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琳 劉永春
中國現(xiàn)代散文自五四時期發(fā)端以來,一直以獨特的精神品格延綿相續(xù),記錄著世情時序的興衰更迭,也傳達著生命情感的真實體驗。2020年的山東散文創(chuàng)作繼續(xù)保持著齊魯大地的厚重底蘊與靈動氣質(zhì),全面顯示出主題鮮明、兼收并蓄的創(chuàng)作特色,其中既有對歷史的回應,又多與時代勾連;既有對文化使命與道德理性的自覺承擔,也常常傳達出創(chuàng)作主體沉浸于現(xiàn)實百態(tài)的在場性表達,總體上呈現(xiàn)出欣欣向好的發(fā)展樣貌。同時,以張煒《斑斕志》為代表,山東散文創(chuàng)作在2020年如此特殊的年份依然成果豐碩,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這一年,山東散文作家在書寫主題方面主要聚焦于歷史書寫、風土景觀、人生哲理三個重要維度,文化啟蒙、社會批判與人文關懷貫穿其中,藝術(shù)審美與精神內(nèi)涵交織相融,由歷史而走向當下,由自我而洞見社會,山東散文作家們盡心竭力的創(chuàng)作完成了對疫情時代的社會苦難的超越,也奉獻出了許多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使命的精品之作。
散文自身具有飄逸靈動的質(zhì)地,當它和歷史文化遇合時,便呈現(xiàn)出深邃與古樸的色彩,帶有強烈的文化追問與理性反思傾向。本年度山東歷史文化散文打破固有格局,不再追求宏大敘事,多從幽微之處深入歷史,沿著歷史紋理探尋時間背后的奧秘,對被人遺忘的歷史文化進行合乎人性與現(xiàn)實的重新構(gòu)建與思考。
張煒的《斑斕志》引發(fā)廣泛關注,這是作家深潛歷史十余載所創(chuàng)作的東坡解語,記述了蘇軾作為政治家、文學家、詩人的一生,更聚焦于其作為普通人的人生經(jīng)歷與精神嬗變。張煒呈獻出來的是一個紅塵之中的、有血有肉的東坡,他的人生有詩酒有山水,有牢獄有流顛,他活得五彩斑斕,聚集著生活的諸多況味與生命的復雜體察。通觀《斑斕志》,我們可以看到張煒與蘇軾之間穿越古今的心靈對話,張煒并沒有從低處仰望,而是以平等對話者的視角、以蘇東坡心靈的流變?yōu)樾形木€索、以情感的自由運行為軌跡鋪展開東坡不為人知的多維世界,觸摸到歷史、政治、文學、生命、人性、情感、生活的各個角落。其中的《出眉山》《不系之舟》與《一生功業(yè)》三個系列,皆深深淺淺地走入了蘇東坡的生命歷程,踏入到其生命長河起始之地的眉山,隨他少年成名、及第入仕,隨他坎坷北上、南下流放,看盡文人書生的理想顛簸與精神流變。在自然山水的滋養(yǎng)之下,“他仰觀星辰、俯察新蕊,穿林踏雪、策杖徐行”,純凈的萬物成為詩人一生最大的慰藉與依托,使得全書人文境界開闊又細膩周備,意趣盎然又情蘊無限。值得注意的是,張煒在行文中一邊關注詩人的生活細節(jié),涉及到烹飪、茶道、醫(yī)藥、建筑等繁多領域,一邊矚目于他的策論詔告、表狀、奏議等富有思想建樹的重要篇章。與此同時,張煒從詩人的生活與文字中看到的是現(xiàn)代人的精神困惑與生命訴求,無論是順境逆境的平衡還是對生之意義的求證,都帶有全部人類普遍性的印痕。
