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小 穹
(重慶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重慶 430054)
近年來,學界不斷有人質疑漢語沒有時體范疇的說法,他們提出,世界上有些語言的時體標記并不依附于動詞而是由名詞來擔任動詞時體范疇的“宿主”[1],“每個語言都有自己的一套策略來實現事件的時空定位”[2],試圖從名詞、副詞、介詞以及助詞等詞類入手來考察語義范疇與漢語時體范疇的制約關系。之所以提出這些疑問,是因為時體作為形態(tài)語言的典型語法范疇,在弱時語言(weakly tensed language)的漢語中,究竟是以何種具體的形式來體現的,也就是漢語的時體宿主如何定位以及漢語時體系統(tǒng)在句式結構、語義結構中如何表達等問題,目前尚未得到明晰深入的研究和回答。本文擬在進行學術史回顧的基礎上,對這一問題進行溯源,進而以“尚未VP之前”為例,探討漢語時體宿主的超形態(tài)定位問題,為漢語時體范疇諸問題的解決提供佐證。
自從形態(tài)學分類法根據語法結構特點把世界上的語言分成孤立語、黏著語、屈折語和復綜語以來,漢語有沒有時體范疇,一直是學界爭論不休的話題。歐洲絕大多數語言的形態(tài)都很豐富,早期的時體范疇研究也是以歐洲語言的動詞詞形變化為主的。以形態(tài)作為劃分語言類型的分類標準,將漢語定性為缺乏形態(tài)變化沒有時體語法范疇的孤立語的觀點,是“印歐語系中心說”的體現。隨著研究的深入和語言自身的演變,在印歐語言內部,形態(tài)標準開始分化。對于非印歐語言,用形態(tài)標準定義語法范疇的語法理論更是引發(fā)了一系列持續(xù)不斷的討論:漢語需不需要以西方語言的形態(tài)標準來定義時體范疇?漢語有沒有與西方語言一致的時體范疇?漢語的時體范疇屬于什么性質?漢語的時體成分是哪些?若存在一個獨立于形態(tài)語言之外的語法體系,那么,漢語的時態(tài)系統(tǒng)和體貌系統(tǒng)又是什么性質?等等。陳振宇[3]指出,西方語法學界時體范疇的概念,是Comrie[4]36在Reichenbach[5]“三時”概念(Point of Event、Point of Reference和Point of Speech)的基礎上定義“二時”(absolute tense和relative tense),并在區(qū)分“時(tense)”與“體(aspect)”之后確立下來的。語言學界時體研究的學術傳統(tǒng)深受Comrie的影響,王力[6]、高名凱[7]、戴耀晶[8]6等前輩學者按此框架定義的“漢語有體無時”的觀點,一直在漢語語法界占據主導地位。也正是由于漢語時體研究歷來按照西方形態(tài)學所強調的語法標記形式,因而,時賢學者林珉娥和袁毓林[9]、張濟卿[10]等有關漢語時體范疇的“有”,和胡建華[11]、曹道根[12]、曹道根和許凌春[13-14]、羅天華[15]等有關漢語時體范疇的“無”之間的爭議,至今仍未平息。
爭議結果表明,在印歐語法體系框架下采用形態(tài)標準這把尺子來衡量漢語,最終都不盡如人意。事實上,語言涉及的“時間”“論元”是人類社會的普遍概念,但如何將句子所描寫的情景錨定在時間軸和事件對象上,不同語言采取的方式和實現途徑有同有異,奉屈折語的形態(tài)標準為圭臬,給漢語時體范疇貼上“有”或“無”的標簽,是無法反映漢語時體系統(tǒng)真實面貌的。突破既定的研究模式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既然漢語缺少詞形變化,我們就沒有必要生搬硬套形態(tài)標準來定義漢語的時體范疇,而是應該結合具體典型的漢語語料來解讀漢語的時體對象,構建符合漢語語法自身特點的時體系統(tǒng)。
“尚未VP之前”是一個包含時體范疇的典型結構,盡管其語法和語義的合法性一直頗受質疑,但該結構終究沒能被叫停,相反還活躍于各種文體。下文以“尚未*之前”檢索BCC現代漢語語料庫,結果為“文學84、報刊338、多領域998、科技968、綜合1 086”,共3 474個。檢索《人民日報》圖文數據庫(1946—2022)(http://data.people.com.cn/)近五年的文章,也發(fā)現了多處用例,如:
