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樂,黃欣怡,顏夢園,李 箏,段月梅,唐中秋
湖南醫(yī)藥學院(湖南 懷化 418000)
抑郁癥是臨床上常見的情緒障礙疾病,一般表現(xiàn)為情緒低下、興趣減退、快感缺失、認知障礙,甚至出現(xiàn)自殺等。目前,全球近3億人患有抑郁癥,發(fā)病率、致殘率和死亡率均逐年增加[1]。據(jù)相關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抑郁癥將成為危害人類身心健康的重大疾病[2]。抑郁癥的發(fā)病機制及其治療也引起了國內外廣大學者的高度重視。但抑郁癥的發(fā)病機制極其復雜,至今尚未完全研究清楚,因此抗抑郁藥物的研發(fā)受到很大限制,目前抗抑郁藥物治療仍然不盡人意,因此深入研究抑郁癥的發(fā)病機制對于防治抑郁癥極為重要。
目前已發(fā)現(xiàn)抑郁癥的發(fā)病機制與海馬突觸可塑性的損傷、神經發(fā)生等密切相關[3]。干細胞因子(SCF)是近年發(fā)現(xiàn)的一種多功能細胞因子[4]。SCF構成的信號通路對多種細胞具有調控作用[5]。SCF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尤其在海馬突觸電位的傳遞、學習和記憶中發(fā)揮作用[6]。SCF被證明和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神經元軸突的生長有關,且SCF作為一個細胞因子可通過血腦屏障影響神經發(fā)生和神經保護[7]。研究發(fā)現(xiàn)在SCF的受體c-KIT突變小鼠中降低c-KIT表達后,小鼠出現(xiàn)抑郁樣行為[8]。臨床研究表明高血壓伴抑郁癥患者的血清SCF水平明顯降低[9]。但是抑郁癥造模是否可降低小鼠SCF水平,以及抗抑郁藥物帕羅西汀是否可升高抑郁小鼠SCF水平仍有待研究。本研究將從SCF這一新思路進一步揭示帕羅西汀的抗抑郁機制,現(xiàn)報道如下。
1.1動物雄性昆明小鼠共45只,清潔級,體質量18~20 g,購于湖南斯萊克景達實驗動物有限公司,實驗動物生產許可證號:SCXK(湘)2016-0002。
1.2藥品和試劑鹽酸帕羅西汀(中美天津史克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50043)。
1.3分組和造模45只小鼠隨機分為對照組、應激組和治療組,每組15只。對照組小鼠進行正常喂養(yǎng)。應激組和治療組的小鼠均進行慢性不可預測溫和刺激(CUMS),包括9種應激:異物24 h、禁食24 h、禁水24 h、熱水游泳(45℃)5 min、冰水游泳(4℃)5 min、夾尾1 min、潮濕墊料24 h、傾斜(45°)24 h、空籠24 h,每天隨機選取以上2種不同應激因素,不重復,連續(xù)應激4周。治療組小鼠在慢性應激的第4周開始進行帕羅西汀(10 mg/kg,7 d)灌胃治療1周,第4周后各組小鼠進行行為學檢測(新環(huán)境攝食抑制、懸尾、強迫游泳)和蛋白質免疫印跡檢測。
1.4行為學檢測
1.4.1 新環(huán)境攝食抑制實驗 該實驗動物在新的環(huán)境中且處于饑餓狀態(tài)下產生攝食和對新環(huán)境恐懼的矛盾沖突。抑郁的動物將產生新環(huán)境恐懼,攝食潛伏期較長。給予抗抑郁藥物治療后可使動物的沖突反應降低,攝食的潛伏期縮短。實驗前應禁食24 h,然后將小鼠放入1個新房間并給予食物,記錄小鼠前爪抓起食物進食的潛伏期,同時統(tǒng)計30 min內小鼠新老籠子的進食量[10]。
1.4.2 懸尾 將小鼠通過固定動物尾部使其頭向下懸掛,小鼠在該環(huán)境中拼命掙扎試圖逃跑又無法逃脫,從而提供了一個無可回避的壓迫環(huán)境,記錄小鼠5 min內的不動時間[11]。不動時間可反映出動物的行為絕望狀態(tài),不動時間越長,表明小鼠行為絕望狀態(tài)越嚴重,越傾向于抑郁癥。
1.4.3 強迫游泳 將小鼠置于底部直徑為20 cm,高40 cm,水深30 cm,水溫(25±1)℃的圓柱形塑料桶中,進行6 min游泳實驗,前2 min作為“前游泳”階段,后4 min作為“測試階段”,統(tǒng)計后4 min內小鼠游泳的不動時間、攀爬時間和游泳時間。游泳不動,指小鼠處于靜止不動狀態(tài),除了為防止沒入水中而向上的主動運動外,無其他行為[12]。
