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莉薇
(浙江師范大學 浙江 金華 321004)
作為中國古代的四座文學高峰之一,詞文學在宋代達到了頂峰,有大量的優(yōu)秀作品供我們學習研究。而由唐圭璋先生編撰的《全宋詞》是一本出版于1940年的詞集性著作,記錄了兩宋年間的20300 首詞作,現今流傳的版本在建國之后經歷了多次重編與修訂。作為一本文學性著作,其與清代整理而成的《全唐詩》堪稱中國文學史上的雙壁,是近代中國較為重要的古籍整理成果之一,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全宋詞》作為第一本將兩宋詞作完全集結的著作,其在中國文學界和歷史界都占有一定的地位。受創(chuàng)作之初的文獻資料的限制,其在之后的幾十年內經歷了多次的編撰與修訂。最終中華書局在1999 年出版了由唐圭璋編訂,王仲聞訂補、孔凡禮補輯的《全宋詞》,該書將《全宋詞》以及孔凡禮先生于1981 年由中華書局出版的《全宋詞補輯》合二為一,對于二者在初次編寫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匡誤,并且以簡體橫排為重要特點。本文以音樂史的研究視角入手,對于《全宋詞》中的音樂資料研究進行整理,分析其研究特點,從而為之后的文學類音樂資料研究有所啟示。
《全宋詞》出版之后,陸續(xù)出現了不少與其相關的研究成果,宋詞作為中國古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宋代的文人音樂緊密相連,因此,宋詞這一文學形式與其他的詩、歌、賦一樣是音樂研究者研究音樂的重要文獻資料。縱觀近些年有關《全宋詞》的研究成果,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主要是對于其中的音樂史料進行整理研究,主要以金千秋女士于1990 年編訂、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全宋詞中的樂舞資料》為代表,這也是迄今為止最早的關于《全宋詞》中的音樂資料的相關研究,該書的出版日期甚至早于現今流傳最廣的1999 年由中華書局出版的《全宋詞》合訂版本。編者按照宋詞中的舞蹈類別以及樂器類別等進行分類,對于唐圭璋編訂的《全宋詞》中的樂舞相關詞作進行輯錄。
2018 年,金蘇琪又以金千秋的著作為研究對象在其研究基礎上進行補充,他的《〈全宋詞中的樂舞資料〉之樂器詞補遺》立足于文學與音樂學的雙重角度,在金千秋原有樂器資料的基礎上對于其著作《全宋詞中的樂舞資料》中遺漏的樂器詞進行補遺。其中,樂器詞122 首,包括管弦樂器21 首、吹管樂器22 首、彈撥樂器75 首、打擊樂器4 首等。
第二個階段是對于《全宋詞》中的某一樂器稱謂或者功用等進行研究,雷家駪于1999 年在《音樂探索》上發(fā)表的《〈全宋詞〉中對箏的稱謂解》是這類研究的開端,他在文中將《全宋詞》中有關于箏的稱謂進行分類,他認為這些稱謂是根據箏的不同特征而命名。
2014 年,哈燕和高震先后發(fā)表了《試論〈全宋詞〉北宋詞里的“簫”的功能》和《〈全宋詞〉及〈全宋詞補輯〉中的“箏”》兩篇文章,哈文從樂器的角度對于《全宋詞》中的六百二十八首涉簫詞中“簫”是如何增加詞的感染力進行探究。高文對于180 余首涉箏詞進行探究,從文學的角度對于宋詞中有關箏的描述進行探究,在某一方面加深了對于詞體這種音樂文學的認識與理解。
第三階段就是對于詞與音樂的關系的相關研究,以張瑞媛2010 年發(fā)表的碩士論文《〈全宋詞〉所涉樂器與宋詞關系研究》為代表,其從文學的角度對宋詞中使用的樂器及與之相關的樂器典故作出的統(tǒng)計具有一定價值,其中對樂器典故的統(tǒng)計較有新意,并且由樂器的使用延及深層原因的挖掘以及對宋詞創(chuàng)作、風格、傳播的影響進行探討。
2015 年,張飛飛和歐璇先后發(fā)表《論宋詞中的琵琶藝術》和《〈全宋詞〉中的舞蹈與宋詞關系谫論》,張文從文學的角度,結合宋代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全宋詞》為藍本,在對描述琵琶的詞作進行統(tǒng)計的基礎上,分析宋詞與琵琶的內在聯系,并探究《全宋詞》中出現大量琵琶詞的原因以及對宋詞的影響。歐文以《全宋詞》為研究依據,探討舞蹈與宋詞的關系,它是詞調的來源,詞人官馀生活元素之一與倚聲填詞的素材,是宋詞勃發(fā)的助推劑。
最后就是近些年的有關《全宋詞》的研究,主要以研究更加細化和深入為其特點。具體表現在,這些成果都以更加具體的史料,比如涉箏詞等進行深入研究,大多都結合其他的史料,以求對于《全宋詞》中的音樂資料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
