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聰,李斌,王菁
(駐馬店市中心醫(yī)院 心內(nèi)科,河南 駐馬店 46300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內(nèi)科常見的急性疾病,多因患者長期心肌缺血、缺氧而導致部分心肌出現(xiàn)壞死,該疾病起病突然,且病情發(fā)展迅速,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健康[1-2]。AMI患者因血液運行不暢,易發(fā)生下肢靜脈血栓,進展惡劣者將出現(xiàn)肢體潰爛等不良后果,因此,針對該類患者需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降低下肢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3-4]。常規(guī)護理多強調(diào)遵從醫(yī)囑,對患者病情康復缺乏前瞻性的干預措施,已無法滿足現(xiàn)代化的護理需求[5]。預見性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方式,強調(diào)護理人員的預見性思維,對于可能存在的問題預先采取相應的干預以提高護理的效果與質量[6]。另外,AMI患者因認知水平的不足,易因心理問題影響康復,故對其采取有效的認知行為干預十分必要[7]。基于此,本研究將預見性護理聯(lián)合認知行為療法應用在AMI患者護理中,觀察其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前瞻性選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在駐馬店市中心醫(yī)院接受護理干預的78例AMI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AMI診斷標準[8];(2)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研究知情且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中的倫理審查標準。排除標準:(1)合并心力衰竭;(2)合并嚴重的器官功能異常;(3)合并惡性腫瘤;(4)精神疾病;(5)處于妊娠期。采用簡單隨機分組中擲硬幣法分組對患者進行分組,最終納入研究組42例,對照組36例。研究組男25例,女17例,年齡39~64(53.50±5.33)歲,發(fā)病時間1~9(5.20±2.38)h;對照組男21例,女15例,年齡41~69(54.05±5.21)歲,發(fā)病時間2~9(5.05±1.99)h。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護理,包括遵醫(yī)用藥、監(jiān)測生命體征、健康宣教、飲食指導等。研究組患者在此基礎上接受預見性護理聯(lián)合認知行為療法。(1)預見性護理。①飲食干預:詳細了解患者病歷及基礎疾病情況,針對存在三高等疾病的患者提供個性化飲食指導;告知患者每日飲水充足,控制在1 500 mL以上,預防便秘、結石等。②風險管控:對存在不同基礎疾病的患者采取針對性的健康宣教,定期定時檢查患者下肢情況,預防水腫、血栓等出現(xiàn)。③體位管理:指導患者采取科學體位,防止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將患者下肢微微抬升,角度為30°左右,促進血液循環(huán),囑咐患者在未詢問醫(yī)生的情況下自行按摩;適當穿著加壓彈力襪,預防血栓。④心理干預:提前將AMI相關知識及康復注意事項告知患者,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及安撫工作,提高患者依從性。⑤功能鍛煉:依據(jù)患者疾病康復及耐受情況制定相應的肢體功能訓練,促進康復。⑥用藥指導:提前告知患者用藥中存在的不良反應、注意事項、藥物使用方式及劑量要求。(2)認知行為療法。①認知重建。依據(jù)患者認知水平制定認知重建方案,成立認知干預小組。②認知干預。護理人員向患者告知AMI治療期間所有可能存在的問題,為其答疑解惑,消除因認知缺乏而出現(xiàn)的抑郁、不安情緒,使其積極治療;鼓勵患者家屬給予支持,囑咐患者養(yǎng)成遵從醫(yī)囑的習慣。③行為干預。依據(jù)患者康復進程制定相應的訓練計劃,包括情緒管理訓練、下肢功能運動訓練。情緒管理訓練:指導患者呼吸放松,采用腹部呼吸,每日2次,冥想放松訓練每日2次。下肢功能運動訓練:通過視頻播放、醫(yī)護人員演示等方式進行指導,指導內(nèi)容主要為防止血栓形成,教導患者及家屬觀察肢體情況,包括顏色、溫度、腫脹情況等。