其他山東散文作家關注歷史題材、審視歷史經(jīng)驗、書寫歷史情懷的篇章也較為多見。楊朝明的《時空維度下的孔子與儒學》從更廣闊的歷史背景與更長遠的歷史文明中觀照孔子其人以及孔子儒學,經(jīng)過不斷更新的史料考證關注到孔子超越時間與空間性的文化思考,進而傳達出儒學對提升人的格局的追求和儒家思想中“天下為公”的道德理想。作者由孔子及儒學的價值觀念看到現(xiàn)今社會中人應具備的公共意識與公德意識,認為這不僅僅是儒家的理想,更應該是人類社會“大道之行”的理想目標。陳忠的《瓢泉:辛棄疾晚年的故居遺址》是作者驅(qū)車親游江西省稼軒鄉(xiāng)瓜山下的所思所感,伴著未曾斷流的潺潺清泉,作者心中所念的不單是清冽泉水能否洗凈辛棄疾遙遠路途上背負的塵土,還同終老瓢泉的稼軒一起遙望北方故土中滿城的甘泉。劉恒杰的《嘶馬留駒千古傳》講述東漢贏長韓韶在贏縣(今濟南市萊蕪區(qū))為官幾載后回歸故里時的歷史故事,韓韶回鄉(xiāng)卻執(zhí)意留下生長于斯的小馬駒,不帶走屬于贏城百姓的分毫,此舉清廉,對萊蕪世代官員產(chǎn)生深遠影響,成為百姓評價官吏的重要標本和至今仍具現(xiàn)實意義的文化符號。高軍的《巴金四進單家莊》將視點聚焦在現(xiàn)代作家巴金身上,是作者持續(xù)查閱資料、走訪座談而呈現(xiàn)出的真實記錄,事件具體詳盡,內(nèi)容充實有力,全面展現(xiàn)了巴金對于老區(qū)人民的深厚情誼,為單家莊豐盈了一層文化底蘊,也為世人全面了解巴金其人提供了嶄新視野。張洪浩的《卑微獨行者的雕像》、張期鵬的《吳伯蕭的〈忘年〉往事》、戴小棟的《人間惟有杜思勛》等作品也均從不同層面闡釋重要歷史人物的精神品格,致力于從散落在歷史洪流中的微小細節(jié)逼近鮮活躍動的歷史真實與生命真實。
對歷史古物的感懷思索也是山東散文的常見主題。此類作品內(nèi)容繁復、思想深邃、涉面廣泛,超越了中國文學傳統(tǒng)中的寫景狀物,而以身心游走為構(gòu)架,勾勒出社會人文的肌理質(zhì)地,充分反映出現(xiàn)代社會的文化鏡像,主要涉及對歷史古跡、歷史現(xiàn)象、文藝世界等方面的感悟思索和重新解讀。高洪雷的《洛陽散章》回溯追索洛陽往昔,胸襟博大,意境開闊,記述幾代帝王在此建都建業(yè)的豪情壯舉。作者思緒回退千年,在感嘆于朝代更迭中延續(xù)的洛陽文明之余,也思悟其留下的現(xiàn)實社會價值和精神意義。呂仁杰的《宗祠站在歷史深處》用清透秀雅之語描繪了歷城東北鄉(xiāng)的婁氏宗祠,宗祠在幾十代人的守護下受盡風雨而安然挺立,在村莊口口相傳,是后人不能忘懷的家族記憶,也是永遠珍貴的文化記憶。黛安的《翁丁記》走進古老的云南翁丁,刻畫出獨屬于這個部落的神秘、粗野和原始之美。李振聲的《孔子和關羽,芙蓉街上并駕齊驅(qū)》將地方生活與歷史文化連接在一處,呈現(xiàn)出具有中國古老特色的“廟市合一”的街市布局,語言質(zhì)樸,情意真摯,加深了城市的文化氛圍,將靜默歷史拉近熱鬧的現(xiàn)實,帶有文化洞悉的深度價值。夏海濤《尋找鐵門關》、林之云《廣宗湯王廟前漫想》、劉星元《執(zhí)刀者》、王月鵬《古登州的港與航》、趙霰《微山湖、運河、淮泗的文化淵源》等作品則熔鑄著寫作者回溯與追索歷史的決心。
