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斌(甘肅:隴西縣思源實驗學校)
在傳統(tǒng)教學觀念中,學生的文化課成績是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教育目標并未真正得到體現?!绑w育老師總生病”的玩笑話也充分表明了傳統(tǒng)教學觀念下小學對于體育課重視程度低。隨著“雙減”政策以及新課標的接連實施,小學體育教學的價值逐漸提升,體育課程的內涵也變得更加豐富。但在體育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效果卻并不理想,許多教師甚至不知道如何用新媒體展開教學。這一現象,與此前對體育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有關,也與此前鮮有教師應用信息技術展開教學有關。因此,如何將小學體育與信息技術相結合,是值得小學體育教師共同探討的問題。
追溯到七年前,小學信息化教學剛剛起步,許多文化課教師尚未琢磨清楚信息化技術的應用,而彼時體育課與美術課、音樂課共同作為三個最不被重視的學科,連是否能夠上課都充滿了未知數,更不用說使用信息化技術進行教學。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一系列教育改革的政策落地,讓小學體育課重回正軌,體育教師終于能夠正常進行體育教學。但政策下發(fā)快,“大船掉頭”慢,小學對于體育教學的偏見和漠視難以在短時間內得以改觀,這在日常教學中依然有所表現。
首先是學校對于體育教學的重視程度問題。目前雖然要求體育教學不允許被占課,但部分學校由于忽視體育教學重要性,仍然通過減少體育課課時的方式壓縮體育課,一周一節(jié)體育課甚至兩周一節(jié)的情況依然存在。同時,學校雖然配備了體育教師隊伍,但教師數量以及素質顯然無法滿足教學需求,這在鄉(xiāng)鎮(zhèn)小學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其次是學校對于體育課程信息技術重視程度的問題。目前部分小學雖然能夠保證體育課的課時,但是對于體育課信息技術的重視程度卻始終較低,認為體育課只要在操場上教學生跑跑跳跳就可以,沒有必要運用信息技術。因此,對體育信息化教學的投入極少,僅有的經費都投向了修繕學校以及文化課教學中,同時,正是由于學校對體育課程信息技術重視程度不足,不考慮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也不為教師安排信息技術培訓,因此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無法提升。教師由于教學機會較少、教學主動意識不足,也不愿意提升自身的信息技術教學水平,最終導致小學的體育教學信息化水平低下,甚至完全脫離信息化教學,回歸于操場上“身體力行”、脫離理論的教學模式。
上文所述教師不愿學習信息技術,學校也不為教師提供信息技術教學的學習途徑,因而導致教師依然使用傳統(tǒng)的方式展開教學,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小學1~2 年級的教學,部分教師在教學時并沒有考慮到小學生的身心特征,在教學階段過于注重技巧教學,而忽略了學生的興趣所在。同時,教師過于強調學生的運動量而并非綜合素養(yǎng)提升效果,學生難以完成教學目標,難度過大的技術動作也使得學生容易產生厭倦心理。二是小學1~2 年級的教學,這一階段學生對于技術動作的接納程度已經有所提升,但主觀意識對學生的學習影響較大,因此在這一階段應當注重學生運動意識的培養(yǎng)。但部分教師依然使用填鴨式教學開展體育課程,一不說明該運動的文化內涵及特征,二不考慮學生是否感興趣,三也不為學生提供有趣的練習方式,使得學生既不喜歡該運動又不喜歡體育課,甚至連在體育運動當中獲得快樂都頗具難度。三是小學學段都具備的問題,部分體育教師在教學時為了取悅學生,滿足學生天生愛玩的需求,故意將課程內容壓縮,一節(jié)45 分鐘的體育課,只用15 分鐘進行講解和練習,剩下半個小時全部交給學生自由活動,雖然學生歡天喜地,教師也省了精力,但體育課的教學效果則大打折扣甚至幾乎為零。四是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不足,部分學校雖然在體育課程中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但體育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不高,開展信息技術教學時,只能在PPT 上播放簡單的圖片讓學生觀看,甚至圖片和課本中的內容完全一致,信息技術的作用沒有被發(fā)揮出來,或者完全不懂如何開展信息技術教學,在課堂理論教學時,教師只能端著書本復述理論知識,枯燥而又乏味的環(huán)境自然會影響學生對于體育課程的興趣。
學生的運動積極性以及對運動的認知,直接影響體育課教學時學生的主動性。試想,如果學生不喜歡運動也不接受運動,那在參與體育課程時又怎么會主動?又怎么可能喜歡上體育課程?但這一問題在小學階段中均有體現。首先,目前許多小學生在參與體育課程時均表現出興趣低下甚至想要回到教室睡覺的情況,這一現象與學生課后極少進行運動、沉迷電子設備有著一定關聯,也與教師對于運動文化和運動樂趣挖掘的教學不夠重視形成強相關;其次,許多學生長時間投入學習中,對于體育運動的認知水平較低,有些學生甚至從未了解或接觸過體育運動,唯一接觸運動的方式便是在體育課上跟著教師的節(jié)奏學習,加之平時學習壓力較大,也不愿利用課后時間進行運動而更愿意抽出時間完成作業(yè),最終導致學生的運動認知較低,對運動也缺乏積極性。