(1)應用數字孿生技術可以在設備尚未安裝之前就完成虛擬調試,并對客戶進行遠程培訓。(《應用日益廣泛的數字孿生技術》,2021年6月15日第20版)
(2)只要認定“受到危險威脅”,巴伐利亞警方就有權在犯罪行為尚未發(fā)生之前、必要時不經過法官開搜查令的程序,啟動執(zhí)法手段。(《尊重執(zhí)法權威 維護社會秩序》,2019年8月16日第16版)
(3)奔流的長江尚未高峽出平湖之前,江城萬州下有夔門、巫峽,上有巴陽峽,萬州是長江上一方枕夢驛站。(《江城萬州》,2020年7月29日第20版)
(4)在相關調查尚未結束之前,美國商務部工業(yè)與安全局就施以最嚴厲的制裁,是極不公平的,也是不能接受的。(《盡最大努力保護全球用戶利益》,2018年4月24日第3版)
“尚未VP之前”的核心成分是“未VP之前”,這個成分既有否定標記“未”,又有隱性否定詞“之前”。1960年代以來,學者們主要著眼于肯、否語義的分辨,對相近結構“沒有VP之前”討論較多,較少涉及“未VP之前”,尚無“尚未VP之前”的研究,其研究大致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提出“沒有VP之前”中的“沒有”是多余的。1980年代,學界從語言規(guī)范出發(fā)認為“未/沒有VP之前”存在語義邏輯問題,是一個不健康的句子,朱兆明[16]、唐光輝[17]等認為,正確的做法是應該去掉“未/沒有”。第二階段,認為“沒有VP之前”有其存在的理由。從1990年代末開始,學界從心理因素、否定強調、概念疊加和結構整合[18]等方面談到“沒有VP之前”的可行性,但都僅略微提及,沒有翔實論證。第三階段,對“沒有VP之前”及其相關句式“未VP之前”進行溯源。江藍生指出:“否定式‘沒有VP之前’最早可追溯至魏晉六朝時期的‘未至之前’,……‘未至之前(沒到之前)’就是現代漢語中‘沒有VP之前’的直接前身。”[18]曾少波進一步上溯,認為“未VP之前”最終在南朝分化發(fā)展出來,提出先秦蘊含時間義的“未VP”是“未VP之前”的前身[19]。張福通以先秦“未VP”至南朝“未VP之前”的句式為關注點,認為二者之間還存在一個在先秦就已出現的“未VP時”[20]。上述溯源成果可串聯出一條“未VP(先秦)→未VP時(先秦)→未VP之前(南朝)→沒有VP之前(現代)”的演變鏈??梢姡拔碫P之前”及其相近結構早已引起學界關注,但由于研究思路主要為語義分辨和結構溯源,語用和認知的零星提及無法解釋清楚“未VP之前”所涉的理論難題,“未VP之前”合法與否的問題就這樣被擱置下來。過去沒有解決的問題,在語言實踐中仍然存在,不會自行消失。例如:
(5)目前疫情尚未結束,在大規(guī)模接種疫苗之前,歐洲各國仍需密切觀察,努力平衡疫情防控和社會經濟發(fā)展。(《歐洲國家努力應對疫情反彈》,2020年9月14日第17版)
(6)上世紀80年代之前,電視尚未普及,花錢進影院尚屬奢侈之舉。(《與電影重逢,向未來出發(fā)》,2020年8月5日第15版)
上述兩例亦出自近年《人民日報》,作者對各文體中的“尚未VP之前”應該并不陌生,但他們又意識到“尚未VP之前”的時體信息有些復雜而不易把握,在“尚未結束”與“尚未結束之前”、“大規(guī)模接種疫苗之前”與“尚未大規(guī)模接種疫苗之前”、“電視尚未普及”與“電視尚未普及之前”之間,他們選擇了前者,即他們拆分了“尚未”“之前”而只采用其中某一項來表達,反映了他們對“尚未”“之前”可否共用的不確定態(tài)度。
漢語時體表達不同于形態(tài)語言,不以詞形變化的直觀形式表現出來,而是滲透到語義和語用表達之中,選取典型結構考察漢語的時體范疇十分必要。本文以包蘊時體信息的“尚未VP之前”為切入點,跳出傳統(tǒng)形態(tài)學的研究思路,以語言類型學的超形態(tài)視野用分段定位的方法定位漢語的時體宿主,分析漢語時體范疇對語法結構的影響,這對于厘清西方形態(tài)學單維框架下漢語時體有無的觀點,探討世界語言類型的多維劃分和漢語語法體系的科學構建,揭示漢語時體范疇的類型學特征以及話語的有效表達與接受,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基于此目的,本文以“尚未VP之前”為研究對象,以屈折語按詞形變化確定語法范疇為對立參照,提出漢語的語法范疇是以非詞形變化的超形態(tài)手段予以實現的觀點,通過考察漢語時體范疇以超形態(tài)的表現方式對時體對象的錨定,論證漢語時體宿主超形態(tài)定位的特點。