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倩,張興利,陸浩翔,吳 杰,楊飛,邱宏春
(江蘇省昆山市第三人民醫(yī)院血液腫瘤科,江蘇 昆山 215300)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是一種血液系統(tǒng)惡性腫瘤,其發(fā)病機制復雜,影響患者預后的因素較多。目前,對MDS 發(fā)病機制及預后影響因素的研究仍在不斷探索中,新的分子標志不斷被發(fā)現(xiàn)[1]。細胞因子IP-10、MBL 在多種疾病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其在MDS 患者血清中含量的相關(guān)研究較少。在本文中,筆者主要是檢測50 例初發(fā)MDS 患者血清IP-10、MBL 的含量,并探討其在MDS 診治中的臨床意義。
選取2019 年1 月至2021 年10 月在我科診治的初發(fā)MDS 患者50 例作為初發(fā)MDS 組,所有患者均符合MDS 的診斷標準。根據(jù)國際預后積分系統(tǒng)、修訂的國際預后積分系統(tǒng)的積分將其分為較低危組和較高危組[2]。其中17 例患者接受去甲基化治療/ 化學治療。患者的基本資料見表1。本課題通過了昆山市第三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表1 初發(fā)MDS 患者的基本資料
抽取正常對照組(30 例健康者)和初發(fā)MDS 組(治療前及治療1 ~3 個療程后)的空腹靜脈血(5mL),靜置2 h 后以3000 r/min 的速度離心15min,分離血清,置于-80℃的環(huán)境下凍存待測。采用ELISA 法檢測血清標本IP-10 和MBL 的含量。嚴格按照說明書操作。人IP-10 和MBL ELISA 試劑盒購自南京戟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去甲基化治療:阿扎胞苷或地西他濱;去甲基化聯(lián)合化療:阿扎胞苷或地西他濱+ 阿克拉霉素/ 阿糖胞苷/ 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CAG)或高三尖杉酯堿/阿糖胞苷/ 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HAG)等方案。
采用SPSS 23.0 軟件包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 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均數(shù)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均數(shù)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SNKq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兩變量關(guān)聯(lián)性分析采用線性相關(guān)分析法。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初發(fā)MDS 組患者血清IP-10 的含量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775,P<0.05);其血清MBL 的含量明顯低于正常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823,P<0.05)。較低危組患者血清IP-10 的含量顯著低于較高危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血清IP-10 的含量顯著高于正常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較低危組患者血清MBL 的含量顯著高于較高危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血清MBL 的含量顯著低于正常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表3。
表2 初發(fā)MDS 患者血清IP-10、MBL 的表達水平(ng/mL,± s )
表2 初發(fā)MDS 患者血清IP-10、MBL 的表達水平(ng/mL,± s )
注:a 與正常對照組比較,P <0.05。
分組 例數(shù) IP-10 MBL正常對照組 20 1.2803±0.2291 3.4871±1.2496初發(fā)MDS 組 50 1.9215±0.8776a 2.0627±0.6758a t 值 -4.775 4.823 P 值 <0.05 <0.05
表3 各亞組血清IP-10、MBL 的表達水平(ng/mL,± s)
表3 各亞組血清IP-10、MBL 的表達水平(ng/mL,± s)
注:a 與正常對照組比較,P <0.05 ;b 與較低危組比較,P <0.05。
分組 例數(shù) IP-10 MBL正常對照組 20 1.2803±0.2291 3.4871±1.2496較低危組 27 1.7366±0.6821a 2.3074±0.5699a較高危組 23 2.1386±1.0366b 1.7754±0.6881b F 值 7.187 22.435 P 值 <0.05 <0.05
初發(fā)MDS 患者中有17 例患者接受去甲基化治療/ 化學治療,其中12 例患者獲得骨髓或血液學改善(有效組),5 例患者無骨髓或血液學改善(無效組)。有效組患者治療后血清IP-10 的含量為(1.5592±0.2907)ng/mL,與治療前相比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9.895,P<0.05)。其治療后血清MBL 的含量為(2.5637±0.6500)ng/mL,與治療前相比明顯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933,P<0.05)。無效組患者治療后血清IP-10、MBL 的含量與治療前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309、-1.291,P>0.05)。詳見表4。
表4 初發(fā)MDS 患者治療后血清IP-10、MBL 的表達水平(ng/mL,± s )
表4 初發(fā)MDS 患者治療后血清IP-10、MBL 的表達水平(ng/mL,± s )
注:a 有效組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P <0.05 ;b 無效組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P >0.05。
分組 例數(shù) 治療前IP-10 治療后IP-10 t 值 P 值 治療前MBL 治療后MBL t 值 P 值有效組 12 2.4326±0.5208 1.5592±0.2907a 9.895 < 0.05 1.8051±0.7882 2.5637±0.6500a -6.933 < 0.05無效組 5 3.6062±1.1304 3.4603±1.1159b 1.309 >0.05 1.1619±0.5359 1.2187±0.495b -1.291 >0.05
