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雪琪
上元燈彩圖(局部) 絹本設色 明 佚名
隋開皇三年(583年),治書侍御史柳彧向隋文帝上了一道奏折,請求皇帝下旨“禁斷”上元節(jié)的燃燈活動及節(jié)日中的大眾狂歡,言辭懇切、態(tài)度決然。從他的奏折描述和相關(guān)記載來看,當時的上元節(jié)確實動靜不凡。
每當上元節(jié)來臨,人們紛紛梳洗打扮,成群結(jié)隊外出,街市中車水馬龍,人流蜂擁,乃至道路壅塞。入夜,鼓樂震天,燈火遍地,歡聲鼎沸。為了方便人們觀看燈會和節(jié)日表演,府衙與商家沿街搭建起許多高聳壯觀的看棚及售賣飲食、貨物的攤點。雜耍伶人奇裝怪相,技藝紛呈,令人目不暇接。有的表演者戴著野獸面具,還有的男扮女裝。歡樂的氣氛消弭了身份等級、社會地位的界限,無論尊卑貴賤、男女老少,互不相避,共同歡慶節(jié)日。
聲勢浩大的人員聚集、普羅大眾的肆意歡鬧、各色人等身份地位的混淆……凡此種種,沖擊著當時的社會秩序和官方文化,柳彧的擔憂正是來源于此。“務存節(jié)儉”的隋文帝認為柳彧的上奏有道理,便下達了禁令。不過,節(jié)慶之歡并未中斷太久,隋煬帝即位后,不僅恢復了上元燈會的舊俗,還將其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從大業(yè)六年(610年)開始,燈火歌舞的歡會從正月十五一直延續(xù)到正月底,且年年如此。此后的上元節(jié)長期受到官方的重視,唐代的上元節(jié)放假三夜;北宋延長為五夜,皇帝還會與百姓一同觀燈賞玩,以示“君民一體”;南宋時則延長為六夜;到了明朝,更是延長為十夜。辛苦勞累了一年的百姓,在這幾天里可以盡情地放松娛樂。
上元燈彩圖 絹本設色 25.5cm×266.6cm 明 佚名
百美圖(局部) 絹本設色 明 仇英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古代的上元節(jié),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地方。從漢代起,平時“禁民夜行”的規(guī)定在這一天可以暫時放寬,允許大家通宵達旦地在街上歡慶。就連平日被教導須行為端莊、不可隨意拋頭露面的女性,也可以在上元之夜大大方方地跨出家門,同男子一樣盡意游樂?!霸律狭翌^,人約黃昏后”“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等浪漫的故事,都是在這一特殊情境下產(chǎn)生的。
丁傳靖《宋人軼事匯編》中記載,上元之夜,北宋名臣司馬光的夫人裝扮一新,要出門觀燈。司馬光不大高興,說:“家中有燈,何必出看?”夫人回答:“兼欲看游人?!惫?jié)俗如此,司馬光也無可奈何。
清明時節(jié),天氣轉(zhuǎn)暖,草木新發(fā),從宮廷到民間,人們都會搭起秋千架,搖曳于盎然的春意之中。唐人高無際《漢武帝后庭秋千賦》序云:“秋千者,千秋也。漢武祈千秋之壽,故后宮多秋千之樂?!?/p>
在唐代,蕩秋千已經(jīng)成為相當普遍的娛樂活動,相關(guān)歌詠的詩作也不斷涌現(xiàn)。“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秋千習俗同”(杜甫《清明二首·其二》),“滿街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簾花樹動,女郎撩亂送秋千”(韋莊《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
宋人吟詠秋千的詩詞更是不勝枚舉,有的明確點出清明時節(jié)蕩秋千的習俗,如“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陸游《感舊四首末章蓋思有以自廣》);有的則以秋千作為情感的隱喻,如“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蘇軾《蝶戀花·春景》),“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歐陽修《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等。
明清之際,清明節(jié)蕩秋千的風俗仍非常盛行。明人李開先《觀秋千作》序中詳細描繪了當時民間的秋千活動:“清明日,高豎秋千數(shù)架,近村婦女歡聚其中,予以他事過之,感而賦詩:彩架傍長河,女郎笑且歌。身輕如過鳥,手捷類拋梭,村落人煙少,秋千名目多……”清明時節(jié),人們支起數(shù)架秋千,十里八村的婦女們都聚在一起,氣氛十分歡快。蕩秋千的人輕盈敏捷,仿佛飛鳥一般,還有各種蕩秋千的方法,路人看了都會捏一把汗??梢娛幥锴г诋?shù)氐氖軞g迎程度。
