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國偉,黎堅,譚論嬋,梁冰
(1.茂名市氣象局,廣東茂名 525000;2.信宜市氣象局,廣東信宜 525300)
華南地處東亞季風區(qū),夏季溫暖潮濕,雨量充沛,年總降水量可達1 000 mm以上,其中華南前汛期降水(4—6月)占全年降水的40%~50%,甚至更多,同時也是大范圍洪澇災害發(fā)生的主要時段[1-4]。
關(guān)于華南前汛期的研究,國內(nèi)外學者進行了大量的工作,池艷珍等[5]和鄭彬等[6]對華南前汛期不同降水時段的特征分析表明,鋒面降水時段主要集中在4月,為典型的由冬到夏過渡的環(huán)流形勢,夏季風降水盛期主要集中在5—6月。由此可以看出,華南前汛期初期降水和后期降水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zhì),應該將它們區(qū)分開來。許多研究表明華南前汛期降水量時空分布不均勻,并且有明顯的年際和年代際特征[7-9],徐碧裕等[8]指出各個空間降水型突變時間及特征不同,降水的主要周期和周期變化特征也各不相同;馬慧等[9]認為華南前汛期降水偏多現(xiàn)象易發(fā)生在華南東部地區(qū),偏少現(xiàn)象易發(fā)生在華南北部地區(qū)。進一步研究表明華南前汛期降水存在兩個明顯的年代際變化,4和5月降水在1970年代初發(fā)生年代際增加,在1990年代初又轉(zhuǎn)為年代際減少,而夏季降水則在1990年代之后年代際增加且降水年際變率強度也增強[10-11]。
已有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華南地區(qū)汛期降水的年代際和年際變化的特征。然而,以往的研究主要都是按整個前汛期降水或者分月來分析的,而不同等級的華南前汛期降水特征如何,其長期趨勢及年際變化特征又如何?這些目前并不清晰。本研究從此著手,主要分析1979—2010年的數(shù)據(jù),以期得出一些對華南前汛期降水的新認識,為提高對前汛期降水預報提供參考。
本研究用到的資料主要是國家氣候中心提供的1979—2010年這一氣候態(tài)的中國160個站的逐月降水觀測資料和中國756個站的逐日降水觀測資料。前汛期指4—6月,即第19至36候。選?。?06°E—120°E,20°N—26°N)范圍內(nèi)分布較為均勻的59個站點代表華南地區(qū)。
本研究根據(jù)日降水量(R)把降水等級分為4個:小雨(R<10 mm/d)、中雨(10 mm/d≤R<25 mm/d)、大雨(25 mm/d≤R<50 mm/d)、暴雨(R≥50 mm/d),Sum為各等級雨量之和。
首先從降水逐日的變化分析華南全區(qū)降水是否具有一致性?為此,計算了前汛期全國各個站點的逐日降水標準差,在此基礎(chǔ)上選取了標準差最大值的站點(陽江)來做其與全國各站點降水量的單點相關(guān)圖(圖1a)。從圖1a可以看出,華南地區(qū)是4—6月全國降水量標準差的極大值區(qū)域,標準差最大值位于廣東沿岸陽江附近,從單點相關(guān)系數(shù)來看華南整片區(qū)域內(nèi)都通過了99%的信度檢驗,表明華南整個區(qū)域前汛期降水具有很好的同步性,且從圖1b可以看出,長江中下游為負相關(guān),泛華南都是正相關(guān),選定區(qū)域?qū)τ谌A南地區(qū)降水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圖1 東南部4—6月降水量的標準差逐日降水量與陽江降水量單點相關(guān)圖(a)和區(qū)域降水系數(shù)相關(guān)圖(b)