為完成這一研究任務,本文首先定位承載“尚未VP之前”時體概念的形式宿主,分析時體宿主對“尚未VP之前”的語義和語法結構的制約作用,進而提煉出限制“尚未VP之前”成立的時體和諧原則,最后從語用角度討論增效動因、認知動因和近似結構對“尚未VP之前”的推動作用。定位時體宿主、考察制約“尚未VP之前”成立的時體和諧原則,是從語言內部作出解釋;討論“尚未VP之前”的動因和近似結構,是站在語言使用的視角,從語言外部作出解釋。本文從漢語時體宿主切入考察“尚未VP之前”,一方面是為這一結構的歷史遺留問題尋求妥善處理方案,另一方面是為超越語言形態(tài)變化的漢語時體范疇的討論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國外學界在研究瑪雅人的K'ichean語時發(fā)現,盡管瑪雅語沒有專門表示時體范疇的詞匯形式,但能通過整個語言結構傳達時體概念[21]。漢語作為世界上最古老但仍生機勃勃的語言之一,同樣也有表達時體范疇的特有語法手段。其中,最具針對性的莫過于邵敬敏的表述:“應該把漢語的虛詞、句式、框式、語序等看作與形態(tài)變化具有平等地位的語法手段,形態(tài)變化在漢語里稀少且不起主導作用,……把作為語法意義的重要載體的副詞從虛詞中剔除出來實際是對語法意義進行深入探討的放棄?!盵22]漢語時體宿主的超形態(tài),指的就是漢語不以詞匯的形態(tài)變化方式來表現時體范疇?!吧形碫P之前”的內部結構是“尚·未·VP·之前”,其表示時體的語法意義不是通過VP的詞形變化而是依靠副詞“尚”“未”以及時間名詞“之前”來實現的。因此,“尚”“未”“之前”作為時體宿主,是超形態(tài)的時體標記,是用來定位動作時體和承載動作時體范疇的語法形式,本文就“尚未VP之前”所提煉的時體標記,是漢語以詞匯形式來表達時體意義的標記手段。人類語言實現語法意義的語法手段可能不同,但標記時體是人類語言都具有的功能。
在“體”的語法屬性上,Comrie最先提出“體(aspect)是觀察情狀的內部時間成分的不同方式”[4]6,后來“體”被漢語界進一步表述為“觀察時間進程中的事件構成的方式”[8]5?!皶r(tense)”指示情狀發(fā)生的時間,“體”則表現情狀在某一時刻所處的特定狀態(tài),“時”“體”是形態(tài)語言學的兩個不同維度,體現了“時體有別”“時體分立”的特點。
漢語的“體”是以體貌義來表現的。我們可通過語義溯源來提煉“尚”的體宿主功能?!吧小弊畛跏潜怼胺珠_、分散”義的動詞,后來與“曾”“嘗”發(fā)生混淆是在兼具了副詞功能之后?!吧小睘楦痹~時釋作“猶”,其義為“仍”“還”“一直”,表示動作或事件的持續(xù)狀態(tài),類似漢語動態(tài)助詞“著”,相當于持續(xù)體的體標記。古人廣泛用“曾”注釋動詞“尚”,后又用同形不同音的“曾”來注釋時間副詞“嘗”,“嘗”即相當于后世的“曾經”??梢?,標記時間的詞是“嘗”而不是“尚”。其演變歷程如表1所示:
表1 “尚”“曾”“嘗”的語義及時體功能
在形態(tài)學理論中,表示動作行為各階段和狀態(tài)的“體”和表示時間概念的“時”,是兩個與謂詞相關且各自獨立的語法范疇,但在同屬印歐語系的形態(tài)語言中,情況又有所區(qū)別?,F代英語由于形態(tài)簡化,在諸如“過去完成時”之類的表述中,“過去時”和“完成體”是攪和在一起的。而在芬蘭語、挪威語等北歐語言以及俄語、波蘭語等斯拉夫語言中,“時”和“體”是兩個分得很清楚的概念。多數印歐語言在定位時體標記時,必須以詞的形態(tài)變化來區(qū)分時體,以避免將時體混為一談。漢語缺乏詞的形態(tài)變化,時體概念是從詞義中獲取的,“尚”作動詞時,“尚”“曾”互釋,二者存在于共同的語義空間之中;作副詞時,“尚”獨立于“曾”“嘗”之外,其義為“猶”“仍”“還”,表示事件在某個階段的持續(xù)狀態(tài),是表示持續(xù)體的體標記。
