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雁飛 張慶新 (北京教育學院體育與藝術教育學院,100009)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22年版)》]是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指導性文件,規(guī)定了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性質、理念、目標、內容、學業(yè)質量和課程實施等,體現(xiàn)了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和發(fā)展的基本思路,以核心素養(yǎng)為綱,聚焦了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提出了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中要達到的基本要求?!读x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中指出“體育與健康9年教學總課時比例達到義務教育階段教學總課時的10%~11%”,位列中小學各科目安排的前3名。與之前實施的2001年頒發(fā)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相比,體育與健康課程的類別、科目的設置、教學的時間并沒有變化,變化的是新時代基礎教育的新發(fā)展,新時代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新要求,以及新時代大家對體育與健康教育的新期待。
在體育與健康教學中怎樣理解、把握和實施《課程標準(2022年版)》,高站位理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健康第一”指導思想、“以體育人”價值取向,努力實現(xiàn)從“知識導向”向“素養(yǎng)導向”轉變、從“單一技術導向”向“結構化知識和技能導向”轉變,從“簡單情境”向“復雜情境”轉變,從單純的“體育教育”向“體育與健康教育及多學科融合”轉變,成為廣大學校體育專家與中小學體育教師共同需要思考、研究、實踐、反饋的熱點與難點、重任與新任。鑒于此,筆者結合《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于課程實施的教學建議進行逐條分析,并就具體落實策略展開論述,供大家參考與商討。
《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體育與健康課程要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通過較長時間的學習,在知識內化、行為養(yǎng)成、品德修為基礎上逐漸形成的,是學生在體育與健康活動和情境中體驗、探索、感悟和解決問題的結果。因此,各校在編制水平、學年、學期、單元、課時教學計劃時,要綜合考慮幼小銜接、水平銜接、學段銜接等方面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與學習需求,關注通過較長時間的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與健康成長,而不僅僅是當前這個學期、這個學年、這個水平的教學計劃,要關注各個教學計劃的有機聯(lián)系。同時,還要做好本校各學科課程教學計劃的頂層設計與統(tǒng)籌安排,形成學校各學科教育的合力,做好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融合設計與學科布局。體育教師在設計各類教學計劃時,應根據(jù)不同水平學生的實際與學習需求,將落實核心素養(yǎng)貫穿始終,制訂明確的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目標,整體設計基本運動技能、體能、健康教育、專項運動技能和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教學內容。在教學中,要關注體育與健康結構化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以及在真實的、復雜的運動情境中運用,更要關注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的不同運動項目育人、不同體育文化育人、不同學練賽活動育人、不同角色體驗育人、不同情境沉浸育人等多維綜合育人成效。
各校在編制各類教學計劃時,應根據(jù)不同水平學生的實際,制訂明確的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目標,整體設計基本運動技能、體能、健康教育、專項運動技能和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教學內容。在教學中,要關注體育與健康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更要關注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育人成效。作為體育教師首先要樹立明確課程育人意識。如,在課程實施計劃中應從過分關注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轉向重視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貫穿在學年、學期、單元、課時等各層次的學習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情境、教學方法、學習評價等設計中。特別注意的是選擇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知識、技能、問題、情境、學習、練習、比賽、評價等進行結構化的整體設計,使學生加強對運動項目完整的體驗和理解。
