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凱,廖素群
(1.韶關學院 醫(yī)學院;2.韶關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廣東 韶關 512005)
青少年是人生發(fā)展的關鍵階段,在這一階段會面臨來自家庭、學習、人際溝通等多方面的壓力,當其無法適應時,會出現(xiàn)手機成癮[1]、非自殺自傷行為等消極的應對方式[2]。然而,有研究表明,當青少年面對學業(yè)等壓力時也會采取積極應對方式[3]。積極應對方式是指個體以解決問題為導向,主動尋求內外部資源,積極構建解決問題的策略[4]。研究發(fā)現(xiàn),積極應對方式可以減緩個體因壓力事件而激發(fā)的負面情緒[5],且積極應對方式對青少年身心發(fā)展具有重要的預測作用[6]。因此,從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角度考量,有必要探討積極應對方式的影響因素及影響機制。
對于青少年成長,家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且一直是研究者關注的焦點。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有利于青年的心理健康[7]。親子親合不僅是衡量家庭中父母與子女聯(lián)結度的重要指標之一,也是青少年心理發(fā)展過程中最為穩(wěn)定的保護因素[8]。親子親合是指個體與父母之間的親密聯(lián)結,不僅包括個體與父母的積極互動行為,也包括彼此之間的親密感受[9]。研究發(fā)現(xiàn),中學生家庭親密度程度與應對方式中的問題解決等積極應對方式關系顯著[10]。研究還發(fā)現(xiàn),親子親合能夠正向預測青少年的學校適應[11],而學校適應與積極應對方式緊密相關。據此,提出假設1:親子親合正向預測青少年的積極應對方式。
以上研究僅探究了親子親合與積極應對方式兩個變量的關系,為了更好地了解青少年積極應對方式的形成機制,有必要進一步探究其作用過程,如根據相關理論和實證研究構建模型。心理韌性是青少年心理健康中重要的中介變量。心理韌性也稱心理彈性、復原力,是個體在面臨困境、挫折、失敗等情境時能積極應對和適應的能力[12],是個體應對壓力情境的一種重要的積極心理資源。研究表明,父親親合和母親親合均能正向預測流動兒童的心理韌性[13]。研究還表明,中小學生的親子親合正向預測心理韌性[14]。此外,在心理韌性和積極應對之間關系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擁有較高心理韌性水平的青少年能夠積極應對其所面臨的壓力,避免損害心理健康[15]。研究發(fā)現(xiàn),農村留守中學心理韌性正向預測積極應對[16]。據此,提出假設2:心理韌性在親子親合與青少年積極應對方式中起中介作用。
中介效應的研究可以回答親子親合和青少年積極應對方式之間關系的作用機理,然而忽視了不同背景中的差異。性別是青少年心理研究中常見的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性別化家庭過程模型認為,男女生會因家庭環(huán)境中父母的養(yǎng)育方式影響而有所不同[17]。研究發(fā)現(xiàn),親子親合對男生學校適應的影響比女生更大[11]。因而,本研究認為性別會是影響親子親合和積極應對方式關系的重要調節(jié)因素,對其探究有助于為不同性別群體制定差異化培育策略提供理論依據。據此,提出假設3:性別在親子親合和青少年積極應對方式的關系間起調節(jié)作用。
綜上,以往的研究雖然關注親子親合對積極應對方式的影響及探討其中的影響機制,然而鮮有研究關注青少年心理韌性、親子親合和積極應對方式的關系及性別的調節(jié)作用。因此,基于以往相關理論和實證證據,本研究基于2 088 名青少年的大樣本數據,探索親子親合是否預測青少年積極應對方式,以及結合積極心理學視角,進一步探討心理韌性和性別在二者關系中的作用。換言之,本研究需檢驗一個有調節(jié)的中介模型,如圖1 所示。
圖1 有調節(jié)的中介模型
采用整群抽樣法,選取廣東省某市三所學校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其中普通中學1 所、中等職業(yè)學校2 所。以班級為單位發(fā)放2 200 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 088 份,有效率為95%。其中,男生890人,女 生1 198 人;城 鎮(zhèn)1 032 人,農 村1 056 人;獨生子女1 459 人,非獨生子女629 人。平均年齡為 15.58±1.36 歲。
1.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 for Chinese Adolescent)
采用胡月琴等編制的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12]。該量表共27 個條目,包括個人力(目標專注、情緒控制、積極認知)和支持力(家庭支持和人際協(xié)助)兩個維度,每個條目采用Likert 5 級評分制,得分越高表明個體的心理韌性水平越高。該量表已被運用于中國青少年研究,并具有良好的信效度[18]。本研究中,個人力維度的Cronbachα 系數為0.81;支持力維度的Cronbachα 系數為0.81;總量表的Cronbachα 系數為 0.87。