“未”為古人記錄時辰的十二地支之一,“未時”又稱“日昳”或“日跌”,相當于下午13—15點,是時間名詞?!拔础奔俳铻榉穸ǜ痹~較早見于春秋時期,跟VP構成“未VP”,表示事情還沒有進行到某種狀態(tài)或事情還沒有實現,是對現在情況的否定[23]。郭錫良等指出:“‘未VP’和‘未嘗VP’的區(qū)別是很清楚的,‘未聞’是‘沒有聽說’,只指現在的情況,表示還沒有實現,包含有將來實現的可能性;‘未嘗聞’則是‘沒有聽說過’,只是簡單地否定過去。”[24]他們的例示為:
(7)a.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b.臣未嘗聞也。(《戰(zhàn)國策·魏策四》)
在上例中,“未”表示動作行為處于未完成的階段和狀態(tài),是作為未完成體的“體”標記而存在的。在“未”所涉時間域的問題上,例(7)證明了“未”只與現在相關??墒?,到了明末清初,由于“沒”的出現及高頻使用,“未”被“沒”取代,“未”的時間概念也被混同化了,因此有人認為“未”是一個對以往(過去以迄現在)表示否定,對將來表示可能或愿望的副詞[25]。有些辭書也給出了相左的釋義,認為“未”表示過去不曾發(fā)生,用在動詞謂語前,或單獨成句,可譯為“沒有”[26],其例示為:
(8)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論語·衛(wèi)靈公》)
我們發(fā)現,例(8)前半句的“嘗聞”與后半句的“未學”形成過去和現在的前后對比,就當時的敘事語境來看,將“未”理解成表示現在不曾發(fā)生,似乎也并無不妥。
對“未”所涉的時間域,學界意見不一。本文認為造成分歧的主要原因是,漢語在表達事件的發(fā)生時間和完成狀態(tài)的時候,缺乏屬性明確的專門形式來表現性、數、格、時、體、態(tài)等與體詞和謂詞有關的語法范疇。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語法范疇問題,認為漢語通常不用詞法手段標明過去、現在、未來等時態(tài)概念,而是將分辨重點放在實然(realis)和非實然(irrealis)的區(qū)別上,于是,時間概念的重擔就落在了漢語種類繁多的模態(tài)詞(modals)身上,這個現象在許多語義含混、模棱兩可的結構中尤其普遍[2]。而形態(tài)變化豐富的語言則不同,一般都有相應的詞形變化來表現這些語法范疇,漢語“時”和“體”的語法意義則是由兩個彼此獨立的語法范疇來分擔的。吳福祥將“未”稱為“已然性否定副詞”,指出“‘未’是對完成體的否定,即否定動作或狀態(tài)的完成”[27]。要注意的是,在形態(tài)學術語中,“完成”是體范疇,“過去”是時范疇,“時”“體”是兩個維度,“完成”不等于“過去”,否定“動作或狀態(tài)的完成”并不等于否定“過去”。
“未”所否定的事件與現在相聯,“未嘗”“未曾”所否定的事件與過去相聯[28]?!拔础痹谑鲋^成分前,同時承擔未完成體(imperfect)、現在時(present)、否定(negation)等三種語法范疇的功能,可是在“未”與述謂成分之間插入“嘗”“曾”等時間標記后,“未”就僅剩否定功能,述謂成分的時體信息則由“嘗”“曾”來承擔,詳見表2:
表2 “未VP”“未嘗VP”的時體宿主
在“未VP”中,“未”表示事件、動作或狀態(tài)的現在情況,既是VP的時宿主,也是VP的體宿主;在“未嘗VP”中,“未”僅為否定標記,時體功能是靠“嘗”來實現的。而“尚未VP”的“尚”,是表持續(xù)義的體標記,不改變“未VP”的時間屬性,“尚未VP”理應仍是表示現在情況的,也就是說,其時間域為現在。
“VP之前”的“之前”是隱性否定詞,也可稱為不出現否定詞卻能表達否定概念的零形否定。前輩時賢在“前”的時間指向上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前”既可表過去,也可表將來[29];第二種觀點認為“前”基本都表過去,“前”在時間指向上的無標記用法就是表過去,尤其是在作為后置語素或后置詞來使用時[30]。學者們的觀點盡管不同,但都認為“之前”跟“年、月、日、時”等本體時間一樣,是具有同樣指稱時間功能的代體時間[31]。前輩時賢的研究說明了“之前”的“時宿主”身份。