要了解一個變量的變異特征,首先要看該變量的氣候態(tài)情況,為此分別統(tǒng)計了氣候態(tài)多年平均的華南逐月、逐候的降水量變化(圖2)。從圖2a中可以看出,全年降水有一個峰值,出現(xiàn)在6月,達到281.9 mm;降水的主要時段為4—9月,從4月開始降水有明顯的增加,表明華南開始進入汛期。從候變化(圖2b)來看,降水從3月的下半月(第16候)開始有明顯的增加,表明華南開始進入前汛期。圖2b表明華南地區(qū)降水具有明顯的“雙峰”特征,一個最大的降水量峰值出現(xiàn)在6月份,達到10.4 mm/d,另一個出現(xiàn)在8月份的第45候,降水約8.2 mm/d。
圖2 1979—2010年氣候態(tài)的華南區(qū)域逐月(a)和逐候(b)降水變化
第2章分析了華南前汛期總降水的年代際年際變化,那么華南前汛期不同等級的降水是否也有相應的特征呢?因此,本研究使用逐日站點資料計算了華南(106°E—120°E,20°N—26°N)區(qū)域平均前汛期(4—6月)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和總降水的距平序列(圖3),計算時為了更準確反映降水的特征,求華南區(qū)域平均時,將屬于華南地區(qū)但未降水的站點進行剔除。由圖3可以看出,4月降水呈年代際減少的趨勢(通過90%的信度檢驗)(圖3a),5月沒有明顯的年代際變化(圖3b),6月降水則存在明顯的增多趨勢(圖3c),即1993年之后降水量有明顯增加,且通過95%信度檢驗。另外從不同等級的降水來看,4月的年代際變化主要是由大雨和暴雨貢獻,而6月降水的年代際變化主要是由中雨、大雨和暴雨貢獻,小雨的變化并不明顯。整個前汛期降水為略微增加的趨勢(圖3d),但并不顯著。 為了更直觀的給出華南區(qū)域平均的不同等級降水是否存在明顯的年代際變化,計算不同等級降水與各月降水的比值。從表1可以看出,不同等級降水存在明顯年代際變化的4和6月,大雨對4月年代際變化起主要貢獻作用,占比達到56.9%;而對6月起主要貢獻的則有中雨、大雨和暴雨,其中暴雨的貢獻超過了50%。
表1 1993—2010年與1979—1992年華南區(qū)域平均小、中、大、暴雨和總降水的差值及對總降水最大貢獻的降水等級 mm
圖3 華南區(qū)域平均不同等級降水量的距平序列
表2給出了1979—2010年華南區(qū)域平均各等級降水的降水量。結(jié)合表2和圖3可以看出,暴雨不僅對6月降水的年代際變化起主要貢獻,而且對5月降水和前汛期總降水的影響也是最大,分別占37.2%和36.5%,即除4月外,5—6月和前汛期暴雨所占的貢獻率均超過了35%。另外,從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占各月降水量的百分比來看,小雨、中雨、大雨的占比呈逐月遞減趨勢,而暴雨占比呈逐月遞增趨勢,即暴雨對前汛期總降水量的影響起重要作用,因此,對前汛期降水的研究更應關(guān)注暴雨的變化。
表2 1979—2010年華南區(qū)域平均各等級降水的降水量及占總降水的百分比
1)華南地區(qū)是4—6月全國降水量標準差的極大值區(qū)域,標準差最大值位于廣東沿岸陽江附近;從逐日降水的單點相關(guān)系數(shù)來看華南整個區(qū)域前汛期降水具有很好的同步性。
2)氣候態(tài)上看,不管是用月資料還是候資料,降水的主要時段為4—9月,二者主要的不同是從月變化看,華南全年降水只有一個峰值,出現(xiàn)在6月,而從候變化可以很明顯的看到華南降水獨有的“雙峰”特征,一個最大的降水量峰值出現(xiàn)在6月第2和3候,另一個出現(xiàn)在8月的第3候。
3)華南前汛期逐月降水的年代際變化也有差異。4月降水呈年代際減少的趨勢,對4月份年代際變化起主要貢獻的是大雨,達到56.9%;5月降水年代際變化并不明顯;6月降水年代際變化呈逐漸增加趨勢,其中暴雨的貢獻超過了50%。
4)華南前汛期不同月份具有不同的降水特征。小雨、中雨、大雨占各月降水的百分比逐月遞減,而暴雨占比逐月遞增;從總體上看,暴雨對前汛期總降水量的影響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