宋長征的歷史文化散文空靈而充滿詩意,浸透著主體審美意識與心靈感悟。從斑駁的歷史事件、歷史現(xiàn)象、文學藝術(shù)的世界走來,宋長征站在古老的歲月里仰望星空,而散文詩意的底座是“真”,在他以文字復原的歷史記憶當中,真意真情不斷打動人心。宋長征的《水袖:述異記》由《梁祝》《白蛇傳》《牡丹亭》三個愛情故事貫穿構(gòu)成,飄舞的蝴蝶、殘破的棧道、開得火紅的杜鵑花一齊同傳說落至眼前,而無論一種傳說如何流變、發(fā)展,都無法更改其內(nèi)在的生命質(zhì)地,心碎而歡喜的感情充盈于柔韌的愛情線索當中,是經(jīng)時間淘沙之后最為真實的感受傳遞。
在嶄新的時代語境之下,面向歷史文化的重新解讀與重新闡釋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歷史縫隙中的碎片也許就是我們得以窺見真相的可靠視角與激發(fā)歷史生命力的有力途徑。同時,歷史不再是虛無縹緲的幻影,撥開歷史的迷霧,本年度山東作家的散文創(chuàng)作真切表現(xiàn)了歷史文化散文中細膩的生命情感體驗。
一方風土一味人情,不同的土地滋養(yǎng)出形態(tài)各異的風物與文明,城鄉(xiāng)景觀與世相百態(tài)并行于中國廣袤的大地之上,城市群落與鄉(xiāng)土村莊從未脫離作家視野,卻成為最樸素與天然的創(chuàng)作素材。本年度山東散文記錄各地風土,詩意而純凈,輕緩而柔韌,寫作者對于自然風物總是投筆有情,山水草木皆充滿慈悲與靈氣;同樣,對于世態(tài)風情的書寫帶有鮮明的個人印記,顯示出審美性還原現(xiàn)實風土的真切和深刻品質(zhì)。2020年山東散文創(chuàng)作繼續(xù)關注城鄉(xiāng)風土,更加注重情感力度的把握,調(diào)整其包蘊生活容量的深淺程度,以澄澈心境帶來無功利的精神馳騁,以溫暖記憶呈現(xiàn)出紛繁煙火的深情與詩意。
現(xiàn)代性巨輪的推動迫使城市瞬息萬變,城市中的生命個體被時代裹挾,只能匆匆前行無法停駐,由此只能看到城市的喧囂與躁動,恰恰容易錯過最能撫慰人心的旖旎景致。事實上,大自然對于城市并無偏頗和遺忘,只需留心便能得到別樣的詩情畫意。趙桂琴在《濟南的春天》中發(fā)現(xiàn)了早春的濟南顯露的勃勃生機,或許是疫情的緣故,這樣從容緩慢的春天也綻放在濟南這座城市,它似是特意在用滿城的櫻杏桃李和毛茸茸的垂柳嫩枝提醒靜默的一切醒來,讓人不辜負這美好時日與飽滿春天。明謙的《明湖之春》也刻畫濟南的春景。濟南春日素來短促,常常趁人不備便悄然溜走,忽而已至的夏日令人猝不及防,如此,濟南的春日便可貴又可愛了起來。雪櫻的《我與千佛山的重逢》刻畫人與千佛山的一次次相遇和對談,山巒的雄奇俊秀、石刻的渾然天成、草木的生長繁盛,這一切風景都與游者的人生風景遇合。