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諾,劉文飛,常曉丹,韓芳
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放射科,遼寧 大連 116000;*通信作者 劉文飛 liuwenfei830216@163.com
男,22歲。主訴:左下腹腫物進行性增大8個月。體格檢查:左側腹股溝觸及一無痛性腫塊,質地硬,平臥后腫物未見縮小消失,牽拉睪丸后腫物無明顯活動。彩色多普勒超聲提示:左側會陰部皮膚隆起處距體表0.9 cm探及略強回聲,大小約5.0 cm×2.8 cm×4.4 cm,邊界較清,形態(tài)規(guī)則。CT結果見圖1A~D。實驗室檢查均未見明顯異常。行左側腹股溝腫塊切除術并完全切除腫瘤。肉眼見腫瘤大小約5.0 cm×2.5 cm×4.0 cm,切面灰黃,部分區(qū)域呈半透明,有包膜。術后病理見圖1E。病理診斷:左側腹股溝富于細胞性血管纖維瘤(cellular angiofibroma,CAF)。免疫組化:波形蛋白和CD34(+),Dog-1、S-100、平滑肌肌動蛋白、肌酸激酶、Bcl-2、信號轉導及轉錄激活因子-6和間變性淋巴瘤激酶均(-)。術后隨訪3個月無復發(fā)。
圖1 男,22歲,左側腹股溝富于細胞性血管纖維瘤。CT平掃左側腹股溝區(qū)見一大小約5.0 cm×3.5 cm類圓形腫塊(箭),邊界清晰,其內密度不均勻,可見脂肪密度(箭頭,A);增強掃描動脈期病灶呈邊緣性輕度強化(B);靜脈期(C)及延遲期(D)腫瘤呈漸進性強化;病理鏡下見腫瘤細胞為疏松排列的梭形細胞,大小及形態(tài)一致,異型性不明顯,周圍分布管壁透明化的中小厚壁血管(HE,×200,E)
CAF是一種罕見的外陰部良性腫瘤,好發(fā)于中年女性,偶見于男性,發(fā)病部位常見于遠端生殖道,最初認為是中年女性外陰腫瘤,但近幾年在成年男性腹股溝區(qū)、眼眶及直腸也發(fā)現了相同的組織學病變[1]。Iwasa等[2]報道CAF患者年齡為22~78歲,腫物大小為0.6~25.0 cm。CAF行CT平掃常顯示一邊緣清晰的結節(jié)狀、團塊狀軟組織腫塊,其內密度欠均勻,增強掃描呈漸進性輕度強化;T2WI呈不均勻稍高信號影,DWI呈高信號[3],這可能由于血管增生造成,增強掃描后瘤體呈不均勻強化。既往研究顯示,24%~56%的腫瘤內存在脂肪[4],本例CT平掃亦可見脂肪密度。組織學方面,CAF通常為邊緣完整的腫瘤,病理鏡下腫瘤由梭形細胞束狀排列,其間有血管和纖細的膠原纖維,無明顯的多形性和異常的有絲分裂。免疫組化CAF的波形蛋白呈彌漫強(+),CD34(+),少數腫瘤平滑肌肌動蛋白、結蛋白和S100蛋白(+)[5]。
CAF需與同樣具有血管纖維瘤樣結構的腫瘤進行鑒別診斷,①侵襲性血管黏液瘤:為惡性腫瘤,CT表現為低密度或等密度邊緣清晰的腫塊,增強掃描呈漸進性強化,與CAF相似。但由于腫瘤黏液樣基質和纖維血管組織束伴行呈螺旋狀改變,在CT和MR均可表現出特異性的“漩渦狀”和“板層樣”。侵襲性血管黏液瘤免疫組化通常結蛋白強(+),有助于與CAF區(qū)分。②血管肌纖維母細胞瘤:為外陰部良性腫瘤,常見于中年女性。CT增強掃描常表現為中度或明顯強化的腫塊,而T2WI呈低信號,與CAF不同。血管肌纖維母細胞瘤免疫組化波形蛋白和結蛋白(+)。③含脂肪的CAF需與黏液樣脂肪肉瘤鑒別,黏液樣脂肪肉瘤是脂肪肉瘤的一種亞型,由于腫瘤內水分含量豐富,只有少量的脂肪,在T2抑脂序列上仍呈高信號,部分病灶邊緣可見鈣化。免疫組化ps100、CD34(+)診斷為黏液樣病變。
總之,CAF為罕見的良性腫瘤,臨床表現為緩慢生長,無痛性腫塊之外無特殊癥狀,常被誤認為黏膜下囊腫。它與病灶的鑒別不僅基于形態(tài)學特征,更基于免疫組化特征,發(fā)生于外陰處或腹股溝區(qū)的腫瘤具有位置特殊性。由于不同病變的預后和治療方法不同,因此確定診斷至關重要。CAF的治療方法為手術切除,預后良好,但也有少數局部復發(fā)的病例報道,因此需要長期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