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英俊 任國三 孫漢友
(濟南護理職業(yè)學院 山東 濟南 250102)
茄子營養(yǎng)豐富,在大眾化蔬菜生產中占據(jù)重要地位,我國南北方均有栽培,為適應生產和消費需求,選育優(yōu)質、高產、抗病、廣適茄子新品種是育種者的研究方向。濟南護理職業(yè)學院與濟南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以優(yōu)質、高產、抗病為主要目標選育而成一代雜種濟農3號,其母本自交系96-243源自地方品種長青茄6代自交后代,父本自交系96-163源自日本黑帥5代自交后代,二者一般配合力高。經2014-2016年露地茄子初評試驗、品種比較試驗,96-243×96-163組合其產量、抗病性等表現(xiàn)突出;2016-2019年進行了區(qū)域試驗、生產試驗,2017年9月濟南市農業(yè)農村局組織專家進行了田間鑒定并完成驗收,定名濟農3號。
2017年在山東省區(qū)域試驗的同時,在河南、安徽、河北等地進行了濟農3號的試種、生產示范與推廣,該品種表現(xiàn)出較強的抗病性、適應性、豐產性,商品性好,為露地越夏茄子栽培的優(yōu)良品種。2017-2021年在山東省濟南、濰坊、臨沂等地示范推廣28 000余畝。
濟農3號一代雜種植株生長勢好,株型直立緊湊,中晚熟,始花位于第10節(jié)左右,果實直筒狀,果皮黑紫色,富光澤,果肉細嫩淺綠色,商品果縱徑30~35 cm、橫徑8 cm左右,單果質量480 g左右,果實畸形果率低,商品性好,抗黃萎病、綿疫病、褐紋病。嫁接栽培每畝前期產量3 900 kg左右,總產量11 000 kg左右,適宜山東及北方部分地區(qū)露地越夏栽培。
2015年在濟南市長清區(qū)平安辦事處小王村進行了品種比較試驗外觀品質田間調查測定,濟農3號果實直筒狀,果皮黑紫色,富光澤,果肉淡綠色,果實縱徑32.8 cm、橫徑7.9 cm,單果質量488.3 g;2021年由農業(yè)農村部食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濟南)檢測,維生素C含量88.0 mg/kg、可溶性總糖含量2.67%,均高于對照郭莊長茄-2,粗纖維含量0.7%,低于對照品種(表1)。
表1 濟農3號果實外觀品質田間調查測定與室內檢測結果
2016年在濟南市市中區(qū)興隆街道辦事處義和村,利用露地茄子發(fā)病地塊自然誘發(fā)鑒定病情,對照為易感綿疫病、褐紋病及較抗黃萎病的齊茄3號。3次重復,隨機區(qū)組排列,小區(qū)長8 m,小區(qū)面積4.8 m2,株行距45 cm×60 cm,每小區(qū)種植18株。定植后遇低溫階段,5月10日調查,濟農3號黃萎病病株率14.8%,抗性較對照齊茄3號提高11.4%,較郭莊長茄-2提高38.6%,隨著溫度升高,黃萎病病情有所遏制;褐紋病、綿疫病伴隨高溫多雨病情嚴重,7月底達到發(fā)病高峰,7月28日調查,綿疫病、褐紋病病情指數(shù)分別為24.2、23.3,齊茄3號較對照分別提高62.8%、68.2%,較郭莊長茄-2分別提高35.5%、42.9%(表2)。
表2 濟農3號田間自然發(fā)病調查結果
2019年山東省生產試驗,濟農3號黃萎病病株率3.9%,較對照郭莊長茄-2(10.4%)提高62.5%;病情指數(shù):綿疫病14.4、褐紋病15.6,較對照(25.6、28.9)分別提高43.8%、46.0%。
2014年在濟南市長清區(qū)平安辦事處小王村進行初評試驗,3個組合在抗病、產量、商品性方面表現(xiàn)突出,其組合96-243×96-163(濟農3號)前期產量較對照郭莊長茄-2增產19.1%,總產量增產22.3%。
2015-2016年,濟農3號在山東濟南、濰坊、淄博等地進行嫁接品種比較試驗,2015年平均每畝前期產量4 091.0 kg,較對照增產20.9%,總產量11 115.9 kg,增產22.6%;2016年平均每畝前期產量4 153.6 kg,增產19.8%,總產量11 931.9 kg,增產20.8%(表3)。相比對照,前期產量、總產量差異均極顯著。
表3 品種比較試驗產量結果
2016-2017年,濟農3號在山東濟南、濰坊等地進行嫁接區(qū)域試驗,2016年平均每畝前期產量3 925.1 kg,比對照增產19.8%,總產量11 591.5 kg,增產22.3%;2017年平均每畝前期產量3 861.5 kg,比對照增產20.5%,總產量11 173.8 kg,增產21.8%(表4)。前期產量、總產量與對照相比差異極顯著。
表4 山東省區(qū)域試驗產量結果