張世勤的《日照看?!穼⒆髡吲c友人的數(shù)次看海經(jīng)歷娓娓道來,站在海邊,近處海波蕩漾、海色七種,遠處天海一色、碧空如洗,深邃的大海不止雄美壯觀,它更多承載了友情與夢想,在海的蔚藍中折射人生的光景。作者的文字輕柔恬靜,一如海的胸襟與包容。崔向珍的《白鷺入畫》走進秋日的黃河入???,這里恬靜、澄澈,天空盤旋著數(shù)不清種類的飛鳥,地上移動著無法計數(shù)的游人,遠處有濕地蔓延的生機,近處是排排蘆葦?shù)纳成陈曧?,秋風拂過臉頰,倒像是誤入了仙境一般。作者喜愛的白鷺在蘆花涌動的畫卷中明亮奪目,寬大的翅膀掠起蘆叢向湛藍深處飛去時,顯得從容堅定,它們是自然大地上圣潔而獨立的精靈。
散文世界輻射現(xiàn)實人間,作品常常立于城市深處還原最廣闊的市井味道,矚目城市中的生活現(xiàn)象與眾生情態(tài),發(fā)掘出城市特有的魅力,也關注于城市發(fā)展中的困境與沖突。鄭峰的《“市井”情趣》以生動的筆觸寫自家小區(qū)對面有名的“早市”,小販們往往天還未亮就早起擺攤,喚醒沉睡的城市,帶來時下新鮮多樣的農(nóng)家作物,四季更迭的奧秘便都在其中了?!霸缡小彪m小卻無比重要,不僅是因為它方便人們的生活,補充了商場樓宇的遺憾,更重要的在于,這種熱鬧的人間煙火,城市也從不應該缺少。劉學剛的《拔絲油餅》展現(xiàn)安丘縣城美食做工之考究、味道極醇厚的地方特色。然而,美味之物難得,需要人的細膩與耐心;美味之物又不僅美在品相與味道,亦帶給人心情的美好與愉悅。他的另一篇散文《芝畔燒肉》有異曲同工之處。這道菜自古時京城御廚傳授,在安丘一帶頗為有名,做法繁雜需精心炮制,是作者與同事之間的美味記憶,也是作者對母親的深情懷想。田靜的《無茶不歡》呈現(xiàn)充滿淡茶韻香的城市生活,作者喜愛品茶、熱衷沏茶,實際上也是在茶中品人生百味,在飲茶的過程中感受現(xiàn)實煙火,在對茶的熱愛中使生活節(jié)奏跟著慢下來,讓生活更加溫暖有趣。孫葆元的《背誦〈胡笳十八拍〉的化學老師》由人物命運引發(fā)沉重思緒,鋪展開來的是令每一個被禁錮被冷落的靈魂所能感同身受的生命圖景。胡念邦的《笛聲》回憶貧民老街上聲音對生命的救贖,歡快的笛音仿佛能穿透一切,穿過老街殘敗的房屋和墻角,穿過街上落寞夜晚的死寂和荒涼,穿過貧窮,穿過苦難,直直抵達少年心里的盼望與夢想。這樣的聲音嘹亮、悠揚,沿著歲月的紋理一路追憶,它竟又能清晰地出現(xiàn)在作者夢中,只不過這次面對的不再是殘破的老街,而是高樓林立的現(xiàn)代都市。
相對于日漸龐大的城市,鄉(xiāng)村,固執(zhí)地守候在大地深處,成為作家心中永不褪色的精神搖籃,記錄鄉(xiāng)土世界的散文作品往往純凈而深情,是離鄉(xiāng)之人站在不斷流逝的時光之中對故鄉(xiāng)世界的深情回望。本年度山東散文創(chuàng)作帶著鄉(xiāng)村的記憶,用真切細膩的筆觸書寫鄉(xiāng)村風土,表現(xiàn)記憶故土中親切熟悉的鄉(xiāng)野風物和世態(tài)人情,以故鄉(xiāng)之名安放失落的精神自我,顯示出作家們獨特的生命體驗和不懈的精神求索。