劉若愚所著《酌中志》記述了明晚期的宮廷生活,其中提到宮人們將清明視為“秋千節(jié)”。當天,坤寧宮及其他嬪妃居住的宮殿都會安置秋千,以供大家娛樂。清代宮中更有“西洋秋千”表演,多見于宮廷宴飲場合?!度f樹園賜宴圖》中就有一架西洋秋千,其外形猶如立放的云梯,云梯中間的橫桿為滾軸,上、下端各有“日”字形木框。表演者分別站在木框的橫桿上,通過變換姿勢保持平衡,使得秋千猶如蹺蹺板一樣上下擺動。
萬樹園賜宴圖(局部) 絹本設色 清 王致誠 故宮博物院藏
七夕是傳說中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寄托了人們對忠貞愛情的向往。這一天,除了夜觀牛郎、織女星,古代女性還有一項特殊的節(jié)日活動,就是向織女乞求智巧,謂之“乞巧”。
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提到,漢代的宮女會在每年的七夕夜“穿七孔針于開襟樓”,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亦曰:“是夕,婦人結(jié)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wǎng)于瓜上,則以為符應?!?/p>
唐宋時,七夕是相當隆重、格外受重視的節(jié)日。據(jù)五代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記載,宮中以錦緞結(jié)成高達百尺的樓殿,稱為“乞巧樓”。眾女子以九孔針、五色線對月穿之,穿過者即為“得巧”,民間女子也爭相效仿。至宋代,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人稱“乞巧市”。乞巧市七月初一開市,市中人山人海,摩肩接踵。
乞巧圖 紙本白描 27.9cm×388.3cm 明 仇英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拜月圖 絹本設色 103.8cm×48cm 宋 佚名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清時期,發(fā)展出一種投針驗巧的游戲。在明代劉侗、于奕正撰寫的《帝京景物略》中記述了驗巧之法:每年七月七日中午,女子們用瓦盆盛水置于太陽下,不久,水面會生成一層水膜,此時將繡花的綿針投進水里,綿針輕巧,會浮于水面。女孩們聚在一起觀察水中的針影,若針影的形狀像云霧、花朵、鳥獸、剪刀、鞋子等,稱為“得巧”;倘若有女子的針影粗如棒槌,或細如絲線,或像蠟燭那樣筆直,那么在接下來的一年里,她做針線活時恐怕會遇到困難。此種驗巧的方式可謂別出心裁,反映了女性特有的細膩心思。
《帝京景物略》中還提到,中秋節(jié)時京城有祭月的風俗。當時的紙鋪里售賣一種紙做的“月光馬兒”,其上繪有嫦娥、玉兔及月宮的場景,人們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月禮儀完成后,將其與祭文、紙元寶等一并焚毀。
除了月光馬兒,還有一種給兒童祭拜用的泥塑—兔兒爺。傳說月宮中的玉兔搗藥為天下百姓治病去災,人們據(jù)此塑造了多姿多彩的兔兒爺形象,深受孩童喜愛。不過,兔兒爺不再是玉兔的樣子,一個個兔首人身,披甲戴胄,儼然是威風凜凜的武將。再后來,又發(fā)展出反映人們?nèi)粘I畹耐脙籂?,如理發(fā)的、推車的、挑擔子的,等等。有人甚至為兔兒爺塑造了配偶“兔奶奶”,讓他們“夫唱婦隨”。這些色彩鮮艷、憨態(tài)可掬的兔兒爺,為傳統(tǒng)節(jié)日增添了吉祥喜樂的氣氛。
泥制兔兒爺 清 故宮博物院藏
蘇州虎丘山上常舉行中秋盛會,從八月十二三日持續(xù)到八月十五,夜夜笙歌,清客名士還會提前“占領”理想的賞月地點。中秋之夜,游人駢集,各家名伶、樂隊紛紛拿出看家本領,說是為賞月助興,實則暗中較量,要一爭高下。而真正來賞月的人則可以大飽耳福,直到深夜仍有人流連忘返。
除了祭月、賞月,有些地方還流行在中秋節(jié)“燒瓦子燈”。“瓦子燈”又名“塔燈”。中秋當天,人們在野外撿拾瓦片,堆砌成圓塔形。由于瓦片有弧度,在堆疊的時候,中間自然形成空隙。月亮升起之后,人們把木柴放到塔里點燃。等到瓦片燒得通紅,再于火上潑油,霎時四野火紅,閃耀如晝。
中秋佳慶圖 絹本設色 134.5cm×65.4cm 清 張廷彥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