1.3 觀察指標(1)下肢靜脈血栓:患者一側肢體腫脹、疼痛,行走障礙,站立覺沉重,經(jīng)影像學確診。(2)自護能力:包含4個維度,健康行為(16個條目)、自護技能(12個條目)、自護意識(6個條目)、自我認知(8個條目),每個條目0~4分,總分0~168分,分數(shù)越高代表患者自護能力越高。(3)健康認知水平:包含5個維度,AMI治療、AMI知識、康復訓練、并發(fā)癥防控、飲食生活,每個維度4個條目,總分100分,分數(shù)越高代表患者的健康認知水平越高。(4)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評分:分數(shù)越高代表焦慮、抑郁情況越嚴重。(5)護理滿意度:采用自制護理滿意度評價量表評估,包括護理質量、態(tài)度、專業(yè)性、程序4項內(nèi)容,每項25分,共100分,分數(shù)越高代表患者護理滿意度越高。
2.1 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研究組未發(fā)生下肢靜脈血栓,對照組出現(xiàn)4例(11.11%)。研究組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27)。
2.2 自護能力評分護理2周后,研究組患者自護能力評分中健康行為、自護技能、自護意識、自我認知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2周后自護能力評分情況比較分)
2.3 健康認知水平評分護理2周后,研究組患者健康認知水平中AMI治療、AMI知識、康復訓練、并發(fā)癥防控、飲食生活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2周后健康認知水平評分情況比較分)
2.4 SAS、SDS評分護理前,兩組SAS、SDS量表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2周后,兩組SAS、SDS量表評分均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護理2周后SAS、SDS量表評分情況比較分)
2.5 護理滿意度評分研究組護理質量、態(tài)度、專業(yè)性、程序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情況比較分)
AMI病情兇險,患者預后情況不佳,其中下肢靜脈血栓是其常見的并發(fā)癥[9],若患者發(fā)生下肢靜脈血栓,將影響其肢體功能,故加強護理干預對于改善患者生命質量具有重要意義[10]。預見性護理通過對患者病情進行全面觀察分析,預判可能存在的風險并制定個性化的護理措施來避免不良后果的發(fā)生,有效提高了臨床護理質量[11]。另外,AMI的發(fā)生與患者行為習慣有關,故對其認知行為進行干預有利于促進病情恢復[12]。認知行為療法通過加強患者的認知及行為管理,改善其認知水平,達到康復的目的[13]。本研究將預見性護理聯(lián)合認知行為療法應用在AMI患者中,展現(xiàn)出理想的護理結局。
本研究顯示,研究組患者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率較對照組低,護理2周后研究組患者自護能力、健康認知水平、護理滿意度各項評分均較對照組高,SAS、SDS評分均較對照組低,提示預見性護理聯(lián)合認知行為療法能夠有效減少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提升患者的自我護理水平與認知,幫助其更好地克服不良情緒,提高護理滿意度,究其原因在于: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預見性護理通過飲食干預、風險管控、體位管理、心理干預、功能鍛煉、用藥指導等方面對患者進行干預,其中在風險管控環(huán)節(jié)預先對患者存在的基礎疾病進行觀察,針對性做出預防措施,把握了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因素,有效防止下肢靜脈血栓的發(fā)生;在該護理中,對患者的體位進行科學指導,促進了患者的血液循環(huán),且針對性制定功能鍛煉,促進了患者肢體運動,促進康復。在認知行為療法中,本研究通過認知重建、認知干預及行為干預三方面對患者認知行為進行指導,促進了患者對疾病及康復相關知識的認識,且加強了對患者家屬的健康宣教,在家屬與醫(yī)護人員的共同鼓勵與關懷下,患者的康復信心增加,利于進行更好的自我管理,故患者的消極心理、自我護理及認知水平得到改善。通過呼吸及冥想訓練,有效調(diào)整了患者的身心狀態(tài),加強了患者的護理依從性,且提高了對護理服務的認可度,在預見性護理聯(lián)合認知行為療法干預中,醫(yī)患溝通密切,進一步促進了醫(yī)患關系和諧,減少醫(yī)療事故的發(fā)生,患者的滿意度較高。
綜上所述,預見性護理聯(lián)合認知行為療法對AMI患者的護理效果理想,患者護理后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率降低,自護能力與認知水平提升,有利于改善患者焦慮、抑郁的情緒并提高護理滿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