黃浩的《故園》如詩如畫,北方小村在他的筆下生動有趣又熠熠生輝。劉錦佃的《我的潘家溝》回憶自己與父親在南梁子打井子的畫面。那些辛苦的年歲在如今的作者看來極為珍貴,一口井子成為少年在很多年后能孑立于孤燈清影中卻備感充實的精神砥礪,文字沉穩(wěn)從容,浸透了最為厚重的泥土之氣。宋振東的《榆錢飄香》以童年榆樹切入記憶,回想春夏青黃不接時農(nóng)村人就用榆錢兒充饑的情景。這是作者童年的美食,無論時光如何更迭,承載著思念的榆錢會在記憶里永遠飄香。付力《家常的味道》回味母親親手做的家常小吃,其中最難忘的就是用丕藍疙瘩、辣菜疙瘩和辣菜纓子做的咸菜,常常能刺激味蕾,帶來一種意外的舌尖記憶。夏立君在《從童年出發(fā)》寫彼時生命的經(jīng)歷體驗,困窘生活里由親人與伙伴帶來的拳拳暖意,成為照亮作者一生的燈光,而父親的去世也使作家感觸到死亡的意義和價值,在人生的背景板上,父親永遠像作者童年時那般堅強偉岸,從童年出發(fā),收獲一生的激勵和溫暖。馮連偉的《老宅》《回望故鄉(xiāng)》《趕集》也深藏珍貴的鄉(xiāng)村記憶,細心記述了故鄉(xiāng)的宅院、大集等多種場景、風物與習俗,充滿厚重的歷史底蘊?;赝枢l(xiāng),回望的既有萬家煙花,也有不曾抹掉的歷史溫情。宋長征的《春時間》穿越千年光影,以遙遠的歷史文明觀照村莊風習,將遠古流傳下來的節(jié)日灑落在童年的田野,將父親栽種下來的春天作為寒冬的慰藉。他的另一篇散文《洞穴秘史》中經(jīng)由一個孩童的眼光記錄下故鄉(xiāng)中他處的風光與他者的命運,洞穴似網(wǎng),編織著一個少年關于記憶與時間的幻夢;洞穴也像家,如母親和大姐溫暖的胸膛,庇護著孤獨與無聊的少年時期中少有的肆意和歡樂。
除了上述作品之外,聚焦鄉(xiāng)村的作品還有真真的《故鄉(xiāng)故事》、劉致福的《楸樹與木槿花》、若荷的《鄉(xiāng)村桃花記》、房子的《父親與老槐樹》、李木生的《老四嬸》、張嵐的《嫂娘》、崔向珍《素雪里的鄉(xiāng)愁》等。這些作品深入挖掘故鄉(xiāng)的精神之根,沒有蕩氣回腸的雄偉事跡,不見工巧渲染的造作之氣,有的只是作家最為珍貴的生命體驗與最為樸素的人間情感。諸多山東作家由鄉(xiāng)土而來,帶著獨具齊魯風韻的故鄉(xiāng)記憶,一邊溫情回眸永恒的愛意,一邊驅(qū)散游子苦澀的痛楚,在時代變遷的洪流中構(gòu)筑精神圣殿、還原生命本真,實現(xiàn)了對遙遠故鄉(xiāng)的詩性把握和對當下現(xiàn)實的詩意期待。
2020年的山東散文在每一個作家的筆下都有一片獨一無二的人生圖景,面對庸常人生與無情歲月的擾亂與沖洗,正是眼前細微而平常的事物才能觸及我們生活與存在的根本,基于當下人生的文學記錄,成為本年度山東散文最有溫度的自我表達。有柴米油鹽,有悲歡喜樂,作家們的經(jīng)歷與體悟各各有別。這一類散文的創(chuàng)作題材大體上可以分為時光的流動、情感的低語、思想的追問、生命的體察這四個板塊。
