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聰 石楠
(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中心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周圍性面癱臨床起病急,多累及單側面部,且癥狀可在短時間內達到高峰,若不及時治療,可遺留面肌痙攣,影響面部美觀,增加身心障礙[1]。中醫(yī)認為正氣不足、衛(wèi)外不固,面部經(jīng)絡氣血瘀滯是引起該病的主要原因,目前西醫(yī)臨床的營養(yǎng)神經(jīng)、抗病毒等對癥治療效果并不十分理想[2]。近年來隨著對中醫(yī)藥研究的深入,針灸在該病的治療中取得了較為豐富的經(jīng)驗[3]。針刺風池、風府具有活血通絡、鎮(zhèn)靜安神、祛風除邪的作用,雷火灸則能通過灸條的熱能、藥效發(fā)揮通經(jīng)活絡的功效。為此,本研究選取84例急性周圍型面癱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探討雷火灸配合針刺風池、風府的治療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1)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依據(jù)《神經(jīng)病學》[4]:(1)起病急,有受涼吹風史;(2)一側面部表情肌突然癱瘓或無力,患側額紋消失,眼裂不能閉合,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時漏氣,食物易滯留于病側齒頰間,可伴有舌前2/3味覺喪失,聽覺過敏,多淚;(3)顱腦影像學檢查顯示正常。中醫(yī)診斷依據(jù)《針灸治療學》[5]:起病突然,口眼歪斜,眼淚外溢,面肌抽搐,眼瞼閉合不全。2)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首次發(fā)病,為急性發(fā)作期;單側發(fā)??;年齡≥18歲;對本次研究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3)排除標準:腮腺炎、腦膜炎、中耳炎、迷路炎等引起的面癱者;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癲癇病史,或面肌痙攣者;參與其他治療方案,或治療依從性較差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嚴重過敏體質者。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臨床資料 選擇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本院收治的84例急性期周圍性面癱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2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飲食、運動指導及健康宣教。1)對照組:參考《針灸治療學》[5]關于面癱的選穴配穴,取穴風池、風府。氣虛者加太沖、足三里、氣海;血虛者加血海;風寒者加合谷、列缺、外關;風熱者加尺澤、曲池、合谷;味覺異常加廉泉;聽覺異常加聽宮(上述取穴,凡涉及身體左右兩側都有穴位,均取患側穴位)?;颊呷∽唬瑢⑸鲜鲅ㄎ桓浇つw常規(guī)消毒后,使用一次性無菌針灸針(0.30 mm×25 mm)以淺刺、斜刺等方法針刺上述穴位。風池向鼻尖方向針刺10 mm,風府向下頜方向針刺10 mm。留針30 min,每10 min行針1次,行針力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每日1次,治療6 d休息1 d為1個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2)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配合使用雷火灸治療。針刺完畢后在針刺穴位處施以雷火灸,選用南陽漢醫(yī)雷火灸條,點燃灸條,順時針固定小旋轉法施雀啄灸,始終保持頂端為紅火,待所灸部位存在刺痛感、皮膚出現(xiàn)紅暈為1壯。每壯之間用手按壓,待皮膚溫度降低,再次行灸,每穴灸7狀。每日1次,治療6 d休息1 d為1個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1)中醫(yī)證候積分: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對患者口眼歪斜、眼淚外溢、面肌抽搐、眼瞼閉合不全證候進行評估,每項評分0~3分,評分越高則癥狀越嚴重。2)面部功能:于治療前、治療4個療程后采用House-Brackmann面神經(jīng)功能(HB)[7]、Protmann評分[8]評估。其中H-B評分為1~6分,評分越高,則面神經(jīng)功能越差。Protmann評分共6項,每項0~3分,評分越高則面部功能恢復越好。3)血清相關因子及Toll樣受體4(TLR4)/核轉錄因子κB(NF-κB)蛋白:于治療前、治療4個療程后采集兩組患者空腹血樣,采用雙抗夾心酶聯(lián)免疫法測定血清膠質細胞原性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GDNF)、神經(jīng)生長因子(NGF)、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采用蛋白免疫印跡法檢測TLR4、NF-κB p65蛋白表達水平。
1.5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進行評估。痊愈:癥狀完全消失,表情肌功能恢復正常。顯效:癥狀基本消失,面部肌肉功能基本恢復。有效:癥狀有所改善,談笑時口角輕微歪斜,額紋和鼻唇溝未恢復;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痊愈+顯效+有效=總有效。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22.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2。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見表3。治療前,兩組口眼歪斜、眼淚外溢、面肌抽搐、眼瞼閉合不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4個療程后,兩組各中醫(y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下降,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同時期比較,△P<0.05。下同。
組 別 時 間 口眼歪斜 眼淚外溢 面肌抽搐 眼瞼閉合不全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n=42)對照組(n=42)2.25±0.67 0.65±0.23*△2.23±0.71 1.05±0.32*2.12±0.55 0.47±0.22*△2.14±0.47 1.21±0.39*2.07±0.36 0.46±0.23*△2.11±0.34 1.14±0.32*2.08±0.35 0.42±0.21*△2.05±0.47 1.18±0.24*
