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娟
文學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復雜的、多層面的人類交流活動,所以影響文學翻譯修辭選擇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譯者具有最直接的主觀能動性,是完成翻譯的主體,譯者的文化修養(yǎng)、語言能力、理解能力和興趣愛好等,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著翻譯的結(jié)果。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外在的影響因素。
文學翻譯就是為了消除語言的差異性,通過翻譯作品讓不同國家的人都能理解這些作品。因此如何運用修辭、掌握必要的修辭技巧對翻譯文學作品是十分必要的。
一部作品的成功取決于閱讀者,雖說每個讀者的文化水平不同,但總體來說,通俗易懂的文學作品更受市場的歡迎。所以作為一名譯者,要盡量避免翻譯成晦澀難懂的文字。文學翻譯的成功除了應該接近原文意思、保持主題思想不變,還應該考慮到作品本身的美學價值。
一名譯者如果沒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很難翻譯出優(yōu)秀的作品。譯者應該經(jīng)常感悟生活的美好,細心觀察生活的細節(jié)。通過大量運用修辭可以消除語言文化的差異性,使讀者能夠有效接受各種信息,加深對作品本身形象的理解,深刻傳達作品所表達的主題思想。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必須有美學價值才能獲得市場的青睞,簡單來說,作品必須營造一種美好豐富的意境,配上辭藻豐富的語言才算成功。
文學翻譯在修辭上大量使用詩化語言更能提高文學作品的可讀性,也能提高文學作品的藝術(shù)和欣賞價值。在翻譯過程中,必須重視讀者因素,多站在讀者的角度考慮問題,堅決避免翻譯出生澀難懂的文學作品。如果一部作品翻譯出來,讀者需要靠思考才能明白什么意思,甚至出現(xiàn)比較小眾的詞匯,這種做法肯定會打擊讀者的閱讀積極性。
文學翻譯更要重視各個國家的人文氛圍和風俗習慣,把語句盡量翻譯成本國通用的語言。雖然大力提倡使用詩化語言翻譯,提高文學作品的藝術(shù)性和可讀性,但是必須堅持作品本身中心思想不變,可以適當轉(zhuǎn)變語句方式和用詞,杜絕胡編亂造、天馬行空等做法,要做到文學翻譯的準確性。
文學翻譯必須忠于作品原文本身,并不需要一字不漏地參照翻譯。優(yōu)秀的譯作必須具備文學性、真實性、藝術(shù)性、忠實性等特征。好的譯文必須與原作中心思想一致,大量運用詩化的修辭確實可以提高作品本身的文學性和藝術(shù)性,但是一部文學作品翻譯的成功與否主要取決于能否吸引讀者。當讀者對這部作品不感興趣甚至完全不想翻閱,那這部作品就翻譯得很失敗。
一部文學作品的翻譯受譯文環(huán)境的影響,簡單來說,譯者翻譯受到不同時代風氣的影響,社會環(huán)境、政治氛圍、文化風俗都極大地影響著譯者的翻譯行為。不僅僅影響譯者,原創(chuàng)作者也被這些因素所影響。比如,在抗戰(zhàn)時期,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涌現(xiàn)出了一批以抗戰(zhàn)為背景、積極宣傳革命的書籍。
譯者可以根據(jù)個人習慣自由選擇合適的修辭手法,為文學作品加分,但是仍然受到時代環(huán)境的影響。大部分作品是時代背景的直接寫照,越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越受社會生活和時代背景的影響。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風格,因此文學作品的主題思想、創(chuàng)作手法也各不相同。我國文學史上的建安風骨、朦朧意象派詩歌的盛行都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
雖然有少部分譯者堅持自我,不順應時代背景,依然選擇市場并不流行的修辭方式翻譯,但是這種以個人微小的力量企圖改變整個社會大環(huán)境的做法根本起不到多大作用。個人行為其實更多地受整個環(huán)境的影響,個人畢竟要生活在集體里,當個人不能迅速融入社會與他人建立一種良好的社會關(guān)系,那么個人必然被整個人群所孤立。文學翻譯也是如此,還是要順應時代發(fā)展形勢,選擇社會流行的修辭手法,這樣才能翻譯出被市場認可的優(yōu)秀作品。
不同國家的民族文化與社會風氣各不相同,因此譯者在翻譯文學作品的時候必須考慮到各國閱讀者的差異,翻譯哪國的語言就要遵守哪國的語言習慣,避免出現(xiàn)用詞不當觸犯他國的禁忌,從而影響兩國的友誼。每個譯者接受的文化教育各不相同,擅長的風格和個人愛好各不相同,他們接受的翻譯思想也各不相同。譯語環(huán)境作為一種傳統(tǒng)勢力,影響著譯者的個人風格和表達方式,因此在翻譯過程中,根據(jù)譯語環(huán)境選擇合適的修辭尤為重要。譯者不能被部分習慣和規(guī)律所捆綁,大眾所認知的部分習慣未必正確,因此要跳出這個思想誤區(qū),選擇正確的修辭方式合理翻譯文學作品。
