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國勝,王浩霖,張雪艷
(河南省煤田地質局,河南 鄭州 450016)
前寒武紀沉積變質硅鐵建造鐵礦床是河南省鐵礦發(fā)育主要形式[1-2]。2014年底,新蔡縣練村鐵礦勘探工作完成,全礦區(qū)估算工業(yè)品位磁鐵礦石量(331)+(332)+(333)為27 211.72萬t,礦床TFe平均品位為27.59%,mFe為22.26%;低品位磁鐵礦石量(331)+(332)+(333)為19 226.91萬t,礦床TFe平均品位為24.90%,mFe為17.62%。礦床屬大型磁鐵礦礦床。礦區(qū)均為較厚第四系沉積覆蓋,礦體最小埋深約600 m,最大埋深約1 600 m。
河南省新蔡縣練村鐵礦區(qū)大地構造位置為華北板塊南緣三門峽—新蔡隆起帶的東段,黑溝—羊冊斷裂北側,河南地層綜合分區(qū)華北平原分區(qū)豫東小區(qū),新華夏系華北沉降帶的南緣,新蔡、息縣褶皺隆起帶上,發(fā)育著前震旦系、侏羅系、白堊系地層[3-4]。而前震旦系地層經受了多次地殼構造變動[5],顯示著強烈的褶曲,產狀變化較大,局部傾角上部變陡達80°,或近于直立,而下部則平緩。區(qū)內有近南北和近東西向的斷裂切割了上述地層。地表為新生界覆蓋,且覆蓋層總體厚度在550~650 m,厚度較大,地表未見基巖露頭。
(1)地層。據(jù)鉆探資料,礦區(qū)主要發(fā)育新太古界太華巖群鐵山廟組、侏羅系、白堊系及新生代地層。新太古界太華巖群鐵山廟組(Art)沉積變質地層,巖石總體歸納為斜長角閃片麻巖、黑云斜長片麻巖、閃石類磁鐵礦層3種巖性,閃石類磁鐵礦層主要產在斜長角閃片麻巖與黑云斜長片麻巖中,呈互層狀產出,層間為漸變過渡關系。侏羅系地層不全,僅發(fā)育上侏羅統(tǒng)(J3),不整合于太華群之上,在練村以南二者呈斷層接觸。下部為紫紅色礫巖,上部為紫紅色砂質泥巖、泥巖、鈣質泥巖、泥灰?guī)r。與上部新生界地層呈角度不整合接觸。白堊系(K)分布在礦區(qū)東、北、西三面,巖性為一套夾有沉積碎屑巖的火山碎屑巖。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礦區(qū)普遍發(fā)育。第四系為一套河—湖相多旋回的松散沉積層,有的呈半固結狀。
(2)構造。①練村斷裂。練村鐵礦區(qū)位于區(qū)域性斷裂練村斷裂的北部,斷裂走向60°,向東至安徽省內,向西被關店—周黨斷裂所截,為順時針張扭性斷裂。受該構造的影響,區(qū)內巖層經歷了多期次的變質、變形作用,使區(qū)內的次級斷裂較為發(fā)育,由于該斷裂及其形成的次級斷裂均為隱伏構造,據(jù)物探及鉆探資料,該類斷層為壓扭性斷裂,斷層數(shù)量小、規(guī)模小、斷矩小,因而對地層、礦體的破壞錯動較小。②褶皺。礦區(qū)內并不發(fā)育較大類型的褶皺,僅在顯微尺度上有微褶皺形成。表現(xiàn)為局部巖層片麻理的褶區(qū),石英脈的“鉤狀”彎曲,斜長石條帶及黑云母條帶的扭曲現(xiàn)象。但總體來講,礦區(qū)主要表現(xiàn)為南西傾斜的單斜層,傾角20°~35°,局部45°~60°。
(3)巖漿巖。礦區(qū)內侵入巖主要表現(xiàn)為脈巖,中細?;◢弾r、輝長巖、正長巖、黑云斜長花崗巖、黑云二長花崗巖、石英脈以細脈狀侵入于變質地層,總體呈透鏡狀和樹枝狀巖脈形態(tài)產出,對礦體的破壞微弱,原地層在巖漿巖中以俘虜體形態(tài)存在。研究發(fā)現(xiàn)巖漿巖與磁鐵礦床成因上沒有直接關系[6-7]。
主礦體空間分布如圖1所示。
圖1 主礦體空間分布示意Fig.1 Spatial distribution diagram of the main ore bodies
區(qū)內鐵礦體均賦存于晚太古代變質巖系中,分布受含礦巖系控制,呈層狀、似層狀產出,由于受褶皺及斷裂構造的影響,造成礦體在走向及傾向上不連續(xù)[8]。綜合比對顯示,平面上鐵礦體自右向左分成6個礦段,編號Ⅰ、Ⅱ、Ⅲ、Ⅳ、Ⅴ、Ⅵ,劃定主礦體12個,其中Ⅰ號礦段6個(Ⅰ-3、Ⅰ-4、Ⅰ-5、Ⅰ-6、Ⅰ-7、Ⅰ-8),Ⅱ號礦段5個(Ⅱ-3、Ⅱ-4、Ⅱ-5、Ⅱ-6、Ⅱ-7),Ⅳ號礦段1個(Ⅳ-3)。
(1)礦石物質組成。礦石中礦物成分大約有23種。礦石礦物主要為磁鐵礦(氧化帶中則為假象、半假象赤鐵礦),脈石礦物主要有石英,見表1。
表1 礦石礦物Tab.1 List of ore minerals
