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帶給我們的煩惱,很多時候在工作內容之外。比如:休息時去茶水間,幾位談興正濃的同事一看見你進來就集體禁了聲;月度KPI考核拿了A級,忘記主動請全部門喝下午茶,后來在別處聽到你“摳門”的傳言;公司團建,分到同組的幾位同事一起背后討論某位領導出軌,你出于謹慎不參與八卦,事后卻被那幾人聯(lián)手扣了黑鍋說你是傳謠者;部門聚餐,你安靜吃菜,沒有四處敬酒八面玲瓏,被上司語重心長地拍著肩膀說:“你這樣不合群可不行哦,要融入集體才能進步?!薄?/p>
蘇霍姆林斯基這樣建議每一位教師。每一天都有大量的事情發(fā)生,有些靈感稍縱即逝,所以教師要及時捕捉它們,保存在日記里、腦海里,每一天的反思這樣日積月累下來,終會發(fā)生由量變到質變的反應。
職場上要不要勉強自己去融入團隊、集體,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符號是人們共同約定來指稱一定對象的標志物,包括以任何形式通過感覺來顯示意義的全部現(xiàn)象,在所有符號中,既有感覺材料,又有精神意義。符號通??梢苑譃檎Z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兩大類,二者在人類社會傳播中均能起到指代功能和交流功能。趙毅衡[4]認為,符號是被認為攜帶意義的感知,意義必須用符號表達,符號的用途是為了表達意義。一個意義包括發(fā)出(表達)與接收(解釋)兩個環(huán)節(jié),它們都必須用符號才能完成,在社會交往過程中符號可以是語言、文字,也可以是聲音、圖片。
有人長袖善舞,社交是他的價值和成就感所在;有人天性熱愛扎堆,融入集體、與大部分人保持一致,能夠帶給他安全感。但職場上也存在這樣的人,他們喜歡簡單,只想專注做事,不愿把時間精力花費在復雜的人際關系中;他們可能是“職場偏科生”,搞技術一把好手,和人打交道就緊張不安。
為什么有人會害怕“不合群”?因為在生產(chǎn)力低下的傳統(tǒng)社會,抱團才能更好地存活。比起彰顯個體,我們的社會本身更注重合群性,處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中,個體更容易無意識地去向集體靠攏。
動畫短片《不合群的你,努力融入的樣子讓人心疼》,講述一個小三角為了融入不同的集體,不斷改變自己的形狀,每一次改變都疊加一種新樣子。多次改變后,它成了一個拼接出來的四不像,反而受到各個群體的排斥。之后,面目全非的它崩潰了,碎成好多小塊。雖然最后每一個新的小碎塊得到了相近群體的接納,但它到底還是不是它,可能要打一個問號。
呆立一會,林志什么也沒說,還是洗衣服去了。今天,他感覺有點不對勁,衣服上有一些說不清的贓物,粘糊糊的。衣服洗好了,他端著盆子往涼臺走,又被紫云喊?。骸斑^來,把盆子放下,你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在問你!”
那融入集體就意味著安全嗎?其實不盡然。對于不擅社交的人來說,“努力融入集體”不僅令他充滿緊張和焦慮,而且可能給他帶來非常多的麻煩和是非,甚至為此迷失了自己。
隨著職場經(jīng)歷的增長,見識過各種各樣的人和事以后,我精簡了大部分社交,把精力集中到專業(yè)能力的提升上,合作過的甲方提到我的團隊,就四個字:靠譜好用。至于私下的性格、個人愛好合不合群、會不會來事兒,這些不重要。說到底,現(xiàn)代職場上,簡單高效,拿工作成果說話就好,業(yè)績才是硬道理。
最好的職場社交,是君子之交淡如水,能正常與人協(xié)作完成工作,不拖團隊的后腿,除此之外的都是錦上添花。尊重內心的真實意愿,找到自己的節(jié)奏,建立內在的秩序,把時間和精力專注在重要的事情上,不斷學習成長,精進自己,你會慢慢發(fā)現(xiàn),不加入無意義的飯局、塑料茶話會、八卦下午茶,對人生沒什么影響,清清爽爽的人際關系,真的令人非常充實愉悅。
就算你還是不能享受獨行,也不用懼怕不合群。不融入也沒關系,世界那么大,總有一些人不是為了融入集體而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