2. 親子親合量表(Parental Cohesion Scale)
采用由張文新等人修訂的家庭適應和親合評價問卷[19],包括題目完全相同的父親和母親兩個分量表,每個分量表各10 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Likert 5 級評分制,得分越高表明個體的親子親合度越高。該量表用于探究青少年感知到的親子親合水平,有較好的信效度[20]:本研究中父親合測量的Cronbachα 系數為0.78;母親合測量的Cronbachα系數為0.78;總量表的Cronbachα 系數為0.86。
3.中學生應對方式量表(Coping Style Scal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采用黃希庭等人編制的中學生應對方式量表中問題解決和求助兩個維度來測量個體的積極應對方式[21]。問題解決應對方式共 8 個條目,求助應對方式共7 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Likert 5 級評分制,得分越高表明個體越傾向采取積極應對方式。本研究中,問題解決維度的Cronbachα 系數為 0.88;求助維度的 Cronbachα 系數為 0.83;積極應對方式的Cronbachα 系數為0.91。問卷效度擬合指標可接受:χ2(90)=1 393.87,RMSEA=0.08,CFI=0.91,NFI=0.90,TLI=0.89。
運用SPSS 25.0 對變量進行描述統(tǒng)計,采用相關分析初步探索積極應對方式、心理韌性和親子親合之間的相關關系。在此基礎上,采用Hayes 編制的Process 程序對心理韌性在親子親合與青少年積極應對方式之間的中介效應及性別調節(jié)效應進行檢驗。
本研究采用的量表均為自陳量表,為避免共同方法偏差對統(tǒng)計的影響,采用Harman 單因子檢驗法進行共同方法偏差檢驗。數據整理錄入完畢后,將所有研究變量納入探索性因素分析中,進行未旋轉因素分析。檢驗結果顯示,特征值大于1 的因子一共有12 個,未旋轉得到的第一個因子解釋的變異量為21.63%,遠小于40%的臨界值。因此,本研究數據不存在嚴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各變量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見表1。
表1 各變量描述性統(tǒng)計及相關分析
表1 的結果表明,積極應對方式、心理韌性和親子親合彼此呈顯著正相關,且各維度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范圍在0.21~0.92 之間,P<0.01。
首先將所有變量進行標準化處理,采用偏差矯正的百分位Bootstrap 法,使用Hayes 編制的Process 宏程序,在抽樣5 000 下,選擇Model 4 對心理韌性的中介效應進行檢驗,結果見表2 和表3。
表2 有調節(jié)的中介模型檢驗
表3 親子親合與積極應對方式的中介效應分析
如表2 所示,回歸分析表明,親子親合顯著正向預測心理韌性(β=0.30,t=14.27,P<0.001);當把親子親合和心理韌性同時當作預測變量,把積極應對方式當作結果變量進行分析,結果表明,親子親合能夠顯著正向預測積極應對方式(β=0.30,t=16.42,P<0.001),心理韌性能夠顯著正向預測積極應對方式(β=0.42,t=22.94,P<0.001)。
如表3 所示,中介效應檢驗表明,心理韌性中介效應 95% 的置信區(qū)間為[0.11,0.15],不包含 0,說明心理韌性在親子親合對積極應對方式的影響中存在顯著的中介效應。由于親子親合對積極應對方式的直接效應的95%的置信區(qū)間為[0.26,0.34],因此,心理韌性在兩者關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應(0.13)占總效應(0.43)的30.23%。
根據假設模型,如圖1 所示,選擇model 5 進行調節(jié)效應檢驗?;貧w分析表明,親子親合正向預測積極應對方式(β=0.30,t=15.92,P<0.001),性別對積極應對方式作用不顯著(β=0.02,t=1.02,P>0.05),親子親合和性別的交互項對積極應對方式的預測作用顯著(β=-0.05,t=-3.05,P<0. 01),95%的置信區(qū)間為[-0.09,-0.02]。這一結果說明,性別在親子親合和積極應對方式的關系中具有調節(jié)作用。
為深入揭示親子親合與性別的交互效應,本研究進行了簡單斜率檢驗,并取不同性別和親子親合正負一個標準差的值繪制交互效應圖,見圖2。結果發(fā)現(xiàn),在女生中,親子親合對積極應對方式的正向預測作用顯著(β simple =0. 36,t=13.96,P<0. 001);在男生中,親子親合對積極應對方式的正向預測作用 顯 著(β simple=0.25,t=9.89,P<0. 001)。研 究結果表明,隨著親子親合水平的增加,積極應對方式得分呈上升趨勢;與男生相比,女生的上升趨勢明顯。
