳子戲想要發(fā)揚光大,繼續(xù)流傳,編劇在改編、整合的過程中還要考慮到劇情的完整性以及起伏感,要抓住觀眾的眼球,迎合大眾審美。柳子戲中有很多歷史劇,如《孫安動本》《王昭君》《琵琶遺恨》等都是大眾熟知的歷史名劇,那么想要搬上舞臺被觀眾認可就要適當創(chuàng)新。
任何戲曲都離不開樂器的伴奏,柳子戲的樂器伴奏比較單一,主要的伴奏樂器為笛子、笙以及小三弦,這三種樂器被稱為“三大件”,加上一些其他樂器如小鑼、手镲和大鑼等。通過這些樂器可以看出,柳子戲的伴奏以民族樂器為主,其中的“三大件”被當時的藝人們稱之為“笛似骨,笙似肉,弦似筋”,以此形容三種樂器在伴奏中不同的作用和密不可分的關系。在伴奏唱腔時,笛子的旋律要與唱腔的高低基本一致,笙和小三弦的伴奏可以變換花樣,演奏時,笛子也可以即興發(fā)揮,如加花音或者拖長音等,與小三弦和笙構成此起彼伏的聲部復調。
有的人可能會好奇,為什么柳子戲的伴奏樂器是以“三大件”為主,而不是采用大型繁重的樂器,這種樂器形式的出現也是有歷史原因的,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柳子戲的演出場所都比較簡陋,舞臺比較小,如大戶人家的小戲臺、臨時搭建的舞臺棚子等,這就需要所用的伴奏樂器方便攜帶,且聲音洪亮,能夠快速配合演員表演。直到20 世紀80 年代,隨著西洋樂器在國內的普及,山東省一些柳子劇團首先在伴奏形式上做出了較大改變,他們不僅擴充了原有的民族樂器,如琵琶、阮、古琴、嗩吶等,還加入了大量的西洋樂器,如巴松、貝斯、單簧管、雙簧管、小提琴、大提琴、中提琴、長笛、長號、圓號、小號等,深受觀眾喜愛,給柳子戲市場帶來一陣回暖,但是由于樂器種類繁多且難以保管等問題,給劇團到各處演出帶來不便,所以西洋樂器又慢慢退出了柳子戲舞臺。
柳子戲和眾多戲曲劇種一樣,唱腔古老,題材老舊,長久以來都是一些老的劇目,沒有吸引觀眾的點,所以想要讓柳子戲長遠發(fā)展,就要做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要保留原本的優(yōu)點還要結合現代特色,加入一些新的能夠反映現代生活的內容,做到雅俗共賞,避免觀眾看完一場表演后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沒有產生共鳴。柳子戲目前傳唱度十分有限,除了資深戲迷,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存在,所以柳子戲的流傳不僅需要在唱腔、故事上下功夫,在舞臺審美標準、宣傳等方面也要下功夫,完成轉型。
從某種角度來看,柳子戲的唱腔存在一些短板,因其唱腔多用本嗓演唱,不經過任何藝術處理和修飾,導致聲音原始且沒有美感。這原本是因為柳子戲觀眾群體為基層農民,又因場地、情景等原因,演唱人員所扮演的角色多為粗獷豪邁之人,且沒有現代的擴音設備,所以想要觀眾聽得見必須把聲音唱到最大,這不僅浪費演員體力,而且很難體現藝術美感。而現在科技發(fā)達,演出場所和演出設備都比較先進,所以演員可以稍微改進演唱方法。
柳子戲的唱腔較為單一,缺少多元化和兼容性,如果想要改進柳子戲的唱腔,讓大眾所接受,可以在保留柳子戲傳統(tǒng)特色的基礎上加入一些西方流行因素,使柳子戲可以走向國際舞臺,讓全世界的人們欣賞。如20 世紀80 年代那樣,在伴奏中加入西洋樂器,使伴奏呈現出交響化的趨勢,這樣柳子戲不僅能夠融合民族五聲調式,還能夠融合西方大小調唱法,或者加入一些西方歌劇的形式和藝術處理方式,在傳統(tǒng)表演形式上稍作調整,實現在保留柳子戲傳統(tǒng)音樂特色的基礎上,兼容一些其他音樂元素,以增強柳子戲唱腔的藝術性和美感。
如上文所說,柳子戲是融合多個曲種,經過時間的累積最終形成的,柳子戲綜合了多種戲曲流派和多種曲牌唱腔,所以很多作品都有曲牌串聯交替的特點,導致曲牌和段落銜接不夠流暢。柳子戲雖有上百種曲牌及多種唱腔,但目前為止還沒有資料表明有人將柳子戲的曲牌和唱腔等進行梳理和分類,所以柳子戲的改革需要先統(tǒng)一聲腔,然后進行對比,取其精華。