體育教師在制訂學習目標時,要實現(xiàn)“知識與技能”單一目標轉向核心素養(yǎng)的“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目標。在遴選教學內容時,要以不同水平的學生能達成的核心素養(yǎng)為依據(jù),結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以及全面發(fā)展的情況,實現(xiàn)健康教育與跨學科主題學習貫穿義務教育整個階段,在水平一重點發(fā)展基本運動技能的基礎上,水平二至水平四重點發(fā)展學生的專項運動技能與體能。在設計教學情境時,要關注學生在比賽情境、展示情境、教育情境、生活情境等真實情境中形成核心素養(yǎng)的實踐活動。在選用教學方法時,要采用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學練賽一體化,促進學生結構化知識與技能掌握的教學方法,突出體育實踐課“精講多練”“學以致用”的教學特性。在進行學習評價時,要以核心素養(yǎng)為主要維度,結合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對學生的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3個方面的學習結果與學習行為具體表現(xiàn)進行綜合評價。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的健康教育、跨學科主題學習是整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必學的內容;基本運動技能是水平一學生必學的內容,重點通過體育游戲發(fā)展學生的基本運動技能,讓學生在玩中學、玩中練,激發(fā)學生的運動興趣;專項運動技能與體能是水平二至水平四學生必學的內容。其中,6類專項運動技能中的具體運動項目或項目組合,則是需要根據(jù)多數(shù)學生的興趣和需求,由學校進行選擇和教學。在三至六年級,主要根據(jù)學生的興趣愛好從6類專項運動技能中各選擇至少1個運動項目進行教學,原則上每學期指導學生學練2個不同的運動項目,在重點發(fā)展學生各種體能的基礎上發(fā)展多項運動技能,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運動需求;在七至八年級,應根據(jù)學生的興趣愛好從6類專項運動技能的4類中各選擇1個運動項目進行教學,其中必須包括中華傳統(tǒng)體育類運動項目,原則上1個學期指導學生學練1個運動項目,在繼續(xù)發(fā)展學生體能的基礎上重點發(fā)展專項運動技能;在九年級,學??梢宰寣W生根據(jù)興趣愛好自主選擇1個運動項目進行為期1年的學習,保證學生初中畢業(yè)時掌握1~2項運動技能。
學校在選擇各年級學練的運動項目時,可通過問卷調查、班會交流等方式,先讓學生在六類專項運動技能中分別選擇自己喜愛的運動項目,再根據(jù)學生的選擇結果及學校的實際情況確定各年級教學的運動項目。學校應至少開設以下運動項目:1個集體性球類運動項目,1個個體性球類運動項目,1個田徑類運動項目或項目組合(從跑、跳、投擲3個亞類中各選擇1個項目進行組合),1個體操類運動項目或項目組合(技巧與器械體操項目可由技巧運動、單杠或雙杠運動、跳山羊組合而成,藝術性體操項目可由1套韻律操和1套健美操組合而成),1個水上或冰雪類運動項目或項目組合(由2個水上運動項目或2個冰雪運動項目組合而成),1個中華傳統(tǒng)體育類運動項目或項目組合,1個新興體育類運動項目或項目組合。各年級學練的運動項目可以完全相同或部分相同,也可以不同。各運動項目學習起始年級可由學校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相關教學條件確定。如,游泳項目可從三年級開始開設,也可從五年級或是其他年級開始開設,無論從哪個年級開始學習游泳項目,均可參照《課程標準(2022年版)》相應水平目標的要求。
開展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的“大單元教學”是《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體育教師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今后體育教師的必備教學技能。大單元教學是指對某個運動項目或項目組合進行18課時及以上相對系統(tǒng)和完整的教學,既可以是某個運動項目,也可以是某類專項運動技能中不同項目的組合,具體而言,球類運動應進行單個運動項目的大單元教學,其他5類專項運動技能可根據(jù)學生學習基礎、意愿和需求,以及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單個運動項目或項目組合的大單元教學。但不同項目組合的大單元教學不是簡單的拼湊。如,不是2個9課時的不同項目或3個6課時的不同項目組合的大單元教學,而是要關注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學習興趣與水平,同類專項運動技能形成的規(guī)律與遷移、場地器材的關聯(lián)。又如,韻律操和健美操項目的組合,田徑中的跑、跳、投擲項目的組合,田徑中的耐久跑與定向運動的組合,輪滑與滑冰項目的組合等。而且,要注意組合項目的大單元教學應先集中學練一個項目,然后再集中學練另一個項目。
