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同武
陜西面條里有一種“大刀面”,也稱“鍘刀面”,如今主要在華陰、銅川一帶經營。
之所以稱之為“大刀面”,原因是切面的刀很大,幾乎就是原汁原味的鍘刀。說起“鍘刀”,有過農村生活經歷的如今四十歲往上的人會明白,就是原本用來給牲口鍘草料用的刀。這種刀會有一個木頭做的底座,穩(wěn)穩(wěn)地放置在地上,鍘草時要兩人合作,一人蹲坐“擩草”,也就是把散亂的青草或麥草谷草一類的草料,用手歸攏后,掌握好尺寸,塞入鍘刀的木底座上,另一人則與鍘刀站在一條線上,雙腿成馬步,雙手握刀把,看著擩草的節(jié)奏,再用力壓下刀把,手起刀落間,草料被“鍘”成寸把長的小段。如是反復,則散亂較長的草料會變成整齊長短的草料,牲畜便于進食,吃飽了好有力氣干活。如今農村里已經難見使役的大牲畜了,則“鍘刀”也不易見了。不過這種傳統(tǒng)的工具倒是在別的場合還可以見到,比如在戲曲舞臺上,包青天處決負心漢陳世美時,用的刑具就是鍘刀。當然,一種使用了許多年的傳統(tǒng)工具,即便在原本主要的用途消失之后,還會被派上別的用場,蓋因其設計使用的科學合理性,比如“鍘刀”,在漸漸淡出“鍘草料”的主要用途、也不會再用來鍘人之后,又被用來做切面刀使用,這也是一脈相承或是古為今用吧!
之所以會用“鍘刀”當切面條的刀用,當然應該不會是沒有一般意義上的菜刀,也不會是為了表演或是噱頭,可能就是在切面的時候,必須用到這種又寬又長的大刀。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是什么樣的面條,必須用到“鍘刀”來切?
且聽慢慢分解,先來看看“大刀面”的面條的基本加工過程。
制作“大刀面”,用堿水和面,且面要和得比較硬。面和好后,先要用手搓成絮狀,再攤放在巨大的案板上,然后用一根木棒或竹棒,一頭插入案板里側的墻洞中,一頭跨騎上一個漢子,用臀部控制棒子,左右挪移、反復碾壓面團,以至壓成可以搟制的厚面片。再之后,用搟面杖再將面片搟成薄如紙的狀態(tài)。此時重點來了,經過特殊方法壓制和搟制的面片,此刻已經層層壘疊在一起,幾乎會有半尺薄厚,這時候怎么切?一般的菜刀肯定難當大任,即令是稍大稍長的菜刀,也會因為面片的厚度,采用常規(guī)的切法肯定不便于操作。怎么辦?這時候廚者想到了鍘刀。鍘刀,夠長夠厚夠重,卸下鍘刀刃,前端還可以支在案板上作為支點,后端單手提起,足可以靈活方便地操作。于是乎,但見對付這厚厚的面片的鍘刀來了,廚者左手按壓在面片上,右手握住鍘刀把,稍微用力,再加上鍘刀本身重量的借力打力,當然還有它鋒利的刀鋒,一起一落間,厚厚地疊壘起來的面片,便被切成細細的面條。
經過這一番敘述,算是明白了為什么要用“鍘刀”切面了。但新的問題又來了,為什么要一次性地加工這么多面條?以至于非要用這樣的大刀來切面。這就引出了前面敘述過程中沒有展開來的話題了:要想讓面條筋道又纖細,則必須在和面、搟面的階段用到很大的力度,也就是說面首先要和硬,再用木棒竹棒反復壓制,等于是進一步揉面,只有這樣的前提,才能保證之后的面條筋韌。所以,這樣的加工過程就需要較大體量的面團、面片,否則無法著力。所以說,之所以會用大刀切面是因為面片壘疊得太厚,而面片壘疊得很厚的用意原本就是為了面條的筋韌,這樣倒著推論,是不是可以明白廚者的良苦用心。
好了,大刀把面切好了,“薄如紙、細如線,下到鍋里蓮花轉”,用碩大的鍘刀切就的細細的薄薄的面條,因為有了前面的功力,所以自身的“素質”非常過硬,經水煮后依然筋道。這就看出前面貌似粗獷的做法結出的果實,反倒是這般的細膩溫婉,由此是不是可以應題,那就是張飛做出了繡花活?
其實,這種加工面條的辦法,肯定是千百年來人們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嘗試的經驗,也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智慧的凝結,是對于面粉特性的不斷認知,當然也是對于飲食文化的不斷拓展。
經過上面這一番敘述,列位是不是對于“大刀面”的用心用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理解?是的,在陜西這個面條王國里,單就面條的加工辦法和面條的形狀,千差萬別、形制紛繁,但每一種面條其實都是有著科學的考量的,世代相傳,這些科學智慧的制作面條的辦法就流傳了下來。
另外,上述這種“大刀面”,除過對于面條既薄細又筋韌的考慮之外,是不是也有其他的考量?比如戰(zhàn)時士兵飲食的供應、大規(guī)模工程工匠飯食的供應等因素,在需要一次性制作大量飯食的時候,這種看似粗獷的做法,正是應對“團餐”的需求的良方。陜西歷史悠久,曾經發(fā)生過許多戰(zhàn)事,也修筑過許多大的工程,所以是不是因此而催生了“大刀面”這種一次性可以出產較多面條的做法?應該有這種可能。
“大刀面”如今在陜西華陰比較興盛,依著關中東府人調制面條的特性,華陰大刀面出鍋后,華陰人用各種“臊子”和調味品調制,比如特制的炸面醬、豆腐粉條炒制的臊子,再加之以鹽醋辣椒之類,成就了東府風味的“臊子面”。多說一句,東府臊子面的特性更多的在于調制之前“臊子們”的單列,也就是說很少有混合到一鍋之中的情況,各色調料各是各的事,食客更多的時候可以依著自己的口味“DIY”,避免了眾口一味的狀況。
在陜西的銅川,大刀面也比較興盛。有人說是經營者從外地引入,也有人說因為是曾經要供應大量礦工的“團餐”,所以“大刀面”一直堅持了下來。
別的地方也可能有“大刀面”這樣的做法,也是對這一費事費時費力的面條加工方式的堅持,值得稱道。要再啰嗦一句的話,這個“大刀面”從和面、壓面、搟面到切面,全程手工,不能依賴半點機器的成分,所以很是費人工,但惟其如此,才會成就那一碗細密筋道的上好的面條。如今許多面館已經是機器和面或是壓面、削面的方式,也可以加工出不錯的面條,也是一種提高效率的做法。但是,中國傳統(tǒng)飲食的特點特征和特性,決定了手工和機制的巨大區(qū)別,如果能堅持傳統(tǒng)、堅持手工,可能更能夠傳承傳統(tǒng)的那一口滋味,這不是矯情,是實踐已經驗證的。
把“大刀面”這個“張飛做出的繡花活”紹介了一番,是對傳統(tǒng)面食的贊美、對傳統(tǒng)技藝的稱道,更是對飲食文化的梳理和致敬。惟愿飲食能夠堅守傳統(tǒng),之后守正創(chuàng)新,讓廚者囊中鼓鼓,也讓食客舌尖豐美,如是最好。
有閑暇了,去咥一碗“大刀面”,感受一下張飛做出的繡花活,肯定是興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