1.5蛋白質印跡法(WesternBlot,WB)檢測各組小鼠SCF和c-KIT的蛋白表達水平行為學結束后,腹腔注射7%水合氯醛麻醉后,取腦組織海馬,用生理鹽水沖洗多余雜質,置于-80℃冰箱保存。做WB實驗前將海馬組織取出置于冰上解凍,按照BCA法說明書進行蛋白定量,計算蛋白濃度。按照目的蛋白分別進行配膠、上樣、電泳、切膠、轉膜、封閉、孵育一抗和二抗、洗膜、顯影、計算。
2.1小鼠新環(huán)境攝食抑制實驗的比較在新環(huán)境攝食抑制實驗中,應激組小鼠的進食潛伏期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圖1A),且新籠子進食量低于對照組(P<0.01,圖1B),但是各組小鼠老籠子進食量無顯著性差異(P>0.05,圖1C)。治療組進食潛伏期明顯低于應激組(P<0.05,圖1A),且新籠子進食量高于應激組(P<0.01,圖1B),但是各組小鼠的老籠子攝食量無明顯差異(P>0.05,圖1C)。
注:A:進食潛伏期;B:新籠子進食量;C:老籠子進食量;與對照組比較,**:P<0.01;與應激組比較,#:P<0.05,##:P<0.01。圖1 各組小鼠新環(huán)境攝食抑制實驗潛伏時間和新老籠子攝食量比較
2.2小鼠懸尾實驗比較在懸尾實驗中,應激組小鼠不動時間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圖2)。治療組小鼠不動時間明顯低于應激組(P<0.01,圖2)。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應激組比較,##:P<0.01。圖2 各組小鼠不動時間比較
2.3小鼠強迫游泳實驗比較應激組小鼠不動時間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圖3)。治療組小鼠不動時間明顯低于應激組(P<0.05,圖3)。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應激組比較,#:P<0.05。圖3 各組小鼠不動時間的比較
2.4小鼠SCF蛋白表達水平比較應激組小鼠的SCF蛋白表達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圖4)。治療組小鼠的SCF蛋白表達水平明顯高于應激組(P<0.05,圖4)。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應激組比較,#:P<0.05。圖4 各組小鼠SCF蛋白表達水平的比較
抑郁癥是一種反復發(fā)作的精神類疾病,以明顯而持久的心境低落和認知障礙等為主要特征[13]。抑郁癥的病因及發(fā)病機制極為復雜,與遺傳、社會、心理、環(huán)境和生物化學等均有關,至今尚未完全明確。相關研究表明抑郁癥的發(fā)病機制與突觸可塑性緊密相連[14],但研究甚少。目前CUMS造模方式已被國內外研究學者廣泛應用于抑郁癥的防治研究,該造模方式所造成動物模型的病理生理改變與人類抑郁癥患者相似[15]。本文結果顯示應激組小鼠新環(huán)境攝食抑制實驗的潛伏期、懸尾和強迫游泳不動時間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SCF是多功能細胞生長因子的一種,在調控機體細胞生長中發(fā)揮關鍵作用[16]。SCF可通過多種信號通路激活受體c-KIT,最終作用于不同的組織細胞,發(fā)揮不同的作用[17]。近年來,有研究發(fā)現(xiàn)[18]SCF在神經元突觸可塑性過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SCF在抗腦缺血再灌注損傷中具有促進神經功能恢復的作用[19]。本研究結果顯示,應激組小鼠海馬SCF蛋白表達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慢性應激對小鼠海馬SCF蛋白表達具有抑制作用。
目前抑郁癥有一系列治療手段,包括各種抗抑郁藥物、心理療法和電休克療法[20]。新型的抗抑郁藥物帕羅西汀是一種選擇性5-HT再攝取抑制劑,可用于治療各種類型的抑郁癥。本實驗治療組抑郁小鼠經灌胃帕羅西汀后,應激小鼠潛伏期和不動時間明顯降低,且SCF表達水平明顯增加(P<0.05),表明帕羅西汀可提高海馬SCF蛋白水平并改善抑郁樣行為。
綜上所述,帕羅西汀對慢性應激性小鼠抑郁樣行為具有明顯的改善作用,且上調干細胞因子SCF的表達水平。因此SCF可能參與帕羅西汀改善慢性應激誘導的抑郁樣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