“VP之前”作為句子的時間狀語成分,其時間域由時宿主“之前”來標示,并受主句(S)情態(tài)事件的制約。情態(tài)(mood)在傳統(tǒng)語法、功能語法和模態(tài)邏輯中有不同的內涵,Bybee等指出“不可能通過簡明術語來說清楚情態(tài)系統(tǒng)的語義范疇或體現其意義的語法手段”[32]。本文所說“祈愿事件”,指與情態(tài)相關、主句用“可能”“可以”“應該”“必須”“只要”等情態(tài)動詞或條件副詞來表達建議、允許、必須、猜測、可能、預測、要求或義務等語義的事件。如果S是祈愿事件,則“VP之前”的時間域是未然,表示事情還沒有發(fā)生,我們用“﹛-過去﹜”來標示;如果S是非祈愿事件,則“VP之前”的時間域是已然,表示事情已經發(fā)生,我們用﹛+過去﹜標示?!爸啊本哂衃±過去]的時間雙向指示功能,詳見表3:
表3 “VP之前”的時間域
主句中含有“必須”“不得”“能”等情態(tài)動詞的句子構成祈愿事件,在祈愿語境下,“VP之前”的時間域為﹛-過去﹜,反之,在非祈愿語境下,“VP之前”的時間域為﹛+過去﹜,上表中的語料來自CCL現代漢語語料庫,筆者隨后又隨機抽得150多個“VP之前”,顯示在非祈愿語境下“VP之前”都表示過去。
“之前”具有指向﹛+過去﹜和﹛-過去﹜的雙向時宿主的特點。在祈愿語境中,“VP之前”的語義為“[+否定;-過去]”;非祈愿語境中,“VP之前”的語義為“[+否定;+過去]”。
上文分別討論了“尚”的體宿主屬性以及“未”和“之前”的時宿主屬性,此節(jié)討論“尚”“未”“之前”等時體宿主各要素對“尚未VP之前”結構合法性的制約。“尚未VP之前”的構式義來自“尚未VP”和“VP之前”這兩個否定結構的疊合,詳見圖1:
圖1 “尚未VP”與“VP之前”的疊合
據上文所述,在時間域是否受限于祈愿/非祈愿語境這個問題上,“尚未VP”不受限,任何語境下其時間域都只能是﹛-過去﹜,我們稱為“時間窄域”;而“VP之前”則受限于不同語境,呈現出﹛-過去﹜和﹛+過去﹜的雙向性,我們稱為“時間寬域”,詳見表4:
表4 “尚未VP”與“VP之前”時間域的比較
據表4,當S的語義為祈愿事件時,“尚未VP”和“VP之前”在時間域上和諧一致,都是﹛-過去﹜;而為非祈愿事件時,二者在時間域上相斥。王燦龍指出,在考察“沒有VP”“沒有VP之前”的時間提取點時,以“VP”的發(fā)生時間為參照基準,用“○”表示“VP”,“○”即現在,“○”的左邊是“以前”或“從前”,“○”的右邊是“以后”或將來[23]。李向農指出,以當前為基準點把時間區(qū)分為過去、現在、將來,人類對時間加以主觀確定的“過去—現在—將來”三時時間鏈,比其他的時間表述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31]。我們參考前輩時賢的做法,以圖2的“現在○”為時間基準,表示“尚未VP”和“VP之前”的時間域:
圖2 “尚未VP”與“VP之前”的時間域
將時間的維度想象成一條從左向右行進的射線,“VP之前”與“尚未VP”在○處重合,“尚未VP”的時間域是現在時點○以及從○向右延展表示非現實可能的一段虛線,而○左邊的“VP之前”的時間域是一個從過去到現在(包括現在)的時段。時間的線性維度決定了“VP之前”與“尚未VP”疊合需同時遵守以下“時體和諧原則”:
ⅰ.主句祈愿原則:主句成分必須是祈愿事件;
ⅱ.時間和諧原則:“VP之前”的時間寬域要順應“尚未VP”的時間窄域。
再看以下示例:
(9)a.警報尚未解除之前,你們不得離開。(自擬)
b.警報尚未解除之前,你們已經離開了。
例(9)a句的可接受度明顯高于b句。首先,a句的主句成分“你們不得離開”是表禁止義的祈愿事件,滿足“尚未VP”和“VP之前”組合的第一個原則。其次,祈愿語境下“VP之前”的時間域為﹛-過去﹜,具備了與“尚未VP”統(tǒng)一的條件,二者的時間域是和諧的;例(9)b句接受度低或者說不可接受,原因是它的主句“你們已經離開了”是非祈愿事件,違反了第一個原則,且由于非祈愿語境下“VP之前”的時間域為﹛+過去﹜,“尚未VP”的﹛-過去﹜時間域與“VP之前”的﹛+過去﹜時間域彼此矛盾,與單向線性行進的時間圖式發(fā)生沖突,增加了人類大腦解碼的負荷,句子理解的難度系數變高而導致可接受度降低。