飄渺的時間可以具化為種種姿態(tài)用以認識萬物,流逝的歲月也化為生活的點滴直抵人內(nèi)心的深處。潘麗萍在《那些忽然而已的時光》中記載自己珍藏的時間碎片,明亮又柔軟的童年、相別又相逢的片段、記憶中從不離去的笑臉,都安放在歲月勾勒出來的痕跡里,透過光陰的窗欞灑下雪野里滿地的落花。林紓英以一次旅行切入到緩慢時光的柔美與風情中去,在《慢下來的時光》中回歸自然、回歸感情、回歸本真,體驗到更多平時忽略掉的人生底色。金后子《獨居的時光》定格天命之年的自己對于安靜時光的體驗與享受,放下手機,走在街頭,浮躁喧囂之氣似乎不再來侵擾,天地中彌散的只是無邊的月色、習習的秋風,還有藏于各自天地的萬物生靈,與時時跳出的美好青春記憶。同樣,人間煙火也藏于最生動的時光之中,當作者受冷生病躺在床上時,就格外想念小外孫的笑聲和妻子那碗泛著油花的熱面條了。崔秋立的《關于票證的瑣碎記憶》從一沓沓票證出發(fā)回看人們的瑣細生活和時代小物。張晉芳《那些聽書的日子》以聽書漫談歲月,記錄下小時候的聽書經(jīng)歷和其間趣事。
古往今來,真情最打動人心,它不僅是事件之真,更是情感之真。張嵐的《愛,與光陰無關》寫自己在窗前等待春日花開的場景,眼前是鮮綠生動的春芽和搖曳于風中的枝條,透過窗前一樹一樹的繁華,耀眼的分明是平凡生活中情感的光亮。她的另一篇散文《特殊的嫁妝》傾訴了一位母親給即將出嫁的女兒準備的最好禮物。沒有盛大的十里紅妝可送,作者思慮再三決定送女兒一本屬于她自己的書。書中記錄的是母女并肩的身影,是共同走過的歲月,是二十萬字的厚重親情?!对谌碎g趕路》同樣樸素真誠,張嵐用文字印下自己在文學路上的踏實腳步,古往今來的文學世界似跋山涉水而來,只為叩響稚嫩的心弦,安放一個敏感而熱烈的靈魂。劉恒杰在《母親那些生動的話語》中講述母親常常脫口而出的話,這些語言或許并不規(guī)范,也無高明深刻之處,但母親總能明白清楚地講述出來,又常常用鄉(xiāng)間土語的形式生動形象地傳達,使從事文字工作的作者自嘆弗如。其實,母親的話總帶著她所經(jīng)歷的歲月風景和樸素無華的親情關懷,如吃飯喝水一般自然地伴隨我們成長直至成為生命中的重要部分。劉星元《麥田里的母親》《關鍵詞里的父親》,趙欣《父親的算盤》《母親的藥箱》,王韻《父親的單車》、劉春燕《懷念母親》、高緒麗《父母的愛情》等作品皆以真情打動人心,訴說日常生活,言語生命體驗,文字常常溫潤深邃、敏感深情,言語之中便為短促人生注入了永恒的情感光亮。
散文帶有思想性的探索與追問,它不僅飄逸、靈動,更要擲地有聲。王玉河的《苦難中開花》和《做一個有趣的人》展現(xiàn)對人生存在的思悟,天地無限而生命有限,如何用自我的力量來抵抗人生的諸多失意沮喪。王夫剛《不要拋棄靈魂中的英雄》以詩人之名召喚靈魂中值得信仰的精神坐標、為詩歌正名,因為自己選擇了人跡更少的那一條道路進行歌唱而倍感驕傲。王力麗《做一個世界的水手》是一顆勇敢的心的飄然流動,作者即將踏上遙遠征程,只覺滿心歡喜,期待在世界的航行中做一個自由的水手,收獲人生路上的美妙風景。楊敏的《距離》以一條短裙和一串風鈴開啟關于美與愛的詮釋,要使美得到永恒,須得讓自己與美的事物保持一段距離,在距離中才存在想象,才更加珍視,才不會因為貪心而破壞了美意。簡默《路上的毒》直指人心,萬物有靈,各行其是,大道朝天,各走一邊,這是自古以來的道理,可偏偏有人就在路上用根草棒挑起事端,兩個蟲子的你死我活并不是場趣事,戰(zhàn)爭之下也從來沒有幸免者。張煒《一生一本書》、徐淑云《青春在極端中流逝》、付瑞花《心向每一朵花》、崔向珍《人勤谷雨香》等都別具思想的啟迪。
