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平, 高榴益, 王正飛
據(jù)不完全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近年來骨折的發(fā)生率正呈逐年上升趨勢,這就意味著需接受骨科手術治療的患者越來越多,骨科護理也成為備受臨床關注的一大重要課題[1]。骨科手術要求嚴格且存在一定的風險,因此,應注重骨科手術中的風險管理以保證手術順利開展以及良好預后[2]。而手術安全核查作為骨科圍手術期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與手術療效及預后結果有著重要聯(lián)系[3]。本研究團隊制定出符合筆者所在醫(yī)院實際情況的《術前核對記錄單》,并應用于骨科手術風險管理中,取得較好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選取本院行骨科手術的98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雙色球分配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9例。納入標準:經臨床判斷具有手術指征;患者意識清醒;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并自愿參與此研究。排除標準:存在精神障礙,無法順利溝通交流者;患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功能障礙疾病或其他嚴重惡性腫瘤者。其中,對照組男25例、女24例,年齡40~82歲、平均年齡(65.38±8.55)歲,手術類型為股骨頸手術20例、腰椎手術29例;觀察組男28例、女21例,年齡42~85歲、平均年齡(66.07±7.95)歲,手術類型為股骨頸手術21例、腰椎手術28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guī)手術風險管理:①對護理人員進行風險意識培訓,定期召開有關風險管理的講座及宣教,內容包括護理風險管理知識、管理理論及護理措施等,提高護理人員的素質及法律意識。②術前對患者的相關信息進行核對,包括年齡、疾病史、手術類型及手術預計時間等,檢查手術用藥及手術通知單信息是否與患者本人一致,術前評估患者進行手術部位的皮膚情況,確保無過敏問題。③對患者講解有關圍手術期的相關知識,如注意事項、有可能出現(xiàn)的事件,幫助患者了解自身病情與手術操作環(huán)節(jié),為患者答疑解惑,降低可能因患者所致的風險。④做好手術所需的器械準備,同時進行清潔滅菌;做好術中的相關記錄并保證記錄準確;密切觀察術中所有藥物及器械的使用情況,減少意外事件的發(fā)生。⑤關注術后不良事件的發(fā)生,采取針對性措施防止患者發(fā)生意外事件。如:在病床旁增加護欄防止患者墜床;保持地面干燥防止患者跌倒;將危險物品(如尖銳物或裝有熱水的器皿)遠離患者以防受傷等。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以使用骨科手術前核對記錄單:①成立核對記錄單項目制定小組,組成人員包括護理人員、骨科醫(yī)生及麻醉醫(yī)生。②由小組成員分工查閱國內外文獻,以我國衛(wèi)健委組織制定的《手術安全核查表》作為大綱范本,并向骨科資深專家及手術經驗豐富的醫(yī)護人員咨詢并討論,最終制定出符合本院骨科實際情況的《術前核對記錄單》,內容包括患者的一般信息(病歷號、床號、姓名、年齡、體重、骨折史)、是否有煙酒習慣、既往病史或合并癥、手術名稱、手術類型、手術預計持續(xù)時間、麻醉方式、體位、骨折部位、術前60 min是否給予預防性抗生素及壓瘡評分。③確定擇期手術后,責任護士根據(jù)制定的術前核對記錄單首先了解患者術前情況,并向其進行相關知識宣教,使患者對手術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再根據(jù)術前核對記錄單的核對情況對患者圍手術期間可能存在的相關風險進行評估,根據(jù)評估結果作出相應的圍手術期護理方案、手術方案、麻醉方案的調整。④患者入手術室前,手術醫(yī)生及護士均采用制定的術前核對記錄單了解患者的相關信息,包括一般資料、手術相關指征及麻醉安全檢查等。⑤麻醉前,麻醉醫(yī)生、手術醫(yī)生、器械護士及巡回護士等再次核對患者個人信息,確保麻醉方式準確無誤。⑥手術開始前,再次對術前核對記錄單中的內容進行共同確認。⑦手術結束后但未離開手術室前,對術前及術中情況進行確認,無誤后在記錄單上簽字。