2.3 兩組治療前后面部功能比較 見表4。治療前,兩組H-B、Protmann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4個療程后,兩組H-B評分較治療前均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Protmann評分較治療前均上升,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
表4 兩組治療前后面部功能比較(分,±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面部功能比較(分,±s)
組 別 時 間H-B評分Protmann評分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n=42)對照組(n=42)4.96±0.83 1.39±0.27*△4.92±0.85 2.24±0.31*7.13±1.17 14.55±2.44*△7.20±1.15 12.06±2.21*
2.4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相關因子比較 見表5。治療前。兩組GDNF、NGF、NO、SOD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4個療程后,兩組GDNF、NGF、NO、SOD水平較治療前均上升,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相關因子水平比較(±s)
表5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相關因子水平比較(±s)
組 別 時 間GDNF(μg/nL)NGF(μg/nL)NO(μmol/L)SOD(mIU/mL)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n=42)對照組(n=42)2.81±0.95 7.52±2.03*△2.85±0.97 5.96±1.74*8.59±2.67 19.66±4.23*△8.76±2.59 15.85±3.78*38.59±5.64 70.33±6.78*△37.42±5.97 57.73±6.24*59.66±5.38 88.43±6.59*△60.13±5.42 78.63±6.74*
2.5 兩組治療前后TLR4、NF-κB p65蛋白表達比較 見表6。治療前,兩組TLR4、NF-κB p65蛋白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4個療程后,兩組TLR4、NF-κB p65蛋白表達較治療前均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
表6 兩組治療前后TLR4、NF-κB p65蛋白表達比較(±s)
表6 兩組治療前后TLR4、NF-κB p65蛋白表達比較(±s)
組別觀察組(n=42)對照組(n=42)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TLR4 1.20±0.16 0.61±0.10*△1.19±0.15 0.86±0.09*NF-κB p65 0.85±0.13 0.32±0.11*△0.83±0.15 0.52±0.12*
周圍性面癱是神經(jīng)內科常見疾病,主要由面部神經(jīng)非特異性炎癥所引起。臨床起病急,發(fā)病后患者可出現(xiàn)口眼歪斜、額紋消失、閉眼不能等癥狀,影響面部容貌,并對工作、生活產(chǎn)生一定障礙[9]。中醫(yī)認為,周圍性面癱是因為患者素體虧虛,筋脈失養(yǎng),風寒襲絡,導致面部經(jīng)氣阻滯,筋肉遲緩不收所致。針對本病的治療,中醫(yī)各大醫(yī)家均有研究,且在多部經(jīng)典著作中有所涉及,其中對針灸治療的臨床價值描述最為詳細[10-11]。諸多報道均對針灸治療該病的療效做出了肯定,并逐步受到人們的重視及認可。針刺可改善局部循環(huán),提高神經(jīng)興奮,促進面神經(jīng)肌肉恢復,防止失用性萎縮[12]。
研究指出,周圍性面癱早期可引起局部組織腫脹,過早地對面部進行針刺按摩并不會改善臨床癥狀,反而會加重局部炎性水腫狀態(tài)[13]。因此針對周圍性面癱急性期患者,宜遠端取穴或循經(jīng)取穴。風池屬足少陽膽經(jīng),具有祛風除邪的作用。風府屬督脈,具有祛風除邪、通經(jīng)活絡、鎮(zhèn)靜安神、調氣活血的作用,臨床中在各類頭面疾病中配合應用均取得了一定療效[14]。隨著近年來對針灸的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在針刺基礎上,輔助艾灸更有助于臨床治療及預后[15]。雷火灸又稱雷火神灸,其主要是運用燃燒艾絨及其他中草藥組成的艾條所產(chǎn)生的熱量,以懸灸之法刺激穴位,發(fā)揮舒經(jīng)活絡利竅的功效[16]。本研究顯示,觀察組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各中醫(y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分析原因猜測可能是在針刺風池、風府為主穴的基礎上聯(lián)合使用雷火灸治療,一方面可以發(fā)揮針灸調節(jié)代謝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能調節(jié)機體免疫力,增強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反射影響,改善臨床癥狀,促進病情向痊愈發(fā)展。另外比較兩組面部功能發(fā)現(xiàn),治療后觀察組面部功能改善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猜測可能是在“寒者溫之”的理論指導下采用雷火灸配合針刺風池、風府治療能溫通經(jīng)脈,祛風散邪,通調面部氣血,消除局部炎性水腫,對損傷的面部神經(jīng)具有明顯再生修復作用[17]。
GDNF是一種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可抑制上皮細胞凋亡,促進神經(jīng)元軸突生長發(fā)育;NGF是一種神經(jīng)細胞生長調節(jié)因子,可對神經(jīng)元的生長發(fā)育發(fā)揮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NO是血管擴張因子,水平過低會造成神經(jīng)缺血缺氧損傷;SOD可有效反應機體抗氧化能力。本研究中,觀察組上述血清相關因子水平均高于對照組。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急性期病情淺,合理使用針刺治療可達到行氣活血、疏通經(jīng)絡、引邪外出的效果;聯(lián)合使用雷火灸,通過熱量的刺激,可增強通經(jīng)活絡利竅的作用。
Toll樣受體(TLR)是細菌感染與炎癥形成的橋梁,TLR-NF-κB信號通路是炎癥形成的主要信號通路。NF-κB在多個信號轉導通路中都是重要的匯聚點,且臨床中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其在細胞凋亡和增殖、免疫應答病毒復制、炎癥反應調節(jié)等過程內均發(fā)揮了重要作用[18]。本研究中,觀察組TLR4、NF-κB p65蛋白表達低于對照組。提示雷火灸配合針刺風池、風府可有效降低急性期周圍性面癱患者TLR4、NF-κB p65蛋白的表達,從而有效控制信號通路的傳導,降低炎性反應,控制病情進展。
綜上所述,雷火灸配合針刺風池、風府治療急性期周圍性面癱患者效果顯著,能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上調GDNF、NGF、NO、SOD水平,下調TLR4、NF-κB p65蛋白表達,促進面部功能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