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梓軒 王 晶 宋 波 吳茂軍
1.山東第一醫(yī)科大學(山東省醫(yī)學科學院)研究生部,山東濟南 250017;2.山東第一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小兒外科,山東泰安 271000
小兒前臂骨折是臨床常見的骨損傷,約25%~30%的兒童骨折發(fā)生在前臂,若治療方式不當,會影響前臂的旋轉功能。目前兒童前臂骨折的診斷大多依靠X 線、CT 等檢查方式,但這些檢查均有放射性,且對人體有不可逆性損傷。由于超聲檢查具有便捷、無輻射等優(yōu)點,肌骨超聲診斷骨折逐漸應用于臨床。超聲技術作為兒童骨折診斷和治療中的一種新興技術,國內于2014年出現相關研究的報告[1],目前國內外對于彩超在骨折診斷及治療中的關注日益增多。隨著超聲技術不斷提高,國內兒童骨折治療中,超聲技術也愈發(fā)成熟。山東第一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小兒外科于2019 年開始將超聲技術應用于兒童骨折的診斷和治療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選取2019 年10 月1 日—2021 年12 月1 日山東第一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小兒外科收治的確診為前臂骨折的患兒60 例為研究對象,分為超聲組30例,對照組30例。超聲組中男性患兒17例,女性患兒13 例;平均年齡(5.51±1.68)歲;左側前臂骨折11例,右側前臂骨折19例,其中尺橈骨中上段骨折5例,中段骨折13例,下段骨折12例;術中使用超聲進行引導行骨折閉合復位,復位后予以石膏固定,術后均使用X線進行透視,以評估骨折復位的療效。對照組中男性患兒16例,女性患兒14例;平均年齡(5.93±2.16)歲;左側前臂骨折13 例,右側前臂骨折17 例,其中尺橈骨中上段骨折6 例,中段骨折11 例,下段骨折13 例;骨折復位時使用C 型臂透視引導,復位后予以石膏固定。該研究經山東第一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參加研究的患兒家屬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超聲組、對照組患兒手法復位者均為同一組醫(yī)師,主要操作者為高年資副主任醫(yī)師。兩組患兒年齡、性別和損傷側別之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患兒經X線檢查確診為皮質不連續(xù)的前臂骨折;②骨折時間<7 d;③閉合性前臂骨折;④患兒年齡在3 ~14歲之間;⑤既往無前臂骨折病史;⑥骨折移位較輕的穩(wěn)定型骨折;⑦隨訪時間在2個月以上。
排除標準:①關節(jié)內骨折;②開放性骨折;③合并其他外傷;④合并血管或神經損傷的骨折;⑤合并影響兒童骨骼生長類疾??;⑥病理性骨折;⑦無法進行隨訪;⑧凝血功能障礙。
根據患兒配合度不同,年齡大、配合度高的患兒在臂叢麻醉下手法復位,年齡小、配合度低的患兒在靜吸復合麻醉下行手法復位。復位過程中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simensGE400 型便攜式超聲儀),選擇肌骨超聲探頭。手術室配備有C型臂X 光機(上海聯(lián)影全數字化平板C 臂uMC560i),備有數字化平板X線成像系統(tǒng)。
超聲組:在嘗試復位之前,應用大量超聲凝膠,并在超聲引導下找到骨折部位,將超聲探頭縱向放置于橈骨和尺骨的背側、掌側和外側表面,以觀察骨折部位,記錄骨折端的成角及移位情況,并在超聲引導下進行手法復位。見圖1。通過超聲監(jiān)測,近端和遠端之間的成角及移位消失,骨皮質呈一條連續(xù)的直線,證實復位成功。注意復位后觀察骨折端,保證骨折端無軟組織嵌入。復位成功后患肢長臂石膏托固定。
圖1 術中使用超聲進行閉合復位
對照組:手術方式相同,但在骨折復位時不使用影像學輔助,復位完成后復查X 線,觀察復位是否成功,若復位不成功可多次復位。復位成功后長臂石膏托固定。
復位后處理:超聲組以及對照組術后均予以前臂中立位屈肘約90°的長臂石膏托固定(石膏托需超過腕關節(jié)及肘關節(jié)),骨折復位后第1天即開始患肢遠端各指及肩關節(jié)的功能鍛煉。復位后2 周、1 個月門診復查患肢前臂X 線,觀察患肢骨折斷端骨痂的生長以及對位對線情況,并對患肢各個關節(jié)和手指的運動及感覺進行檢測。骨痂形成后拆除患肢石膏,并告知患兒加強患肢的功能鍛煉(肘關節(jié)和腕關節(jié)的屈伸活動及前臂的旋轉功能),1周后門診復查,觀察肘關節(jié)及前臂旋轉功能恢復情況,并使用Anderson 評分標準對患兒前臂進行功能評分。
