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兵,朱慧芳
(鄲城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免疫規(guī)劃科,河南 周口 477150)
手足口病是兒科常見的急性傳染病,多發(fā)于學齡前兒童,其病原體為一種或多種腸道病毒,多數(shù)患兒癥狀較輕,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發(fā)熱、口腔皰疹、手足皮疹[1-2]。兒童是腸道病毒的易感人群,腸道病毒主要通過口咽進入腸道,經(jīng)淋巴組織繁殖擴散,并通過血液循環(huán)擴散至靶器官,進而侵犯皮膚、呼吸道以及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可能會誘發(fā)腦炎、肺水腫等嚴重并發(fā)癥,嚴重威脅患兒健康[3]。手足口病能夠通過呼吸道、消化道以及密切接觸進行傳播,是我國丙類傳染病,具有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的特點,容易在短時間內造成大流行[4]。近年來,我國各地區(qū)手足口病頻發(fā),分析其流行病學特點及其影響因素,對于針對性加強手足口病疫情防控具有重要意義[5]。鑒于此,本研究通過收集2019—2021年鄲城縣532例學齡前手足口病兒童的資料,并與同期健康兒童進行對比,探討手足口病流行特點及其影響因素,以期為手足口病防控提供建議。
1.1 臨床資料回顧性分析2019—2021年鄲城縣532例學齡前手足口病兒童的資料。其中男304例,女228例,年齡0~7(2.94±0.48)歲。另選取同期485例學齡前健康兒童作為對照,男271例,女214例,年齡0~7(2.89±0.44)歲。兩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符合《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8年版)》[6]診斷標準;年齡0~7歲;為本縣戶籍。排除標準:臨床資料不完整;非本縣常?。缓喜⒕窦膊?。
1.2 資料收集收集鄲城縣2019—2021年學齡前手足口病兒童的資料,另隨機選取當?shù)赝?85例學齡前健康兒童,對手足口病兒童和健康兒童監(jiān)護人進行調查,統(tǒng)計性別、年齡、地區(qū)、家庭總面積、職業(yè)、家庭月收入、手足口病接觸史、飯前便后不洗手、玩具消毒、主要照顧者受教育程度、共用餐具、嬰兒期喂養(yǎng)方式、1周內門診暴露史、習慣性吮手等資料,另統(tǒng)計患病兒童具體發(fā)病月份資料。
1.3 質量控制對所有調查人員進行統(tǒng)一培訓,所有調查內容制定統(tǒng)一標準,所有問卷由陪護者中知悉情況的家長或親屬代答。
1.4 觀察指標手足口病兒童性別、年齡、地區(qū)、發(fā)病月份、分布、病原菌分布;學齡前兒童手足口病發(fā)病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學齡前兒童手足口病發(fā)病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2.1 手足口病患兒相關資料分布532例手足口病患兒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齡主要集中在1~2歲,地區(qū)分布中城市多于農村,職業(yè)分布中,散居兒童多于幼托兒童,發(fā)病月份主要為5—7月。見表1。
表1 手足口病兒童性別、年齡、地區(qū)、發(fā)病月份、職業(yè)、病原菌分布
2.2 學齡前兒童手足口病發(fā)病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單因素分析顯示,患病組兒童性別、年齡、地區(qū)、家庭總面積、分布、玩具消毒、共用餐具、嬰兒期喂養(yǎng)方式、1周內門診暴露史、習慣性吮手的構成比與對照組兒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患病組兒童家庭月收入≤3 000元、手足口病接觸史、飯前便后不洗手、主要照顧者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的構成比均高于對照組兒童(P<0.05)。見表2。
表2 學齡前兒童手足口病發(fā)病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n(%)]
2.3 學齡前兒童手足口病發(fā)病影響因素的logistic多因素分析將手足口病接觸史,飯前便后不洗手,主要照顧者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作為自變量并賦值,以是否發(fā)生手足口病(否=0,是=1)為因變量,進行l(wèi)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手足口病接觸史、飯前便后不洗手、主要照顧者受教育程度均是影響學齡前兒童手足口病發(fā)病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3 學齡前兒童手足口病發(fā)病影響因素的logistic多因素分析
兒童手足口病是由常見柯薩奇A16病毒和腸道病毒71型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由于其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容易導致大流行[7]。目前尚無治療該病的特異性免疫手段,主要通過切斷傳播途徑以及對學齡前易感人群接種疫苗進行預防[8]。近年來,手足口病在我國多個省市持續(xù)流行,對兒童的健康造成嚴重威脅[9]。因此,本研究通過分析本地區(qū)2019—2021年兒童手足口病流行特點及影響因素,為制定針對性防控措施提供參考依據(jù)。
本研究結果顯示,532例手足口病患兒中男性發(fā)病多于女性,分析原因為男性兒童多性格活潑、好動,與其他兒童肢體接觸頻率較高,發(fā)生交叉感染的風險較大。年齡主要集中在1~2歲。臨床研究表明,1~2歲兒童從母體獲取的抗體逐漸消失,且機體免疫系統(tǒng)尚未發(fā)育完全,其自身免疫機制不足以抵抗腸道病毒的侵襲,且該年齡段兒童自主自衛(wèi)意識較差,可能會通過生活中接觸污染源發(fā)生感染[10]。本研究中5—7月為手足口病高發(fā)季節(jié),與我國其他省市高發(fā)季節(jié)相同[11]??滤_奇A16病毒和腸道病毒71型有夏季高發(fā)的特點,可能是因為此類病毒受溫度影響較大,具有季節(jié)依賴性。本研究中患病組兒童家庭月收入≤3 000元、手足口病接觸史、飯前便后不洗手、主要照顧者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的構成比均大于對照組兒童,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手足口病接觸史、飯前便后不洗手、主要照顧者受教育程度均是影響學齡前兒童手足口病發(fā)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低收入家庭生活條件較差,居住環(huán)境、飲食結構以及防疫措施不能達到正常水平[12]。手足口病傳染性較強,傳播途徑廣泛,病毒能夠通過口鼻分泌物、皮膚、黏膜皰疹液以及被污染的物品進行傳播,接觸者感染風險較高[13]。飯前便后洗手是生活中保持良好衛(wèi)生習慣的重要措施,能夠有效切斷傳播途徑,尤其是學齡前兒童,生活中接觸玩具、雜物的頻率較高,飯前便后務必采用流水進行洗手,從而降低細菌病毒感染風險[14]。此外,照顧者受教育程度低者對手足口病基礎知識認識匱乏,生活中防疫警惕性較低,日常防護措施做不到位[15-16]。因此,針對以上手足口病流行特點以及常見危險因素,在手足口病高發(fā)年齡段和高發(fā)季節(jié)應提高警惕,有關部門需要通過媒體加強手足口病基礎知識和防疫方法的宣傳,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兒童監(jiān)護人務必做好家庭衛(wèi)生,對兒童易接觸用具進行定期消毒清洗,做到飯前便后勤洗手,提高家庭防范意識。學齡前兒童及時接種腸道病毒71型滅活疫苗,可有效降低腸道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的發(fā)病率,減少重癥和死亡病例的發(fā)生。
綜上,2019—2021年鄲城縣學齡前兒童手足口病主要發(fā)病人群為1~2歲患兒,5—7月份高發(fā),手足口病接觸史、飯前便后不洗手、主要照顧者受教育程度均是影響學齡前兒童手足口病發(fā)病的獨立危險因素,應加強防范。然而,本研究病例選取有限,且影響兒童手足口病的因素較多,研究結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倚,仍需擴大樣本進行多中心研究,進一步證實研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