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竹青 樊美忠
在已經收割完畢的玉米田里,秸稈收割打包機來回穿梭,龐大的秸稈攏草機和打捆機隆隆作響,玉米秸稈收攏后,打捆機便將它們“吸”入囊中,擠壓結實后又從機器尾部慢慢吐出,整齊有序地擺放在田地里?!拔覀兊慕斩捒刹挥贸盍?,以往是‘不敢燒’,現在是‘不舍得燒’。”11月2日,在長治市黎城縣黃崖洞鎮(zhèn)北委泉村,村民王青田一邊搬運秸稈,一邊和《科學導報》記者聊了起來,“近年來,我們村秸稈打包離田進企業(yè)一氣呵成,再有一兩天,全村上千畝地的秸稈離田工作就可全部完成。”
從農業(yè)“廢棄物”“生態(tài)包袱”變“綠色財富”,黎城縣秸稈開啟“逆襲”之路。在黎城縣,秸稈有專門人員進行處理,要么免費上門“打包帶走”,要么免費到田間地頭粉碎還田,以飼料化、肥料化、基料化形式進行綜合利用,讓秸稈變廢為寶,促進農作物秸稈資源高效循環(huán)利用,有效改善農村人居環(huán)境,實現經濟發(fā)展和生態(tài)保護“雙贏”。
黎城縣以民生工程為切入點,根據不同區(qū)域的特點,因地施策。積極構建企業(yè)為龍頭、專業(yè)合作經濟組織為骨干、農戶參與、市場化運作的秸稈收儲運銷網絡。依托山西順杰生物能源有限公司建立“種、養(yǎng)、加、收”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展示基地,開展秸稈還田、過腹(牲畜吃了秸稈還田)還田、生產加工生物質燃料等多形式綜合利用模式。目前,全縣規(guī)模化養(yǎng)殖企業(yè)12家,通過飼料化利用,可有效解決1.09萬畝農作物秸稈。通過保護性耕作技術開展秸稈還田,全縣推廣秸稈粉碎還田后深翻技術5.8萬畝,可有效解決農作物秸稈近6萬噸。以黎城縣鑫旺有機肥有限公司為主體,開展農作物秸稈為有機肥生產原料,可有效解決農作物秸稈近3000噸,既解決企業(yè)生產原料又可以產生一定的積極效益。
據黎城縣鑫旺有機肥有限公司總經理介紹,該公司建設有復合微生物原菌生產車間,可年產微生物原菌1萬噸。實施以食用菌栽培為重點的秸稈基料化利用工程,通過黎城縣綠翼核桃專業(yè)合作社為主體,以農作物秸稈為基料生產赤松茸和平菇,可轉化1000畝農作物秸稈。
“今年,我社試驗利用玉米秸稈栽培大球蓋菌,每畝用秸稈8噸、麩皮750公斤、石灰500公斤,加水攪拌均勻,堆積發(fā)酵,然后加350公斤菌種,覆土栽培,可以產生1500公斤大球蓋菌,每公斤市場銷售價16~30元,效益不錯。”綠翼核桃專業(yè)合作社理事長江利斌介紹利用玉米秸稈試驗種菇的情況,“試驗用玉米秸稈種植平菇,每畝用玉米秸稈10噸,石灰1000公斤,加水攪拌均勻堆積發(fā)酵,然后均勻平攤地上,一層玉米秸稈,一層平菇菌種,一層玉米秸稈,蓋上塑料布發(fā)菌出菇,試驗十分成功,今冬將大規(guī)模推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