1.4.1 療效評定 (1)復位情況:初次閉合復位成功率、閉合復位成功率;(2)骨折的愈合情況:愈合時間,再骨折、骨折延遲愈合、畸形愈合(骨折愈合后未達到功能復位的要求,存在成角、旋轉或重疊畸形)發(fā)生率;(3)前臂功能療效判定:依據Anderson 評分表對患兒前臂骨折治療效果進行分級,具體見表1。
表1 Anderson評分標準
1.4.2 回訪方式 調閱每組患兒病歷,收集實驗所需數據,整理每位研究對象的門診號、住院號以及患兒家屬的聯(lián)系方式,每位研究對象均定期進行電話回訪,并囑每位患兒定期至門診進行復查,記錄前臂的屈伸、旋前、旋后角度。
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值±標準差(xˉ±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檢驗、Fisher 確切概率法進行組間比較。檢驗水準α=0.05。
超聲組初次閉合復位成功率為86.7%(26/30),對照組為56.7%(17/30),超聲組初次閉合復位成功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648,P=0.010)。超聲組閉合復位成功率為96.7%(29/30),對照組為86.7%(26/30),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 =0.873,P=0.350)。本研究60例患兒中術后有5例手法復位未成功,其中超聲組1 例,對照組4 例,治療上予以切開復位髓內針內固定術,術后予以單臂石膏托外固定約4 ~6周,門診復查X線片顯示骨折處骨痂形成后將患肢的石膏進行拆除,并囑患兒加強患肢肘、腕關節(jié)屈伸及前臂旋轉功能鍛練,6個月后門診復查X 線片,觀察骨折恢復情況,當骨折斷端重塑良好時予以內固定取出術,5 例患兒骨折均愈合良好。典型病例手術前后超聲及X 線圖像對比見圖2。
超聲組較對照組骨折愈合時間縮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1.01 ± 0.56)個月vs.(1.47 ± 0.21)個月,P<0.05]。
對照組有1例(3.3%)患兒出現骨折延遲愈合,予以延長患肢石膏固定時間,并告知患兒家屬增加患兒患肢手部活動,石膏拆除后繼續(xù)予以前臂吊帶懸吊4周治療,患肢骨折愈合良好;超聲組患兒未發(fā)生骨折延遲愈合,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圖2 5歲患兒使用超聲引導橈骨骨折閉合復位手術前后超聲及X線圖像對比
對照組有1例(3.3%)出現了骨折畸形愈合,治療上予以3 周內再次手法復位矯正,保持夾板繼續(xù)固定的持續(xù)時間比正常愈合的時間超出2 周以上,在骨折愈合的2 周后,尺橈骨的形態(tài)未發(fā)生位移的情況下,松開夾板,骨折愈合良好;超聲組患兒未出現骨折延遲愈合,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本研究60例患兒中有2例再骨折患兒,對照組1 例(3.3%)發(fā)生于石膏拆除后半個月,超聲組1 例(3.3%)發(fā)生于石膏拆除后2 個月,均予以手術治療,術中將骨折端進行復位,復位后行彈性髓內釘內固定并予以石膏外固定,后期隨訪2 例患兒骨折均愈合良好。超聲組與對照組再骨折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本研究中,60例患兒前臂功能的Anderson評分總體優(yōu)良率為98.3%。其中超聲組優(yōu)24 例,良6例,優(yōu)良率為100%;對照組優(yōu)21例,良8例,中1例,優(yōu)良率為96.7%,兩組患兒Anderson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前臂骨折是兒童最常見的骨折類型,占所有骨折的50%[2],大部分前臂骨折為橈骨遠端骨折。隨著兒童體育運動的增加,前臂骨折的發(fā)生率逐漸升高[3]。目前骨折的診斷方法有X 線、CT、超聲以及MRI,其中X 線為最主要的診斷方法,CT 以及MRI多用于隱匿性骨折的診斷。部分前臂骨折且移位較重的兒童需手法復位,通常在透視下進行,以評估骨折端對位是否充分。X線檢查作為一種電離輻射的來源,報告顯示其可增加兒童患腫瘤的風險[4]。隨著現代醫(yī)學的進步與發(fā)展,超聲不僅可用于軟組織、實質及空腔臟器的檢查,還可應用于各類骨折的診斷與治療,為骨科醫(yī)師提供實時、動態(tài)的骨折以及移位的圖像,對指導臨床治療提供切實可靠的參考依據。超聲在骨折診斷和治療過程中,具有便于攜帶、操作簡便、無創(chuàng)、放射效應低等特點,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應用。