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鐵山
(中央民族大學(xué) 中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研究院,北京 100081)
阿毗達(dá)磨為梵語abhidharma的音譯,或譯為阿毗曇、阿鼻達(dá)磨、毗曇,意譯為對法、大法、無比法、向法、勝法、論,原指有關(guān)教法之研究,后廣至經(jīng)、律二藏之論述,皆稱為阿毗達(dá)磨。其成立約于公元前后,最初僅為簡單歸納一些佛教名詞,后逐漸演變?yōu)榻忉屩问健V钡讲颗煞鸾虝r(shí)代,各部派皆成立各自的阿毗達(dá)磨,深?yuàn)W繁瑣之哲學(xué)式教學(xué)于是展開,是佛教三藏的“論藏”典籍。
我在研究敦煌研究院舊藏的回鶻文文獻(xiàn)中,識(shí)讀出屬于此類典籍的多件殘片,其中已刊布兩件。(1)張鐵山、[德]皮特·茨默《敦煌研究院舊藏一葉回鶻文〈阿毗達(dá)磨順正理論〉殘葉及其相關(guān)問題研究》,《敦煌研究》2021年第2期,第28-31頁;張鐵山《敦煌研究院舊藏回鶻文〈阿毗達(dá)磨俱舍論實(shí)義疏〉殘葉研究》,《內(nèi)陸アジア言語の研究》XXXVI,2021年,第1-10頁。本文再刊布三件。
該回鶻文殘片破損嚴(yán)重,現(xiàn)編號D0912,長5.80厘米,寬2.50厘米,兩面書寫,字體精美。經(jīng)研究,其內(nèi)容屬于《阿毗達(dá)磨俱舍論》第三卷。書寫年代不清,可能為宋元時(shí)代。
正面:
圖1 D0912正面(敦煌研究院藏品)
1./// [alq]u niz-van?-lar////
3./// ?dl?p ?rigl?p tapladmaq ///
4./// d / ning ?riklig-l?r////
背面:
圖2 D0912背面(敦煌研究院藏品)
1.////munta ?rksinm? //////
2./// [y?m?] bar ad?n bax?? ////
3./// (s?)z-l?r ?riklig t?z-in ////
4. /// 或流轉(zhuǎn)所依 ////
漢譯:
正面
1.……諸煩惱……
2.言應(yīng)知者(漢原文)知者……
3.……勸許……
4.……的根……
背面
1.……此中增上……
2.……又有其他法師……
3.……說根相……
4.……或流轉(zhuǎn)所依(漢原文)……
注釋:
正面
1. 該行前后殘損,niz-van?-lar“煩惱”前面僅有-u。根據(jù)漢文原文“諸煩惱”,可補(bǔ)出[alq]u“諸”。
4. 這一行開頭因前面殘損,僅可識(shí)d/ ning ?riklig-l?r,其中?riklig-l?r意為“根”,前面的詞模糊不清。
背面
2. 最前面的一詞模糊不清,但根據(jù)漢文原文“復(fù)有余師”,可補(bǔ)出y?m?。
3. 第三行的最前面殘損,根據(jù)漢文原文“說根相”,可補(bǔ)出(s?)z-l?r ?riklig t?z-in。
4. 最后一行“或流轉(zhuǎn)所依”為回鶻文中夾寫的漢字。
附:漢文原文見《大正藏》之《阿毗達(dá)磨俱舍論》卷第三“分別根品第二之一”(T29n1558_p0014a14—p0014b11,黑體詞語表示與回鶻文譯文有關(guān),劃線詞語則表示為回鶻文原文夾寫的漢字)
“……由此勢力伏諸煩惱引圣道故。言應(yīng)知者,勸許一一各能為根,三無漏根于得后后道涅槃等有增上用。言亦爾者,類顯一一各能為根,謂未知當(dāng)知根于得已知根道有增上用,……是故不應(yīng)許無明等及語具等亦立為根,彼無此中增上用故。復(fù)有余師別說根相。公布曰:或流轉(zhuǎn)所依,及生住受用?!?2)[唐]玄奘譯《阿毗達(dá)磨俱舍論》卷3,《大正藏》,第29冊,第14頁。
《阿毗達(dá)磨顯宗論》又稱《阿毗達(dá)磨藏顯宗論》或《顯宗論》,印度眾賢造,唐三藏玄奘譯,四十卷。據(jù)《開元釋教錄》記載,唐高宗永徽二年四月五日玄奘法師于大慈恩寺開始翻譯此論,十月二日譯畢。
該葉回鶻文殘片殘損嚴(yán)重,貝葉式,編號D0042,長16.3厘米,寬4.2厘米,兩面書寫,有上下欄線,背面有書名,僅存“顯”一字。無年代記載,帶有明顯的元代回鶻文特征。
回鶻文轉(zhuǎn)寫
正面:
圖3 D0042正面(敦煌研究院藏品)
1.////////// qalt?