本文篇首例(1)(2),其主句中含有“可以”“只要”等祈愿標示成分,故主句為祈愿事件,祈愿語境下的“尚未VP之前”可作正反同義理解,語義值等同于只取用“尚未”“之前”其中一個的“尚未VP”或“VP之前”。而例(3)(4)的主句成分都是已然事件,為非祈愿事件,非祈愿語境下“尚未VP”與“VP之前”在時間域上是不相容的,強行疊合的“尚未VP之前”困擾了受話人對時體范疇的認知,導致可接受度降低。
王燦龍在考察“沒有VP之前”與“沒有VP”時指出,二者最大的不同是“‘沒有VP之前’的時間義還包含有一種不可忽視的、也是表達者著意要強調的語用義‘VP的未然性’”[23],換言之,“沒有VP之前”的時間指向一定不是過去。“尚未VP之前”的時間指向是“○”及“○→Y”移動的順向時間流,“尚未VP之前”的非過去時間特征也支持了王燦龍的結論。
“尚未VP”在古代并不常見,只是到了現代才多了起來,而“尚未VP之前”這一結構,在筆者所檢索的古代漢語語料中暫時還沒找到。前輩時賢對“未VP之前”的考釋有限,且考釋者也認為個別語例有存疑可能[16]。這個結構的合法性歷來備受爭議,卻一直未被叫停使用。筆者認為,一方面是語法的時體和諧原則在發(fā)揮規(guī)約作用,另一方面語用習慣又在推動著語言的實際表達,二者的雙重作用是該結構呈現出“且辨且用”狀態(tài)的根本原因。上文討論了時體和諧原則,下面從增效動因、認知動因、近似結構影響等方面討論語用習慣的作用。
研究雙重否定的學者認為,“未VP之前”同時含有顯性否定詞“未”和隱性否定詞“之前”,但在實際的語義理解中至少有一個是沒有否定作用的,因此可視為羨余否定[33]。羨余否定是一種重要的語用否定,其語用功能是為了加強否定意義?!吧形碫P”和“VP之前”這兩個否定結構共現于最小構式“尚未VP之前”,從語用角度講,是羨余否定增強否定效果的手段。在討論否定強化的實現手段上,目前主要有以下兩種有影響的說法。
其一是“語義變異”說。自然語言中的否定不像數學上負負得正那樣可以互相抵消,有時更是一種語用策略,表現為在語義和語序限制下,否定結構會發(fā)生語義變異。發(fā)生語義變異的詞涵蓋了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介詞、連詞等絕大部分詞類,這些詞的語義變異有一個共同特點,即通常只限于否定結構,并經歷了一個形態(tài)化過程,一般用來表示程度或加強否定語氣[34],如:
(10)a.好不痛快=好痛快 b.好不難受=好難受
“好”相當于一個程度副詞,和“不”結合成強調副詞“好不”,意思等于“好”,例(10)中的否定詞“不”是羨余的,沒有否定的作用。否定結構“尚未VP之前”,在句子主干為祈愿事件這一特定語境下,顯性否定詞“未”和隱性否定詞“之前”有一個由于語義變異而選擇否定忽略。即:
(11)a.尚未VP之前=尚VP之前 b.尚未VP之前=尚未VP
“尚未”等于“尚”,或“VP之前”等于“VP”,在實際理解時可視為其中的一個否定在語義上是羨余的。
其二是“肯定與否定的不對稱”說。梅祖麟曾論證漢語存在正反兩式的平衡,認為“正反兩種形式在短期內可以不對稱,長時期會走向平衡”[35]?!吧形碫P”“尚未VP之前”就是漢語正反結構變化的體現。沈家煊指出,漢語里肯定與否定對立的消失跟說話人的心理期待有關,在涉及不如意的消極意義的事件時,就會出現肯定與否定對立的消失現象[36]。如:
(12)a.差點兒鬧笑話=差點兒沒鬧笑話
b.一個人難免犯錯誤=一個人難免不犯錯誤
c.留神摔下來=留神別摔下來
d.有個別單位拒絕執(zhí)行=有個別單位拒不執(zhí)行
如果從交際效能出發(fā),也能解釋這種添加一個否定詞而意思不變的情形。交際中說話人感到有必要去強調否定意義以避免誤解,于是就會加上實際是贅余的否定詞。“之前”與“差點兒”“難免”“留神”“拒絕”類似,都含有否定意義,但否定形式隱晦,為強調否定,說話人就在“VP之前”又加上否定結構“尚未VP”,于是就構成了“尚未VP之前”。
上述羨余否定的語用增效觀點在學界影響較大,但要注意的是,“尚未VP之前”內部有兩個時間成分,受時體和諧原則制約,疊合成功后才能成為羨余否定結構。
漢語的結構順序反映了漢族人思維的時間順序性和漢語的“句尾焦點”原則,漢語的核心內容總是在句尾出現[37]。“尚未VP之前”是時間標示成分,通常位于句子前部,而位于句尾的句子主干才是句子的新信息和焦點內容。“尚未VP之前”作為句子的次要成分,不負載句子的主要信息,只可能出現在除句尾之外的非焦點位置。不顯眼的非焦點位置為含混表達提供了暫時的棲居空間,同時也影響了人們對此處信息的認知注意和處理態(tài)度。在認知上,人們對非主要信息往往止于一種模糊的不準確認識甚至忽視的認知態(tài)度,此種態(tài)度有可能是疊合否定結構“尚未VP之前”得以存在的認知動因。