同時,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還要加強課內外的有機結合,促進學生通過較長時間的連續(xù)學練,掌握所學的運動技能。要避免把一個完整的運動項目割裂開來,斷斷續(xù)續(xù)實施教學,或在一個時間段內教授不同項目。如,第一節(jié)課教100m跑,第二節(jié)課教跳遠,第三節(jié)課教投擲等,導致運動技能學習的負遷移或不連貫。此外,專項運動技能中每個運動項目的內容要求主要包括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技戰(zhàn)術運用、體能、展示與比賽、規(guī)則與裁判方法、觀賞與評價,這也是每個大單元教學的主要內容。體育教師要通過凸顯大概念、大主題、大任務的大單元教學架起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和核心素養(yǎng)的橋梁,引導學生學練結構化的運動技能,并創(chuàng)設復雜的運動情境,讓學生多參加展示或比賽,促進學生掌握和運用一項完整的運動技能,形成高階體育與健康思維,最終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體育教師在制訂學習目標和選編教學內容時,既要關注學生體能發(fā)展與運動技能學練的外在表現(xiàn)和效果,也要關注學生在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學習目標的制訂還要關注不同水平之間的各種行為表現(xiàn)與學習結果的縱向進階區(qū)分度,促使在真正落實學習目標時,充分發(fā)揮學習目標導教、導學、導評的作用。教學內容的選編要以多數(shù)學生需要學習的主要形式與進階變化呈現(xiàn),圍繞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進行教學內容的整合,設置具有挑戰(zhàn)性與針對性的體育學習活動,促進結構化、情境化、活動化的課堂教學實施。
1.體育教師應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有機滲透到基本運動技能、體能、健康教育、專項運動技能、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學習目標中,在不同課程內容的不同層次教學計劃中,從核心素養(yǎng)的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3個方面制訂學習目標。運動能力學習目標制訂要考慮體能狀況、運動認知與技戰(zhàn)術運用、體育展示或比賽3個維度;健康行為學習目標制訂要考慮體育鍛煉意識與習慣、健康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和運用、情緒調控、環(huán)境適應4個維度;體育道德學習目標制訂要考慮體育精神、體育道德和體育品格3個維度。
2.體育教師要注重學習目標的可觀察性與表現(xiàn)性,使用體現(xiàn)不同層次的表現(xiàn)性行為動詞。如,說出、做出、畫出、跳出、判斷、敘述、描述、完成、評價、制訂、分享等。不同層次的學習目標應包括條件(在什么情境下)、行為與表現(xiàn)(做什么和怎么做)、結果(做到什么程度)3個部分,要多用具體的高度、遠度、速度、命中率、成功率、時間、次數(shù)、種類等量化標準,使學習目標明確、具體、可操作。如,水平三的“運用輪滑基礎技術的小組合作競速與繞標滑行賽”的大單元(表1),分別從核心素養(yǎng)的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3個方面制訂的學習目標,有較為清晰的量化標準,使學生能夠進行自我學習結果的客觀測評。
表1 水平三輪滑大單元學習目標
1.體育教師應根據(jù)學習目標,從有利于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形成和發(fā)展的角度,認真分析、選擇和設計教學內容,避免孤立、靜態(tài)地進行單個動作技術,單個知識點的碎片化教學,注重采用結構化知識與技能教學,加強學生對所學運動項目的完整體驗和理解,提高學生在真實活動或比賽情境中運用知識與技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以基本跳組合展示、規(guī)定時間自選動作計數(shù)賽為主線,將花樣跳繩的內容進行組合編排。如,1min雙腳交換跳、4人跳繩計數(shù)(計時)接龍、10s~20s4人不同跳法接力、1min“8”字跳長繩等,突出項目的整體性學練,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
2.教學內容的選擇和設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生長發(fā)育特點、體質狀況、運動基礎、興趣和需求等,保證教學的基礎性、多樣性和系統(tǒng)性,引導學生在體驗不同運動項目魅力的基礎上掌握專項運動技能。掌握某一項運動技能的基本標準主要包括2個方面:一是掌握和運用該項目的基本技戰(zhàn)術,如,籃球運動的運球、傳接球、投籃、移動、卡位等基本動作技術,傳球與運球、傳球與投籃、運球與投籃、移動與搶斷球等組合動作技術,傳切配合、側掩護配合、“關門”、補防等基礎配合,聯(lián)防與破聯(lián)防、人盯人與破人盯人防守等全隊配合。二是能完整地參加該項目的班級內、班級間的展示或比賽。如,完整地展示一套健美操自編套路、參加側重邊路攻防地對抗性足球比賽、2~3人配合靈活變化的籃球實戰(zhàn)比賽、有條件限制的排球隔網(wǎng)墊球比賽等,并能有效運用該項目的主要比賽規(guī)則。
