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煥 陳玉新
青銅“婦好”三聯(lián)甗座高44.5cm 長103.7cm 甑高26.2cm 口徑33cm商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民以食為天。在博大精深的中華飲食文化中,除了鉆研烹飪技巧、開發(fā)新食材、提高審美情趣等方面的提升與發(fā)展,人們研制出的各類廚具也是琳瑯滿目、種類繁多。商代晚期的青銅器婦好三聯(lián)甗便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婦好三聯(lián)甗屬于蒸食器,1976年出土于安陽殷墟五號墓婦好墓,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為甑,用以盛物;下部為鬲,用以煮水;中間有箅以通蒸汽。商代的銅甗大多是甑、鬲連體,一次鑄成,并且都是整體成形,即一甑一鬲。而這件三聯(lián)甗則是由1件長方形鬲和3件大小、形制基本相同的甑組成。這種形制的銅甗目前僅發(fā)現(xiàn)一例。
婦好三聯(lián)甗出土時,案面尚有絲織物殘跡,腹、足處有煙炱痕跡,可見其并非禮器,而是實用的廚具。使用時,鬲腔內的蒸汽分別進入3個甑內,3個甑中可分別放置不同的食品,既提高了熱能的利用效率,也增加了盛放食物的品類和總量??此坪唵?、平常的蒸食器,竟蘊藏著節(jié)能降耗的巧思,不由得令人贊嘆。而諸如婦好三聯(lián)甗這類廚具的應用也為其后代—一灶數(shù)眼型廚具的制造打下了基礎。
福建土樓 供圖/視覺中國
明宣德青花花卉紋燈通高12.5cm 口徑3.6cm 底徑4.4cm
在物資并不充裕的古代,節(jié)能降耗對每個工匠來說是重點考慮的部分,衣服的選材和制作同樣如此。數(shù)九寒天,保暖是個大問題。唐宋時期,民間出現(xiàn)了集耐穿、御寒于一身,特意加厚的紙衣,叫作紙裘。這種紙衣纖維強度高,既抗老化,又防蟲。宋代的紙裘變得更加耐磨,既能抵抗寒冷,還有不錯的透氣性,最重要的是價格低廉。當時有一位隱居王屋山的王姓居士,就因經(jīng)常穿紙裘被人戲稱為“王紙襖先生”。
到了炎炎夏日,普通百姓為了防暑降溫,會穿一種用竹子做成的 “竹衣”。竹衣是將細竹子制成中空狀態(tài),再用絲線穿過空竹,最后編成清涼、透氣的衣服。想象一下古人身穿竹衣、搖著蒲扇的樣子,別有一番悠閑景致。
防寒消暑自然不能只靠穿衣,聰明的古人把節(jié)能降耗的智慧同樣用到了居住上。福建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分布于閩西和閩南山區(qū)的傳統(tǒng)民居—土樓,就體現(xiàn)了建筑對于特定自然環(huán)境的良好適應性。生土本身透氣的特性,幫助土樓調節(jié)內部房間的溫度和濕度。底層廚房的煙熏,使二層谷倉干燥且不生蟲,臥室設在三、四層,高闊通風,成功營造了樓內冬暖夏涼的小氣候。此外,建造土樓的原材料是泥土和杉木,無不是來自大自然,可就地取材;若土墻倒塌、木材腐朽,則相當于建材又回歸土地,故而這種延續(xù)上千年的建筑活動并未對自然生態(tài)造成破壞。
除了建筑,古人巧奪天工的節(jié)能技藝還體現(xiàn)在了燈的制作上,早在唐宋時期,蜀地工匠已經(jīng)發(fā)明了獨具特色的“省油燈”。陸游在筆記中曾記述道:“書燈勿用銅盞,惟瓷盎最省油。蜀中有夾瓷盞,注水于盞唇竅中,可省油之半?!痹缒瓿鐾恋摹笆∮蜔簟本蛠碜猿啥稼鰨埖内龈G,省油原理主要體現(xiàn)在它的夾層結構:從注水口將冷水注入油燈的夾層中,在油燈燃燒之時,注水可以降低燈碗的表面溫度,從而減緩油的揮發(fā)速度,以此達到省油的目的。
1983年8月和12月,四川大學博物館曾選擇4盞省油燈,進行了4次節(jié)油率模擬實驗。實驗結果表明,4盞燈的節(jié)油率平均在8%到14%之間,最高可達22.4%,省油效果會因季節(jié)的不同有所不同:夏季比冬季更好。雖然實驗結果未及“省油之半”,但仍可證明其有明顯的省油效果。這一盞盞造型古拙、不太起眼的小油燈,展示出古代匠人在節(jié)能降耗方面的巧思和創(chuàng)造。
《山水樓閣圖》冊(12頁)之十二 清 陳枚