圖2 性別在親子親合與積極應對方式關系間的調節(jié)作用
家庭在青少年心理發(fā)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家庭成員的良好互動是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發(fā)展的重要因素。研究發(fā)現(xiàn),良好的親子關系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fā)展[22]。本研究從積極心理視角出發(fā),著重探究了親子親合與青少年積極應對方式之間的關系,并厘清了心理韌性和性別在二者關系中所承擔的角色。相關統(tǒng)計顯示,積極應對方式、親子親合和心理韌性存在不同程度的顯著正相關,且三個變量的各維度均呈現(xiàn)顯著正相關。這與以往的研究結論一致[13-16]。家庭是培養(yǎng)青少年心理素質的重要場所,當父母與青少年子女具有親密的聯(lián)結時,青少年擁有更強的心理韌性,并采取問題解決、求助等積極的方式應對壓力、挫折或困境。
本研究顯示,親子親合在一定程度上正向預測青少年積極應對方式,驗證了假設1。究其原因,一方面,親子間的良好互動可以提升個體情緒管理能力。研究發(fā)現(xiàn),初中生親子關系正向影響情緒彈性[23]。因此,當青少年面對生活和學習上的困擾時,能夠更好地管理情緒,選擇問題解決或求助的方式應對壓力,較少使用自傷、逃避、否認等消極的應對方式;另一方面,擁有高親子親合水平的子女,其自尊水平也會更高[24],而自尊是影響青少年積極應對方式的重要因素[25]。
本研究還顯示,心理韌性在親子親合與積極應對方式之間關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30.23%,驗證了假設2。這一結果再次表明,心理韌性是青少年心理發(fā)展中的重要中介變量。本研究表明,親子親合水平不僅直接影響青少年積極應對方式程度,而且還通過心理韌性間接對積極應對方式產生作用。具體而言,青少年在良好的親子互動中獲得來自父母的理解、支持和信任會顯著影響心理韌性[26],即青少年在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中擁有更高水平的心理韌性,當面對應激環(huán)境時,可以充分調動這種積極的心理資源,采取積極的方式應對挑戰(zhàn)[27]。
本研究通過引入性別變量,具體考察了性別親子親合與青少年積極應對方式之間的調節(jié)作用。結果表明,親子親合對青少年的積極應對方式存在性別差異,該結論支持性別化家庭過程模型。具體而言,女生比男生更能調節(jié)兩者的關系,也就是說,在女生群體中,親子親合對積極應對方式具有更強的預測作用。這與以往的研究不同[11],其中的差異仍需進一步探討。
本研究結果表明,親子親合和心理韌性對青少年的積極應對方式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這為培育青少年積極應對方式,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了新的視角。首先,在親子親合層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積極開展家庭教育,使父母充分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引導父母與青少年子女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學會處理親子沖突,同時在學校教育中,教導青少年理解父母,積極換位思考,最終父母和青少年子女合力提升親子親合水平。其次,在心理韌性層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開展以培育心理韌性為主題的課堂活動,讓青少年學會面對壓力和挫折的方法,提高心理韌性水平。再次,在性別的調節(jié)效應層面,女生在親子親合與積極應對方式關系中具有更大的調節(jié)效應提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培育青少年積極應對方式時,應對女生格外關注。
本研究對心理韌性和性別在親子親合與青少年積極應對方式之間的作用進行了充分的探討,但仍存在不足,需要在后續(xù)研究中進一步改進。首先,本研究為橫斷研究,難以確定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未來可采用追蹤研究,通過交叉滯后分析考察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其次,研究所有數據均是學生自評方式獲得,未來可考慮教師和家長等他評方式,以保證數據的客觀性。最后,本研究僅僅考察了心理韌性和性別的作用,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其他變量的影響,未來需納入其他變量,對青少年積極應對方式的形成和發(fā)展機制進行更深層次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