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是針對城市水問題提出的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理念。其本質是基于水文循環(huán)的場地自我修復,即在應對環(huán)境突變和大量雨水短時侵入造成自然災害時,場地能夠具有良好的“彈性”[1]。
海綿城市理念自提出以來,對其價值性的分析探討多集中于設計和建設管理等方面。但由于建筑與小區(qū)項目相比于其他市政類建設項目而言獨具商業(yè)性,且與公眾生活環(huán)境關系最為密切,因此在研究價值性問題時,不僅要考慮生態(tài)效益,還需要聚焦于項目建設過程中各方利益的相關性,維持彼此間的制約平衡狀態(tài)。
邏輯框架法(Logical Framework Approach,LFA)是一種工程咨詢中常用于項目規(guī)劃編制、項目影響評價、風險評估及社會評價等工作的定性分析方法。
邏輯框架法通常采用框圖的形式,清晰明了的分析一個項目的內在邏輯關系,結合與目標相關的各種因素,從項目投入到項目目標實現(xiàn)需要進行的準備工作、驗證指標、指標驗證方法,及實現(xiàn)目標所需的重要假設條件之間構成了對應的“因果關系”。這種“因果關系”即是邏輯框架法的核心。
邏輯框架法的表現(xiàn)模式是將項目邏輯關系構成一張 4×4 的矩陣式框架結構圖(表1),自下而上分別代表了項目的投入、產出、直接目標和宏觀目標 4 個層次,自左而右則分別為各層次目標、驗證指標、驗證方法和實現(xiàn)目標所涉及的重要假設及外部條件。
表1 邏輯框架法基本模式
邏輯框架法一般廣泛用于項目后評估階段,而甚少作為前置分析用于指導項目決策和監(jiān)督項目實施。本文則將層次目標分析進行前置,以實現(xiàn)項目目標為邏輯導向,以項目利益相關者分析為著眼點,研究在實現(xiàn)項目目標的過程中各利益相關者在投資回報方面的相互關系,從各方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提出優(yōu)化建議,探索海綿城市項目建設的價值性。
2.1.1 利益相關者預期收益分析
海綿城市作為一項政策導向型建設工程,政府部門居于政策制定和總體把控的地位,其收益期望更多的集中于社會和生態(tài)效益方面,例如項目所在地環(huán)境的改善、地方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等。資本方作為政策的響應者,項目的投資、建設、運營者,對海綿城市項目的收益期望則更多以自身逐利性為前提,考慮項目建設運營的經濟效益。對于列入政府年度建設計劃的項目,項目本身還可以給企業(yè)帶來附加的社會效益,如企業(yè)品牌口碑提升、社會形象提高等。對于公眾,尤其是項目直接用戶而言,建設施工對生活的影響以及需要為海綿城市額外支付的管理費用等,都影響著公眾對海綿城市建設的態(tài)度。因此,經濟、社會、生態(tài)三方面的效益均為考量因素。
2.1.2 利益相關者風險分析
海綿城市項目建設的各階段都存在著許多不確定的風險因素。本文在對相關文獻進行調研分析后,總結出海綿城市建設風險大致可分為政治風險、經濟風險、建設風險、運營風險、管理風險及其他不可抗力風險。政府需要承擔的風險主要集中于政治政策方面和生態(tài)保護方面,如項目審批延誤、行政或財政政策調整、相關法律法規(guī)不完善、政府干預、項目預期效果不好等;社會資本方所需承擔的風險廣泛存在于經濟、建設、運營及管理方面等方面,如建設成本超預算、項目未能按時完工、設計深度未能滿足建設要求、施工質量不過關、項目內部組織系統(tǒng)混亂、運營維護不當等;對于社會公眾來說,需要承擔的風險主要來源于對建設過程中施工原因造成的環(huán)境破壞、影響生活便利、水污染、空氣污染、運營維護不善而引起的災害風險等[2]。
各方在經濟性、社會性和生態(tài)性方面也有著各自不同的風險偏好。
根據上述分析,確定海綿城市項目的投入、產出、直接目標和宏觀目標,同時對達到每一目標層次的先決條件進行梳理歸納,構建出項目邏輯框架表,見表2。
表2 海綿城市建設項目邏輯框架
表3 為利益相關者投資回報分析。
表3 利益相關者投資回報分析表
從邏輯框架的項目層次來看,政府的決策、執(zhí)行和監(jiān)管能力都是項目順利實施的保障。政府在掌握了資源分配和信息發(fā)布渠道的同時,也面臨資源分配不均和信息發(fā)布不對稱對項目推進產生的風險。即項目具有良好的社會、生態(tài)效益的前提則是保證決策的正確有效,真正能夠對社會資本和公眾起到激勵作用,使其自愿投入到項目建設中去[3]。
對社會資本方而言,在探討海綿城市建設的價值性時,往往容易因為海綿城市的生態(tài)性和社會性而忽略資本方對經濟性利益的訴求[5]。由于政策的要求,社會資本方參與海綿城市項目往往需要花費更多的成本用以基建管網、場地綠化景觀的建設,而為保證海綿城市生態(tài)效果又需要持續(xù)投入進行運營維護,且短期內得不到效益回饋。這種投入與回報的不對等使資本方很難堅持,從而形成負向循環(huán)[6]。然而,經濟性的投入直接影響生態(tài)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產出,進而影響政府財政劃撥的力度和公眾對海綿城市的支付意愿,反過來又會削弱資本方的建設積極性。
相比于政府和社會資本方而言,社會公眾是受到海綿城市直接影響的群體,施工影響與設施維護等與公眾生活體驗相關的問題,都會形成公眾對海綿城市建設效果的反饋。這種反饋又會影響其自身為海綿城市項目進行支付的意愿,進而影響資本方的運營收益。在我國,公眾仍然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對海綿城市的了解主要來自各種媒體的信息傳播。若信息不對稱,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公眾的判斷,或使公眾產生消極態(tài)度,阻礙公眾與政府間的相互理解與溝通,對項目建設產生負面影響[4]。
在海綿城市項目建設中,政府、社會資本方及公眾分別占有決策、資金供給和輿論監(jiān)督的主動權,相應的在另外兩方面則期望得到利益回報。在分析海綿城市價值性的時候需要以利益相關者的投資回報為切入,找到使海綿城市有效推進與三方利益優(yōu)化的平衡狀態(tài)。
找到各利益相關者在建設過程中的相互制約之處,才是利益優(yōu)化的關鍵??偨Y上述分析之后,提出建議如表4 所示。
表4 建設思路優(yōu)化及海綿城市價值性總結
除了投入方向的調整,各利益相關者群體在面對風險時也應意識到,風險與投入呈正相關,一方在投入中持消極態(tài)度,將很大程度上影響另外兩方的投入和回報,同時也會造成自身承擔相應的風險。三者相互制約又互為保障,這種循環(huán)的因果關系,才是海綿城市的價值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