2.///////// -maz
3.//////// ?k
4./////// uq?dm??
7.////// yint?m
8.////// -uq
9./////// be?
10.//////-ning at?
12.////// aq?γ-l?γ
13./////-uta be?(?)
14./////// b?kl?(?)
16.//////gin tep 承
17. ////// yarl?qam?? ol
18. /////// idü nomla?ma
19. ////// siz nom-lar
20. ///// -l?r ?rs?r 又
21. ////// aq?γ-l?γ tep
22. ////// oγrayu ta////
23. /////// ün(3)ün為修改時(shí)補(bǔ)加在該行左邊。bilg?li bolur
25. ////// ?rtükin tep /////
26. ////// 所有眼
27. ///// alqu /////
背面:
圖4 D0042背面(敦煌研究院藏品)
0.顯 /////
1.t?zi ///
2.aq?γ ////
3.aq?γ-l(?q) ////
4.t?ldaγ ////
5.答 qalt? ////
6.ulat? ////
7.ning ad?-////
8.yol tüz-ü[n-l?r] ////
9.有漏 ////
10.-ta ulat? /////
13.bilm?tin ?[/////
14.qal?q-ta /////
15.yol tüz-ün /////
16.bolur aq?γ /////
17.anda üstün /////
18.?rür 意云 /////
19.tüz-ün-l?r /////
20.lar qayu /////
21.eyin üklim[?z] /////
22.s?z-l?t? tep. /////
23.kertü-sin-tin /////
24.uq?dγu biz 于/////
26.//-t? . k?k qal?q t[?k] /////
27.// ?rür . anta ///
28.///siz ////////
漢譯:因回鶻文殘損嚴(yán)重,每行僅可見個(gè)別詞語,不能連接成句,故漢譯從略。
從可識(shí)讀的回鶻文殘片中的詞語來看,該葉的內(nèi)容應(yīng)與《阿毗達(dá)磨藏顯宗論》卷第一有關(guān)。
附:漢文原文見《大正藏》之《阿毗達(dá)磨藏顯宗論》卷第一:
論曰:說一切法略有二種,一者有漏、二者無漏,此由總說。次當(dāng)別解,除道圣諦余有為法,是名有漏。此復(fù)云何?謂五取蘊(yùn),色乃至識(shí)。如說云何名色取蘊(yùn)?謂有漏色隨順諸取,廣說乃至識(shí)亦如是。何緣取蘊(yùn)名為有漏?以于其中漏隨增故。有身見等諸煩惱中立漏名想,令染污心常漏泄故。與漏相應(yīng)有漏境界隨增漏故,名漏隨增。隨增眠義發(fā)廣辯。由此應(yīng)知已遮一切不同界地及無漏緣煩惱境界隨眠有漏,彼此展轉(zhuǎn)不隨增故非相對立。如是二名,有漏、無漏,復(fù)有何相?如世尊言:有漏法者,謂所有色隨順諸取,是能增益諸有取義,廣說乃至識(shí)亦如是;與此相違是無漏法。有漏、無漏略相如是?;蛴新┱咧^墮世間,若出世間名為無漏。世間所攝名墮世間,謂處世間不出為義,依苦諦體立世間名,故契經(jīng)說:吾當(dāng)為汝宣說世間及世間集。(4)[日]尊者眾賢造,[唐]玄奘譯《阿毗達(dá)磨俱舍論》卷1,《大正藏》,第29冊,第779-780頁。
與此葉回鶻文殘片相關(guān)的語句,在《阿毗達(dá)磨俱舍論實(shí)義疏》中有類似的保留:
該殘片編號D0628, 長7.2cm,寬8.5cm,兩面書寫,一面為漢文《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第七中內(nèi)容,殘余4行;一面為回鶻文《俱舍論頌疏論本》卷第一的內(nèi)容,殘損8行。