大家都知道戲曲藝術中,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曲調,如《黃鶯兒》是D 宮越調、F 宮下調、轉調,《鎖南枝》則是G 宮平調,序子為D 宮越調、G 宮平調、F 宮下調,《花落天》又是G 宮平調轉C 宮二八調,換F 宮下調,換D 宮越調,再換轉調,等等。此外,不同的風格流派,如高腔《張飛闖轅門》、耍孩兒《二龍山》、亂彈《探親》等,曲調也不盡相同。多種曲調風格與唱腔各異的曲牌共同出現在一個作品中,的確能讓每個角色的差異性得到充分表現,但是人物的思想和情緒卻很難具備統(tǒng)一性和持續(xù)感。要創(chuàng)作現代柳子戲,就不能像以往一樣,雖然角色之間對比性很強,但傳唱度不夠??梢栽谝粋€作品中用統(tǒng)一的曲調和風格,并且根據人物的性格和故事情節(jié)來固定唱腔,讓作品的聲腔魅力展現到極致,還需要把統(tǒng)一的主題音樂和素材相結合,做到讓觀眾看完之后,留下深刻的印象。
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緩慢,部分章節(jié)拖拉也是柳子戲一直存在的一個問題。在傳統(tǒng)的柳子戲劇目中,經常會出現以下三個問題:第一,唱詞較少但聲腔拖得太長,導致唱詞在一個句子中來回重復,使節(jié)奏變得拖沓緩慢。第二,柳子戲情節(jié)大多溫婉悠長,導致節(jié)奏太慢,缺少情緒激烈的片段。第三,在故事清晰明朗的情節(jié)中,經常出現不含實際意義的唱詞,占用旋律時間。
傳統(tǒng)劇目中襯詞太多,經常出現“咳咳”“哎哎”等襯詞,導致劇情節(jié)奏緩慢,而緩慢的節(jié)奏和旋律會給人拖沓的感覺,使人產生疲倦感?,F代大眾生活節(jié)奏較快,時間寶貴,更喜歡一些節(jié)奏快且直觀有美感的表演,這樣的拖沓緩慢的表演觀眾在觀看時很難接受。所以傳統(tǒng)劇目需要在保留核心唱腔的基礎上,把一些不必要的襯詞進行整合、刪減,在新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編劇要盡量將節(jié)奏緊湊化,突出人物的性格,使人物鮮活且有表現力。
20 世紀80 年代柳子戲伴奏中加入西洋樂器,算是一次較大的改革,當時的改革幫助柳子戲再次回歸大眾視線,使其在大范圍內推廣,但也由于種種原因和大環(huán)境限制,導致改革沒有繼續(xù),而如今我們要想使柳子戲走向國際舞臺,得到更多觀眾的喜愛,那么改革還要繼續(xù)。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現代的舞臺規(guī)模較大,配置也非常先進,現代表演擁有先進的舞美和化妝技術,擁有高質量的音響和更大的舞臺,演出時長、演員數量也得到增加,如果繼續(xù)使用以“三大件”為主的樂器進行伴奏,那么在音樂方面將失去市場,所以伴奏中要加入更多樂器,使整個伴奏的厚度和情感得到優(yōu)化,使演出效果得到多方位、立體化的優(yōu)化,以此來襯托人物和劇情。
柳子戲要想改革,不僅要更新故事內容、人物造型、臺詞唱腔和燈光舞美,更重要的是更新伴奏,有了好的伴奏,才能襯托出唱腔的優(yōu)美,這就需要不同音色的樂器,以配合劇情發(fā)展和唱段表演。伴奏交響化就能夠更好地滿足現代社會的需要,達到現代審美要求,從而創(chuàng)作出更多反映新時代風貌的柳子戲作品。
柳子戲音樂體系的改革是基礎性改革,更是柳子戲全面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只有改革才能讓柳子戲在未來的發(fā)展中暢通無阻,使其走向更大的舞臺,得到大眾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