由于語言文化的差異性,不能完全按照字面意思和語法規(guī)則生搬硬套地翻譯過來。很多語句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翻譯是牛頭不對馬嘴,翻譯出來是錯誤的,或是有其他寓意的。例如,陽春白雪翻譯成英文,肯定不能翻譯成“春天出太陽白天下雪”,它的真正意思是形容高雅的文藝作品,至于高雅一詞就得根據(jù)譯者的需求合理地運用修辭手法。下里巴人的翻譯也是如此,一般指通俗的文藝作品。
作家形象極大地影響著譯者的翻譯和修辭手法的選擇,作家作為原創(chuàng)作品的第一人,直接決定著這部文學作品的好壞。如果作家自身水平高,修辭造句的技巧高超,寫出來的東西思想內(nèi)容深刻,那么這部作品的市場認可度就高,作為譯者自然也就翻譯得比較順利。如果原創(chuàng)作者在文學作品中大規(guī)模引用深刻難懂的文獻資料,那作為譯者就應該選擇合適的修辭方式將語句簡單明了地表達出來。譯者不能直接按語法或字面意思翻譯出來,還需要自己組織語言,這無疑加大了翻譯的難度。
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必須深刻理解作家形象、作家所處的時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和習慣愛好,仔細思考作家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的目的。只有深入了解作家的思想靈魂,完美地與作品本身相對應,才能真正體會作品的內(nèi)涵。譯者不是簡單地通過語言轉(zhuǎn)化翻譯成他國語言,而是要用含蓄、簡練、通俗的語句突出原作的藝術(shù)美,選擇合適的修辭手法。
深刻理解作家形象在翻譯詩歌作品時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國的詩歌韻律整齊、平仄押韻,具有很大的翻譯難度,世界上能夠?qū)⒅袊姼璩晒Ψg的人寥寥無幾,最成功的翻譯者為龐德,他在西方掀起了一股中國古詩的學習熱潮,這說明他的翻譯是相當成功的。龐德的成功取決于他抓住了詩歌翻譯的精髓,他能夠與詩歌的原作者進行靈魂的交流,并與作者的思想合二為一,真正翻譯出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與其他的著作相比,詩歌翻譯不同于翻譯語句和篇章,需要譯者用更加精練、濃縮與含蓄的語言,將詩歌所表達出來的意象美完整呈現(xiàn)出來,讓讀者身臨其境,引起情感的高度共鳴。
在小說翻譯中,如果譯者能夠充分理解作家形象,對于翻譯也是如虎添翼。??思{的作品就具有很強的抗譯性,李文俊先生把福克納的作品比喻為難見行人的小徑。李文俊先生以翻譯??思{的作品而聞名于世,是世界上能夠成功翻譯其作品的代表人物,錢鐘書曾這樣勸誡李文?。悍g??思{的作品一定是吃力不討好的,希望你的勇氣能夠得到上帝的保佑。但是李文俊之所以能夠成功翻譯??思{的作品,是因為他對??思{這個作者形象進行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對他的作品風格了然于心,能夠在理解作品整體的基礎(chǔ)上將作品完整翻譯出來。
朱光潛先生曾經(jīng)說過,若想實現(xiàn)成功的翻譯,就一定要吃透原文,能夠理解原文所蘊含的深層次含義,只有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才能對文字進行表達。然而若想做到真正理解又談何容易,每個字都認識并不代表認識字的排列,每句話都能讀懂并不代表能夠讀懂句子背后的含義。只有在對作者形象進行深入理解的基礎(chǔ)上,才能吃透作者選擇的每一個字、表達的每一句話所蘊含的真正含義。
在文學翻譯過程中,作家形象也要始終貫穿于翻譯的修辭中,盡量避免加德默爾式的不尊重作者意愿的簡單的闡述性翻譯,這會混亂讀者的思維,讓讀者對作品產(chǎn)生錯誤理解。而且在翻譯過程中還要摒棄這樣的觀點:作者在寫作過程中根本沒有思慮良多,只是單純地書寫。這樣的觀點也過于偏激,應用在文學閱讀中或許可以蒙混過關(guān),但是在翻譯文學作品過程中抱有這樣的觀點一定會使得譯文支離破碎,使得文章的整體架構(gòu)層次不清,降低讀者的閱讀興趣,甚至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作者聲譽。
文學文本的作者和譯者是兩個獨立的個體,但是卻能夠就文學作品做到思想的高度統(tǒng)一,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一定會與作者進行靈魂的交流,從內(nèi)心深處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這也就說明譯者一定要對作者形象有著全面深入的了解,然后利用現(xiàn)代的審美觀以及藝術(shù)手法將作品呈現(xiàn)給讀者,讓世界各國的讀者都能夠感受到文學作品的魅力。
本文系統(tǒng)分析了影響文學翻譯修辭選擇的幾大因素,從譯文讀者、譯文環(huán)境、作家形象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鼓勵譯者選擇合適的修辭方法,做好翻譯工作,增強文學作品的藝術(shù)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