當電花尚未點亮地球的亙古長夜時,燭火曾滋養(yǎng)了人類文明無數(shù)的枝芽。正因燭火于生活之必需、常見,形制、材質千變萬化的燈具在我們目前挖掘出的眾多文物中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而素有“中華第一燈”之稱的長信宮燈就是它們中的佼佼者。
長信宮燈來自西漢年間,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滿城縣中山靖王劉勝之妻竇綰墓中。此燈高48厘米,通體鎦金,由頭部、身軀、右臂、燈座、燈盤、燈罩6個部分組成。全身有9處銘文,共計65字,因燈座底部銘文“長信尚浴”而得名。此燈整體造型為一個身著曲裾深衣的漢宮侍女,跣足而坐,神態(tài)安然,左手執(zhí)燈,右臂上揚,袖口自然下垂。一改以往青銅器皿的神秘厚重,長信宮燈的造型輕巧、舒展,華貴非凡,被認為是中國工藝美術品中的巔峰之作和民族工藝的重要代表,也是目前所見唯一一件漢代人形銅燈。
不止具有美感,長信宮燈的整體構造也是非常合理的,燈體由6部分分鑄而成,每部分都可拆卸,方便清潔。燈罩由兩塊弧形的瓦狀銅板合攏而成,嵌于燈盤的槽之中,可以左右開合,這樣就能任意調節(jié)燈光的照射方向和亮度。其特別之處還在于獨特的環(huán)保設計理念,燈體中空,燈盤中心的釬上可插蠟燭,蠟燭點燃后,煙氣會順著宮女的袖管進入燈體,達到吸納煙霧、保持室內清潔的效果;同時,宮燈底座部分放置了水盤,可以凈化煙氣,這種超前的清潔設計理念令今人拜服。
含有清潔“黑科技”的古代燈具還有現(xiàn)存于陜西歷史博物館的西漢彩繪雁魚銅燈。此銅燈高54厘米,長33厘米,寬17厘米,主體造型是一只體態(tài)優(yōu)雅的雁。這只雁以兩足支撐于地面,穩(wěn)穩(wěn)當當,亭亭玉立,脖子細長而優(yōu)美,扭頭形成相當漂亮的造型,雁嘴中銜著以魚頭為造型的燈罩??傮w看來,這件文物渾然天成,形象刻畫惟妙惟肖,兼具美感與巧思的同時富有生活情趣。
彩繪雁魚銅燈 西漢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彩繪雁魚銅燈同樣是分體鑄造,由雁首、雁身、燈罩及燈盤4部分組成。時至兩千多年后的今天,它依然能夠拆裝自如,顯示出當年制作者極高的工藝水平。而且,在這件燈具之上,我們還能依稀看到當時彩繪的顏色,感受到雁身之上栩栩如生的羽毛紋飾。
長信宮燈 西漢 河北博物院藏
銀鎏金雙蜂團花紋鏤空香囊 唐 陜西省寶雞市扶風縣法門寺出土
與長信宮燈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地方是,彩繪雁魚銅燈的整個雁身及雁首也是中空的,燭火燃燒后產(chǎn)生的煙霧會順著雁首進入雁身。如果在雁身之中提前放好清水,就能有效地吸收煙油,達到凈化環(huán)境的目的。
雖比不得燈具在生活中的地位,但香囊同樣備受古人喜愛,它集預防疫病、驅除蚊蟲、提神醒腦、裝飾美觀、辟穢化濁、祝福傳情等眾多功能于一體。除了常見的織物香囊,古代還有專門用于熏香的香囊。唐代上流社會就喜用這種熏香器具,相傳楊貴妃于馬嵬坡被賜死時身上還佩戴著香囊。今人所見唐代香囊多為銀制,其中較為出名的是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銀鎏金雙蜂團花紋鏤空香囊打開狀態(tài)
莫高窟西魏第285窟窟項四披,繪有數(shù)十座“結草為廬”的圓券形禪廬。供圖/視覺中國
葡萄花鳥紋銀香囊通體鏤空,滿飾葡萄花鳥紋,分上下半球,可以開合。其最玄妙之處在于,無論香囊外壁球體怎樣轉動,內部的焚香盂始終保持水平,使得香灰、香火不會外漏撒落,從而避免污染環(huán)境、弄臟衣物、燙傷身體,乃至引發(fā)火災,造成危害。更奇妙的是,制作這種香囊時,一千多年前的工匠將近代才多用于航海、航空等領域的陀螺儀原理就已實踐于熏香藏灰,古人的環(huán)境清潔理念以及精妙絕倫的設計由此可見一斑,令人驚嘆。
地處河西走廊的敦煌,自西漢于河西“列四郡,據(jù)兩關”,成為歷代王朝統(tǒng)治西域的據(jù)點之一。絲綢之路的開拓,也使敦煌成了中國歷史上率先對外開放的地區(qū)之一,此后,敦煌成了中原向西交流的要沖。
古代的藝術家們在繼承中原漢民族和西域各民族優(yōu)良藝術傳統(tǒng)的基礎上,吸收、融合外來的表現(xiàn)手法,創(chuàng)造了集建筑、彩塑、繪畫于一體的敦煌石窟藝術。其中,數(shù)量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壁畫部分,為研究4世紀到14世紀的中國古代社會提供了寶貴的資料,被學者稱作“墻壁上的圖書館”。而據(jù)專家考察,在莫高窟早中期描繪佛經(jīng)的內容或佛傳故事的壁畫中,幾乎都有與之配合的山水畫內容。