近代漢語中有不少“尚未”和“之前”共現的句子,不過皆以分離形式出現,還沒有疊合成“尚未VP之前”。時間指代成分“VP之前”位于前面,動詞詞組“尚未VP”作為焦點信息置于句尾,“尚未”“之前”這兩個都表示時間的成分沒有共處于同一個構式,認知處理相對簡單,句子是易于理解的。如:
(13)賈著《新語》在申公卒業(yè)之前,浮邱尚未甚老,賈之年輩當亦與相上下。(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
根據上文時間域的確定規(guī)則,由于例(13)主句成分不是祈愿事件,那么“之前”的時間指向是過去,而否定副詞“未”是與現在情況相聯系的,主從時間域勢必形成沖突,那么,如何解釋這種沖突呢?本文認為,盡管次序像似性在世界語言里廣泛可見,且在漢語里極為強勢,不過也有其作用的范圍與效度問題。在包含多于兩個述謂單位的構造里,若為非對稱型的向心結構,語序往往由其他原則決定,其中最主要的是距離像似性,亦稱概念距離原則[38]。述謂結構“尚未VP”是焦點信息,句子其他述謂結構在概念上要向這個焦點信息靠攏,“尚未VP”的[+否定;+現在]語義才是言者所要強調的,非焦點位置的“VP之前”可以模糊處理,言者用“否定現在”來描述一種身臨其境的當下狀態(tài)。
“尚未VP之前”的出現,有可能是受到了兩漢魏晉以來近似結構“未VP之前”以及元明以來“尚未曾VP”“未曾VP之前”和“沒(有)VP”的影響。從先秦到近代,促使“尚未VP之前”現世的近似結構幾乎存在于古代漢語的各個時期,這些近似結構是“尚未VP之前”的前身,它們形成了影響“尚未VP之前”的系列結構。這些前身結構交錯出現于語言使用的不同場景,雖然它們有一個大致可考的歷史時期,但限于古籍考證情況,目前我們還不能劃分它們的界限,難以為其確立一個明確的歷史演變鏈。
第一,“未VP之前”是“尚未VP之前”的直接源頭。張福通認為,“未VP”“未VP時”“未VP之前”同義,“未VP”是最早的前身,戰(zhàn)國時期出現同義結構“未VP時”,至兩漢時期出現“未VP之前”后,這三個結構就并存且可以交替使用了[20]?!拔碫P之前”的用例在先秦經文中罕見,大多出現在西漢以后的史書和后人的經文注疏中。唐宋注疏把“未VP”“未VP時”“未VP(之)前”作為同義結構交替使用,是“尚未VP”“尚未VP時”“尚未VP之前”被視為同義結構以及近現代“尚未VP之前”得以廣泛使用的最直接的源頭。
第二,“尚未曾VP”演化為“尚未VP”。元明至近代,出現了“尚”和“未曾VP”結合使用的情況,就筆者所檢索的古漢語語料而言,發(fā)現“尚未曾VP”主要出現于民間通俗話本小說中。如:
(14)(正末云)且住。那漁父的大恩尚未曾報得。怎好著這村廝兒又為我而死。(《全元曲·繼浣紗漁翁伏劍》)
古漢語多用“嘗”表“曾經”義,少用“曾”,通常用“未嘗VP”表示對過去事件的否定,相當于“沒有VP過”,元代以來民間話本中的“尚·未曾VP”即“尚·未嘗VP”。古音的“尚”“嘗”同為禪母陽部字,“尚”“嘗”在近音替代過程中,“尚·未嘗VP”有可能錯衍為“尚·未尚VP”,又由于漢語在先秦時期就存在“尚未/未尚”“嘗未/未嘗”等副詞逆序構詞的傳統(tǒng)[39],“尚·未尚VP”逆序而成“尚·尚未VP”,最后“尚·尚未VP”刪除多余且合并為“尚未VP”。如圖3所示:
圖3 “尚未曾VP”演化為“尚未VP”的可能路徑
“尚未曾VP”與“尚未VP”,后者很有可能源自前者,當然,這一推測尚需歷史材料進一步佐證。
第三,“未曾VP之前”誘導“尚未VP之前”效仿。在表層形式上,“未曾VP之前”是“尚未VP之前”的近似結構,如:
(15)尚在未曾查禁之前,本人久已身故,其子孫亦無另行刊刻之事,均非徐述夔一案可比。(《纂修四庫全書檔案》)