磁鐵礦是礦石中主要的有用礦物,粒度小于0.2 mm,變化較大,分布特征如圖2所示。
圖2 磁鐵礦粒度分布直方圖Fig.2 Distribution histograms of the magnetite particle sizes
顯微鏡觀察(圖3)顯示礦石中磁鐵礦主要呈條帶狀分布。其多具有半自形粒狀晶形,與脈石礦物接觸較平直,有利于其單體解離。少量磁鐵礦與黃鐵礦等含量礦物關系緊密,可能會對其選礦有一定影響。
(2)礦石化學成分。礦石的化學成分比較簡單,除主要成分鐵外,伴生組分甚微,光譜全分析結果未發(fā)現(xiàn)有綜合利用價值元素,有害組分含量也很低。磁鐵礦的賦存巖石類型進行了鐵物相分析,分析結果(表2)。統(tǒng)計表明:區(qū)內主要是磁性鐵礦石,極少弱磁性鐵礦石,說明區(qū)內以磁性鐵為主,其他類型極少。礦石中的化學組分主要為TFe和SiO2,據(jù)礦石多項化學分析結果(表3),兩者之和各類礦石中均占70%以上,一般在75%左右。礦石中含少量石榴石等高鋁礦物,Al2O3含量較低,CaO、MgO含量較少,TiO2、MnO、S、P2O5等含量較低,造渣成分主要為SiO2、MgO、CaO、Al2O3、K2O、Na2O,各礦體含量差異不大。
圖3 顯微觀測磁鐵礦特征Fig.3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of magnetite characteristics
表2 鐵物相分析結果Tab.2 Iron phase analysis results %
(3)礦石類型及結構構造。本區(qū)主要礦石自然類型以角閃石英巖型磁鐵礦為主,其次為斜長角閃巖型。兩者占本區(qū)礦石類型的90%以上。礦石的結構主要為柱粒狀變晶結構,鱗片粒狀變晶結構,粒狀變晶結構,其次為纖維狀變晶結構,次為交代結構、壓碎結構,少量包含結構、膠狀結構等。粒度主要為0.05~0.25 mm,部分大于0.5 mm和小于0.05 mm。
表3 多項化學樣品分析結果Tab.3 Multiple chemical sample analysis results %
礦石構造主要為條帶狀和浸染狀構造,二者常復合在一起或呈相互過渡關系,少量片狀構造、塊狀構造、斑點狀構造。①條帶狀構造:以細紋—條紋狀為主,細條痕—條痕狀次之,淺色條帶以石英為主,黑色條帶以鐵礦物為主,其帶內礦物粒度相對較粗,二者常交替或重疊,為該區(qū)礦石礦物最主要構造類型;②浸染狀構造:以稠密浸染狀(鐵礦物含量在20%~30%)構造為主,稀疏浸染狀(鐵礦物含量小于20%)構造次之。局部硫化物和碳酸鹽礦物呈星點狀分布于礦石中。
鐵礦體均賦存于太古界太華巖群鐵山嶺巖組沉積變質巖中,且大致呈似層狀近東西向展布。礦體頂、底板巖石主要為斜長角閃片麻巖、黑云斜長片麻巖,與礦體呈漸變接觸關系,無截然界限,部分頂板圍巖為侏羅系紫紅色礫巖、泥巖、泥質粉砂巖。
礦體夾石主要為小于邊界品位的含鐵角閃石英巖、黑云母片巖、斜長角閃片麻巖、黑云斜長片麻巖、含磁鐵礦(石榴)斜長角閃巖及鉀長花崗巖脈、正長巖脈等,夾石厚度不等。
認為礦床成因為海底火山噴流—變質改造而形成的沉積變質硅鐵建造鐵礦床,主要受地層因素控制,為成礦的物質基礎,后期區(qū)域變質作用呈催化作用,構造及巖漿巖對成礦作用無直接聯(lián)系[9-10]。
(1)地層因素。礦床大地構造位置為華北板塊新太古代陸核,沉積期板塊內構造活動較頻繁,基性、中酸性海底火山及其伴生的富硅、鐵氣液噴發(fā)活動頻繁,條帶狀鐵建造多沉積于陸架淺海,也可形成于深水盆地,成礦后含鐵建造經歷了不同程度的區(qū)域變質及混合巖化作用。
礦床賦存于新太古界太華巖群鐵山嶺巖組上段,原巖主要為海相基性及中酸性火山碎屑巖、碳酸鹽巖與含鐵建造。礦體主要呈似層狀,少數(shù)為透鏡狀,呈多層狀出現(xiàn),層位穩(wěn)定,與上下巖層呈明顯整合接觸關系,受一定層位控制,鏡下顯微觀測顯示石英磁鐵礦薄層呈相間排列、互為條帶,條帶較為平直且為原生沉積成因。鈦、鋁、錳特征元素含量低,與沉積變質鐵礦平均值一致。
(2)變質作用。礦區(qū)變質作用為區(qū)域變質作用,礦床成因為前變質作用的產物,即原巖轉換為礦層。原巖在區(qū)域作用過程中發(fā)生重結晶,有時發(fā)生分異聚集作用而成礦。礦石的結構主要為柱粒狀、鱗片粒狀變晶結構,其特征為全晶質,晶形多為半自形—他形,片、柱狀礦物伸長較大,粒狀礦物也普遍伸長,呈定向排列,石英波狀消光尤為發(fā)育;次為交代結構、壓碎結構、重結晶結構。礦石構造主要為條帶狀和浸染狀構造、片狀構造、塊狀構造。