想要讓小學體育信息技術結合,首先應當從學校的教學理念出發(fā),提高對體育教學的重視程度。學校上下都應當明確體育對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性,深刻理解國家對體育教學的要求,并充分意識到強健的體魄對于學生文化課學習的莫大助力,以及體育運動過程中養(yǎng)成的良好品質對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效果。其次,學校也應當認識到體育課程,并非在操場上玩玩鬧鬧,而是通過完善的設施以及規(guī)范的教學方式逐步引領學生認識體育、了解體育、熱愛體育,并通過體育教學提升個人身體素質及心理素質的課程,且體育課也分為理論課及實踐課,脫離信息技術的理論課勢必枯燥無味,從而加大對體育課程信息技術培育及設施投入的力度。
在上述認識的基礎上,學校應著手加大體育信息化設施及教師信息化能力提升的投入。首先,學??梢詤⒄諊鴥戎W的體育設施建設情況,按照其信息化設施配套模式進行設備采購,保證設備的先進性以及充足性;其次學校也應當定期對體育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培訓,幫助體育教師適應新環(huán)境、新時代,掌握更多信息技術教學方式并融入教學工作;最后,教師自身也應當認識到信息技術對于理論教學的莫大幫助,并主動進行信息技術學習以及實踐,最大限度地提升自身教學水平,從而邁上新臺階,為小學體育與信息技術的結合打下關鍵基礎。
在具備信息教學設施以及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的基礎上,教師應從自身的教學方法入手,將信息技術與教學活動相融合。
首先,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直觀性和便捷性向學生展示運動的背景,并通過視頻以及圖片讓學生快速掌握動作要領、熟悉動作關鍵點。例如在“立定跳遠”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立定跳遠的整套技術動作流程,再放慢視頻速度,讓學生在慢動作下掌握動作細節(jié),隨后教師便可以讓學生按照視頻中的方式進行訓練,不斷提高動作掌握的熟練程度。
其次,教師也可以使用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與運動相關的新聞以及運動名人傳記,幫助學生了解運動背后的故事。例如在學習短跑時,可以將蘇炳添的紀錄片以及蘇炳添奪冠的實況錄像播放給學生看,讓學生感受到短跑的魅力并樂于參與短跑。
最后,教師也可以運用信息技術來輔助實踐課程。例如教師可以通過體感設備讓學生感受限于場地和教材無法真正實施的運動項目,讓學生在體感設備前打高爾夫、保齡球、網球等。依靠體感信息技術,學生也會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掌握大致的技術動作,從而提高運動能力。
信息技術不僅能用來提高學生的技術水平,同時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運動認知以及積極性。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建立班級群的方式與學生在網絡中形成聯系,并定期在班級群內發(fā)布運動新聞、運動相關視頻以及圖文類知識,讓學生感受到運動的魅力,體會到運動的樂趣;其次,教師也可以組織線上體育運動活動,以類似于微信打卡步數的方式進行競賽,學生可以在教師限定的運動范疇內每日任選一項進行運動,同時在運動期間需要進行打卡錄像并要求學生在鏡頭前說出日期,打卡時間最長的學生則取得本學期運動打卡排行榜第一,教師向學生發(fā)放小禮品以資鼓勵,從而有效激勵學生參與體育運動;最后,教師也可以依靠信息技術向學生宣傳正確的運動思想,例如教師向學生宣傳運動所帶來的益處以及過度沉迷電子設備所帶來的危害,這一點在小學1~2年級學段尤為適用,而在5~6年級學段,教師則可以宣傳運動對個人帶來的改變,例如通過視頻對比讓學生了解到什么樣的運動方式能夠塑造身體線條,讓體形變得更加健康美觀,從而為學生制造運動的動機,提高運動興趣。
除課上時間以外,教師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體育課程擴展到課余時間,實現課上課下的貫穿式體育教學。例如教師可以運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方式展開體育課程教學,由于體育課極強的實踐性,因此二者具有較強的相通性。在課前教師可以通過線上學習平臺向學生發(fā)布課程任務,并輔以理論以及技術動作教學的微課,學生在觀看過微課后,首先需要完成理論題目,隨后需要根據教師的要求,在攝像頭前完成動作練習并上傳給教師,由教師完成批改并提出改進建議;在課中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共同回顧課前所講述的理論知識點以及技術動作,隨后帶領學生共同完成技術動作,提高學生對于動作要領的掌握水平,繼而要求學生完成課前所布置的任務,教師則在學生嘗試完成任務時給予指引和運動保護,避免學生由于動作變形而產生運動損傷;在課程的結尾,教師則需要帶領學生共同回顧本節(jié)課所教學的動作內容,并向學生說明課后實踐拓展內容;在課后,學生需要根據教師在課上所布置的任務進行動作實踐,閱讀教師提供的拓展型理論知識以及運動背景,學生還可以在平臺當中向教師發(fā)出提問,由教師對學生進行解答。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會變得更加緊密,學生的運動也能從課內成功拓展向課外,并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運動習慣。
總而言之,信息技術在體育課程教學中的應用范疇較廣且類型較多,因此學校以及教師都應當改善自身對于信息技術的認知,并積極地將信息技術應用在課程教學中,從而有效提高體育課程的理論及實踐教學水平,幫助學生培養(yǎng)起更加濃厚的運動興趣,練就健康的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