文學是觀照生命的入口,散文就是其中的一扇窗欞。透過這扇窗,我們看到生命的脆弱與堅強,看到危難中生命的勇氣與擔當,看到別離的真實與感情的牽掛,看到春來時生命的燦爛與勃發(fā)。2020年的山東散文直面當下,深情地闡釋了春由心始、愛自情生的生命過程。張存金的《直與天地爭回春》盼望人間的春天也渴求生命的春天,打破時空,游走于疫情中的生活細節(jié),記錄下在爭奪春天的戰(zhàn)役中生命的相互支撐。張金鳳《叩開春天的門》同樣從萬物生發(fā)的春之遐想落筆,進而將筆觸伸向生命的方方面面。黛安《疫情期間歸國手記》以自身因疫情爆發(fā)滯留國外輾轉(zhuǎn)回國的真實經(jīng)歷揭開疫情給個體生命帶來的身心顛簸,刻畫羈留國外的人們渴望歸國還鄉(xiāng)的強烈愿望。徐明卉的《方艙醫(yī)院醫(yī)生的六小時》全面走進了醫(yī)護人員之中,以山東第八批支援湖北醫(yī)療隊的醫(yī)生之一的曹偉為視點,跟隨著他的腳步還原生命的溫暖和偉大。關注疫情中生命個體的生存狀態(tài)與精神空間的作品還有鐘倩的《社區(qū)里的“逆行者”》、榮海鴻的《齊心抗疫》、于紹迎的《戰(zhàn)“疫”,我們同行》、吳朝標的《疫區(qū)日記》、趙欣的《心系武漢》《筑起堅不可摧的堡壘》等等,這些作品取材當下現(xiàn)實生活,如鏡頭轉(zhuǎn)換般實錄生命點滴,在細膩平實的筆觸之下,在充滿自我體驗的絮語當中,顯示出作者對生命過程的探索與重構(gòu),對生命情感的把握與體察。
2020年的山東散文創(chuàng)作在歷史講述中高舉理想之歌,在大地風土上實現(xiàn)詩性游走,在人生觀照下堅定執(zhí)著守望。無論在哪一維度、從何處出發(fā),作家們努力將個體思想伸觸到生命現(xiàn)實,將藝術(shù)鏡頭對準心靈世界,將手中之筆投射到當下社會,顯示出直面現(xiàn)實的在場性表達與歷史性擔當。在新時代語境下,山東散文作家一方面更加敞開自我,書寫內(nèi)心聲音,遵從自由的創(chuàng)作精神,以切實、深刻的生命體驗經(jīng)營自己的文字天地;另一方面更加深入現(xiàn)實,關注世間百態(tài),體察市井人情,以精神旗幟的高舉燭照現(xiàn)實人生的角落。兩種創(chuàng)作動力互為支撐,使山東散文創(chuàng)作一路向前,厚積薄發(fā),收獲了許多厚重之作。這種創(chuàng)作狀態(tài)與突出成績再次說明,山東作家、山東散文時刻以時代責任為己任,以精神開掘為方向,以主體表達為旨歸。同時,銳意創(chuàng)新、渾厚深沉的創(chuàng)作底色,造就了犖犖大端的創(chuàng)作成績。由此,山東散文創(chuàng)作的歷史特征與文化傳統(tǒng)在2020年度得到了很好的確證與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