1.3.1 圍手術期的焦慮心理狀況 分別于入院時、術前1 d及手術當日采用狀態(tài)-特質焦慮問卷(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中的狀態(tài)焦慮分量表(STAI-S)作為評估工具對比兩組圍手術期的焦慮心理狀況。該量表采用Likert 4級評分,1分為無焦慮,2分為輕度焦慮,3分為中等焦慮,4分為重度焦慮,共20個條目,總分為20~80分,≥40分為焦慮,評分越高則表示焦慮程度越嚴重[4]。
1.3.2 手術期間不同階段的應激反應 分別于麻醉前(T0)、麻醉后(T1)、插管后(T2)、拔管前(T3)、拔管后(T4)及結束手術(T5)這6個時間段對比兩組患者的平均動脈壓(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及腦電雙頻指數(shù)(bispectral index,BIS)。
1.3.3 術后并發(fā)癥 對比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包括肺部感染、手術切口感染、肢體疼痛及下肢深靜脈血栓。
兩組患者術前1 d及手術當日的STAI-S評分對比入院時呈現(xiàn)降低趨勢,而觀察組的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前不同時段STAI-S評分對比(n=49,分,
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n=49,n(%)]
兩組在T1~T3階段的MAP、HR及BIS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而觀察組在T0、T4及T5階段的MAP、HR及BIS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手術期間不同階段患者的應激反應對比
醫(yī)療安全一直是現(xiàn)今社會重視的問題,手術安全則是確保醫(yī)療安全的重要一環(huán),而手術安全核查工作則是手術治療的必要環(huán)節(jié)之一,臨床學者發(fā)現(xiàn)常規(guī)的手術安全核查工作存在不少缺點,如內容不夠全面,未能考慮不同??频奶厥庑耘c差異性等,從而造成圍手術期意外事件或預后不良[5]。因此,完善手術安全核查工作就顯得十分重要,而制定科學合理的??菩g前核對工作表則是保障手術安全核查工作成功的第一步。了解骨科的要求,并對其實行細化,最終制定符合骨科需求與標準的術前核對記錄單,將其應用于骨科圍手術期中,可減少手術失誤及降低手術風險,保障患者的手術安全。
本研究結果顯示,①觀察組的STAI-S評分于術前1 d及手術當日低于對照組,提示在骨科手術的風險管理中加用術前核對記錄單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術前焦慮心理。②觀察組在T0、T4及T5階段的MAP、HR及BIS低于對照組。手術患者的應激反應除了與麻醉方式及麻醉藥物相關,還與患者對手術的心態(tài)變化有關,而決定患者心態(tài)的重要因素又與患者對自身疾病及手術方案的了解具有一定的聯(lián)系。骨科術前核對記錄單是綜合了多學科的成果,旨在通過與患者術前的有效溝通使患者能夠充分了解麻醉、手術方案,穩(wěn)定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進而穩(wěn)定患者的圍手術期應激反應。③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證實了術前核對記錄表在骨科??剖中g的風險管理中的良好作用。骨科手術常見的并發(fā)癥(如感染、疼痛及下肢深靜脈血栓等)與患者的年齡、體重、吸煙史、既往病史、合并疾病(如糖尿病)等有關,醫(yī)護人員術前通過核對記錄單了解到骨科患者信息,并對結果進行評估后決定給予患者進行超聲診斷或血常規(guī)、血液凝固功能指標、炎性細胞因子的觀察,最終調整手術方案或于圍手術期間實施針對性的處理措施。術前核對記錄表可有效加強醫(yī)護患之間的有效溝通并使之更加重視手術質量安全,最終降低了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術前核對記錄單對骨科手術患者風險管理具有顯著的臨床價值,可有效緩解患者的術前焦慮,減輕患者圍手術期間的應激反應,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