2012 年,劉艷超和尹航發(fā)表了關于《全宋詞》中的舞詞和吹管樂器史料的研究兩篇文章。劉文對《全宋詞》中的舞詞進行分析,在對樂舞詞進行界定的基礎上,認為這類為描寫樂舞專門寫作的詞的題材和內容具有故事化特點,并且其表現形式也有戲劇元素,語言形成了這類詞的風格特色。尹文則以《全宋詞》中的一百八十五詞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核心舞詞、中間舞詞和邊緣舞詞。核心舞詞為隊舞舞詞和非隊舞舞詞兩類;中間舞詞是舞蹈描寫占整首詞一半或將近一半內容的詞作;而邊緣舞詞是含零散舞蹈描寫的詞句,且這樣的詞句能為舞蹈研究提供一定信息的詞作。
2017 年,文潔、李彥秋、閆趙玉、朱詩雅先后發(fā)表了其碩士論文,文潔的《〈全宋詞〉中的樂舞史料研究》以舞蹈詞作為切入點,結合其他史料研究宋代樂舞的發(fā)展。李彥秋的《〈全宋詞〉中的吹管樂器史料研究》從不同吹管樂器的美學特色與情緒表達方面入手,研究《全宋詞》中的相關音樂史料。而閆趙玉的《唐宋涉箏詞研究》整理并考述了唐宋涉箏詞中的箏曲,從美學角度分析了唐宋詞對箏及箏樂之描寫,以及箏所具有的典型的女性化特色及其情愛之象征意義。朱詩雅的《宋詞中的舞蹈研究》以史浩的六篇舞蹈詞結合《全宋詞》中的舞詞,結合舞譜、壁畫和石傭等使宋代舞蹈形態(tài)明朗化、具體化。
除此之外,安佳的《宋詞中的樂舞文化研究》以金千秋編寫的《全宋詞中的樂舞資料》中的舞詞作為研究對象,結合其他史料對宋代樂舞進行分類和數量統(tǒng)計,從宋代樂舞藝術特征演變過程闡述宋代樂舞詞中宋代樂舞的發(fā)展。
綜上所述,過往研究中,對《全宋詞》中的音樂資料進行整體把握的文章較少,多是集中于宋詞中的某一事項的相關記載,結合宋代的時代、文化等相關背景,對于該事項在宋詞中的體現進行論述,對于宋詞與音樂的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這一關系進行論述的文章也較少。通過以上三個階段的研究可以看出,《全宋詞》的音樂資料研究在一步步深入。從整理資料慢慢擴展到對其中的樂器、樂曲、樂舞的研究,并且在深入的基礎上對于其中的舞詞、樂器詞進行合理分類,這些都要依托于研究者本身的音樂學知識積累,相關的音樂美學研究也離不開研究者對于音樂美學研究的了解。
總結前一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出,關于《全宋詞》的音樂史料研究早在1990年金千秋的《全宋詞的樂舞資料》這本書出版時就已經開始,并且對于《全宋詞》中音樂資料的研究多以研究文學與音樂專業(yè)的研究者居多,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對于其中與音樂相關的事項進行研究。
《全宋詞》是一部文學類著作,而對于《全宋詞》中的音樂資料進行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通常也是人文社會科學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比較研究、二重證據考證、綜合分析、心理分析等,比較研究主要是應用于將《全宋詞》中的音樂資料進行對比或者與其他的已得到確認的音樂資料相比較,以得出相關的研究結果;二重證據考證與比較研究有一些相似,其主要是采用多種資料對于所研究的事項進行考證,比如朱詩雅的《宋詞中的舞蹈研究》就采用圖像和已經出土的考古資料等,對于《全宋詞》中史浩的六篇舞蹈詞進行研究;而綜合分析則是站在宏觀的角度上對于《全宋詞》中資料進行把握,包括整理研究、分類研究等;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全宋詞》的心理分析研究,李彥秋就以全宋詞中涉及的吹管樂器入手,進行分類研究。對于其音樂美學部分,研究美學特色與情緒表達,那么如何從宋詞中看到情緒表達,這是非常值得探究的。
任何一個學科,在對研究對象進行深入研究之前,研究者首先要將前人關于研究對象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性研究,這種研究方法導致文科研究常常會不自覺地具有相同特點。通過對《全宋詞》以往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不難發(fā)現,研究者在研究視角上多選擇文學、美學、史學以及音樂學等方向對于《全宋詞》中的音樂資料進行研究。文學的視角主要是對于《全宋詞》中的音樂資料文本進行研究,從而通過文本來得到相關的音樂史實,這其中還包括諸多文學界研究者對于《全宋詞》這本著作本身的一些研究;美學的視角主要是對于《全宋詞》中的詩詞所體現的詞人音樂審美態(tài)度研究;而史學的研究則是從其中包含音樂詞的數量以及所涉及的歷史事實等與音樂史料學研究相關方面入手,對其中的史料特點等進行探究;音樂學的研究視角主要是利用《全宋詞》中的音樂資料對于其中的音樂事項比如箏、琵琶等樂器的形制、稱謂、演繹方式等進行研究,對于古代音樂史的研究來說是相當有突破性的。