現(xiàn)已刊布的回鶻文《俱舍論頌疏論本》有多件:(1)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藏22行草體殘片,編號為D012v,內(nèi)容屬于第一卷。(6)張鐵山《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藏兩葉敦煌本回鶻文殘片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第68-76頁。(2)倫敦大英博物館藏一頁13行殘片,編號Or.8212-108,屬于第十三卷。(7)[日]百濟(jì)康義《ウイグゲル譯〈俱舍論頌注〉一葉》,《印度學(xué)仏教學(xué)研究》Vol.XXIX,No.2,pp.44-48。(3)敦煌莫高窟北區(qū)B172窟出土5見殘片,編號B172:5-1、2、3、4、5。(8)阿依達(dá)爾·米爾卡馬力《莫高窟北區(qū)出土回鶻文〈俱舍論頌疏論本〉殘卷研究》,張定京、阿不都熱西提·亞庫甫主編《突厥語文學(xué)研究——耿世民教授八十華誕紀(jì)念文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學(xué)出版社,2009年,第37-53頁。
正面:為漢文《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第七中的內(nèi)容(劃線的字詞為保留的部分):
圖5 D0628正面(敦煌研究院藏品)
無有分別無著無礙,隨順道理不可取執(zhí),大寂極靜,一切法中最為無上,無與等者。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修此等法,與薩婆若相應(yīng)。文殊師利菩薩白佛。(9)[陳]月婆首那譯《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7,《大正藏》,第8冊,第722頁。
背面:
圖6 D0628背面(敦煌研究院藏品)
回鶻文轉(zhuǎn)寫:
1. / / / tedi-l?r kengürmi? biz/ / / /
2. / / / 告眾 y(a)rl?qad? qamaγ quvraγ-q(a) / / / /
3. / / / kengürmi? biz-ing taplaγ-?γ / / / / / /
4. / / / (s?z-l?)m?k ym? ter. sav-?γ似相/ / / / / / /
5. / / /請釋 y?rg?li ?tünti / / / / / / /
6. / / / ulat? qamaγ burxan quvraγ 發(fā)/ / / / /
7. / / / (al)tun üz-? tap?γ uduγ / / / /
8. / / / (ba)x?? / / / / / /
漢譯:
1.…弘揚(yáng)我們的…,2.…告訴眾人…,3. …弘揚(yáng)我們的宗…,4.…說之言…,5.…請求解釋…,6.…以及諸佛眾…,7.…金,以恭敬…,8. ……主……。
注釋:
1. kengürmi?:該詞由kengür-構(gòu)成,意為“弘揚(yáng)、擴(kuò)大”。
3. taplaγ:意為“宗派”,此處對應(yīng)漢文原“弘我宗”
此葉殘存的回鶻文譯自漢文本《具舍論公布疏論本》第一,見《大正藏》(黑體詞語表示與回鶻文譯文有關(guān),劃線詞語則表示為回鶻文原文夾寫的漢字):
標(biāo)頌香象。至國尋讀。謂弘己宗。悟入知非。告眾人曰。此頌非是專弘我宗。頌置傳說之言。似相調(diào)耳。如其不信。請釋即知于是國王。及諸僧眾。發(fā)使往請。奉百斤金。以申敬請。論主受請。為釋本文。(10)[唐]圓暉述《俱舍論頌疏論本》卷1,《大正藏》,第41冊,第814頁。
以上三件回鶻文阿毗達(dá)磨論藏殘片,雖殘損嚴(yán)重,但可獲得這樣的信息:1.這些殘片均譯自漢文本,且文中夾寫有漢字。這說明漢文化特別是漢族佛教文化對回鶻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2.回鶻文譯文多采用的是摘譯,選擇其中的某些詞句進(jìn)行翻譯。這也許是回鶻佛僧的讀書筆記或重要詞句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