“曾”是表過去的時間副詞,由于例(15)“VP之前”所在的主句不是祈愿事件,故“之前”也表過去時間,于是“未曾VP”和“VP之前”在時間范疇上是一致的,隱形否定詞“之前”與“未”構成了羨余否定,所以“未曾VP之前”是羨余否定結構?!吧形碫P之前”的時間域有別于近似結構“未曾VP之前”,前者只能是現在,后者只能是過去。不過,盡管二者在時間域上完全相對,但由于結構相近,“未曾VP之前”也有可能成為“尚未VP之前”效仿的誘因。
第四,“沒(有)VP”以及“未”的時間特征淡化。上文述及,來自上古漢語的否定詞“未”僅限于否定現在,與中古以后既否定現在也否定過去的通用否定詞“沒”有別??墒怯捎凇盁o”“未”“不”“沒”都有表達主觀小量的語義特點,近代人們使用否定詞時,實際上已開始逐漸混同使用“未”“沒”?!拔础北憩F在的時間特征逐漸模糊。古漢語中“未”假借為否定詞時,只能用在動詞前構成“未VP”和“未嘗VP”。前者否定現在,表示動作還沒有發(fā)生或事情還沒有進展到某種狀態(tài);后者與過去時間副詞“嘗”結合,表示動作或事件過去沒有發(fā)生過,用來否定過去。而當被否定成分為NP時,則用否定詞“無”。中古以后,隨著動詞“沒”逐漸語法化為否定詞,無論時間上否定現在還是過去,詞性上否定VP還是NP,“沒”囊括了“未”“未嘗”和“無”,詳見表5。
表5 “未”“未嘗”“無”“沒”
在現代漢語中,“沒”作為否定詞已經取代了“未”“無”。“未”通常不在現代口語中出現,其標示現在的時宿主特征也逐漸淡化。
綜上,除了語用增效和認知動因之外,“尚未VP之前”還有可能是受兩漢至近代以來“未VP之前”“尚未曾VP”“未曾VP之前”“沒(有)VP”等近似結構的推動,并在淡化“未”的時宿主語義特征“[-過去]”的情況下出現的。
“時”和“體”作為語法范疇,原本是西方語言學界以屈折語為研究對象而創(chuàng)造的兩個概念,有關漢語有沒有與之對應的語法范疇,漢語“時”“體”以何種面目呈現等問題,在漢語語法界歷來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學術問題。語言中的時間、體貌、性質、狀態(tài)等意義是人類的普遍概念,標記和承載這些普遍概念的方式有同有異,漢語不同于形態(tài)語言,時體等語法范疇的實現是在詞匯形式的輔助下結合語義來實現的。虛詞和形態(tài)變化,二者異曲同工,殊途同歸[40]。漢語不以詞形變化來呈現時體范疇,而是用名詞、副詞、介詞等詞類來擔當時體宿主的特點,決定了以西方形態(tài)學設定的形態(tài)范疇來討論漢語的時體,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本文考察了包含時體范疇的典型結構“尚未VP之前”,從定位漢語時體宿主切入,分析時體范疇對這個結構的制約,討論時體和諧原則與語用習慣對該結構的雙重影響,研究結論是:“尚”是持續(xù)體宿主,“未”既是現在時宿主同時也是未完成體宿主,“之前”是指向現在、過去的雙向時宿主?!吧形碫P之前”既要受語言內的句法時體和諧原則的制約,同時又受到增效動因、認知動因和近似結構等語言外因素的語用推動,語言內外的雙重作用是該結構表現為爭議狀態(tài)的根本原因。
典型案例的考察,有助于從漢語事實出發(fā)回答長期以來漢語時體范疇的紛爭問題,有利于構建漢語自身的不同于屈折語的超形態(tài)的時體系統(tǒng),并為多年來困擾我們的語言規(guī)范問題提供理論方案。不同于屈折語以詞形變化來反映時體范疇,“尚”“未”“之前”是以詞匯手段來標記漢語時、體語法范疇的,是一種超形態(tài)的時體標記形式,這種超形態(tài)的語法標記同樣能起到定位時體范疇的作用。
通過對“尚未VP之前”的研究,本文發(fā)現:第一,不同語言時體范疇的表現方式不同,但所包含的時體意義是相同的;第二,時體和諧原則不僅是形態(tài)語言要嚴格遵守的結構法則,也是非形態(tài)語言在以超形態(tài)的詞匯手段正確、有效地表達時體意義時要遵守的語義原則;第三,時體范疇的理論闡釋最終要回答和解決語言實際使用的問題。本文對屈折語的時體和諧性沒有具體進行舉證,主要探討的是漢語的時體范疇和時體一致性的問題,重在對漢語時體范疇的超形態(tài)表現及所涉結構合法性的歷史爭議進行解釋,為漢語時體研究突破西方傳統(tǒng)形態(tài)學框架和構建符合漢語自身特點的時體系統(tǒng),嘗試提供新的研究視角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