除此之外,學科交叉的研究視角以及綜合性研究視野也是《全宋詞》音樂資料研究的一大特點。隨著音樂史學研究近些年的發(fā)展,交叉性的研究視角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音樂史學本身也是音樂學與歷史學相交叉而產生的學科,對于音樂史學研究來說,墨守成規(guī),僅僅依靠音樂史學本身的研究材料和視角已經不適合當今的研究情況。因此,采用交叉性研究視角以及綜合性的研究視野對于音樂史學研究是有積極意義的,這種研究態(tài)度對于整體把握文學作品音樂資料,從而對于音樂史研究進行補足來說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全宋詞》中音樂資料的研究起源于上世紀,可以說對于有悠久歷史的詞學文化來說,還很不成熟,其研究也存在很多的不足。首先,現今的研究大多數都是文學界的研究者對于《全宋詞》進行文學或者史料的研究,音樂界學者對于其所研究的人數較少。其次,對于其中的音樂資料進行研究時應當結合當時具體的社會背景,以當時的年代與情景對于《全宋詞》進行研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再次,在《全宋詞》音樂資料的研究中對于大數據應用得比較少,雖然廈門大學《全宋詞》資料庫的建立以一系列的計算機資源來輔佐研究,但是在眾多學者的研究中并未顯現出對該資料庫的應用,善于把握和應用大量的數據庫資源也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需要補充的一點。
除此之外,中國古代文化研究時要有發(fā)散思維,采用多個角度對于研究事項進行分析。同時要重視其在以往的音樂研究中被忽視的地位,對于宋詞的音樂研究價值予以肯定。在研究時對于文學宋詞進行整體把握,對文人的心理變化及其在撰寫該詞時的心理變化有所考量,在研究其史學價值時,要注意到是文人眼里的音樂,與正式的音樂要有所區(qū)別。
《全宋詞》的編撰歷經了幾十年,在其間有唐圭璋和王仲聞兩位先生的共同努力,也有不少業(yè)界學者在完善《全宋詞》的過程中作出的重要貢獻。在此期間,也有不少的版本出現在研究者的視野中,對于文獻類著作來說,隨著考古等事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人們可以使用的原始文獻越來越豐富,古籍整理所得到的成果也就越完整。因此,有關于《全宋詞》的版本選擇問題,必定是最后一次經過校訂的書稿最為完善。
《全宋詞》中音樂資料的發(fā)掘與研究對于眾多音樂和文學的學者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示范與探索。一方面,有關《全宋詞》音樂資料的研究給予音樂界的學者許多新的音樂史實進行研究,無論是作為過往宋代音樂研究的補充資料還是作為新的音樂研究資料來說,都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另一方面,《全宋詞》中音樂資料的發(fā)掘對于音樂與文學關系的研究來說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范例與研究成果,對于今后類似的文學作品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啟示意義。
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全宋詞》的出版給中國的文學研究者送來了寶貴文獻資料,但與文學聯系緊密的音樂界對于《全宋詞》的研究還處于十分薄弱的狀態(tài),音樂史學研究者更要注意文學性資料對于音樂史研究的補充作用。
注釋:
①唐圭璋編纂,王仲聞參訂,孔凡禮補輯.中華書局,1999-1-1.
②金千秋.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 年12 月.
③金蘇琪.《全宋詞中的樂舞資料》之樂器詞補遺[J].文教資料,2018(21):5-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