2018-2019年,濟農3號在山東濟南、濰坊、淄博等5點進行生產試驗,小區(qū)面積80~120 m2,每畝最高前期產量4 112.3 kg,總產量11 423.4 kg,5點平均前期產量3 852.7 kg,比對照郭莊長茄-2增產19.1%,總產量10 753.7.0 kg,增產21.5%。
2016年在濟南市長清區(qū)平安辦事處小王村,濟農3號在2年未種植茄科類蔬菜的地塊連作3年,試驗面積0.3畝。2016年濟農3號對黃萎病、綿疫病、褐紋病表現(xiàn)出較強的抗性,連作至2018年,抗病性和產量均降低,黃萎病抗性較2016年降低75.5%,綿疫病、褐紋病分別表現(xiàn)為感病、中感,抗性分別降低56.2%、66.3%,采收期縮短18 d,前期產量降低33.8%,總產量降低40.1%(表5)。
表5 濟農3號連作對病害和產量的影響
2017年在濟南市市中區(qū)興隆街道辦事處義和村,選擇重茬2年的茄子種植地,以嫁接親和力較高的野生托魯巴姆作砧木與濟農3號嫁接,以濟農3號自根苗為對照進行比較試驗,3次重復,隨機區(qū)組排列,小區(qū)長16 m,小區(qū)面積9.6 m2,株距45 cm,行距60 cm,每小區(qū)定植35株。
3.2.1 嫁接對濟農3號生育期及病害的影響 濟農3號嫁接栽培與自根栽培相比,始花期延遲2 d、始收期提早3 d,差異不顯著;結果期增加24 d,差異顯著;嫁接栽培黃萎病病株率為0,防效100%,而自根栽培病株率達21.9%,綿疫病、褐紋病抗性分別提高84.0%、67.4%(表6)。
表6 嫁接對濟農3號生育期及病害的影響
3.2.2 嫁接對濟農3號生長勢及產量的影響 濟農3號嫁接栽培與自根栽培相比,植株長勢明顯增強,同時葉片長度、寬度增加。株高、莖粗、株幅分別增加20.6%、35.3%、16.4%;果實縱徑、橫徑、單果質量分別增加15.7%、9.1%、5.5%;商品率提高14.7%,前期產量、總產量分別增加46.5%、76.8%(表7)。
表7 嫁接對濟農3號生長勢及產量的影響
2016年在濟南市市中區(qū)興隆街道辦事處侯家村進行三因素三位級試驗,即A播種期、B密度、C肥料,每因素設3個位級,采用L9(34)正交表確定試驗方案,按因素順序上列,位級對號入座,每個試驗號位級組合為1個處理小區(qū)。3次重復,隨機區(qū)組排列,小區(qū)長12 m,小區(qū)面積7.2 m2。不同播種期均在砧木6片真葉、接穗4片真葉時采用劈接法嫁接,幼苗6片真葉時選擇健壯苗定植,定植前整個試驗區(qū)普施充分腐熟的優(yōu)質農家肥10 000 kg/畝。其中肥料因素以氮磷鉀三元復合肥作為追肥考察用量指標,從始收到終收按植株生長需求分10次追施(表8)。
最高產量組合是表8中的2號試驗A1B2C2,即砧木2月1日、接穗濟農3號2月21日播種、密度2 400株/畝、三元復合肥追肥300 kg/畝。
表8 試驗方案與結果
計算各因素之和其最高產量組合為A1B2C1,雖該組合試驗中未做過,利用正交設計也能算出來作為選優(yōu)的參考。因素各位級產量之和Ⅰ、Ⅱ、Ⅲ其極差R:A>B>C,即影響產量的主要因素是播種期,其次為密度,肥料為次要因素。最高產量的好組合與計算的好組合肥料用量不一致,因Ⅰ、Ⅱ、Ⅲ產量之和其產量差異不明顯,因該次試驗肥料是次要因素,為減少投資,可用算出來的結果,將組合A2B2C1即播種期砧木2月1日、接穗濟農3號2月21日、密度2 400株/畝、三元復合肥追肥250 kg/畝,作為確定播種期、密度、施肥優(yōu)化模式的參考。
濟農3號播種期以當?shù)貧夂驐l件而定,山東越夏露地栽培,溫室內陽畦育苗,播種期2月上旬;以托魯巴姆為砧木嫁接栽培,砧木2月上旬、接穗延后20 d以上播種,砧木5~6片真葉、接穗4~5片真葉時以劈接法嫁接。幼苗6片真葉選擇晴好天氣在未重茬2~3年地塊定植。定植前每畝施充分腐熟優(yōu)質農家肥10 000 kg,深翻整地,集中施三元復合肥80 kg,高壟栽培,畝保苗2 400株左右。根據(jù)植株果實生長需求,合理澆水施肥,結果前期需肥水少,門茄坐果后結合澆水每畝施磷酸二銨20 kg;結果盛期,每7 d左右,前批果實采后澆水每次或間隔一次追施三元復合肥25~30 kg;結果后期結合澆水施肥,葉面施肥,可用0.3%磷酸二氫鉀間隔7 d左右于晴天傍晚前進行葉片正反面噴施。病蟲害防治提倡從種子、苗床消毒開始,預防為主、綜合防治,黃萎病、根腐病等土傳病害可通過嫁接栽培進行有效防治;綿疫病、褐紋病防治需及時整枝,清除田間枯枝落葉、雜草,摘除病葉、病果,改善通風透光條件減少病害傳染,病害嚴重年份也需及時用殺毒礬、錳鋅類可濕性粉劑等500~1 000倍液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