隨著超聲技術的發(fā)展,高頻探頭、數字化高性能超聲儀等儀器問世,超聲對骨折的診斷更加精準,在臨床骨科診療中的應用也愈加廣泛,不僅可用于骨折的診斷,還可為患者在術前提供更準確的治療選擇,在術中對骨折部位進行精準定位,在術后觀察纖維骨痂的生長狀況。研究顯示,骨折患者應用低強度脈沖超聲還可縮短骨折的愈合時間。Chen等[5]的研究發(fā)現,使用超聲診斷前臂骨折敏感度為97%,準確率為100%,且超聲可以精確測量軸向偏移,因此在超聲引導下也可以進行骨折復位,受試者在超聲引導下復位的初始成功率高達96.7%。Herren 等[6]的研究顯示,超聲診斷骨折似乎是前臂遠端X線攝影的一個極好的替代,由于前臂軟組織較薄,超聲探頭與骨之間的距離較小,確保了良好的圖像質量,且超聲可以在各個平面上觀察骨折形態(tài),其診斷兒童前臂遠端骨折的敏感度高達99.5%。與X 線攝影相比,超聲也可觀察到一些骨折的間接征象,如血腫或骨膜脫離征象。Eckert 等[7]的研究顯示,超聲可以通過骨膜血腫陽性跡象或直接骨折跡象(如皮質間隙或突起)來診斷前臂遠端骨折。Neir 等[8]發(fā)現,高頻超聲可檢查出尺橈骨約1 mm的微小骨折,X線則需要骨折線達到3 mm 以上方可檢出。王玲等[9]的Meta 分析提示,在尺橈骨遠端骨折中,超聲檢查的誤診率及漏診率均不高,是診斷尺橈骨遠端骨折的一種較好的無創(chuàng)檢查方法。此外,對小兒尺橈骨遠端骨折的超聲診斷及復位的研究表明,超聲對兒童前臂骨折診斷的準確率高于成人,其原因與小兒骨骼發(fā)育尚未成熟有關。
前臂骨折伴移位的患兒,最初采用閉合復位治療,無需影像輔助或在透視下進行[10]。沒有影像學輔助的閉合操作可能需要重復復位和多次操作后行X 線檢查[11],會增加患者的痛苦、治療時間以及放射損傷,多次的手法復位還會導致骨折部位腫脹,可能需要拆除石膏,增加醫(yī)療費用。X線透視下復位可以避免上述缺點,但增加了患兒的放射損傷。因此,尋求一種實時圖像輔助技術來引導骨折復位的方法勢在必行。超聲檢查是一種實時成像方式,不涉及任何放射損傷,且床旁超聲檢查方便快捷。與軟組織相比,骨具有不同的聲阻抗,可以顯示皮質斷裂。因此,超聲可以精確測量軸向偏移用來評估骨折端的對位對線情況,在骨折復位的過程中提供動態(tài)的多平面圖像,可以為醫(yī)師提供骨折端復位情況的實時信息[10]。
本研究發(fā)現,彩超引導兒童前臂骨折手法復位可以提高初次閉合復位成功率,與Chen等[5]的報告一致。Ang等[12]的研究顯示,使用床旁超聲進行骨折復位可減少骨折復位次數,并且在彩超引導下骨折復位可減少需要手術干預的例數,但Chinnock等[13]的研究未發(fā)現超聲引導下可以提高前臂骨折的復位成功率。本研究發(fā)現,彩超引導兒童前臂手法復位可縮短骨折愈合時間,推測其原因可能是:(1)與X線相比,彩超可以清晰顯示骨折周圍的軟組織情況,減少骨折部位軟組織的嵌入,促進骨折愈合;(2)彩超引導兒童前臂骨折復位減少了手法復位的次數,反復的手法復位會導致局部軟組織以及骨外膜的損傷,從而影響骨折的愈合,增加骨折延遲愈合、骨折不愈合的風險。
超聲不僅可以對骨折部位進行精準定位,還可以動態(tài)的、各個方向觀察骨折斷端的變化情況,從而引導骨折的閉合復位,與常規(guī)C臂機透視相比,超聲引導下進行骨折復位的優(yōu)勢如下:(1)超聲方便快捷,無論是在急診室還是手術室,可更為便捷地為醫(yī)生提供輔助,引導醫(yī)生對移位的骨折斷端進行閉合復位,增加骨折初次閉合復位的成功率,避免盲目復位,減少患兒的二次損傷;(2)可減少曝光次數,降低曝光時間,減少放射量;(3)可觀察骨折斷端的軟組織損傷情況,在骨折斷端進行環(huán)形探查可減少骨折端的軟組織嵌入,可縮短骨折愈合時間。但彩超在骨折中的應用也有一些缺點,超聲不能用于石膏固定狀態(tài)確定、皮膚損傷嚴重或皮膚缺損的開放性骨折;超聲探頭小,視野狹窄,無法穿透骨皮質,因此,無法反映出整個骨骼的形態(tài)。彩超對骨折的穩(wěn)定性和愈合過程的評價也有限,仍需常規(guī)X線檢查來監(jiān)測,二者相結合才能為骨折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更精準的信息。
綜上所述,超聲作為一種便捷可靠的檢查方式,在兒童前臂骨折手法復位石膏固定中應用,可提高初次閉合復位成功率,縮短骨折愈合時間,減少患兒放射損傷,縮短手術時間。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小,可能導致結果存在一定偏倚,未來還需開展大型隨機對照研究。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山東第一醫(yī)科大學(山東省醫(yī)學科學院)學報2022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