比如中唐第112窟南壁的《金剛經(jīng)變》,全畫高235厘米,而上部約36厘米、下部約36厘米,畫的都是山水景物。又如隋初第303窟四壁最下層,全部畫山水,畫面高約30厘米,若把四壁連接起來,即成1340多厘米的山水長卷,比宋代王希孟的長卷《千里江山圖》還長約250厘米。
古代敦煌人身處荒涼的戈壁沙漠,見慣了“平沙萬里無人煙”的荒涼景象。這些山水畫反映的不僅是一般美學意義上的點綴,還有他們對充滿勃勃生機,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的自然美景的強烈喜愛和向往。
在敦煌壁畫中,也有古人理想和現(xiàn)實中的生物生態(tài)環(huán)境。如西魏第249窟窟頂,在山巒間畫有一頭母豬帶領一群豬崽出來覓食,由于沒有受到猛獸襲擊和獵人追捕,它們表現(xiàn)得逍遙自在。又如西魏第285窟窟項四披,畫山水樹木,其間繪有數(shù)十座“結草為廬”的圓券形禪廬。廬內飾以花草,每一座草廬內繪有一位禪定僧。草廬周側繪麋鹿、黃羊、狐、兔、豬等動物在林間悠閑地游蕩,表現(xiàn)了僧侶清靜淡泊的禪修生活,也展示了人與各種野生動物和諧共處的情景。
敦煌壁畫中的山水畫部分反映了古代敦煌人對充滿勃勃生機,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的自然美景的強烈喜愛和向往。 供圖/視覺中國
追求舒適便捷的生活,少不了要解決人們的如廁問題,這也是衡量一個社會環(huán)保意識高低的重要標準。榆林窟第38窟《彌勒下生經(jīng)變》中,在婚嫁場景旁邊,畫著一位年輕的母親抱著一個嬰兒,嬰兒在小便。另一幅同題材壁畫中則畫有幾個小孩在曠野中挺著胖肚子撒尿,大地則裂縫承受。西晉竺法護譯《佛說彌勒下生經(jīng)》云:“彼時男女之類,意欲大小便時,地自然開,事訖之后,地便還合?!庇纱丝梢姺鸾虒Υ藛栴}非常重視。不難發(fā)現(xiàn),古人已認識到大小便問題的重要性,并且幻想用大地裂開再合攏的方法來處理糞便等污物,一勞永逸地獲得干凈衛(wèi)生的生活環(huán)境。生活在一兩千年前人口稀少的戈壁荒漠上的敦煌人,已經(jīng)非常重視糞便等污物的處理等環(huán)境問題,由此可見古人樸素的環(huán)保意識。
浴室、浴池既是重要的環(huán)保衛(wèi)生設施,也是環(huán)保意識的體現(xiàn)。莫高窟隋代第302窟《福田經(jīng)變》中依據(jù)有關經(jīng)文所繪制的溫室浴池,規(guī)模不大,池中有兩人正在洗浴,浴池周圍植有果樹;重要的是,畫面中繪有通往室外的排水溝。
人們不僅需要舒適、宜人的生活環(huán)境,更需要保持生活環(huán)境的清潔、衛(wèi)生。古代社會沒有灑水車和吸塵車,但敦煌壁畫《彌勒經(jīng)變》中有龍王灑雨、夜叉掃地的場景。又如北周第290窟佛傳故事畫中有一幅兩個持帚者正躬身掃地的畫面,正是表現(xiàn)悉達太子出世后天降三十二種瑞應中的第二種“道巷自凈”。這些千年前的壁畫、經(jīng)文中所描繪的幻想場景,時至今日以另一種方式皆成了現(xiàn)實。
上圖:敦煌壁畫中的“雨中耕作”畫面
下圖:敦煌壁畫中《福田經(jīng)變》之“植園施涼”
與生動傳神的壁畫相比,碑刻質地堅固耐存,所刻內容直接明了。貴州省曾陸續(xù)收集到很多以保護森林和水資源等為主要內容的古代碑刻,僅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貴定縣就收集到幾百塊碑刻,大多為清代碑刻。其中一塊桃花寨護河碑上赫然刻著:“上至林家壩,下至聞江寺河段不準‘水老鴉’下河,不許用網(wǎng)、用毒等手段打魚,只許執(zhí)竿垂釣。如有違反,扭送報官重罰白銀四兩?!贝送?,還有貴陽市“龍村鎖鑰”碑、興義市禁止開山破石碑、赤水市禁止毒魚碑、錦屏縣保護生態(tài)的“六禁碑”、普定縣護林碑……無不彰顯著古人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強烈的保護意識。
瀟湘八景冊頁之五 明 張復
瀟湘八景冊頁之六 明 張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