3.學校必須保證規(guī)定課時的健康教育,加強健康教育知識與學生生活的聯(lián)系,引導學生把所學的健康知識與技能運用到體育鍛煉、學習和生活中;逐漸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健康教育覆蓋了一至九年級的全過程,要注意全面與重點相結合,課堂教學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如,教師可以根據(jù)所在地區(qū)和學校的實際情況,在充分調查學生需要的基礎上,選擇對學生健康影響最大和他們急需的內容進行講解。又如,在“霧霾天氣”下如何保護自己減少污染傷害,是否要停止戶外鍛煉,在“居家學習”中如何開展室內體育鍛煉,在“體育中考”前如何安排作息與調整應對心理狀態(tài),青春期生長發(fā)育變化等,都是學生在特定時段中急需了解和獲得指導的知識。
4.教學內容的選擇和設計應充分考慮當?shù)氐臍夂蛱攸c、場地設施、安全環(huán)境、民族傳統(tǒng)文化等情況,因時、因地制宜實施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如,滑冰、滑雪、游泳項目的開展必定受到各方面的條件限制,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的內容進行教學;田徑中長跑項目,在冬季開展能夠有效發(fā)展心肺耐力;新興體育類運動中的遠足、攀巖等強度過大、有一定安全隱患的項目,建議在小學高年級或是初中開展;舞龍、舞獅、搖旱船、跳竹竿、賽龍舟、蕩秋千、搶花炮、珍珠球、毽球、蹴球等民族民間體育類運動,可根據(jù)地域特點進行合理選擇和設計。
5.要加強對中華傳統(tǒng)體育類運動項目的教學,其目的不僅是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以培育民族精神為深層目的,以增強文化自信為最終追求。尤其要重視具有對抗性的中華傳統(tǒng)體育類運動項目,減少花拳繡腿式的比畫動作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尚武精神與陽剛之氣,加深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體育與中華體育精神理解。如,武術類運動項目最核心的動作是“踢、打、摔、拿”,各類武術動作不論從動作名稱、運動路線,還是從用力點、擊打目標等,本身都帶有明確的技擊用意。因此,武術動作或套路的學習只有還原到某種特定的攻防情境中,才能真正體現(xiàn)武術技擊的本質屬性,學生也只有通過與真實或假想的技擊對手模擬或實戰(zhàn)對練,才能提高對武術運動的深刻體驗與深度理解,進而提高學習興趣。
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要實現(xiàn)從“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的真正轉變,將過分關注傳授知識與技能轉變?yōu)榕囵B(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動機、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行為。體育教師要從制訂“教學目標”向“學習目標”的轉變,從實施“單一動作技術的學練活動”向“學練賽一體化的完整學習活動”的轉變,從創(chuàng)設“簡單情境”向“復雜運動情境”的轉變,從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方法”向“教與學方式方法”的轉變,從評價“教學質量”向“學業(yè)質量”的轉變,從采用“體育課堂教學”向“課內課外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轉變,對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的各個要素、各個環(huán)節(jié)及整體進行教學改進,促進學生主動學練、深度學習。
體育教師要摒棄說教課、“放羊課”、安全課、單一技術課、測試課等,設計目的明確、內容豐富、情境真實、方法多樣、互動良好的完整學習活動,將“學、練、賽”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在充分動起來的過程中享受運動樂趣,形成豐富、深刻的運動體驗,在做中學、學中思、思中得。如,球類運動項目教學時,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單純的根據(jù)動作結構進行劃分的單個動作的教學方式,而應該更多、更早地進入完整運動項目的學習中。又如,圍繞花樣跳繩“一帶一跳”的課時學習主題,突出精講多練的教學原則,在重點講解示范“一帶一跳”的進出繩時機、與同伴協(xié)調配合后,由搖繩跳繩較好者先帶跳,進行“一帶一連續(xù)跳”“一帶一上下跳”等2~3種練習,再進行1~2種雙人或是小組“一帶一跳”計時計數(shù)游戲或比賽。此外,體育教師還應將學生課時或是單元學習的測試與某個練習活動、游戲活動、比賽活動結合在一起,實現(xiàn)“學、練、賽、評”一體化,突出“真實情境中的真實學習能力”的評價,而不是單獨安排1節(jié)測驗課,對單一知識與技術的測驗。
