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昌浩
夏至之后,太陽終于掙脫烏云的束縛,像鳥兒抖落干凈羽毛上的水珠,振翅飛上參天大樹的枝頭,敞亮明媚。
我們在去往長樂坪鎮(zhèn)青巖沖村的路上,經(jīng)雨水不厭其煩洗刷后的群山奔涌綿延,蒼翠深綠,顯示出勃勃生機就像無法藏匿的深情。車子經(jīng)過長沖子后,落下車窗,撲面而來的風(fēng)已是滿含清涼??梢韵胍?,距此五十公里外、平均海拔1200 米的青巖沖村,有多么的涼爽。
我曾誤將“青巖沖”當(dāng)作“青崖沖”,因為它毗鄰白鹿莊。還在心里贊嘆土家族人“俱懷逸興壯思飛”,這個地名一定是取自于名句“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求證后才知自己有點兒自以為是。“青崖”實為“青巖”。但這個烏龍,絲毫不影響這方山水的鐘靈毓秀。
小黃公路穿村而過,路旁的田疇里是一畦畦蔬菜和藥材,郁郁蔥蔥,迎風(fēng)招展。蔬菜和藥材是當(dāng)?shù)乩习傩盏腻X袋子,如縫在衣服左右兩邊的“荷包”。這里主要種植辣椒、西紅柿、四季豆、黃瓜等蔬菜和獨活、玄參、貝母、七葉一枝花等藥材……這里的蔬菜和藥材在好山好水的滋養(yǎng)下長成“山珍”,備受青睞,遠(yuǎn)銷大江南北。
駐村第一書記楊玉鋒是縣里派來的干部。駐村不到一年,青巖沖村的大務(wù)小事已經(jīng)悉數(shù)裝在他的腦海里。烈日灼灼,他吆喝在田間拍照的大伙兒去樹蔭下歇一歇。路旁那棵枝繁葉茂的銀杏樹,宛如撐在天空的巨傘,大家三三兩兩站在“傘”下,看著地里的莊稼,聊著村里的發(fā)展。
親歷青巖沖,才能識得東風(fēng)面。
風(fēng)掠過群山,翻開樹葉灰白色的背面,山有了新的顏色。幾團蓬松的白云歇在山巔,像孩子們喜愛的棉花糖。
村委會不遠(yuǎn)處,就是郭東霞女士打理的半畝園民宿。知天命之年的她跨越千山萬水,從繁華首都來到鄂西邊緣,開啟了一份嶄新的事業(yè)。
郭東霞是北京西城區(qū)人,2021 年7 月來到青巖沖開辦民宿。民宿的設(shè)計、采買、施工……她一個人全力承擔(dān),燕子銜泥般筑起半畝園這個巢居,投資已近50 萬元。
我很好奇她為何北雁南飛。她告訴我,青巖沖村地主坳是她的婆母的出生地。
郭東霞說,因為老人身體不好,她很早就辭職在家照顧老人,生孩子后,更是安心在家做了家庭主婦。長期脫離社會,她對生活失去信心,身體也大不如前。為了養(yǎng)好身體,開始新的生活,郭東霞來到青巖沖。這里的青山綠水令她一見傾心,放闊里看藍(lán)天白云,散淡中聽鳥叫蟲鳴,她的病情大有好轉(zhuǎn),幾近痊愈。
青巖沖仿佛如此神奇的魔力,能治愈身心。半畝園無異于憩園,讓我想起朱熹的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碧旃庠朴?,才是心靈的皈依。
半畝園民宿
郭東霞覺得,很多和她年齡相仿的人,無論在城市還是鄉(xiāng)村,對于未來養(yǎng)老的生活方式其實很迷茫。她想提供一個可借鑒可復(fù)制的范本。她認(rèn)為,小而精致是民宿發(fā)展的趨勢。半畝園有四個套房,適合四個家庭聚會,大家在一起可以采摘、動手做飯,放下手機、放下工作,看美景,吃美食,聊美好。她也希望能帶動當(dāng)?shù)卮迕?,形成小的產(chǎn)業(yè)集群,一起發(fā)展旅游。
楊玉鋒書記說,青巖沖村委會正在投資建設(shè)民宿,建成后可以由郭東霞托管,以此實現(xiàn)村集體經(jīng)濟的發(fā)展壯大。共建共治共享,各盡所能,未來值得期待。
半畝園的旁邊,有一座小山,沿著步道拾級而上,草叢間有一塊倒伏的石碑,是曾經(jīng)功德廟的遺跡。小山頂部平坦,樹木參差,可建涼亭于其上,以享受八面來風(fēng)。
極目遠(yuǎn)眺,眼前就是青巖沖村的地標(biāo)天生橋。它在半空中連通了峽谷兩岸,渾然天成,與石拱橋毫無二致。橋的兩邊長滿了高低錯落的樹,猶如橋的欄桿,過橋如履平地,毫無險峻之感。離橋不遠(yuǎn)處有一塊突兀的巖石,置身其上,正好觀望天生橋。整個洞口形狀像極了張家界的天門山,只是天門山高高聳起,而天生橋落在低處,落在凡塵,無法效仿天門山做飛機穿越的壯舉。不過生在低處的民間屬性,也有盎然意趣。天生橋下,峽谷的底部,流水淙淙,水聲環(huán)佩叮咚,鳥聲空靈,不知起于何處。如果緣溪而行,又會有怎樣的別有洞天?生活需要留白,大自然總是可以給我們琳瑯滿目的答案。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fēng)物長宜放眼量。誠哉斯言。
告別青巖沖,詩仙在問:別君去兮何時還?
回程時正是一襟晚照,迎面吹來涼爽的風(fēng)。就這樣吧!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青巖沖就在白鹿和青崖之間,再一次回首,只見蒼山如海,夕陽如血,草木葳蕤。
我見青巖多嫵媚,料青巖見我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