有效組患者與無效組患者治療后血清IP-10 下降的百分比分別為(35.33±6.93)%、(6.04±2.03)%,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8.203,P<0.05)。有效組患者與無效組患者治療后血清MBL 升高的百分比分別為(51.52±30.90)%、(8.59±1.47)%,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505,P<0.05)。
對50 例初發(fā)MDS 患者血清IP-10、MBL 的表達水平進行線性相關(guān)分析的結(jié)果顯示,二者具有顯著的負相關(guān)性(r=-0.642,P<0.05)。
MDS 是一種強異質(zhì)性的血液系統(tǒng)惡性疾病,在老年人和既往接受過細胞毒性治療的個體中更常見。雖然近年來隨著去甲基化藥物等新藥的應用及支持治療技術(shù)的進步,該病患者的生存率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其總體治療效果仍然較差[2]。學者們一直在探索MDS 的發(fā)病機制及影響預后的因素,細胞因子的表達已成為研究的熱點之一。有研究發(fā)現(xiàn),不僅實體腫瘤組織內(nèi)存在血管新生,血液系統(tǒng)腫瘤如急性白血病[3]、多發(fā)性骨髓瘤(MM)[4]等患者的骨髓中也存在著調(diào)控血管新生細胞因子的異常表達。細胞因子IP-10、MBL 參與了許多惡性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但是有關(guān)其在MDS 患者血清中含量的研究較少。IP-10 又被稱為CXC 趨化因子配體10(CXCL10),是一種小型細胞因子樣蛋白,屬于細胞因子超家族中的一類,在免疫調(diào)節(jié)、炎癥、造血、趨化和白細胞運輸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5]。同時它可以通過抑制免疫、旁分泌、影響腫瘤微環(huán)境等多種途徑來促進腫瘤血管的生成,其與多種實體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轉(zhuǎn)移、預后等密切相關(guān)。有研究指出,IP-10 的高表達常提示預后不良[6-8]。IP-10 在血液系統(tǒng)疾病中的表達水平成為近年來研究的熱點之一。有研究表明,MM 患者骨髓和血清中IP-10 的表達水平顯著升高,這與自然殺傷細胞的調(diào)節(jié)有關(guān)[9-10]。Wenthe J 等[11]在運用Lokon 溶瘤腺病毒(LOAd) 治療MM 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LOAd 病毒可通過下調(diào)MM 進展相關(guān)的標志物CXCL10 等進一步改變細胞表型,從而發(fā)揮抗腫瘤作用。Li M 等[12]的研究顯示,經(jīng)過減毒鼠傷寒沙門菌株VNP20009 治療后的AML 小鼠其血清IP-10 的水平會顯著上調(diào)。這提示,VNP20009 可能通過調(diào)節(jié)IP-10 等的表達來發(fā)揮對急性白血病的治療作用。MBL 是一種參與免疫系統(tǒng)凝集素通路的重要蛋白,作為補體重要固有成分,可與病原微生物表面的甘露糖殘基相結(jié)合,進而激活補體系統(tǒng),其與腫瘤的相關(guān)性近年來受到了廣泛的關(guān)注[13]。Aykut B 等[14]的研究表明,病原真菌可通過激活MBL 來驅(qū)動補體級聯(lián),促進胰腺導管腺癌的發(fā)病。有研究發(fā)現(xiàn),肝細胞肝癌患者血漿MBL 的含量較正常人低,這可能與肝細胞肝癌患者肝功能異常造成的肝臟產(chǎn)生補體分子(如MBL)產(chǎn)量的降低有關(guān)[15]。近年來,MBL 在血液系統(tǒng)惡性腫瘤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有學者針對MM 患者MBL 基因多態(tài)性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MBL2 基因突變可能與MM 的易感性有關(guān)[16],這與Pehlivan M等[17]的報道相似。惡性血液病患者常需接受高強度化療或造血干細胞移植(HSCT),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發(fā)生感染的風險很大,多個研究證實MBL 在其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Soko?owska A 等[18]檢測157 例AML 患者化療前血清中MBL 的濃度發(fā)現(xiàn),患者MBL的中位水平較正常對照組高,高MBL 水平提示其發(fā)生嚴重醫(yī)院感染( 伴有菌血癥和/ 或真菌血癥) 的風險較高。然而Eleutherakis-Papaiakovou E 等[19]卻認為,MM 患者auto-HSCT 后低水平的MBL 與感染風險的增加有關(guān),且與較短的總生存期相關(guān)。上述研究的結(jié)果不一致,可能與標本采集、檢測技術(shù)、所選人群不同有關(guān)。但這些研究均表明補體凝集素途徑的關(guān)鍵分子MBL 可能參與了惡性血液腫瘤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并且與其治療后的感染風險存在一定的相關(guān)性。我們的研究顯示,初發(fā)MDS 患者血清IP-10 的含量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這與Chunyi Lyu[20]的報道一致。其中較低危組患者血清IP-10 的含量顯著低于較高危組,顯著高于正常對照組。初發(fā)MDS 患者血清MBL 的含量明顯低于正常對照組,其中較低危組患者血清MBL 的含量顯著高于較高危組,顯著低于正常對照組。推測這可能是由于腫瘤可增加患者發(fā)生基因突變的幾率, 使其產(chǎn)生的MBL 嚴重不足, 進而可減弱甚至消除其免疫功能。經(jīng)過治療后,有效組MDS 患者血清IP-10 的含量較治療前顯著下降,而MBL 的含量顯著升高,無效組血清IP-10、MBL 的含量無明顯變化。這提示,不同狀態(tài)下患者血清IP-10 和MBL的含量存在差異,血清IP-10 和MBL 表達水平的變化可能與其預后有關(guān)。對17 例MDS 患者治療后血清IP-10、MBL 的水平進行進一步的分析發(fā)現(xiàn),有效組與無效組患者的血清IP-10 下降百分比及MBL 升高百分比之間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動態(tài)監(jiān)測血清IP-10 及MBL 可能對患者的預后轉(zhuǎn)歸有一定的提示作用。此外,我們還發(fā)現(xiàn)初發(fā)MDS 患者血清IP-10、MBL 的含量存在顯著的負相關(guān)性。
綜上所述,聯(lián)合檢測血清IP-10 和MBL 的含量有助于初發(fā)MDS 患者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對MDS的診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