根據(jù)學習目標、教學進度等引導學生在對抗練習、體育展示或比賽等真實、復雜的運動情境中獲得豐富的運動體驗和認知,提高技戰(zhàn)術水平和體能水平,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體育精神、體育道德和體育品格。如,初中足球小場地比賽,每節(jié)課都可以設計與實施針對課堂學練內容的多種形式的教學比賽,有側向拉球接力賽、腳內側傳球比快、射小門點球賽、曲線運球接力賽、不同寬度射小門比賽等單一技戰(zhàn)術運球比賽,以及斜傳直插二過一積分賽、3VS3傳搶球比賽、3VS3中間球門比賽、突破封鎖線等組合技戰(zhàn)術運用賽,3VS3小場地比賽、多球門1VS1教學比賽、半場4VS4比賽或5VS5比賽等。通過比賽,在潛移默化中逐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在教學中,要將教師示范講解與學生自主學練、合作學練和探究學練有機結合,將集體學練、分組學練和個體學練相結合,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自覺實踐,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chuàng)新意識。在進行開放式運動技能教學時,應提供開放的學練空間和情境,回歸該類運動的本真,學生只有在真實的或模擬的情境中,安排進攻、對抗、戰(zhàn)術、配合的學練賽情境,才能體驗到開放式運動技能的多變性、不可預測性;在進行封閉式運動技能教學時,如田徑中的耐久跑,可以通過路線、方法、環(huán)境、組織形式的創(chuàng)新變化,采用定向運動、萊格爾跑、6min定時跑、環(huán)校園跑、背景音樂、野外環(huán)境、“跑團”等新穎的學練方法,減少耐久跑的枯燥感,提高學生的學練興趣。又如,針對不同部位、不同人群、不同天氣、不同需求等,每一節(jié)體能課可以多關節(jié)、多肌肉群參與的組合動作為主,以全身性和整體訓練、有氧和力量訓練相結合,功能性訓練之間平衡的多組次的不同組合循環(huán)學習,帶給學生趣味化、挑戰(zhàn)性、沉浸式的體能鍛煉,全面提升學生的體能水平。
運動負荷由群體運動密度、個體運動密度和運動強度衡量組成。群體運動密度是指一節(jié)體育實踐課所有學生總體運動時間占課堂總時間的比例,個體運動密度是指一節(jié)體育實踐課單個學生的運動時間占課堂總時間的比例,運動強度是指動作用力的大小和身體的緊張程度,常用心率表示。在體育與健康教學時,讓所有學生充分動起來,增進學生體質健康,促進學生掌握運動技能。每節(jié)課群體運動密度應不低于75%,個體運動密度應不低于50%;每節(jié)課應達到中高運動強度,班級所有學生平均心率原則上在140~160次/min;每節(jié)課應有10分鐘左右體現(xiàn)多樣性、補償性、趣味性和整合性的體能練習。同時,要引導學生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循序漸進,逐步提高運動負荷,在保證運動安全的基礎上增強學習效果,掌握科學鍛煉的方法。
在教學中,根據(jù)小學生感性認知能力強、初中生感性認知與理性認知快速發(fā)展的特點,積極開發(fā)與利用多種現(xiàn)代信息技術,開展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教學,幫助學生通過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打破不同地區(qū)、不同學校學習的時空壁壘,使得大量優(yōu)質教育資源得以即時共享,拓展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習視野。尤其是當前受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影響,各地市均實施過“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教學安排,通過各類直播平臺和App,幫助各中小學校指導學生進行居家體育鍛煉,擺脫場地和器材的限制,有針對性地增加身體素質練習,適當增加規(guī)則、禮儀、體育故事、技戰(zhàn)術、健康知識和鍛煉方法等理論知識的內容,讓學生掌握更全面的健康知識與技能。
落實“教會、勤練、常賽”“學生每天校內鍛煉1小時、校外鍛煉1小時”的要求,加強課內教學與課外體育活動的有機結合,以及學校、家庭和社區(qū)體育的多元聯(lián)動。如,通過親子體育活動、家長云課堂、社區(qū)體育圈等,實現(xiàn)家校社的體育理念共識、體育資源共享、體育活動共建。體育教師應在提高課內教學質量的基礎上,積極組織,指導學生參與校內多種形式的課外體育活動和競賽活動。如,面向所有學生的班內課課賽與單元小賽季、校內體育嘉年華與趣味運動活動,激發(fā)學生參與運動的興趣。布置學生獨立或與家長共同完成的體育家庭作業(yè)等,促進學生經(jīng)常鍛煉、刻苦練習,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鍛煉習慣,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讓學生體驗運動的魅力,領悟體育的意義,促進學生更好地形成核心素養(yǎng)。
總而言之,《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出的新理念與新要求,需要廣大中小學體育教師更新教育教學理念,依據(jù)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課程總目標與水平目標、課程內容,以及學業(yè)質量,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廣泛運用各種校內外、線上與線下資源,選擇有效的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在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真實情境中掌握并能運用結構化的知識和技能,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